瑜伽菩薩戒講記

2021-02-19 正信的佛教

瑜伽菩薩戒講記

(2006年10月2日講於寧波奉化雪竇寺)

 

一、講戒緣起

此次雪竇寺傳二部僧戒,這可以說是歷史上沒有的,也是落實宗教政策以後,經過怡藏法師和兩序大眾的共同努力,修好了寺廟,在此形勢大好的情況之下,而舉行的這麼一個特殊因緣。現在的雪竇寺,殿堂莊嚴,環境幽靜,又是中國歷史上唐朝以後的五代時期彌勒菩薩降生應化的地方。彌勒菩薩住在欲界天之兜率天宮內院,內院是一個極樂淨土。

彌勒菩薩秉著悲願,在五代時降生在浙江奉化雪竇寺。他生時有很多神異事跡。為何曉得他是彌勒菩薩呢?他在圓寂之前,坐到石頭上說了一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以後就入涅槃了。當時有些人根據他平常的一些事跡,知道他是彌勒菩薩現身。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現天人相,戴天冠。下生為一個布袋和尚,背個布袋經常乞化,一般喊布袋和尚。我們現在各大寺院天王殿正中供的彌勒菩薩,就是五代時布袋和尚的形相。

20世紀30年代初,太虛大師曾在雪竇寺任住持。太虛大師就是信仰彌勒菩薩的。他生平有這麼兩句話:「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他的志向要整理僧伽制度,在行動上呢要學菩薩,實行菩薩戒,特別是瑜伽菩薩戒本。瑜伽菩薩戒是彌勒菩薩講的。根據這個思想,太虛大師就建立人生佛教、菩薩學處。太虛大師在晚年,始終堅持弘揚人生佛教,提倡建立菩薩學處。因為整理僧伽制度沒有成功,就從事文化教育,宣傳佛教文化,辦理佛教教育,培養僧伽人才,這方面的成績很昭著。

中國在唐代建立八大宗派,為性宗、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賢首宗、禪宗、淨土宗。在這八大宗派中,性宗、相宗、律宗、密宗都是印度本有的。天台宗、賢首宗、禪宗、淨土宗是中國的祖師學習佛教的經典,根據自己修學心得加以發揮,而建立起來的。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般稱之為中國佛教。但不管八大宗派怎麼樣,佛教的中心思想,一是性宗即般若,二是相宗即唯識法相。般若講空,唯識法相講有。性宗就代表印度的般若系,唯識法相就代表印度的瑜伽系。其實性相是一體的,講相不離性,講性不離相,性相平等,這都是釋迦牟尼佛的自證境界,是闡揚釋迦牟尼佛的心懷、本懷。不管哪個宗派都是如此,離不開性和相,性相平等。所以太虛大師主張八宗平等,不能分高下。

瑜伽系具體代表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百卷《瑜伽師地論》,唯識宗的一本十支,一本就是《瑜伽師地論》,這是根本論,其他的《唯識三十論》、《顯揚聖教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大乘莊嚴經論》、《大乘五蘊論》、《攝大乘論》、《百法明門論》、《分別瑜伽論》、《阿毗達磨雜集論》叫十支,是根據根本而發揚出來的。瑜伽菩薩戒就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裡的《菩薩戒品》抽出來作為一個單行本的。

今天講瑜伽菩薩戒就是根據太虛大師的有關這方面著述,進行講解。這是緣起,由於戒期的因緣,大家聚會一堂,所以能夠講瑜伽菩薩戒。這個地方是彌勒菩薩降生、應化的地方,也是太虛大師曾經住持過的地方。因緣很殊勝,希望大家認真聽講。

二、認識瑜伽菩薩戒的特點

(一)三要義

1.以發大悲菩提心為體。大悲心就是菩薩的戒體,有大悲心就有菩提心,有菩提心才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能證得佛果。就是說大悲為根本,這個悲一般講有無緣慈、同體悲。慈能給眾生安樂,悲能拔除眾生痛苦。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只能予眾生安樂,拔除痛苦,不能使眾生煩惱,不能使眾生身心都受痛苦。無緣慈,就是不要分別計較,不要分別男女老少、高下尊卑。動物界中,不要分別水、陸、空,也不要分別大的、小的、美的、醜的,哪怕是一隻螞蟻都不要損害,都要愛護。同體悲就是把別人的身體當成自己的身體,別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別人的安樂就是我的安樂。

