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祭祀,由來已久,相傳堯舜時即封禪五嶽。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祭祀五嶽四瀆已成為定製。北嶽廟位於曲陽縣城,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公元500----508年)年間,唐、宋、元、明、清諸代及民國時期屢有修葺,是歷代封建帝王祭祀古北嶽恆山的場所。佔地面積17.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呈「田」字形。規模宏大,古建成群,碑碣林立,石雕薈萃。主體建築——德寧之殿是我國目前尚存元代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也是五嶽祭祀中規格最高的古建築,具有建築、壁畫、碑刻三大藝術價值。
北嶽廟,漢稱北嶽祠,唐稱北嶽安天王廟,宋稱北嶽安天元聖帝廟,元稱北嶽安天大貞元聖帝廟,到明時去掉歷代所加封號,改稱為北嶽廟。位於曲陽縣城西側,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08年),清順治十七年以前,曲陽北嶽廟一直是歷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嶽恆山之神的場所。
北嶽廟規模宏大,古建成群,按廟內現存明嘉靖二十六年刻《北嶽廟圖》碑所載,當時北嶽廟的佔地面積為260.48畝,約合173982平方米,南北長542米,東西寬321米。主要建築呈「田」字形,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條垂直的中軸線上。其規制由南往北原有建築依次是:登嶽橋、神門、牌坊、朝嶽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德寧之殿、後宅門、望嶽亭。德寧之殿往西有西昭福門、西進祿門、直至城西門;往東有東昭福門、東進祿門、大門、牌坊。此外,還存有碑樓、碑亭等數處,散建於中軸線兩側。
德寧之殿內東西兩壁及北山牆均繪有唐代畫聖吳道子的巨幅彩色壁畫。東西兩側壁畫各高8米,長18米,北山牆壁畫高8米,長27米,壁畫總面積504平方米。壁畫內容為道教題材,描繪天地、五嶽、四瀆之神會聚北嶽恆山的故事,按順序北壁為《北嶽恆山神出巡圖》,東壁為《雲行雨施》,西壁為《萬國鹹寧》,作者依據當時神話傳說,發揮高超的藝術才能,把天宮、地祗、山川、河流、人物融為一體,活靈活現地展示在人們的眼前。
壁畫色彩豔麗,富麗堂皇,畫面中上百人物著色濃淡相宜,輕重得當,加上瀝粉、貼金的技法,天然礦石色料的應用,使壁畫雖歷經滄桑仍光彩照人,不失原來的面目。縱觀整個畫面,似有風行、雷動、雨施之感,如臨其境,似畫中人,人中畫,「吳帶當風」之神韻躍然畫面之上。
東壁畫內容為《雲行雨施》,畫的是天宮中眾天神正在興師動眾,興雲布雨,普降甘霖的具體情節和人物形象。尤其是畫中的「蒼莽巨龍」體態蜿蜒,兩目晶瑩,鬚髮柔媚,四爪蒼勁有力,騰雲駕霧,形若浮雲,頗具動感,極惹人注目。
西牆壁畫內容為《萬國鹹寧》,畫的是眾天神勝利完成為民降福的任務後偃旗息鼓,鳴金收軍,得勝回宮的宏大場面。壁畫中「飛天神」為全幅壁畫之精華,它相貌猙獰,肌肉粗健,橫槍倒戈,騰空飛奔,氣勢逼人,這就是有名的「曲陽鬼」。很久以來,曲陽民間就流傳著「曲陽鬼、趙州水」的說法。相傳曲陽的飛天神和當年趙州柏林寺大殿壁畫上的水均為唐代吳道子所畫,故有是說。
由以上不難看出,北嶽廟壁畫畫面大、人物大、氣派大,為國內罕見,是研究我國壁畫的寶貴資料,它填補了我國繪畫史吳派的空白,在道教神話故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也對我國人物畫發展及研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北嶽廟壁畫是當今稀世珍品,是繪畫藝術的瑰寶,是吳派藝術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
曲陽雕刻始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曲陽縣誌》載:「黃山自古出白石,故環山諸村多石工。」曲陽縣南部有座黃山,盛產漢白玉大理石,潔白晶瑩,是石雕的優質材料,而這種最優質的石料成為了曲陽石雕早期發展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條件。
北嶽廟內保存著從民間徵集的古代雕刻200餘件,其作品有人物、動物、佛像、經幢等,尤以「西漢石虎」、「北魏石獅」、「北魏背光千佛像」、「唐代石燈」、「唐代大佛」、「石佛笑和尚」、「金代經幢」為最佳。作品造型優美,刀工細膩,線條清晰流暢,充分展示了曲陽雕刻歷史悠久及石雕藝術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風格和特點。
北嶽廟現存碑、碣200餘通,自北魏、北齊、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到民國時期,跨越時間1500餘年。碑刻內容大多為歷代重修北嶽廟的記載和祭祀北嶽之神的祭文,也有詩詞歌賦的觀後感。書法有真、草、隸、篆和行書等字體,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2018年文章匯總
2019年文章匯總
2020年文章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