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頌》|修行的玄關「第六識」,亦是修行成敗的關鍵

2020-12-18 重樓逾陀

第六識

頌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發起初心歡喜地,倶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頌是說第六識:意識。意識很重要,不僅是吾輩了知事物及抉擇思行的關鍵,為惡為善,皆由此起;亦是修行的玄關。玄關一破,轉識成智,由染趨淨;人能修行,此意識是重中之重。可謂成也意識,敗也意識!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此頌說些什麼?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

三性前文已說過,是善、惡和不善不惡。而三量者,是指現量、比量和非量;「量」者,古文可作了解或知識義。廣東話保留了很多古漢語,廣東人說:「量你都不夠膽。」意思就是我知道你沒有這個勇氣。簡而言之,現量可說之為直覺而來的知識,現量緣境時離名言概念及分別,所量得的是境的自性。而比量則是通過第六意識的分別、思考、計度而來的知識;現代語言說之為名言概念。非量者,錯誤的知識是也;非量又可分為似現量和似比量;似者,即不是或錯的意思,可經審量或未經審量獲得。

那三境又是什麼呢?三境分別為性境、帶質境和獨影境。性境代表實在的境,由現量取境所得。而帶質境是透過比量而來,如觀察某物並經計度而來的印象。至於獨影境,則並無實體、實用,純粹是由思憶或夢中獨立生起。此句頌文指出第六識功能強大,能通三性、三量及三境。其中三性是關乎道德價值,三量是知識的範疇,三境則是外在和內在世界的印象。

佛家是相信輪迴的,而有情生命於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中輪迴;但有情生命皆自覺有意識的存在,所以說「三界輪時易可知」。法國大哲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便是明證。至於唯識學說的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往後再談第七和第八識)都是微細不可測,故就沒有「易可知」了。

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前五識的頌文「遍行別境善十一」,曾提及三十四個「心所」。先重溫一下什麼是心所,所謂「心所」是唯識家細緻分析心理狀態的結果,有六類(遍行、別境、善、根本煩惱、隨煩惱、不定,而隨煩惱可再細分為大、中、小三項)共五十一個之多。表列如下,方便對閱︰

遍行心所是無記性(即中性的非善非惡),遍於善、惡和無記三性、八識、九地、一切時,故稱「遍行」。別境心所每一個都因各別緣境而生,故得別境之名,性亦無記。善心所其性為純善,佛教說之為「淨」。根本煩惱唯是不善性,佛教說之為「染」。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謂「隨煩惱」。眠、悔、尋和伺通於三性,所以叫「不定心所」。

貪、瞋、痴,在佛教稱為「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所以是根本煩惱;另外亦包括慢、疑和惡見。慢是貢高自大,目空一切;我慢是非常難處理的心理毛病。疑能阻礙善的生起,惡見當然是不好啦!又如定、慧,是修行者緣境的狀態,能入定和生起智慧,是解脫的前提。但這些心所,不是全部都可單從字面的意義去理解,恐煩不贅,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閱唯識的書籍。

此頌文是說第六識能相應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比前五識更多;但五十一個心所不會同時俱起,比如善與噁心所相互違背,故不能同時生起。某時刻所生起心所的配置和組合,是視乎當時的環境、心情和狀態才可決定的,故謂善惡臨時別配之。意識是善是惡,跟整體的狀況及演變極有關連。舉個例子,恨是隨煩惱,由瞋而起。但如源出於「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其最初本意還是善的。要注意的是,善與惡是不能同時生起的,但可間斷交替。所以此例是先善後惡,往後就要看事態的發展了。第六識能力之強,與各心所牽連,造作善業惡業,既引來輪迴生死,也能解脫出離,是修行的關鍵。

