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的「系」有絲線之意,「系之佛」即用刺繡、綴織等技法做成的佛像。日本繡佛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七世紀的飛鳥時代,現存最古老的文物是此次展出的國寶之一「刺繡釋迦如來說法圖」,是在聖德太子的嬪妃發願下誕生的作品,反映了當時日本工藝的高度發展水平。這件作品與「綴織當麻曼荼羅」等,都是體現了當時佛教興盛風氣的至寶。
縫製、紡織絲線的行為,與為死者祈禱有關,由此產生了用刺繡表現出聖德太子死後所前往的世界的「天壽國繡帳」。日本鎌倉時期以後,刺繡佛像再次迎來興盛期。傳說中,奈良時代的貴族婦女中將姬織成了「綴織當麻曼荼羅」,基於對中將姬的信仰,祈願往生極樂的人們將中將姬與自身相重合,製作了「阿彌陀三尊來迎圖」、「種子阿彌陀三尊圖」等刺繡作品。
主要展品鑑賞國寶天壽國繡帳公元622年(推古天皇30年),聖德太子逝世,眾妃之一的橘大郎女向推古天皇請願,希望將太子往生的世界製作成繡帳。天皇命採女(宮中下層女官)們刺繡,製成了天壽國繡帳。鎌倉時代製作過繡帳摹本,江戶時代新舊繡帳又都斷裂成碎片,就像現在這樣將新舊碎片混貼在一起製成一幅掛壁藝術品。
如今在天壽國繡帳中可以見到刺繡絲線的優美殘缺和褪色成茶色的刺繡片,前者是飛鳥時代的、後者則是鎌倉時代的刺繡片。飛鳥時代的殘缺品,是在紫平絹上覆蓋紫羅作為地裂(包裹刺繡用絲絹的紡織品)、用堅韌的數股絲線以返繡法(為使針腳牢固而在每一針後都將針繞回反面縫製的針法)刺繡而成,鎌倉時代的殘缺品則是在紫綾的地裂上用單股絲線以刺繡法(每一針都將針拔出進行縫製,多用於厚實或多層布料的針法)加以製作。畫面中有龜殼上顯示文字的烏龜,這樣的龜原本在繡帳上有一百隻,刺繡了合計四百字的銘文。關於天壽國是哪一片佛教淨土,眾說紛紜,無有定論。
幡足裂 共8面,圖為其中的2面。這件作品令人想到金銅灌頂幡等幡帳下端垂落的模樣。用堅韌的數股絲線刺繡出天人、寶珠、唐草等圖案,採用了正反面花紋相同的兩面刺繡技法。兩張照片裡的展示品都用細長帶狀的綠色裂痕來象徵演奏琴、橫笛的天人。
綴織當麻曼荼羅傳說奈良時代的貴族婦女中將姬發心祈願,一夜之間用蓮絲織就了這幅成為日本淨土信仰核心的曼荼羅。圖案以描繪極樂淨土為主,用圖畫解釋《觀無量壽經》,運用了大量彩色絲線,織工細密,呈現出約四米見方的巨大畫面。此次為2015-17年的正式修復後首次公開展出。
綴織當麻曼荼羅局部復原仿製品作為理解綴織當麻曼荼羅初始形態的一種手段,配合本次展覽的舉行而委託川島紡織品セルコン進行了局部復原仿製。復原的部分是殘片狀態相對完好的畫面左側菩薩的頭部。
最初的工作是製作圖案。依靠綴織當麻曼荼羅的高清照片和後世的摹本製作了復原畫。同時反覆進行了絲線選定和染制、樣本顏色紡織、局部製作等工作,討論了配色和紡織的方法。熟練織工一天所能織成的也只有3.5cm見方大小,完成長23cm寬19cm的局部仿製復原品差不多要花費40天。紡織4m見方的當麻曼荼羅需要大約8年時間。