這個悲講得再具體一點,有三種:眾生悲、法緣悲、無緣悲。

眾生悲是想到一切眾生都在痛苦中、在災難中、在生死大海中,我們應該念眾生苦。思地獄苦發菩提心,念眾生苦發菩提心。念眾生苦而發的悲,叫眾生悲。佛以慧眼觀察,一切眾生多生累劫以來都是我們的父母師長、六親眷屬,現在由於肉眼障蔽不能認識,他們在痛苦中,我的六親眷屬、父母師長都在痛苦中,我怎麼能不救他呢?這叫眾生悲。

法緣悲是什麼呢?就是一個人的存在,在空間上不是孤立的。在家裡靠父母,學校靠師長,生活要靠農夫、工人、商人,安全要靠國家、靠警察、靠法律。一切人都是為我而生存,人人為我,我應該為人人。彼此相望,互相依存,互相資助,平等平等。那麼人們對我有恩惠,我應該加以反饋,應該報答。從這方面來講叫法緣悲。

無緣悲,說明大悲心的廣大,大悲心廣大如虛空。一不計較、分別;二不執著相。不要分別,視眾生如一體,就象父母一樣,哪怕兒女再多,但都一樣,視兒女如一體。佛視眾生也是如一體,就像只有這一個兒子一樣關心愛護。不要分別,不要執著,體現悲心的廣大,叫無緣悲。

2.以智慧為先導。智慧是啥?就是要有正知正見。這個正知正見就是要符合三法印、緣起性空的道理。明白因果,相信業果,了解諸法皆空、沒有實體之後,就可具足無我之見,即真空見,這一種見解叫正知見。如果不相信因果那就是邪見;執著於世間上常有,就是常見;執著於世間上萬法都是斷滅,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就是斷見。我曾在經典上看到,解釋「智慧」很有意義。什麼是真正的智慧?第一要有勝解,對於佛經教理要有殊勝的了解,決定不疑;第二要有大悲心,悲不離智,智不離悲;第三要有實際行動,能夠布施,捨棄一切。這樣修學就是真正的智慧。勝解、悲心、布施具體結合,就是真正的智慧。

3.以三皈七眾戒為律儀戒。瑜伽菩薩戒重在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但是這裡講必須要以三皈七重戒為基礎。受了三皈五戒的,為優婆塞、優婆夷(男居士、女居士);沙彌、沙彌尼是十戒;式叉摩那,具學三法,一學根本,二學六法,三學行法;比丘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是三百四十八戒。必須要以這個七眾弟子的律儀戒為基礎,這是根本,不能違犯,在這個基礎上來修學菩薩戒。瑜伽菩薩戒特別發揮的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就是根據七眾律儀戒法來修學的,而不是拋棄七眾律儀戒。

(二)三種殊勝

第一個殊勝,如何修學六度以及諸善法?就要修學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饒益有情。這就是瑜伽菩薩戒實行的大乘菩薩的特殊精神,很殊勝。一般講自利利他,在瑜伽菩薩戒來講,你要自利,首先要利他,你不利他,也達不到自利,所以以利他為前提。

第二個殊勝,要真俗圓融,由俗入真,由真返俗。如何理解呢?由了解世俗的因緣生法,達到了解性空、明白性空真如的道理,就是由俗入真。什麼叫由真返俗呢?悟了以後再反過來,善查法相,法法平等,以慈悲精神來廣度眾生,以出世精神來做入世事業,出世而入世,就可達到真俗圓融,悲智兼運。

