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18):什麼是所緣行相門?

2020-12-15 禪意流心

佛教唯識宗甚為闡微,因此看到此章,筆者也在反覆思索。一來要分析《唯識三十頌》到底說了個什麼意思;二來要思考先賢們這樣說的目的;三來力求表達更為簡潔明了,不再人云亦云,以力求讓讀者有所不同原文的受益。

面對過去無始以來開悟的大師,末學以一小小的凡夫之心,鬥膽希冀用當今的話語理解翻譯,也實屬不易,所以還希望各位大德,各位師父,各位同學能夠給予中肯的批評,以便讓末學修習上更進一步。

第八阿賴耶識內生根身,外緣其境。阿賴耶識能緣的作用,即被稱為行相。

01變或無常是怎樣產生的?

本質上來講,阿賴耶識之所以能夠「內生根身,外緣其境」是由於萬事萬物變化的不同造成的。因事物變化的相同與不同,造成萬事萬物的共緣與個緣,而根身的形成即是根身自身各要素的共緣,又是根身與外境的個緣不同造成的。

當然我們這裡還可以接著發問:為什麼事物會有變化?

我們隨觀察了萬事萬物的存在,佛祖也說「無常」,可是為什麼會無常,這個在末學所接觸的經典裡好像還沒有看到過。

也許有人會說:「你這一提問只能說明你內心還很浮躁,沒有清淨,如果你心如止水,萬事萬象的變化與你何幹?既然與你無關,那還有什麼變與不變。」

這貌似是回答了我們的問題,但多少不能讓我們服氣,因為他沒有從正面回答變的第一因在哪。

於凌波居士在《唯識三十頌講記》中也僅僅談到:「『了』是此識能緣的作用,了即了別,了別是此識自體能緣的作用,指的就是此識的見分。」

也就是說「了」是阿賴耶識自身的功能。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什麼是「了別」義,了別有兩層含義:第一層、萬物一體,如果萬物不相通,不一體,就無法了別;第二層、「部相」各有差別,如果萬事萬物沒有「部分之相」,也不能「了別」。

阿賴耶識的「了別作用」產生之後,緊接著就會外緣其境,而前七識又會對阿賴耶識的見分進行「薰習」,緊接著又會作為果成為新的「相分」,也就是外緣之境。

這就是變與心性的關係。當然,更多細密微妙之處難以言說!

02外緣之境即是果,又是阿賴耶

原經文說:「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在這裡「執、受、處」為所緣境,「了」為能緣義。

於凌波居士的講記中說:「執是執持萬法種子,及攝持根身,持令不壞;受是領根身為境,令生覺受;處是器界,即物質世界。」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1、因執持萬法種子,攝持根身,持令不壞,而使生命只會流轉,永遠存在;2、受因首先守於或者識別根身,才有可能產生新的覺受,也因此使生命具有感知功能;3、器世界,即物質世界也是由第八識幻化而成。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沒有執不可能存在受,沒有受,器世界沒必要存在。所以「執、受、處」共同構成了我們生命的存在基礎。而這一基礎,沒有「現行」之前是種子,現行之後則是阿賴耶識。所以它既是果,又是阿賴耶。

果是無記性(不好不壞性),但又受第七識的「我」執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而發生變異。如此,也就組成了我們認識的世界。

