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會寺刻經龕,位於河北省曲陽縣羊平鎮西黃山之巔。刻經刊於一塊南北長4米、東西寬3.5米、高2米有餘的方形巨石上,刻經石外建石室圍護,石室為毛石壘砌、石板蓋頂。巨石四面皆刻經、造像,總計刻經六部,造像79尊。刻經為《佛垂般涅口略說教戒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第廿五》、《佛說彌勒成佛經》、《現代賢劫千佛名經》、《五十三佛名經》、《佛說決定毗尼經》。經龕中有題記三處,有明確紀年的是西龕《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第廿五》末的「行唐邑龕大隋開皇十三年二月八日刊」。石經字體為隸書,有的略帶楷意,是隸書向楷書演變時期的重要證據。
八會寺刻經是重要的北方早期刻經。它不僅彌補了佛教石經由南向北傳播途徑中的空白,而且為研究中國佛教史、佛教經典、雕刻工藝及書法藝術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的實物資料。
七絕•題八會寺刻經五首
(一)
尋跡黃山為攬芳,
攀崖越水未辭長。
觀佛許下心中景,
四壁禪經四壁香。
(二)
與山一體定禪心,
隸楷經由跡可分。
收束無波平蘊變,
八方信眾且凝神。
(三)
摘挑鉤撥掌上懸,
一鏨一刻幾重天?
當年石匠虔心許,
慧造摩崖曠世篇。
(四)
誰人抱壁久揮拂,
集典成圖百像琢。
南北通合傳法去,
潺湲若水且行歌。
(五)
壘砌毛石見皓天,
星辰日月繞屋簷。
清風自在參佛影,
腳下雲空百裡田。
七絕•題八會寺刻經
欲尋古寺久徘徊,
默放荊花滌沈埃。
由隸變真添佐證,
無言佛慧石中來。
七絕•八會寺刻經三首
(一)
肉眼曾經窺佛龕,
模糊難識舊雲煙。
大隋風雨千秋過,
誰個說清字節端?
(二)
寺名高比山名重,
為有經文石上浮。
興起隋唐獨一份,
而今佛界說無休。
(三)
別有黃山在曲陽,
令名千古道恆常。
經書幾卷刻巖石,
探秘仍存少佛光。
七律·少容山觀八會寺刻經
徑幽不見影憧憧,
看厭繁華向少容。
石屋滄桑期遠客,
佛龕寂寞對群峰。
經文縱有千層意,
香火應無幾代濃。
欲把情思嗟遠寺,
白雲深處一聲鍾。
七絕•遊八會寺(新韻)
山麓拾階向寺前,
清泉啼鳥伴身邊。
石屋刻字毫鋒勁,
隋代經文吟誦閒。
七絕•遊八會寺(新韻)
山麓拾階向寺前,
清泉啼鳥伴身邊。
石屋刻字毫鋒勁,
隋代經文吟誦閒。
七律·八會寺刻經(新韻)
燕南奇勝少容山,
石刻摩崖不記年。
壁上梵文難破譯,
洞中奧義待鑽研。
風吹雨打滄桑歷,
代換朝更日月遷。
八會失修無寺廟,
倖存經典供佛龕。
七律·追考八會寺(新韻)
策馬驅車松樹林,
黃公山上雨飛紛。
摩崖石下觀題字,
八會龕前閱古文。
經幢章節猶可見,
法度篇目少留存。
風蝕嚴重難追考,
今日不知淺與深。
(一)
七律·曲陽八會寺刻經
九九焚香繞佛龕,
刻經千載福容涵。
恆州黎庶應為謝,
玉石根基可少婪。
古井長流清淨水,
家園永潤享豐甘。
兒時頂上難留意,
此日呼來莫剩慚。
(二)
七絕•題八會寺佛龕
黃山頂上等閒看,
經刻留香墨筆丹。
雪雨風霜龕故在,
時今只惜少餘瀾。
七絕•八會寺刻經
細瀨清淙出佛庵,
香龕殿影掩青嵐。
蒼茫舊事隨浮沒,
偈語金經石刻談。
(一)
七絕•題八會寺刻經(新韻)
少容山上多勝景,
鳥語林蔭淨水長。
喜見摩崖石刻跡,
經文流轉供龕香。
(二)
七絕•八會寺刻經
刻字摩崖歲月長,
禪房花木盡微涼。
虔誠問佛心中願,
四壁經文暗送香。
七絕•題八會寺刻經三首
(一)
獨上黃山覽刻經,
佛龕久遠化無形。
燕南奇勝荒涼處,
隱見東坡落款銘。
(二)
佛經石刻耀長庚,
坐落黃山度眾生。
不見當年香客往。
悠然歲月化清名。
(三)
欲訪仙山上少容,
殘龕經刻化禪宗。
身居此地通幽處,
一世清涼悟語濃。
七絕•八會寺刻經
少容寺裡摩崖石,
供奉經文第一龕,
形態簡單無異處,
內存遺蹟待人參。
七絕·八會寺刻經
夏日登臨觀勝景,
半參山水半參經。
慈雲龕影留玄意,
一念佛心慧日風。
七絕•讀八會寺圖
凝視圖文刻與銘,
惜無禪意繼空靈。
詩歌未竟悲先起,
歲月多情夢裡迎。
五律·八會寺刻經(新韻)
少華山徑外,千載歷風塵。
辭壁湛青褐,佛顏漫樸真。
荒庭接井市,香火對空門。
誰問慈悲事,朝昏任靄雲。
五律·題八會寺刻經
慕名尋古蹟,萬籟鳥鳴啾。
清氣山中送,禪經石上留。
圖文甘寂寞,隸楷自推求。
感此胸前敬,平心望遠樓。
七絕•題八會寺刻經
自古燕南寺院稠,
摩崖奇勝子瞻遊。
殘龕佛像留經拜,
奧妙無窮待溯求。
編輯部提示您:關注疫情,減少人員流動;少聚集,倡導簡約生活方式。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編輯、初審 | 杜杭 王航
校 對 | 葛雪鶯
復 審 | 劉芳
終 審 | 程茹 張華
總監製 | 劉斌
主辦單位 | 曲陽縣融媒體中心
提示: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