第三個殊勝,瑜伽菩薩戒是彌勒菩薩為七眾弟子講的,不單是對比丘眾所講。根據這個內容,出家眾、在家眾發揮各自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瑜伽菩薩戒的精神,在現實生活中就可悟得法性。太虛大師提倡的「菩薩學處」、「人生佛教」就是根據這個精神而提出的。僧眾可以辦文化、教育、醫務、慈善。在家居士信仰三寶、修持五戒,也可以辦文化、教育、醫務、慈善,但由於居士在社會上活動比較方便,就可以遍於士農工商學兵各個領域,搞工業、農業、教育文化、經濟、政治事業等,這都符合瑜伽菩薩戒的精神,這是很特殊、很殊勝的。

(三)三種意樂

戒體是一種意識,屬意識的思心所。不管受比丘戒還是受菩薩戒,都要有三番羯磨,就是以意識集中,靜聽羯磨,觀想諸佛菩薩降臨,由這個薰習,意識成為一種戒體,這個戒體就成為種子,薰習到阿賴耶識中,不會忘失。在菩薩戒裡稱為金剛光明寶戒,屬於金剛種子,永遠不會忘失的。

這裡有三種意樂,這三種意樂都是戒體。

第一種就是淨意樂,由凡夫的染汙心轉為聖賢的清淨心,即是攝律儀戒。

第二種善法意樂,一心向善,生活行動與善法相應。善法是很寬廣的,有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善就是利於他人,不損害他人。與善法相應,普遍地應該生起這個心,即為攝善法戒。

第三種要一切想到眾生,以悲心饒益眾生,即是饒益有情戒。

這三種意樂相當重要,戒體就包含這三種意樂。菩薩戒是心戒,菩薩戒是佛戒,重點在心,犯與不犯都在心。所以《華嚴經》中文殊菩薩在《淨行品》中講,作為一個菩薩,發菩薩願,必須要善用其心。這句話大家多體會一下,一般眾生都是不能善用其心,所以走邪路,走魔道。學佛人就是要善用其心,就好像由此岸到彼岸,必須坐船,掌握船必須要舵手。舵手就要掌握方向,方向掌握得好,可以乘風破浪直達彼岸,不會迷失方向,步入岐路。這就是善用其心的重要。

這三種意樂,都是說明重點要善用其心,才不會破壞戒體。菩薩戒的重點是以悲為主,假如你沒有悲心,喪失悲心,處處不滿意,怨天尤人,嗔心不消滅,處處有憤恨、怨恨,那你就忘失了菩薩戒,破壞了戒體,就不能夠做菩薩。

守戒的過程首先有意樂產生,意樂就是心意獲得滿足而生快樂。犯戒就看你是有心還是無心,有心就是犯戒,無心還可以原諒,可以減輕。心是相當重要的,學菩薩一定要善用其心。

三、釋題、說者及譯者

(一)釋題

這個題叫瑜伽菩薩戒本。瑜伽如何講?現在社會上比較流行瑜伽功或者說瑜珈功,這個詞來源於古印度,在古印度講瑜伽,與中國的氣功相似,坐、臥、行動、練功,使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目的在此。但佛家講瑜伽的內容與此完全不同,是相應的意思。對於學佛人來說,有個中心目標,要與涅槃相應,在教理行果方面,不管是持戒、修定、受用都必須有一個目標,要達到涅槃境界,達到解脫生死的境界、清淨無煩惱的境界。這是佛家講瑜伽的中心思想,而不是氣功所講「要長生不老」。

這個「戒」就是從彌勒菩薩所講《瑜伽師地論》裡面的本地分中《菩薩地》中抽出來的,是《瑜伽師地論》的一小部分。彌勒菩薩講瑜伽菩薩戒,是無著菩薩親自到兜率內院請他講的。《瑜伽師地論》是講法相唯識的根本論。

