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風:與孔子有關的尊師重教故事

2020-12-22 新華社客戶端

孔子曾在魯桓公的廟堂中見到欹器,它放在座位的右邊,後世座右銘即來源於此。圖為清光緒年間造銅鎏金欹器,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由此感嘆為人處世「滿招損,謙受益」。

圖為孔子觀欹器的場景。

明清兩代出現了大量以孔子生平為題材的連環畫。這是清人焦秉貞所繪《孔子聖跡圖》中的《學琴師襄》。

東漢《熹平石經》殘石。《熹平石經》是我國刻於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它均用典雅的隸書撰寫,在書法史上亦極有價值。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易舜報導 中華民族是尊師重教的民族。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將傳授我們技能、啟迪我們心靈的師者,視為生命中可敬可親的長者,以禮相待、深情思念。又到一年丹桂飄香,師者的恩情永不忘,我們從國家博物館推出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中,選出相關文物,講述它們的故事。願天下的師者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

座右銘是怎麼來的

畢業紀念冊上常有「座右銘」一欄,座右銘是我們對自己的勉勵與提醒,往往字數不多,卻寓意深刻。有時我們將座右銘鄭重寫下,懸掛在書房一角,讓我們時時得見,加深對它的印象。

座右銘起源於何處?戰國時期的荀子在自己的著作中有一篇《宥坐》,宥通右,這篇講了春秋時期孔子的一則小故事。孔子與弟子們在魯桓公的廟堂中見到了一種欹器即中空傾斜的器皿,孔子不知道這是什麼器皿,恭敬地向守廟者請教,守廟者說這就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以自警的器皿。孔子說:「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這種器皿原來中空時是傾斜的,往其中注入適量的水後,它的位置就端正了,如果注入的水過多,就會傾覆,灑出水來。這只是孔子聽說的,是否真實,還要當場試驗一番,孔子讓弟子們往器皿中注水,果然驗證孔子聽說的無誤。孔子由此不禁感慨,天下萬物哪有滿而不覆的呢?

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又問,敢問老師有沒有「持滿之道」?孔子回答:「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優秀的師者,能從生活中尋找到教育學生的好材料。孔子通過欹器的「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教育弟子為人處世「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

這種欹器容納了如此深刻的做人道理,確乎適合放在座右以時刻提醒自己。但欹器究竟長什麼樣呢?欹器在漢代以後逐漸失傳,後代雖然多有研究和仿製,但存世者寥寥,我們看到的這個欹器是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宮造辦處製造的。此外,在展覽中一幅明代的《孔子觀欹器圖軸》中,我們看到了三個並排懸掛在橫梁上的欹器,它們正好展示了上述欹器的三種狀態。

欹器所蘊含的戒滿與持中的道理影響後世深遠,無論是高居廟堂,還是野處江湖,這一道理都行得通。紫禁城中和殿中,「允執厥中」的匾額高懸,這四字來源於《尚書》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心傳歷久彌新。而對於市井百姓、鄉野村夫,他們從戲曲、說書中所覓到的,依舊是「三條大路走中央」的勸告。

孔子怎樣向師襄學琴

相傳孔子曾「刪詩書,修春秋,定禮樂,序易傳」,對「六經」做了一番整理,後來由於《樂經》失傳,變成了「五經」。孔子「述而不作」,其學術根本、思想旨趣都體現在對經典的整理,及後世記其言行的《論語》等書中了。除了通過文字了解孔子,我們還可以通過圖像了解孔子,這是一種更直觀也更富趣味性的了解方式。

孔子圖像產生於漢朝,這幾年頗受關注的西漢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和其弟子形象的衣鏡框,而孔子見老子的故事,則是漢代畫像石上最流行的題材之一。這些圖像都是單幅的,到明清兩朝,講述孔子一生經歷的連環畫大量問世,它們被稱為《孔子聖跡圖》,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一般都有文字予以解說。除了孔子外,孟子等聖賢也有相應的聖跡圖。

