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9):怎樣理解第六識?

2020-12-23 禪意流心

01從普通觀念談起

在唯識宗中第六識相對於第七第八識來說,貌似更好理解,其實並非其然。說它好理解,主要是因為第六識相對於第七第八識來說更為粗疏來說的,說它不好理解原因在於第六識對於修行來說更為重要,作用更為複雜來說的。

首先,我們平時說的「心」,本質上一般指的就是第六識。《金剛經》上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其實就是前六識的所緣之境。但是對於第七和第八識所緣之境,《金剛經》尚沒有明確表示的,由此可以看出許多人平時所說的「心」的側重點是什麼?

當然隨著修行的深入,觀察起心動念的深刻,對心識的認識也會逐漸深入,所以簡單地把《金剛經》所說的「心」和第六識或者前六識等同,這也是一種荒謬的說法,所以這裡只說其側重點在前六識,不說就是前六識。

其次,第六識在思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揀擇作用。從給前六識起名的方法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如此特徵。《講記》中談了兩種起名方法:一種是以「根」起名,所以稱前六識為「眼耳鼻舌身意」;一種是以前六識所緣之境起名,所以稱之為「色聲香味觸法」。

根為所依,境為所緣。到底該依根呢,還是」緣境「呢?所依必有」我「相,所」緣「定非」實相「。所以,第六識必然依據」意根「對所緣之境進行一番揀擇。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在八識田中種下菩提種子,然後依據菩提種子進行揀擇,然後才能生發智慧。

有人會說,菩提種子也是「相」,沒錯,但是人若不選擇菩提種子就會選擇其它之相,然後把自己引向痛苦的歧途。

02五十一心所

與第六識相應的有五十一個心所,這也是唯識宗中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因為這些心所的研究可以說幾乎遍布我們遇到的所有心中的疑惑。由於五十一個心所的理論已經較為成熟,所以在這裡就不再詳細論述,只是揀擇幾個讓我們感覺較為新穎的簡單複述一下。

1、欲心所。

欲為希望。我們平時經常談論減少自己的欲望,寧靜致遠、淡泊清心。總是認為這欲心所應該是完全拋棄的。但是唯識宗並沒有完全持有這一觀點,而是要我們學會對各個心所靈活地運用。為什麼這麼說呢?

成唯識論說:「於所緣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什麼意思呢?說的簡單點就是以獲得自己所希望的境界為性(本來的,應該的),於是就勤奮努力。

雖然「希望」讓我們忙碌,但若想人不再懶惰,變得勤奮,恐怕這「欲心所」卻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問題只在於,我們這「希望」是善的還是不善的,能不能明辨「欲心所」的作用。

2、慧心所。

慧是指智慧。智慧以揀擇為性,也就是具有分析篩選的功能。但這還是廣義的智慧,因為每個人的第六識都會進行信息篩選的,難道就說每個人都具有智慧嗎?

當然不是。佛法上狹義的智慧是指依據菩提種子進行合理客觀的篩選才是為智慧,除此之外的篩選全部都是緣境而已。不然煩惱就會油然而生,錯誤就會百出。

所以意識的更深層次則應該是依菩提種子的「心王」緣「心所」之境而起現行。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體現。