什麼叫菩薩?具名菩提薩埵。對於菩薩的含義,在中國過去有些混淆,老百姓把什麼土地爺、東嶽大帝、城隍等等都叫菩薩,在佛家來講,這些不叫菩薩,只能叫神、天神,屬於神一類,不能神佛不分。菩薩的梵語是菩提薩埵,翻譯成華語叫覺有情,就是說這一個有情,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自覺覺他就要發菩提心。菩薩就是發菩提心的有情。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菩薩分因位菩薩和果位菩薩。因位是資糧位、加行位,由加行位入見道位。資糧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加行位即暖、頂、忍、世第一四加行,由四加行而入見道,次第很明確。資糧位和加行位的菩薩都叫因位菩薩,也就是地前菩薩、十地之前的菩薩。由見道入了初地以後,從初地到十地,甚至十地以後到等覺位,都是果位菩薩。見道一般都叫開悟,密宗叫大圓滿法。見道以後入了初地還要修道,一分一分的斷除煩惱障、所知障,到十地以後的金剛道,才能把煩惱障、所知障的種子斷完,到達等覺,最後完成佛果。所以這個菩薩有因位菩薩、果位菩薩。

你們受了菩薩戒都叫因位菩薩,你們正在這個資糧位的階段,通過修福、修慧來積累資糧。修福就要廣種福田,修慧就要多讀經論,融通世、俗二諦。修福修慧,並發心度眾生,都叫菩薩。

至於戒本就好幾種,今天所講的是《瑜伽菩薩戒本》,其他的還有《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菩薩善戒經》、《優婆塞戒經》、《沙彌尼戒經》等,都是專門講這個戒,說明這個戒相,把它單獨列出來,叫戒本。

(二)說者

就是彌勒菩薩。彌勒翻譯成華語就是慈氏,是他的姓。為何叫慈氏?因為彌勒菩薩在過去因位階段修菩薩行的時候,世世生生修慈心定。有這麼一段公案,在弗沙佛的時候,彌勒菩薩修慈心定已經比較成熟了。弗沙佛為了試驗他,就在彌勒菩薩入定的時候,化成一隻滿身膿瘡、臭不可聞的狗,趴到彌勒菩薩旁邊。彌勒菩薩一出定就發現了這隻狗,悲心生起,開始醫治它。狗的膿血很多,他不怕臭,不怕髒,用嘴巴來舔吸,一直把這隻狗全身的膿血吸完,膿血吸完後,瘡就慢慢好了。此時,狗馬上就恢復成為弗沙佛,給彌勒菩薩授記,讚揚彌勒菩薩修慈心定,說:功德很殊勝,將來你一定成佛,在釋迦佛以後,繼承釋迦佛的位置,叫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所以彌勒就是慈氏,是他的姓,名就是阿逸多,阿逸多叫無能勝。

什麼叫無能勝呢?彌勒菩薩修慈心定,在釋迦牟尼佛入滅,經過若干年以後,就由他來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位置。一生補處者,就是他只要過一生就可以補釋迦牟尼佛的位置。這個時間就是五十六億七千二百萬年以後,彌勒菩薩降生人間,來補釋迦佛的位置,很殊勝。這個殊勝沒有誰能比得上,所以叫無能勝。那時,龍華三會本著彌勒菩薩的心願,實現人間淨土。這個時候的人間就不是濁土,而是淨土,人們都奉行五戒十善,精神修養很高,物質相當豐富。所以彌勒菩薩是提倡人生佛教最主要的一個菩薩,太虛大師就是奉行這個宗旨,來實現人間佛教。

釋迦佛滅度後六百年間,龍樹菩薩弘揚般若。八百年到九百年間,無著和世親菩薩弘揚瑜伽、唯識法相。為解釋大乘教法的很多疑惑,無著菩薩就上升到兜率內院,請彌勒菩薩下降人間,在中印度阿逾闍國重閣講堂,一個很大的講堂,說《瑜伽師地論》。據歷史記載,彌勒菩薩講《瑜伽師地論》的時候,聽的人很多,地前菩薩因根基不同,或者見相,或者聽聲音,或者見不到,各個不同。而對於地上菩薩來講,則是既能見相也能聽見聲音。

