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鐵矢神弓 少年扶巨宦
金鞍寶馬 大盜震虛聲
一劍西來,千巖拱列,魔影縱橫;問明鏡非臺,菩提非樹,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後世評!且收拾,話英雄兒女,先敘閒情。
風雷意氣崢嶸,輕拂了寒霜嫵媚生。嘆佳人絕代,白頭未老,百年一諾,不負心盟。短鋤栽花,長詩佐酒,詩劍年年總憶卿。天山上,看龍蛇筆走,墨潑南溟。
——調寄《沁園春》
梁羽生的詩詞是一絕,歷時越長,越覺其秀。其實回目也頗見功力,《白髮魔女傳》的回目可以說是梁羽生的招牌了,幾部代表作基本是這樣的排列,比如《萍蹤俠影錄》、《江湖三女俠》等,都是這樣的排列。因此一看就知道,這是上升時期的作品。
梁羽生在詩詞聯語上的淫浸,可以到梁羽生家園論壇去看他關於聯語的書,人家是專門出過對聯方面的書籍的。
我自己也是因為看了梁羽生的書,開始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的,後來甚至是看了關於聯語的書,再對比一下梁羽生自己做的聯語,會覺得很有樂趣。
這也是無形中的一種帶領和自發的鑽研,看梁羽生的書,自學能力會有很顯著的提高。
梁羽生的原生家庭是書香世家,他得到文武全才的外公悉心教導,而且他家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教育,難怪後來他自己寫的書,會讓人開卷受益,這應該跟他從小的耳濡目染有關。
在梁羽生9歲那年,堂兄從法國獲得碩士學位,學成歸來,席間有貴客出了一個上聯,讓年幼的梁羽生來對。上聯是:老婆吹火筒。」梁羽生脫口而出:「童子放風箏。」頓時得到讚揚,傳為美談。這樁軼事在多本介紹梁羽生的書籍裡都可見到。
《白髮魔女傳》卷首詞也是廣受好評的,很多人說上半闕把佛經融為詞作,讓詞作有了哲學的升華。
我最喜歡的就是「輕拂了寒霜嫵媚生」,這一句被我多次引用,它和「經霜方顯傲寒心」相得益彰,是歷經滄桑之後,生命力猶存的嬌媚,這是非常動人的狀態。
其實在梁羽生作品裡,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一種動態的美,寥寥數語,用詞也不炫華,可語言組織能力極為精當,就可以把一副活生生的動態,用簡潔的文字來描述出來,這種近似白描的功力,沒有文化底蘊的積累,是根本表達不出來的。
因此讀梁羽生的書會有一種靜氣,文學修養不可能一蹴而就,是慢慢營造、積蘊和薰陶的。
而且看了他的書,再去看其他傳統文化典籍,不但觸類旁通,心知意會,還可以事半功倍,一理通,百理融,如魚得水。那本來就是一脈相承,異曲同工。
再看後半闕的「短鋤栽花,長詩佐酒,詩劍年年總憶卿。天山上,看龍蛇筆走,墨潑南溟。 」
這幾句總是讀不厭,那是用另一種眼光和筆觸來描寫同一個故事。
看過故事的人,會不禁勾起唏噓的感嘆;沒看過故事的人,會產生好奇,那是個什麼故事呢?
以前看過,如今重讀,會發現原來歷時彌久,香益清遠,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時空,會讀出不同的感受來。
而一開始,梁羽生就已經用了不同的手法來詮釋著構想。
如果跟著故事走,會產生熱血沸騰的衝擊感;再看詩詞,原來轟轟烈烈,糾結煎熬,到頭來只是一點淡淡的墨跡,暈開了一朵美麗的花。
不同時空,不同格律,原來還可以表現出不同的美,看來美時時存在,有時候是需要換一個角度。
就好像梁羽生另一本書《遊劍江湖》裡說的,隔岸的風景看似更美,只是緣由你身在此岸。
打開書本,進行一段旅程;關上書本,進入自己的人生;一關一合,如同一斟一飲,得到的本屬自身,可變換了環境,無疑感觸更多。
歡迎一起進入看書探旅之途,看看細細讀完,又會獲知何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