翻閱《孔子聖跡圖》,這位被尊稱為「至聖先師」的師者,本身就是位虛心好學的學生。我們結合相應的圖像,來講兩個孔子問學的故事。

孔子還不到而立之年的時候,曾以博學的郯子為師。郯子有一回來魯國訪問,當被問及少昊氏為何以鳥名官時,郯子因少昊氏是其祖先,故了解個中緣由,少昊氏即位時,恰有鳳鳥來臨,故以鳥名官。孔子聽聞此事後,就去拜訪郯子,討教上古官制,後來孔子深感「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孔子去拜訪郯子的路上,還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在路上遇見了一位有名的賢士程子,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不一會兒,孔子喚弟子子路取一束帛來贈給先生,子路不答,再過了一會兒,孔子又以相同的話吩咐子路,子路還是不答。子路心中有個疙瘩,他聽說士人之間若不經中間人介紹就相見,就如未有媒妁之言便嫁娶一樣,是君子所不為的。孔子開導子路,程子乃賢士,此時若不向他表示自己的敬意,以後還不知何時能再見,何必拘泥於小節呢?由此可知,孔子重禮儀,但卻不拘泥於繁文縟節。

後來,孔子又向師襄學琴,這時孔子已有了一定的基礎,師襄建議他可以學些新東西了,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好這曲子的節奏」,於是繼續練習。過了一段時間後,師襄認為他已掌握了節奏,可以往下一步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悟到這曲子的內涵。」過了一段時間後,師襄認為他已能了解內涵了,可以往下一步了,孔子又說:「我還沒有理解這曲子讚頌的人是誰呢。」過了一段時間後,師襄觀察到孔子的神情與之前不太一樣,他分明讀出了他神情中的恭敬,還有一種登高望遠的自信,孔子說他感覺到這曲子所讚頌的人是文王,師襄肅然起敬,說這曲子正是《文王操》。這則故事既是孔子學琴的故事,也是良師善教的故事,教學應循序漸進,不僅教授技術,亦啟迪心靈,最終要達到的是改變人的氣質的目的。

孔子從三十多歲就開始教授學生,他打破「學在王官」的桎梏,讓普通人也有機會接受教育。孔子在杏壇設教,培養出七十二賢,他們又開枝散葉,將文化的星火傳播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師者,夯實文化的根基,壯大文化的規模。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唯有學盛,才能國強。

漢朝人的課本長什麼樣

新學期一到,學生們手捧新課本,對新的學期充滿了期待。那麼古人的課本長什麼樣呢?我們先來看看這件《熹平石經》殘石。

眾所周知,漢代獨尊儒術,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以傳習儒家經典,漢代選拔人才亦注重其經學修養,但當時造紙術和印刷術都還不發達,學生們只能通過傳抄的方式獲得經典文本,而在傳抄的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這對於準確理解經典、通曉聖賢之意帶來了許多障礙。

漢靈帝時,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蔡邕發現「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175年),他和其他關心此事的人向朝廷上奏,請求「正定六經文字」,獲得漢靈帝同意。蔡邕是當時知名的書法家,他親自上陣,「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這批立於都城洛陽太學門外的石碑被稱為《熹平石經》,是我國刻於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熹平石經》面向公眾開放,史書記載石經落成後,前來抄經的學生絡繹不絕,把街道都堵塞了。

《熹平石經》共計46碑,我們如今只能想像它完整立在洛陽太學門外的恢宏場面了,石經落成已在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就要來臨了,洛陽城池飽受戰火,石經也殘損嚴重,及至今日,我們只能見到一些殘石,但即便是殘石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那漂亮的隸書,被認為是漢代書法的高峰。

《熹平石經》開創了後世將儒家經典刻石傳播的傳統,在此之後,曹魏、唐朝、後蜀、北宋、南宋、清朝均刻立儒家石經,其中一些完整保留到了今天。讀者朋友們可以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看到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完成的《開成石經》,114塊高兩米的石經填滿了整個展室,這是一座真正的「經典之林」。在北京的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可以看到完整的《乾隆石經》,這時印刷術與造紙術已相當發達,學生們早已人手一套儒家經書,石經的課本功能不再顯著,而越發彰顯出接續傳統、弘揚儒學的紀念碑功能。

從《熹平石經》到《乾隆石經》逾一千五百年,課本內容也在不斷增加,《熹平石經》所刻的經典是《周易》《詩經》《尚書》《儀禮》《春秋》及詮釋《春秋》的《公羊傳》,這些是「五經博士」傳習的經典,此外《熹平石經》還刻寫了《論語》,因此共計七種經典。到《開成石經》,又增加了《周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穀梁傳》《孝經》《爾雅》,總計十二種經典。到《乾隆石經》增加了《孟子》,總計十三種經典,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儒家十三經」。