(三)譯者

譯者就是唐朝時候很著名的三藏法師玄奘。玄奘法師從小就很聰慧,長相莊嚴,人品也好。為了求得佛法,他到印度留學,前後經歷十七年,回到都城長安以後,唐太宗資助建立譯經院。他翻譯出來的經卷一共是75部、合1335卷,他翻譯主要經典中《大般若經》就是六百卷。他白天譯經,晚上講學,相當辛苦。他譯業彪炳,對佛法在中國的傳播建立了很大功勳,魯迅稱讚玄奘法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寫的《大唐西域記》,翻譯到全世界,有很多種外文版本。

四、釋正文

正文重點講戒相。瑜伽菩薩的戒相一共是四重四十三輕,就是說四條重戒,四十三條輕戒。四重:一自贊毀他;二慳不布施;三嗔不受悔;四說相似法。這是四條根本戒。在《梵網菩薩戒》裡面,是十重四十八輕。《梵網菩薩戒》的十條重戒的後四條就是這四條,前六條重戒是攝律儀戒。《瑜伽菩薩戒》也說明了菩薩修行包括攝律儀戒,以攝律儀戒為基礎,在這裡著重說明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輕戒有四十三條。屬於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應該戒除的有三十二條,其中布施七條,持戒七條,忍辱四條,精進三條,禪定三條,般若八條。障礙修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有十一條。一共就是四十三條,為四十三輕戒。

(一)四重戒

下面著重講一下四重戒。

戒文: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慳財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不起哀憐而修惠舍;正求法者來現在前,性慳法故,雖現有法而不舍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由是因緣,不唯發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石、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內懷猛利忿恨意樂,有所違犯,他來諫謝不受、不忍、不舍怨結,是名第三他勝處法。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相似正法,於相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

第一條重戒:自贊毀他。自己讚揚自己,把自己抬得很高,毀謗別人。為什麼呢?由於自己內心貪心很重,嫉妒心重,貢高我慢。貪是屬於根本煩惱,佛家講: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六個根本煩惱為:貪、嗔、痴、慢、疑、惡見。貪是首要的,因貪求利養、貪求恭敬,而嫉妒別人,自贊毀他。

第二條重戒:慳不布施。慳就是慳吝,慳吝就是由根本煩惱貪而產生的,慳吝不舍,是大隨煩惱之一。慳什麼呢?慳財、慳法,有錢不願意施捨,別人來求,不願意給,有財不舍;自己懂經典,懂教義,別人來求法,不說,有法不施。慳不布施都是由於自私心、我見心很重,學菩薩不能這樣。

布施是很重要的,要施財、施法。學佛體現在行動上就要上供下施。上供就是供養三寶,供養父母師長;下施就是對於一切眾生要解決他的衣食困難。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經濟困難的施以財,不懂真理的施以法,不安全的施以無畏,使其離開恐怖。

施是六度萬行之首,而這兩條自贊毀他與慳不惠施,都屬於煩惱之中的貪心和慳吝心,學菩薩就不應該這樣。當然在修行的人中,有的富裕,有的貧窮,每人情況都不一樣。富裕的就隨力多布施一點,錢少的就少施一點,沒有錢的,安慰一下都可以,只要善用其心,不著相布施就有很大的功德。你供佛,供三寶,有錢的修廟、塑像,獻金銀財寶,沒錢的哪怕供一支香,供一杯水,都說明你這個心哪,很廣大,合乎佛心。

第三條重戒:嗔不受悔。由於忿恨意樂,對別人不滿意,或者求財不得,求利不得,求名不得,內心生起嗔恨,表現在行動上就是罵、打,甚至殺害別人;別人有過失,或者不原諒,或者不受悔,不寬容別人。這就是嗔不受悔。

嗔也是根本煩惱之一。你們注意這個嗔字啊,嗔性就是惡,在善行、惡行、無記行三行之中,它是屬於惡行。貪與痴儘管也帶惡行,但有時候是無記行,無記行在不用心的時候,就是非善非惡。而嗔心一發就是惡,「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講:無嗔即持戒,心淨即出家,慈悲即觀音。你若沒有嗔心,就能持戒,不會損害別人;你能容讓就可以行忍辱;你能施捨就可以行布施;你精進不已、常想到別人叫精進;你保持這個心不變,為禪定;你能觀察一切,明因識果就是智慧。所以無嗔即持戒。嗔心不能起啊,嗔心是慈悲的反面,起嗔心就犯菩薩戒。因此,希望大家要提高認識,隨常檢查把握自己的念頭,不要起恨心、嗔心,多學忍耐,多修忍辱。《金剛經》上講「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不要爭,不要過於分別,一起分別就要起是非,就有爭論、爭鬥,會造惡業。