性界受三恆轉易

意識陰晴不定,喜怒無常,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所以說「恆轉易」。而恆轉是在「性、界、受」這三者之間遊走。「性」一如前述,即善、惡和無記;「界」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即有情生命的世界;「受」是感受,常說的是苦、樂和不苦不樂(又稱「舍受」)三受;如再加上憂及喜,合稱「五受」。三受是前五識的身受;而第六識則有五受,主要是心受,即是要通意識才發生作用,不是單純五識引起身體的感受。因憂和喜是思慮(遍行心所思心所的作用)的結果,透過意識起動,受了苦再經思慮才會擔憂,樂後再思慮才產生喜悅。

根隨信等總相連

「根」是指根本煩惱,即貪瞋痴三毒和慢、疑加惡見。「隨」是指隨煩惱心所,而「信」等則是由信開始(見上心所表)所包括的十一個善心所;所有這些心所都與遍行、別境、不定等心所或有所相連。因此頌句的意思是第六識總是和這五十一個心所相連不離;除了熟睡與昏悶暈倒或入定外,意識皆常現起並與心所相連,影響有情生命的一切造作。

動身發語獨為最

佛家說造業,是由身、語、意三業所構成,而其中以意業為發動的根本,從而推動身業與語業;所以意識於所有八識中是獨一無二的造業根源,故「獨為最」;身語業由此而起。如用心所來解釋,思心所可再分為審慮思、決定思和動發思;動是動身,發是發語,動身展開身業,發語引致語業;審慮思和決定思就是意業了。所以有些評說思心所為業的自性。

引滿能招業力牽

佛家說的「業」,其實可依感果分類,或價值分類,或性質來分類。現只說依感果的分類,可細分為引業、滿業、定業和不定業。至於「報」則可分為總報、別報、華報、果報和餘報等;因此常說的果報只是其中的一類。解說如下:

引業:引導牽引或引去終處的意思,如殺業重罪,引地府之報;淫業則引畜生報;盜業招惹餓鬼報;善業當然引生人或天之報。修習禪定有成就者,可引得色界或無色界之報。引業的結果為輪迴五趣;是一生或多生的總結,稱為「總報」。

滿業:圓滿總果,滿令總結;滿業再招引五趣的別報作為總結。別者,指程度的分別。所以引業為主,滿業為輔;引業的力量強於滿業。例如生於人世間的人趣,健康、財富、壽命等各人均有差別,天人之福報亦有長短,三惡道的苦痛程度亦有輕重之分,皆是別報。

引業為主得總報,滿業是程度參差的別報。這有點似小學生的填色畫,引業畫定了圖案,滿業是填色。造業重者,不論善惡,必定會受到的酬報為「定業」,但受報的時機可有不同。當世感果的叫「華報」,來生得的是果報,報盡再次轉生仍有餘果的稱為「餘報」。果報是引業所致,華報及餘報由滿業招來。如果業力微弱,通常為「滿業」,或因無量的善業稀釋了惡業的力道,則不一定會感果受報,屬於「不定業」。其實業尚有其他分類法,在此不詳述了。

唯識學是以種子學說來解釋業力的傳遞,造業所燻的種子到成熟時,便是報的時候了。此頌說明眾生輪迴,生死相續,流轉五趣,都是由於第六識做引滿二業所牽引出來的。

發起初心歡喜地,倶生猶自現纏眠

一如前五識的頌文,此頌的後部分是從聖者的角度來說的。整篇《八識規矩頌》的結構,都是如此。

唯識的修行階位分為五個: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

初學佛時是收集資糧,可譬喻為修行前的準備工夫,之後是加行。當第六識進入通達位時,稱為見道,已開始轉凡入聖。根據《華嚴經》的介紹,菩薩有十地之分,第一地菩薩又叫「初地菩薩」,此地名為「歡喜地」,因行者覺知已入聖位,心中歡喜無限,所以叫「歡喜地」。「發起初心歡喜地」之句,即是指行者第六識的修持,已到通達見道,終於轉入聖道的歡喜地了,但仍未圓滿;所欠的就是後一句所說的「俱生猶自現纏眠」,何解呢?這就是為什麼唯識行者尚要修習,始能到達成佛的究竟位了。