相關焦點

  • 這兩個寶雞典故告訴你,中國自古就尊師重教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9月9日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積蓄傳承了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全黨全社會以「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的精神,大興「師道既尊,學風自善」之風,大為「師嚴道尊,民知敬學」之舉,讓綿延不斷、經久不衰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 尊師重教,藍坊有招!
    尊師重教,藍坊有招!表彰先進,營造尊師重教氛圍走訪慰問優秀學生,樹立學習好榜樣。鼓勵表彰優秀教師和先進單位,營造尊師重教氛圍。該鎮高規格制定教師節活動方案,評選出一批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發放獎勵金15萬元,感謝他們對教育事業奉獻青春和智慧,激勵他們以改革創新思維繼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 教師節讀《師說》,自古以來都在呼籲尊師重教,事實卻是一種奢望
    一是揭開自古以來不尊師重教的客觀事實。二是對於「教師」定義的闡釋,與時俱進,永不過時。01韓愈為什麼呼籲「尊師重教」?「此地無銀三百兩」,呼籲的,恰恰是缺少的。尊師重教,自古以來都在呼籲,我們今天也在大聲呼籲。事實上整個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氛圍了嗎?關於「尊師重教」,韓愈也在感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不學習,不尊師也就罷了。
  • 漫評:尊師重教,讓三尺講臺成為最美的風景
    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尊師重教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報告裡、講話中,要真正撲下身子,從廣大教師的根本利益出發,關心教師的生活、關心教師的工作、關心教師的發展。要為教師和教育事業創造良好條件,不斷提高基層教師待遇,完善教師晉升成長渠道,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   國運興,必尊師而重教。重教必先尊師,全社會要大興尊師重教之風,讓教師成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 開啟「時空穿越」之旅,感受古人尊師的禮儀和故事
    開啟「時空穿越」之旅,感受古人尊師的禮儀和故事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時間:2020-09-14 13:53:2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讓我們開啟「時空穿越」之旅,感受古人尊師的禮儀和故事。「舉手提問」「教師節」古時已有拜師,是古代新生入學禮的必要環節。據《禮記》記載,新生進入學堂,首先要雙膝跪地叩先師孔子的神位,然後向老師叩拜,並贈送帶有寓意的芹菜、桂圓等束脩六禮。到了唐代,拜師禮被歸入國家官方禮儀典制。
  • 尊師重教致敬先賢崇文尚禮立志成才——湖口二中開展小記者學宮...
    九江新聞網訊(鄭影)為引領青少年學生近距離感受國學文化的博大精深,認識古代聖賢對社會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了解湖口悠久璀璨的文化,進一步激發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傳承文明、弘揚文化的積極性,12月23日,湖口二中開展「尊師重教致敬先賢,崇文尚禮立志成才」小記者學宮研學活動
  • 尊師重教的典範,程門立雪的故事每個學生都應該知道
    中國是禮儀之邦,尊師重教一直是我們信奉的傳統。咱們今天就來講一個古人為了求學問,不懼風雪的故事。根據《宋史·楊時傳》記載,北宋年間,福建有個叫楊時的人,非常聰明,善作詩文,喜歡鑽研學問。他八歲能賦詩,九歲能作賦,人稱神童。
  • 陝西千陽:讓「尊師重教」之風開出傳承之「花」
    千陽縣地處八百裡秦川西陲,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刺繡之鄉、民間工藝美術之鄉,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燕伋的故裡。近年來,千陽縣正以昂揚向上的姿態,努力讓燕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走得更深更實。燕伋雕像 攝影 陳鏘燕伋,字思,公元前541年出生於秦地千陽燕家山,是秦地儒家文化傳播的第一人,有「千源侯」「先賢燕子」的美譽。
  • 習水縣回龍鎮關工委開展「尊師重教」主題活動
    10月19日上午,回龍鎮關工委開展營造尊師重教主題活動。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關工委主任穆仕輝對周家學校和周家幼兒園辦學成果進行點評後指出:一是村支兩委和關工委「五老要關心教育,重視教育,宣傳教育,為教育做實事,解難事,積極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二是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取締校園周邊黑網吧,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環境;三是大力宣傳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兩綱」,明晰學校、家庭、社區職責,建立未成年人成長的良好法制環境;四是搞好家校結合、家園結合
  • 感恩教師節:濃濃尊師意 款款愛師情
    感恩教師節:濃濃尊師意 款款愛師情 2020-09-11 17: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教師節「亮燈」一小時:不拿出實際行動尊師重教,亮燈不過是花架子!