第四條重戒:說相似法。何謂相似法?似乎是正法,實際上不是正法。合符諸法實相,合符如來的心意的就是正法,即三法印、緣起性空。反之,違反三法印、緣起性空的道理都叫相似法。

在佛教的大乘宗派中,向來有這麼一個不好的習慣,我懂這一派,就詆毀那一派,我信仰這一個宗派,就詆毀那一個宗派。實際上這種做法,也是違反佛說。為什麼呢?各個宗派都代表佛說的諸法性相、諸法實相,你詆毀其他宗派,就是詆毀諸法實相、違佛的心意啊!這種做法也叫相似法。

過去有些研究佛學的居士,只皈依自性三寶,認為我自己信仰就對了,何必去依止出家人皈依?何必舉行什麼儀式?何必去拜佛?這種說法也是相似法。皈依有自性三寶皈依、聖賢三寶皈依、住持三寶皈依。必須要建立起真正的信仰,信、解、行、證的基石才牢固。你信仰都沒建立,光是解一點東西就以為自己皈依了,這是錯誤的啊!不能得到實際受用,你皈依什麼啊?貢高我慢,還是相似法!

還有些甚至說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楞嚴經》、《圓覺經》不是佛說的,《起信論》不是馬鳴菩薩造的,這些說法,也叫相似法。是不是佛說的,要以諸法實相來衡量、判斷,合符諸法實相,合符佛的心意,就是佛說,否則非佛說。你要是一下子否定大乘是佛說,那是相當錯誤的。這種說法也是相似法,毀謗三寶。類似情況過去有,現在也還有一部分人持這種論調。都應該糾正,應該警惕!

以上這四條重戒中,前兩條屬貪,第三條屬嗔,第四條屬愚痴。貪嗔痴都包括在裡面,學佛就是要消滅貪嗔痴。犯了這四條,不但是違反菩薩戒,也是違反了佛家的根本戒。

「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什麼叫他勝處法?這是個名稱。就是說我們學菩薩本來是很殊勝、很特殊的,地位高,菩薩戒叫金剛光明寶戒,在七眾弟子中地位是很殊勝的,但是你不能實行這其中四條,違反了這四條,就恰恰為外道凡夫所戰勝,你不能勝他,他反而勝你。所以這是重戒、根本戒,叫他勝處法,為他所勝故。

(二)四十三輕戒

四十三輕裡障布施的有七條。(1)慳心不供養三寶戒。(2)貪名利戒。(3)不敬有德同法戒。(4)不應供受請戒。(5)不受重寶施戒。(6)障法施戒。(7)障無畏施。

持戒也有七條。(1)明遮罪。在遮戒方面有二條,第一、與聲聞共學戒:律儀戒要與聲聞同學,不能說你修學菩薩戒,聲聞戒、根本戒就不學了,那不行的。第二、與聲聞不共戒。聲聞要少事、少業、少希望住,生活簡單,少欲知足,甚至不積蓄財寶,過午不食。但從這一點來講,你不用同他一道學。作為一個菩薩,要利益於人,生活物資、財物、資產要儘量豐富一些,才能上供下施。這就是與聲聞不共戒。(2)別明性戒。在性戒方面,要守的戒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3)味邪命法戒。(4)掉動嬉戲戒。(5)倒說菩薩法戒。(6)不護雪譏謗戒。(7)不行處罰戒。

障忍辱度有四條。(1)報復戒:不要報復別人,學菩薩要以德感人,以德化人,不能像普通人一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那個不行。(2)不悔謝戒。(3)不受懺戒。(4)懷忿不舍戒。