相關焦點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9):怎樣理解第六識?
    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其實就是前六識的所緣之境。但是對於第七和第八識所緣之境,《金剛經》尚沒有明確表示的,由此可以看出許多人平時所說的「心」的側重點是什麼?當然隨著修行的深入,觀察起心動念的深刻,對心識的認識也會逐漸深入,所以簡單地把《金剛經》所說的「心」和第六識或者前六識等同,這也是一種荒謬的說法,所以這裡只說其側重點在前六識,不說就是前六識。
  • 《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5):什麼是三種薰習?
    01總說一種修法《唯識三十頌》對於「薰習」這一概念非常重視,這一概念其實在告訴我們某種修法,那就是身口意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種下無記(不善不惡)因得不善不惡果。《唯識三十頌》的這一理論告知我們修行應該是內外如一的,而非是離開相純說自性。02三種薰習這三種薰習其實很簡單,就是迷情薰習、無記薰習、智慧薰習。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16)第八識的三性是什麼?(續集)
    我們在第十五講中已經談到了佛教當中說的第八識的三性:無記、不斷、遍法界,並且我們詳細地探討了無記。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再看看從「不斷」、「遍法界」中又能得到一些什麼啟示。1、「不斷」。《講記》中是這樣陳述的,「如果統報體有斷絕而不相繼,則欲界色界的有情,在總報體中斷時,豈不是有如死者?無色界有情本來沒有色身,如果總報體中斷,豈不是連心識也沒有"這是通過反正的方法讓其明白第八識不斷特性的存在。它建立的前提是大家對色界無色界有情眾生存在的確定無疑。對於色界無色界存在與否,本章暫且不論。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0):第六識的幾個心所?
    唯識宗把第六識的心所分析得確實非常細緻,在對治人的心理疾病方面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主要和大家一塊談談第六識對應的幾個善心所。善心所一共有十一個,分別為: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痴、精進、清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5):第七識的思量性與四煩惱
    其實這裡貴在讓人辨別什麼是第七識,因為第七識微細難知,我們在觀察起心動念的時候,要通過這些特徵明白哪個是第七識,哪個是第八識,以便能夠正確地判斷我們的起心動念在哪,應該還是不應該。第七識要通過審查分辨出一個「我」相,或者「我」見。第八識更側重於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明白第七識的性相特徵之後,我們也便更利於查準第七識的位置,也便利於我們進一步破除「我」相。
  • 【譯文】山口一郎|《唯識哲學與身體性》I-III
    [3] [1] 世親的《唯識三十頌》之和譯,依據上田義文《梵文唯識三十頌之解釋(梵文唯識三十頌の解明)》,1987年。在不同的翻譯的場合,每次都指出。[2] 服部正明,《認識與超越(認識と超越)》,與上山春平共著,178頁。竹村牧男譯為:「依他起性是分別性,[此]依緣而[從依他起性]生。」竹村牧男,《唯識之探求(唯識の探求)》,45頁。
  • 佛教十宗 | 唯識宗簡介
    廣義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識宗等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為教義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識宗,或以之為唯識宗之代稱。為中國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為、無為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之旨之宗派。
  • 常識 | 佛教各宗要略——唯識宗
    唯識宗是一個極具先鋒作用的佛學宗派。它在理論創新上富有睿智,蘊含著依法而治的法治思想,在實踐拓展上具足功效,表現出法如利劍的威力及鋒芒,敢破敢立,能破能立,不懼邪魔與妖孽。玄奘當年本是想到印度去搞清楚在當時糾結不清的唯識理論,結果卻是利用身在印度這個難得的機會,實地考察了釋迦如來的事跡及留存下來的遺蹟,全面學習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論及實踐方法。
  • 農曆五月二十一 唯識學泰鬥惟賢長老誕辰紀念日
    惟賢長老(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2014年6月18日,農曆五月二十一日,當代高僧、唯識學泰鬥惟賢長老誕辰紀念日。惟賢長老(1920~2013),當代高僧,佛門龍象。1980年惟賢長老回重慶慈雲寺,投入弘法利生事業,創辦「佛教希望工程」「母親工程」,並成立「佛教慈善功德會」,開辦僧伽培訓班等。1980年至今,惟賢長老弘法足跡遍及海內外,著述等身,計有《華嚴要義》《法華要義》《大般若經要義》《楞嚴大義》《普賢行願品講要》《觀音普門品講記》《十善業道經講記》《心經講記》《佛法在人間》《實修問答集錦》等數十種,已集結為《慈雲全集》。