唯識家認為阻礙眾生見道有2種障,分別是煩惱障及所知障。煩惱障是由「我執」所建,能障涅槃;所知障是「法執」所生,覆障所知境,阻斷菩提路。而此二障又有分別起與俱生起兩類。分別起的煩惱及所知障,是由第六識的分別計度心所致,通過努力修習,至歡喜地的行者已能壓伏;但與生俱來的俱生起煩惱障及所知障,則是潛藏於第八識的種子當中,細微難斷,非到十地究竟位,不能完全斷滅。所以到達歡喜地,猶有憾事,因未能克服俱生的二障。所謂「纏眠」,是指第六識在修禪(止觀)時,在入定後能壓伏此二障;但出定時,有漏識復起,我法二執仍能出現。唯識學說以第八識中潛藏的種子來解釋,這二障種子眠伏於阿賴耶識中,能纏縛眾生,故謂「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修第六識要到十地中第七地的遠行地後,才能轉為純正無漏的妙觀察智。第七地謂「遠行地」,意喻需修習非常長久的時間才能到達,有說由初地到第七地是佛教說的一個阿僧祇劫[7]。其實登初地之時,第六識已轉為妙觀察智,不過不是純淨無漏吧了。唯識家的修行理論是轉識成智,前文說前五識時亦有提及。分別是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轉「平等性智」,而第八識則轉「大圓鏡智」。

第七地之後的第八地,稱為「不動地」,即是再不會退轉,註定成佛的意思。第七地與第八地其中一個差別是所謂「有功用」與「無功用」之分。所謂「有功用」,即是仍需用功才能鎮伏二障,住無相之境;

第八地無功用則是任運自轉,煩惱皆不能動,不需運力即能住無相之境,是大菩薩的境界;故能「觀察圓明照大千」了。大菩薩能以妙觀察智,圓滿地徹照三千大千世界,廣度無量有情眾生。大千者,是佛的一個教化區域。佛教認為一個日月的系統為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小千世界每一小世界的範圍,是由一個須彌山至色界的梵天;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中千世界每一中世界的範圍,到達色界的光淨天;又一千個中千世界,就合成大千世界了,大千世界每一大世界的範圍,到達色界的光音天。此中有三個千(小千、中千、大千),所以又叫「三千大千世界」,指的是三次千數的累積而成,其實只是一個大千世界而已。據《華嚴經》的記載,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歸一個佛的教化,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佛便是釋迦牟尼佛。

第六識功能強大,前面的解說仍有所不足,故以此後記作一重點式補充:

.能緣一切有為法及無為法。

.能通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因意識不但能了別現在,還能以回憶和推想了別過去和未來。前五識則沒此功能,或勉強說只能借第六識勾起。

.與前五識全俱起或俱一些而起。獨自起時,叫「獨頭意識」;可分為定(入定時)中起、散起、夢中起、狂亂(精神錯亂)起。

.唯在「五無心位」(熟睡、悶絕、無想定、無想天、滅盡定)時暫停不起。

.《瑜伽師地論》:「六識緣境,有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覺趣境。」此四因是:

——對外境愛著生起的作意力。

——念是記憶,由記憶而來對外境的注意。

——境界本身的特殊性對心識的吸引力。

——此即是習慣性;例如駕車時會留意左右的車輛等。

.借五心(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的運作而導致前六識諸心的生起次第。需注意並非每一識皆有五心。率爾是第一剎那緣境時的分位名稱;而等流者,等是相似之意,流即流出,從彼所出,與彼相似,謂之等流,即相似的心識念念相續地維持下去。詳細的說明請參考《瑜伽師地論》或《唯識方隅》。

(待續)

