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從普通觀念談起
在唯識宗中第六識相對於第七第八識來說,貌似更好理解,其實並非其然。說它好理解,主要是因為第六識相對於第七第八識來說更為粗疏來說的,說它不好理解原因在於第六識對於修行來說更為重要,作用更為複雜來說的。
首先,我們平時說的「心」,本質上一般指的就是第六識。《金剛經》上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其實就是前六識的所緣之境。但是對於第七和第八識所緣之境,《金剛經》尚沒有明確表示的,由此可以看出許多人平時所說的「心」的側重點是什麼?
當然隨著修行的深入,觀察起心動念的深刻,對心識的認識也會逐漸深入,所以簡單地把《金剛經》所說的「心」和第六識或者前六識等同,這也是一種荒謬的說法,所以這裡只說其側重點在前六識,不說就是前六識。
其次,第六識在思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揀擇作用。從給前六識起名的方法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如此特徵。《講記》中談了兩種起名方法:一種是以「根」起名,所以稱前六識為「眼耳鼻舌身意」;一種是以前六識所緣之境起名,所以稱之為「色聲香味觸法」。
根為所依,境為所緣。到底該依根呢,還是」緣境「呢?所依必有」我「相,所」緣「定非」實相「。所以,第六識必然依據」意根「對所緣之境進行一番揀擇。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在八識田中種下菩提種子,然後依據菩提種子進行揀擇,然後才能生發智慧。
有人會說,菩提種子也是「相」,沒錯,但是人若不選擇菩提種子就會選擇其它之相,然後把自己引向痛苦的歧途。
02五十一心所
與第六識相應的有五十一個心所,這也是唯識宗中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因為這些心所的研究可以說幾乎遍布我們遇到的所有心中的疑惑。由於五十一個心所的理論已經較為成熟,所以在這裡就不再詳細論述,只是揀擇幾個讓我們感覺較為新穎的簡單複述一下。
1、欲心所。
欲為希望。我們平時經常談論減少自己的欲望,寧靜致遠、淡泊清心。總是認為這欲心所應該是完全拋棄的。但是唯識宗並沒有完全持有這一觀點,而是要我們學會對各個心所靈活地運用。為什麼這麼說呢?
成唯識論說:「於所緣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什麼意思呢?說的簡單點就是以獲得自己所希望的境界為性(本來的,應該的),於是就勤奮努力。
雖然「希望」讓我們忙碌,但若想人不再懶惰,變得勤奮,恐怕這「欲心所」卻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問題只在於,我們這「希望」是善的還是不善的,能不能明辨「欲心所」的作用。
2、慧心所。
慧是指智慧。智慧以揀擇為性,也就是具有分析篩選的功能。但這還是廣義的智慧,因為每個人的第六識都會進行信息篩選的,難道就說每個人都具有智慧嗎?
當然不是。佛法上狹義的智慧是指依據菩提種子進行合理客觀的篩選才是為智慧,除此之外的篩選全部都是緣境而已。不然煩惱就會油然而生,錯誤就會百出。
所以意識的更深層次則應該是依菩提種子的「心王」緣「心所」之境而起現行。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