相關焦點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18):什麼是所緣行相門?
    佛教唯識宗甚為闡微,因此看到此章,筆者也在反覆思索。一來要分析《唯識三十頌》到底說了個什麼意思;二來要思考先賢們這樣說的目的;三來力求表達更為簡潔明了,不再人云亦云,以力求讓讀者有所不同原文的受益。面對過去無始以來開悟的大師,末學以一小小的凡夫之心,鬥膽希冀用當今的話語理解翻譯,也實屬不易,所以還希望各位大德,各位師父,各位同學能夠給予中肯的批評,以便讓末學修習上更進一步。第八阿賴耶識內生根身,外緣其境。阿賴耶識能緣的作用,即被稱為行相。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0):第六識的幾個心所?
    唯識宗把第六識的心所分析得確實非常細緻,在對治人的心理疾病方面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主要和大家一塊談談第六識對應的幾個善心所。01信心所這裡的信心所很顯然主要是指對佛教義理的堅信不疑。如果簡單概括的話就是對佛法僧的深信不疑。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5):第七識的思量性與四煩惱
    這是由於,第六識第七識都已經「審」過了,到了第八識只是作為種子貯藏起來而已。所以第八識裡的種子,人們習慣於拿出來直接用,不再進行審查判斷。思量的功能在第八識的顯現也主要體現在哪個種子生起現行的問題上,如果沒有思量,種子也無法生起現行。種子又是固定好的成品,它只有在起現行的過程中逐漸被薰習而改變。
  • 《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5):什麼是三種薰習?
    01總說一種修法《唯識三十頌》對於「薰習」這一概念非常重視,這一概念其實在告訴我們某種修法,那就是身口意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種下無記(不善不惡)因得不善不惡果。所以我們對「處任何一境而不染」這一句話就應該辯駁地去理解,首先是指處任何境界都應該做到不然不著,也就是不迷戀,不貪心。其次是人隨著善惡之境而流轉還是對人造成了影響的。多接觸好的、善的,少接觸壞的,多做好事、善事,不要做壞事、惡事,這還是非常重要的。《唯識三十頌》的這一理論告知我們修行應該是內外如一的,而非是離開相純說自性。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16)第八識的三性是什麼?(續集)
    我們在第十五講中已經談到了佛教當中說的第八識的三性:無記、不斷、遍法界,並且我們詳細地探討了無記。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再看看從「不斷」、「遍法界」中又能得到一些什麼啟示。1、「不斷」。佛教講的第八識「不斷」的特性是指第八識在我們生命相對恆定乃至變異的過程中是永遠存在著。打個比方就是我們發下一個願望,這個願望作為一個種子藏入我們的第八識中。也許這個願望不能立刻實現,但是這個種子時時貯藏在倉庫之中,並非是不起作用。這又如同種子發芽、還需要生長、開花結果階段。雖然許多種子尚未開花結果,但並不意味著它不在生長、不起作用。
  • 【譯文】山口一郎|《唯識哲學與身體性》I-III
    [3] [1] 世親的《唯識三十頌》之和譯,依據上田義文《梵文唯識三十頌之解釋(梵文唯識三十頌の解明)》,1987年。在不同的翻譯的場合,每次都指出。[2] 服部正明,《認識與超越(認識と超越)》,與上山春平共著,178頁。竹村牧男譯為:「依他起性是分別性,[此]依緣而[從依他起性]生。」竹村牧男,《唯識之探求(唯識の探求)》,45頁。
  • 《八識頌》|修行的玄關「第六識」,亦是修行成敗的關鍵
    這頌是說第六識:意識。意識很重要,不僅是吾輩了知事物及抉擇思行的關鍵,為惡為善,皆由此起;亦是修行的玄關。玄關一破,轉識成智,由染趨淨;人能修行,此意識是重中之重。可謂成也意識,敗也意識!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此頌說些什麼?
  • 大雁塔的日日夜夜,玄奘將「萬法唯識」哲學理念發展成了法相宗
    法相宗在佛教宗派中算是獨樹一幟的。由於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玄奘將「萬法唯識」這個哲學理念發展成了這個宗派,所以法相宗又叫「唯識宗」。又因為它是玄奘和其弟子窺基在慈恩寺的大雁塔中創立而得,所以又叫慈恩宗。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22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不加推論,覺得時間的滾滾而來,倒也不覺得他的奇突;如加以三世的考察、推論,那就立刻發現他的難以理解了。印度外道的時間觀,如勝論師,以為時間是有實體的,一切表現在時間的流動過程中。凡是存在的,都有時間性。時間別有實體,他與一切法和合,使一切法表現出前後、來去、變遷的時間相。時間如燈,黑暗中的一切,由燈可以現見;諸法的動態,也由時間可以現出。所以,時間是諸法的顯了因。
  • 佛教三藏中的「論」,指的是什麼?
    對於無緣親見釋迦牟尼佛的後人,個人基礎、文化背景和時代不同,要怎樣理解和學習佛經呢?所幸,一代代的祖師大德們留下了自己修行的菩提心血,通過他們的證悟,用當世人能夠理解的語言來為佛經註解、闡述,這就是經、律、論「三藏」中的「論」。「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釋,大多是各宗派的祖師大德所做,可以理解為他們的學佛心得和筆記。
