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深山小縣對公路的期盼有多大?陝西省最南端的縣城鎮坪縣副縣長塗世昌有話說:「當年平利至鎮坪二級公路建成時,老百姓歡欣鼓舞,叫它奮起之路,這條盤山路上上下下最少得近三個小時才到平利縣;如今平利至鎮坪高速公路建成了,兩地車程縮短至四五十分鐘,這將是我們鎮坪經濟發展的騰飛之路。」
發展,是當地6萬群眾的期盼,而綠色施工,是陝西交通集團平鎮管理處建設者們的初心。平鎮高速是國家高速公路聯絡線G6911安康至來鳳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路段,也是交通運輸部綠色公路建設典型示範工程,全長84.88公裡,總投資115.29億元,橋隧比達82.62%。從設計選線起,建設者就統籌施工、運營、養護全壽命周期進行設計,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生態破壞。如今,這條高速若遊龍穿山,似長虹臥波,和諧交融於在秦巴山的一片綠意之中。
棄渣造地千餘畝
說到綠色施工,平鎮管理處副處長王超首談「零棄方」理念。實行「零棄方」,核心思想是要變廢為寶,將傳統做法中的棄土加以保存和利用。平鎮高速全線隧道及路基施工棄方總量達644萬立方米,且沿線溝谷狹窄、植被茂密,棄方處置困難。平鎮管理處結合水保、環保要求對全線棄土場及填平區採取臺帳式的跟蹤管理,在施工過程中及時進行防護及復耕,並將其納入綠色施工範疇。在招標階段,就明確路基和隧道棄渣由發包人調配,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發包人書面同意,不得自行出售本標段路基或隧道棄渣,避免地方百姓收儲棄渣,破壞生態環境。
「我們全線共設棄土場26處,佔地約1100畝。按嚴控產生水土流失,保障生態平衡的原則,已經利用棄渣場復耕造地78畝,最終計劃實現棄渣場復耕造地1014畝,補償項目建設佔用耕地。」王超介紹。同時,加強對棄方的生態化利用。全線路基及房建廠區填方均採用路基及隧道棄方填築,採用隧道棄渣加工路用碎石、石渣或塊片石等地材不少於45萬立方米。目前已自採加工各類地材約23.6萬立方米,節約投資約900萬元。另外,利用拆遷的建築垃圾和隧道棄渣進行安置點的改造和三通一平工程建設,共計消納建築垃圾約8萬立方米;收集清表土約11萬立方米留存二次利用,避免後期借方破壞生態環境。
永臨結合節約用地
平鎮高速有控制性工程特長隧道3座,特大橋10座,路線基本在河道布設,走廊狹窄,梁板預製工程量大,施工可利用場地少,臨建設施布設困難。在不影響項目按期通車的前提下,建設者堅持永臨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公路和紅線內永久用地資源設置臨建設施,節約土地資源近千畝,這節省出來的土地對山區縣來說非常寶貴。
怎麼省?首推預製場布設。全線共有28處預製場,其中19處利用紅線內永久用地布設,節約臨時用地約460畝,場地硬化建設按路床高程控制,避免重複建設。全線施工便道結合地方農村公路規劃建設,共計有約33公裡臨時便道保留作為今後的農村公路,減少佔用臨時用地220餘畝。項目經理部、拌合站則租用當地政府規劃用地布設,節約用地110畝,替當地政府節約土地前期開發費用約300萬元。將路基6個標段的臨建設施用地移交路面單位後續利用,預計節約用地約190畝,避免重複建設。
在施工臨時線路架設時,管理處將新增輸電線路和運營期供電線路統籌規劃,減少建設臨時輸電線路90公裡。項目終點段瓦字坪33KVA變電站建設時,綜合考慮鎮坪縣脫貧規劃供電方案,最終節約投資2300萬元。
創新引領 增綠護藍
「我們在全線跨(臨)河橋梁路段設置110個移動式泥漿收集箱和25臺移動式「脫泥-淨化」一體機處理橋梁施工泥漿、廢水。」王超告訴對記者,「每臺每小時可以處理泥漿20立方米,處理之後的達標水質或施工利用,或者排放河道,處理後的固態黏土則根據質量狀況再利用或者填埋。」
平鎮項目位於南水北調上遊主要水源補給地,環保要求很高。為了有效處理橋梁施工中產生的大量泥漿,最大限度減少對河道影響,管理處在全省首創「脫泥-淨化」一體機,用於橋梁鑽孔灌注樁工程中的泥漿處理,總計處理泥漿約24萬立方米。目前,這一技術已經推廣給其他兄弟項目。通過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使用,達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例子在平鎮項目還有不少,鋼混組合橋梁的運用也是其中一個亮點。這種橋梁可以節約混凝土50%,橋身重量減少30%,橋梁壽命可用100年,橋梁殘值高,橋上鋼材的抗氧化能力是普通鋼材的5倍,全線共有6座這樣的鋼混組合大橋。據統計,在路基橋隧工程施工過程中,推廣採用四新技術20餘項,有效提升了項目質量、安全、環境保護管理水平。
綠色施工的理念也從建設期延伸至運營期。比如,隧道採用節能照明系統,房建使用新型保溫材料,全線設置172個應急處理池,服務區採用了生物轉盤汙水處理設施,高峰時每小時可處理汙水100噸……根據項目建設需求,管理處組織開展了「秦巴山區綠色公路建設成套關鍵技術體系和標準研究」、「鋼板組合梁橋標準化、裝配化施工關鍵技術研究」、「脫泥-淨化一體機處理橋梁樁基施工泥漿技術研究」、「阻燃抑煙瀝青混合料性能及應用研究」、「鋼混組合梁橋聚氨酯改性瀝青混合料鋪裝研究」等五項課題研究,為指導秦巴山區綠色公路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