  • 2015年2月2日 當代唯識學泰鬥惟賢長老圓寂兩周年紀念日
    當代高僧、佛門龍象、唯識泰鬥惟賢長老(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2015年2月2日,當代高僧、佛門龍象、唯識學泰鬥惟賢長老圓寂兩周年紀念日。這段期間,惟賢長老認真閱讀《大般若經》《華嚴經》《涅槃經》《四阿含》《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經論,智慧開啟,融通佛教空有、顯密、大小教義。 1954年,惟賢長老因在文革中堅持信仰而蒙冤受屈,在重慶、瀘州、南溪等監獄,從此度過二十六年十個月的漫長歲月。
  • 佛教三藏中的「論」,指的是什麼?
    佛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講之法,有面向比丘和古印度時期的普通人,但也有很多是針對菩薩或天人所說。對於無緣親見釋迦牟尼佛的後人,個人基礎、文化背景和時代不同,要怎樣理解和學習佛經呢?所幸,一代代的祖師大德們留下了自己修行的菩提心血,通過他們的證悟,用當世人能夠理解的語言來為佛經註解、闡述,這就是經、律、論「三藏」中的「論」。「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釋,大多是各宗派的祖師大德所做,可以理解為他們的學佛心得和筆記。釋迦牟尼佛涅槃後,通過比丘們的結集,佛經、戒律被不斷傳誦出來後。
  • 第5集《唯識三十頌直解》音頻 文字
    第八識的種子是剎那滅、果俱有、恆隨轉、性決定,它什麼時候起現形呢?要待眾緣和合,才能夠生起種子。就是說您今天造了很多的善業,但是您不一定今生能夠受用,您今生所受用的可能是您前生某一期生命的業力。就是您不能馬上享受您今生的善業,不可以!什麼時候能夠享受我今生的善業呢?待眾緣。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其實隨著新思潮的興起而有新的般若經出現,在第二期裡就可看到,在增廣的般若經裡,可看到唯識學派和中觀學派的般若經,在頌本上就不相同。如玄奘所譯二萬五千頌(中國俗稱《大品般若經》),若對照西藏的般若經,就可發現其中缺少〈彌勒所問品〉,文中彌勒要問的是什麼呢?即唯識學派的三性。我們說佛教的思想除了要有聖教作根據,還要有正理。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22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所以,諸行是無常的,而諸行所通過的時間,卻是常住的。這是絕對的時間觀。二、其它學派,都說時間並沒有實體,是精神物質的活動所表現的;不是離了具體的事物,另有實在的時間。依性空者看來,二派都不免錯誤。絕對的時間,是非佛法的,不消說。一般以色法心法為實有,以時間為假有,不但依實立假,是根本錯誤;抹煞時間的緣起性,也是大大不可的。
  • 印度佛教十七位菩薩論師 共同書寫印度大乘佛教的輝煌
    龍樹所作《中論頌》,是中觀派立宗之本,也是大乘佛教的義理基石,在瑜伽行與因明學的思想背景之下,以佛護為始,印度論師開始更為系統地注釋《中論》和闡揚中觀思想。《中論佛護釋》通過為偈頌補充推導過程而建立起歸謬論證體系,即不正面立論,而是通過舉出敵方論點的矛盾之處來表明自己的主張。這一思想體系對後世的影響巨大。比佛護稍晚的清辨曾著《般若燈論》對這一方法提出批判。
  • 多識活佛:藏傳佛教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根本不在布達拉宮
    中觀學以《入中論》為綱,學習龍樹《中觀論》和提婆《中觀四百頌》等有關中觀的各家學說,學制一般2年。俱舍學以世親《俱舍論》為綱,學習上部和下部阿毗達磨諸論,學制4年。律學以功德光《律經根本頌》為綱,學習戒律。完成五部學業共需16-17年,經考試答辯,成績優秀的可以獲得「多冉巴」、「拉冉巴」等顯宗博士學位。
  • 說說中國佛教各大宗派的修行宗旨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 成唯識論學習連載1
    我(護法等十大論師)現在解釋世親菩薩的《唯識三十頌》,是為了給有情(眾生)帶來利益和安樂。註:滿:圓滿的清淨者--佛。分:部分清淨者--菩薩。(二)(2長行)(三)(1以安慧論師為代表的釋論意)今造此論,為於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為斷二重障故。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為得二勝果故。
  • 唯識學講座通告
  • 中國佛教派別
    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學瑜伽一系學說,其所依經典,即以《瑜伽師地論》為本,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十論為支的所謂"一本十支"為主要典籍。《成唯識論》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