  • 常識 | 佛教各宗要略——唯識宗
    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發源地為陝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大雁塔和陝西長安區的興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與著眼於佛性的禪宗不同,唯識宗著眼於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實踐佛法的佛學宗派。
  • 2015年2月2日 當代唯識學泰鬥惟賢長老圓寂兩周年紀念日
    當代高僧、佛門龍象、唯識泰鬥惟賢長老(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2015年2月2日,當代高僧、佛門龍象、唯識學泰鬥惟賢長老圓寂兩周年紀念日。這段期間,惟賢長老認真閱讀《大般若經》《華嚴經》《涅槃經》《四阿含》《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經論,智慧開啟,融通佛教空有、顯密、大小教義。 1954年,惟賢長老因在文革中堅持信仰而蒙冤受屈,在重慶、瀘州、南溪等監獄,從此度過二十六年十個月的漫長歲月。
  • 佛教十宗 | 唯識宗簡介
    廣義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識宗等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為教義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識宗,或以之為唯識宗之代稱。為中國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為、無為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之旨之宗派。
  • 農曆五月二十一 唯識學泰鬥惟賢長老誕辰紀念日
    惟賢長老(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2014年6月18日,農曆五月二十一日,當代高僧、唯識學泰鬥惟賢長老誕辰紀念日。惟賢長老(1920~2013),當代高僧,佛門龍象。1980年惟賢長老回重慶慈雲寺,投入弘法利生事業,創辦「佛教希望工程」「母親工程」,並成立「佛教慈善功德會」,開辦僧伽培訓班等。1980年至今,惟賢長老弘法足跡遍及海內外,著述等身,計有《華嚴要義》《法華要義》《大般若經要義》《楞嚴大義》《普賢行願品講要》《觀音普門品講記》《十善業道經講記》《心經講記》《佛法在人間》《實修問答集錦》等數十種,已集結為《慈雲全集》。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因此,往昔一般漢地學者在理解龍樹哲學時有其根本的局限,也就是他們不是站在印度思想的舞臺上去了解龍樹的思想與著作,漢地學者欠缺對印度思想通盤性的認識,特別是對非佛教思想的深入理解。如有人認為世親唯識思想裡的「識轉變」概念是受到數論哲學的影響,我們若不能掌握數論派的哲學,那同時也無法深入理解世親「識轉變」的學說是如何孕育而成的。
  • 第5集《唯識三十頌直解》音頻 文字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關係就從譬喻當中容易理解。這個譬喻是《成唯識論》說的:說一個大海,這整個大海我們稱為第八識,藏識海,怎麼會有大海呢?它一定是有它的作用,就是各式各樣的水,大海沒有水就不能稱為大海。他裡面的水就是種子,當然這個水有染汙的水,也有清淨的水,有各式各樣的水都在大海當中。就是我們阿賴耶識有各式各樣的種子,有善種子、有惡種子,這個種子它遇到這個因緣,風的因緣,吹啊!
  • 印度佛教十七位菩薩論師 共同書寫印度大乘佛教的輝煌
    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他和弟弟世親是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即印度唯識宗)創始人,在整個佛教歷史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著為婆羅門種姓,出身健馱邏國,自小受完整婆羅門經典教育,但受到佛教影響,於小乘化地部出家為僧,修行空觀,但一直無法領悟。後得到中印阿逾闍國彌勒的教導,悟入大乘空觀,成為龍樹菩薩之後印度佛教史上重要的論師之一。
  • 唯識宗
    至於玄奘對小乘學說的看法,特別是對於當時得勢的正量部——這是偏於機械的唯物論的一個學系,他卻加以激烈的攻擊,作了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評破此部學者般若鞠多(智護)的異說,而闡明了唯識的真義。此論雖然不傳,但它的總結用因明立量的格式揭示於十八日無遮大會上沒有人能改動一字的,現在還看得到。
  • 錯覺的唯識學解釋與現象學分析
    在佛教哲學「量論的轉向」即認識論的轉向後,陳那的量論體系被導入到唯識學中,唯識今學的理論體系體現出鮮明的認識論特徵。唯識今學基於陳那的「量分別」原則,為確保感性認識的純粹性與可靠性,將錯覺的發生都落實到了第六意識上,並進而區分出了純粹幻像與錯誤判斷這兩種不同性質的錯覺,所謂無分別、有分別的「似現量」,這種解釋不能令人信服。
  • 說說中國佛教各大宗派的修行宗旨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