障精進度三條。(1)染心御眾戒:統領大眾,帶領群眾有染汙心,就是有貪嗔痴心。(2)非時睡眠戒:就是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的。(3)虛談棄時戒:吹牛,談些無意義的話。

障禪定有三條。(1)惰慢不求禪法戒:惰慢就是懶惰,貢高我慢,不修禪。我經常給居士們講,你一定要靜得下來,哪怕你每天靜五分鐘、十分鐘也可以,就會有好處,決定不要惰慢懈怠。(2)不除五蓋定障戒:五個蓋就是貪、嗔、痴、疑、惡作。(3)貪味靜慮戒:自己在這方面有所貪求,有所著相。

障般若度有八條。(1)不學小乘法戒:小乘法還是要學的。(2)棄大向小戒:本來是學大,他專門學小,也要不得。(3)舍內學外戒,本來應該專門以學佛為主,他去精勤修習外論。(4)專習異論戒:對於諸異道及外論,專門學習研究,也不行。(5)不信深法戒:大乘法的深廣境界他不信仰。(6)愛恚贊毀戒。(7)驕慢不聽正法戒。(8)輕毀法師戒:毀謗法師,輕慢法師。

障四攝的有十一條。(1)不為助伴戒。(2)不往事病戒。(3)不為宣說障愛語戒。(4)有恩不報戒。(5)患難不慰戒。(6)希求不給戒。(7)攝眾不施戒。(8)不隨心轉戒。(9)不隨喜讚揚戒。(10)不隨行威折戒。(11)不隨現神力折攝戒。度眾的方法對於善良的眾生要以慈悲攝受,對於暴惡眾生,以威力攝受,現金剛忿怒相,中心是慈悲。

以上就是《瑜伽菩薩戒本》的大體內容,一共四重四十三輕。重戒四條;輕戒裡屬於障六度的三十二條,障四攝的十一條,共四十三條。今天因為時間關係,只講了個大概,大家回去以後要多看正文,多學習,多對照檢查。

(正蕾、正根整理)