    燈光秀,能否照亮人們「尊師重教」之路?教育學者熊丙奇說:我看不出教師節亮燈,對促進尊師重教有何作用,不拿出實際行動解決教師的待遇,保障教師的教育權利,亮燈不過是花架子,更讓人擔憂的是,尊師重教會不會變為「亮過了,就是做過了呢?」竊深以為然!
  • 關於表彰2019~2020學年度「惠州市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的決定
    為表達教育對企業的感謝,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決定授予旭日集團等31個企業和單位2019~2020學年度「惠州市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稱號。 希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密切聯繫,爭取和鼓勵更多社會力量以實際行動關心、支持教育,助力惠州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學有優教」發展水平,為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作出積極貢獻。
  • 教育部長陳寶生:弘揚尊師重教好風尚 踏實強師築夢新步伐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開啟了我國尊師重教新紀元。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積蓄傳承了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全黨全社會以「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的精神,大興「師道既尊,學風自善」之風,大為「師嚴道尊,民知敬學」之舉,讓綿延不斷、經久不衰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 ...好,到來之際,樹人,明德惟馨,尊師重教,懷瑾握瑜,-東方評論-東方網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開啟了我國尊師重教新紀元。在全國第35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全國各地紛紛召開慶祝大會,營造濃厚的「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氛圍。
  • 監利市橋市鎮:弘揚尊師重教主旋律,譜寫教育強鎮新篇章
    橋市鎮第三十六個教師節暨優秀教師表彰大會在莊嚴的國歌聲拉開帷幕,橋市鎮宣傳委員秦衛紅宣讀了中共橋市鎮委《關於表彰2019—2020年度先進教育單位和教育工作者的決定》,授予舒垸小學、袁劉小學、底湖小學等7所學校為監利市調考「優勝單位」、「優勝學科」榮譽稱號;授予橋市中學「平安校園建設先進單位」、橋市小學「網絡教學先進單位」榮譽稱號;授予舒法光同志「尊師重教先進個人
  • 尊師重教揚美德 教育脫貧燃希望
    9月9日下午,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大興實驗學校在學校尚美樓舉辦了「尊師重教揚美德 教育脫貧燃希望」2020年教師節慶祝活動,全校教職工共同迎接第36屆教師節的到來。活動中,學校為暑期閱讀、樂走活動獲得一等獎的優秀教師頒獎,倡導大家向他們學習,養成多讀書、愛運動的良好習慣。
  • 臨汾同盛實驗中學舉行孔子聖像揭幕儀式
    孔子孔丘,字仲尼,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等。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教育思想,樹立了令人敬仰的師德典範,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為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9月10日上午,臨汾同盛實驗中學在杏壇廣場舉行孔子聖像揭幕儀式。該校常務副校長張李彬主持。
  •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要不斷提升教師地位待遇,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國1700餘萬大中小學教師面向2.8億學生開展了一場大規模在線教育實踐,有效實現了「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為中國特色的復學複課、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了重要貢獻。陳寶生說,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教師隊伍基礎地位更加堅實、履行使命更顯擔當、制度舉措更加完善,已具備向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條件和堅實基礎。
  •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育紅小學成功舉辦第六屆尊師立人禮
    2020年10月17日,育紅小學舉辦了2020年第六屆尊師立人禮儀式。660餘名一年級兒童身著漢服,習禮儀,學做人,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家長也來到現場,見證孩子的難忘時刻,親歷孩子成長瞬間。集體拜禮「集體拜孔」,孔子是華夏文化的集大成與傳承者,是華夏文化的代表。孩童拜孔子實質上是拜中華文化,拜華夏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源。
  • 職業院校老師亮相聚光燈錢 尊師重教莫分類別
    原標題:職業院校老師亮相聚光燈錢 尊師重教莫分類別  編者按  在第29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教育部授予10名教師「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光榮稱號,在獲此殊榮的10人中,有兩人來自職業院校:河北省張家口市職教中心校長汪秀麗、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醜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