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唯識宗甚為闡微,因此看到此章,筆者也在反覆思索。一來要分析《唯識三十頌》到底說了個什麼意思;二來要思考先賢們這樣說的目的;三來力求表達更為簡潔明了,不再人云亦云,以力求讓讀者有所不同原文的受益。
面對過去無始以來開悟的大師,末學以一小小的凡夫之心,鬥膽希冀用當今的話語理解翻譯,也實屬不易,所以還希望各位大德,各位師父,各位同學能夠給予中肯的批評,以便讓末學修習上更進一步。
第八阿賴耶識內生根身,外緣其境。阿賴耶識能緣的作用,即被稱為行相。
01變或無常是怎樣產生的?
本質上來講,阿賴耶識之所以能夠「內生根身,外緣其境」是由於萬事萬物變化的不同造成的。因事物變化的相同與不同,造成萬事萬物的共緣與個緣,而根身的形成即是根身自身各要素的共緣,又是根身與外境的個緣不同造成的。
當然我們這裡還可以接著發問:為什麼事物會有變化?
我們隨觀察了萬事萬物的存在,佛祖也說「無常」,可是為什麼會無常,這個在末學所接觸的經典裡好像還沒有看到過。
也許有人會說:「你這一提問只能說明你內心還很浮躁,沒有清淨,如果你心如止水,萬事萬象的變化與你何幹?既然與你無關,那還有什麼變與不變。」
這貌似是回答了我們的問題,但多少不能讓我們服氣,因為他沒有從正面回答變的第一因在哪。
於凌波居士在《唯識三十頌講記》中也僅僅談到:「『了』是此識能緣的作用,了即了別,了別是此識自體能緣的作用,指的就是此識的見分。」
也就是說「了」是阿賴耶識自身的功能。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什麼是「了別」義,了別有兩層含義:第一層、萬物一體,如果萬物不相通,不一體,就無法了別;第二層、「部相」各有差別,如果萬事萬物沒有「部分之相」,也不能「了別」。
阿賴耶識的「了別作用」產生之後,緊接著就會外緣其境,而前七識又會對阿賴耶識的見分進行「薰習」,緊接著又會作為果成為新的「相分」,也就是外緣之境。
這就是變與心性的關係。當然,更多細密微妙之處難以言說!
02外緣之境即是果,又是阿賴耶
原經文說:「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在這裡「執、受、處」為所緣境,「了」為能緣義。
於凌波居士的講記中說:「執是執持萬法種子,及攝持根身,持令不壞;受是領根身為境,令生覺受;處是器界,即物質世界。」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1、因執持萬法種子,攝持根身,持令不壞,而使生命只會流轉,永遠存在;2、受因首先守於或者識別根身,才有可能產生新的覺受,也因此使生命具有感知功能;3、器世界,即物質世界也是由第八識幻化而成。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沒有執不可能存在受,沒有受,器世界沒必要存在。所以「執、受、處」共同構成了我們生命的存在基礎。而這一基礎,沒有「現行」之前是種子,現行之後則是阿賴耶識。所以它既是果,又是阿賴耶。
果是無記性(不好不壞性),但又受第七識的「我」執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而發生變異。如此,也就組成了我們認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