相關焦點

  • 道家內丹修煉最關鍵的環節:打開「玄關一竅」!
    概言之,它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以人體為「鼎爐」,以人身「三寶」精、氣、神為「藥物」,通過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等步驟,而在體內結成長生不死藥(內丹)的修行方式。其終極目標就是為了長生久視,得道成仙。自古以來,內丹修煉主要是師徒相傳,雖有萬卷丹經,但其中遍布隱晦難解之術語,若無明師指導,很難窺其門道。
  • 修行悟道 修行必須得吃素嗎?
    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在於是否素食,而是齋心,修心才是修道的關鍵。此話一出,讓我茅塞頓開。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修行人,有學佛的,有修道的,有信奉耶教的,還有很多其他宗教。其實,無論哪個宗教,只要能認真修行並堅持下去,必定能成就正果。
  • 修行、修行,到底什麼是修行?
    學佛者必然要經歷紅塵「煉心」,經過聞思修證來踐行佛法真諦,從而達到佛之境界,這個過程就是修行。要想修行好,必須要明白人生的道理。做人的使命是什麼?什麼是人生的使命?應該這樣理解:這個使命就是每天起床時能讓自己開心並充滿動力的事。怎樣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使命?怎樣認識自己的使命?每天讓人充滿動力的,未必是人生使命,主要看做什麼。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9):怎樣理解第六識?
    01從普通觀念談起在唯識宗中第六識相對於第七第八識來說,貌似更好理解說它好理解,主要是因為第六識相對於第七第八識來說更為粗疏來說的,說它不好理解原因在於第六識對於修行來說更為重要,作用更為複雜來說的。首先,我們平時說的「心」,本質上一般指的就是第六識。《金剛經》上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其實就是前六識的所緣之境。
  • 不可多得的「打坐概要」,決定你修行的成敗!
    而其實,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止觀,以超三界、了生死。 二、打坐時難以熄滅妄想、妄念,怎麼辦? 打坐的三個基本方法中,其中的調意念是比較重要和難度比較大的。 要記住:意識就是能量,意念放在哪裡,能量就會到哪裡。
  • 教書是一場盛大的修行!
    教書是一場修行:每一個你喜歡的學生,每一個你討厭的學生,每一個喜歡你的學生,每一個討厭你的學生,無論是孺子可教,亦或是朽木不可雕,無論是愛屋及烏,亦或是恨鐵不成鋼,他們都是你教書生涯中的一段經歷,他們都在「幫助」你不斷成長,不斷完善自己。
  • 修行制度與性別
    下面列表是維安曾推薦過的佛教女性系列文章:修行制度與性別2005.09.20 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李玉珍 轉載自香光網修行不只是觀照日常舉動,亦要求言行舉止都符合規範, 這套規範即是指修行制度的組織化與制度化;而性別的概念就像所有心念的薰習般,常障礙著對自我的認知。
  • 什麼是「修行」?「修行」是什麼意思?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六祖慧能佛教常說「修行」,可是到底什麼是修行呢?修行是不是就誦經、念佛或者打坐。?這些的確是修行的一些方法,但修行不等於就是這些。那修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要多聞佛法,還要真實修行,這樣事理圓融、解行並重,就得到解脫
    所以,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心慮專一,到達最高的禪定境界,則「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就能產生無窮的「神通」變化,也能通達眾多的道理。故上與日月同光,下與天地同長,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也。道家認為,長生不死的境界就是道。黃帝問廣成子時,廣成子已經一千二百歲,然其形貌未衰,如年輕人一般。
  • 觀世音教我們如何修行
    修佛的關鍵,在於自己修行的結果。無竅門。無捷徑。要是那麼容易,用手指指點,就能成佛了。佛就不用弘法渡人了。諸佛到世間,用手指逐個點就可以了。又何必苦口婆心的弘法渡人呢?別說是所謂的點傳師,就是阿彌陀佛來到人間。也不可能用手指點你一下就成佛的。因為佛是修行成的。不是幻術,撒豆成兵,點石成金的。而是必須經過誠真修行而成的。