相關焦點

  • 佛學教本·律宗 (一) |詳述「戒律」的重要性及2種「菩薩戒」!
    根 據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六重戒二十八輕 戒,是為在家菩薩戒優婆塞所應受。在理行應先受具足戒或五戒,然後再受菩薩戒,方為合式。所以受持菩薩戒,可算是進 一步深造的戒律,也可以算是由狹義的自度,進而實行廣義的自度度他的發心了。
  • 【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73-怎樣獲得財富
    【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30-偷盜的果報【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60-開示八關齋戒【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61-八關齋戒的12種功德【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62-二十八輕第八不往聽法戒1【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63-二十八輕第八不往聽法戒2【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64-二十八輕第八不往聽法戒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念報佛恩
    本文選自【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上篇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障七心:發菩提心(二十)【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障七心:發菩提心(十九)【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障七心:發菩提心(十八)【
  • 【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100-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圓滿)
    【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30-偷盜的果報【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60-開示八關齋戒【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80-輕戒第十八作田不求淨水、陸種處戒【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81-與小動物和平共處【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82-輕戒第十九市場販賣鬥秤不平戒【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83-市場貿易中的守戒【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84-輕戒第二十非時非處行欲戒【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85-如何節制夫妻生活【惟俊法師】優婆塞菩薩戒086-二十八輕第二十一商賈不輸官稅戒
  • 《〈文心雕龍〉講記》: 對文學理論研究的反思
    《〈文心雕龍〉講記》一書即是著名學者龔鵬程先生數十年精研《文心雕龍》的會心之作,作者以審問、慎思來扭轉、糾正前人對《文心雕龍》的一些錯誤認識和錯誤觀點,提出了很多具有創新性的見解。 龔鵬程,中國臺灣學者,1956年出生於臺北市,祖籍江西吉安。
  • 【完整版】在家菩薩戒手冊(萬佛聖城)
    《瑜伽菩薩戒》【❅2】對四(或三)菩薩或對首懺之懺法:懺時應自具修威儀,長跪合掌。對受懺者白曰:「(諸)大德一心念我某某,故犯某某罪。今向(諸)大德發露懺悔,更不敢作。願(諸)大德憶念我。」(三說)受懺者呵責:「自責汝心,生厭離!」懺者:「爾!」
  • 《瑜伽菩薩戒本》(字幕版) 第一講
    《瑜伽菩薩戒本》(字幕版)乘一法師主講編輯製作:洪惠英繼續點擊下面相關文章,關注後留言瑜伽菩薩戒本(原文)
  • 【夢參法師《十輪經·有依行品》講記】不應親近破見毀謗他乘比丘(14)
    【夢參法師《十輪經·有依行品》講記】金剛藏菩薩請法(1)2.【夢參法師《十輪經·有依行品》講記】佛說十種人輪迴生死,難得人身(2)3.【夢參法師《十輪經·有依行品》講記】佛說十種無依行對治法(3)4.【夢參法師《十輪經·有依行品》講記】佛說十種無依行對治法(4)5.
  • 《法華經》講記·方便品第二 全集 1-78 (分段小視頻)
    請點擊下面的連結觀看閱讀《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講記》文字+視頻·合集 :楞嚴經全集-持續更新中(點擊觀看即可)《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持續更新中,點擊觀看並關注:心現識變妙蓮華公眾號即可。
  • 《慧燈之光》:每日受菩薩戒之儀軌
    每日受菩薩戒之儀軌祈請安住十方之諸佛出有壞,安住十地之菩薩大菩薩及上師金剛持垂念我:(誦一遍)(皈依)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
  • 法尊法師《入中論講記》| 前言
    法師通曉藏文,譯著甚多,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廣論》、《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菩薩戒品釋》 《大毗婆沙論》等。入中論講記月稱論師造論法尊法師譯講前言教乘所攝欲釋論文,先明本論教乘所攝。
  • - 李辛訪談《老年健康講記》21
    著有:《兒童健康講記:一個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2015年,立品圖書。《精神健康講記《兒童健康講記》簡介
  • 2020年傳授三壇大戒、在家五戒、菩薩戒通啟
    恭請  紹根長老為得戒和尚  心澄大和尚為羯磨阿闍黎  淨因大和尚為教授阿闍黎  增設二部僧戒,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  地址:香港大嶼山昂坪寶蓮禪寺  電話:(852)2985 5669、2985 5248  電郵:info@plm.org.hk  網址:www.plm.org.hk
  • 正法念處經講記--地獄品27
    正法念處經講記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18):什麼是所緣行相門?
    於凌波居士在《唯識三十頌講記》中也僅僅談到:「『了』是此識能緣的作用,了即了別,了別是此識自體能緣的作用,指的就是此識的見分。」也就是說「了」是阿賴耶識自身的功能。於凌波居士的講記中說:「執是執持萬法種子,及攝持根身,持令不壞;受是領根身為境,令生覺受;處是器界,即物質世界。」
  • 極樂世界原來離我們這麼近——《佛說無量壽經》講記第十九課
    即日起,我們將陸續推出《佛說無量壽經》講記視頻,願如母有情於生老病死、飲苦食毒之苦海中生起往生信願,以聲聲佛號化消熱惱,以聲聲佛號回向世界和平!●●●極樂世界原來離我們這麼近——《佛說無量壽經》講記第十九課視頻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繒蓋幢旛,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
  • 問師父:從雜修轉為專修念佛,受過菩薩戒,現在應該怎麼做?
    問:我是從雜修轉為專修念佛的,而且受過菩薩戒,師父說了就以這個身份念佛。可是具體行持起來模糊。比如每次受八關齋戒嗎?初一十五上供嗎?誦戒嗎?有哪些需要調整的地方?請賜教!
  • 在家優婆塞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含讀誦)
    諸優婆塞、優婆夷,今白(黑)月十五(四)日,作布薩,說菩薩戒。眾當一心善聽,有罪者發露;無罪者默然。默然故,當知諸優婆塞、優婆夷清淨,堪說菩薩戒。已說菩薩戒序竟,今問諸優婆塞、優婆夷,是中清淨不(三問)?諸優婆塞、優婆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