  • 修行的核心是什麼
    修行的核心,也即牧牛或於念離念的具體操作有下面幾個步驟:首先,隨時看你當下的狀態,是不是有不舒服、緊張、恐慌、煩惱、壓力、傷感、難過等。如果沒有這些狀態,同時也沒有興奮、喜悅、期待、開心、愉悅等,只是很平常,很安心,那麼,保持這樣的狀態,這時,你已經在解脫中,你不需要修行。
  • 修行的關鍵是出離煩惱,並非是離開家庭
    文:希阿榮博堪布 是不是一定要離開家庭,獨自到偏僻的地方去修行?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既然遲早要分離,不如早點分離,這就好像是說「既然終歸要死,不如早點死」一樣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 關鍵是什麼呢?我們並不是把分離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分離本身不能止息隨聚散而來的煩惱痛苦。如果條件允許,我們選擇離開家庭獨自修行, 那也是因為這樣做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幹擾,使我們的身心保持正知正念,從而遠離煩惱。
  • 修行該如何修行呢,其實修行也是有秘訣的,宣化上人開示修行秘訣
    因此說「修行莫盲修,需要識路途,路途若識得,任運自悠遊。」修道啊,不要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怎麼樣修行還要修行,越修行離道越遠,自己就給自己很多麻煩。所以說「修行莫盲修」,這個盲修就是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自己亂修;「需要識路途」,你所修行的路途你要認識;「路途若識得」,你這個路途若認識了;「任運自悠遊」,這個任運也就自由的意思,任運悠遊自在,什麼事情都不勉強,正合乎這個中道。若不會修行的呢,就給自己很多麻煩,向前邁一步也不對,向後退一步更不對,向左也不對,向右也不對。就好像腳和口打官司一樣!
  • 懶才是修行該有的樣子
    修行修「力」修「心」現在絕大多數小說裡無論什麼境界都只修力不修心。究其根本是需要矛盾點推動劇情發展,所以絕大多數作者可以誇張到讓主角為了一根狗骨頭去打生打死。第X年:拜師修行第X年:斷凡俗親情第X年:修行修行修行第X年:行走世間第X年:資質好,成仙飛升。資質不好,等死。完結。
  • 「禪」的修行正道——《楞嚴禪心》之修行2個重點
    年初筆者參加話頭禪修,有幸聽到法師關於心性及修行的開示,獲到不少啟發,但是吉光片羽,未窺全豹。現在感恩法師將多年的心得,輯集成《楞嚴禪心》一書,除了闡述《楞嚴經》的十番顯見,即真心的十大特質,最難得教導我們如何結合禪觀和生活實踐,有助真正做到活用楞嚴,走向修行的正道。
  • 《寶可夢劍盾》鎧島三大修行怎麼做 鎧島三大修行攻略分享
    美國末日2 亦春秋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01何為修行?修行一詞,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玄幻小說中的高大上的情節,一個主角動不動就因緣際會加入到了一個門派裡學習某種特定的武功,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各種狗血劇情,又要高資質,又要上好的根骨,說實話,這些玄幻小說,只要我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幾乎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模板,都是一個套路下來的,所以我現在幾乎不看。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
  • 《人生處處是修行》:修行的本質,是降伏自己的心魔
    以上這些問題,這本《人生處處是修行》也許可以給出答案。這是一部讓我們內心滋生力量的能量之書,作者用自己真實的經歷講述了一系列在生活中修行的方法,他認為每一處都是修行的道場,關鍵是做自己的觀察者,放下對煩惱、痛苦的執念。
  • 佛道修行,欲知修行路,當問過來人!
    欲知修行路,當問過來人。道源既判,降本流末。悟其真者,因真修真,內真而外真自應矣。審乎如是,而道亦不遠於人也。以一心觀萬物,萬物不謂之有餘。以萬物擾一氣,一氣不謂之不足。心源清徹,一照萬破,亦不知有物也。氣戰剛強,萬感一息,亦不知有法也。物物無物,以還本來之象。
  • 假修行的膨風佛-無畏洲上師
    假修行的膨風佛 (以下文章僅提供合適因緣之人參考,若有不適之處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