刺繡靈鷲山釋迦如來說法圖這是20世紀初葉於中國敦煌莫高窟被發現的繡佛。畫面中央身披紅色袈裟的就是如來立像。如來右手直直下垂,左手握住袈裟衣袖。如來背後可見山巖,這也是說法圖的特徵之一。侍奉如來左右的菩薩和兩位僧侶也用立像加以表現。畫面下方有供養者們和僧人。這幅作品僅僅使用了鎖繡的技巧,藉助不同的運針方向呈現出人物臉頰的弧度等肉身的起伏線條。
這幅繡佛被認為展現了釋迦如來在靈鷲山說法的場景,但有學者指出,這是年代相近的出現在中國涼州番禾縣的「瑞象」。據說北魏前期的神秘僧人劉薩訶預言了「瑞象」的出現,而「瑞象」於520年(正光元年)出現在山中。
國寶刺繡釋迦如來說法圖圖正中身披紅色袈裟坐在座位上的是釋迦如來。釋迦身後有後屏,頭上有天蓋(位於佛陀端坐之處上方的鬥笠形佛具)和樹木。釋迦左右排列站立著14位菩薩,10位僧侶和供養者們圍繞著他們。其中可以見到釋迦正面站立著一位女子。釋迦的上方和左右有12名演奏各種樂器的飛天。作品主題眾說紛紜,一說認為釋迦對面的女子是釋迦生母摩耶夫人,這是夫人在往生後居住的㣼利天對釋迦說法的場面。刺繡技法以鎖繡為主,在釋迦的螺發和菩薩寶冠等部分採用了用絲線達成糰子結的相良繡技法。
2012-2015年(平成24-27年)曾對此繡像進行修理。過去因裝裱而被遮住的邊緣部分得以露出,因此得知邊緣部分環繞有作品中到處貼著的葡萄唐草紋,並修正了過去修理時粘貼錯誤的刺繡片的位置。
刺繡阿彌陀三尊像這是用刺繡表現阿彌陀三尊的作品。阿彌陀如來端坐在繧繝(一種印染花紋,也是一種繪色,即不加暈染而將同種顏色由淺到深排列在一切,呈現出顏色漸變效果)蓮花花瓣形成的美麗寶座上,身披的袈裟上花紋間散落著圓形紋樣。如來的面孔和身體都用黃色絲線細密地刺繡,巧妙地表現出金色的佛身。袈裟和蓮花花瓣的繧繝令人聯想到平安朝佛畫的用色,背後的光環則由寶相華紋(根據佛教意旨,由蓮花、忍冬花、石榴花、牡丹等組成的想像性花紋)、龜甲紋、四菱紋等花紋構成,令人聯想到平安朝雕刻作品中的透雕光環。兩旁觀音身體微微側向正中的佛祖尊像,內側手臂下垂,另一隻手拈取蓮枝。刺繡觀音像面孔和身體的技法與佛祖像相同,但面部輪廓、五官形狀和身體輪廓都用紅線勾勒,這一點與佛祖像不同。
過去一般認為這件繡像製作於鎌倉時代,但其中含有較多平安朝佛畫和雕刻的特色,因而有必要探討其是否為平安朝後期的作品。
刺繡大日如來像這幅繡像表現了端坐在華美蓮臺中、結成智拳印手勢的金剛界大日。不僅是佛像,連淺藍色的背景和裝裱用具的蓮唐草紋部分也加上了刺繡。作品上較少後世修補的部分,畫軸的兩端和裝裱用的金屬部件等也保存完好,是一件保留了製成時的狀態的、貴重的繡佛作品。
刺繡釋迦三尊像這幅繡佛繡的是釋迦三尊像。釋迦為中尊,騎著獅子的文殊菩薩和騎著白象的普賢菩薩分侍兩側,旁邊還有相貌衣著類似西域人氏的侍者。圖像中可以窺見與中國宋元畫之間的聯繫。繡佛運用了多種彩色絲線,是一幅呈現出精密刺繡技術的優秀作品。
刺繡九條袈裟貼屏風所謂「九條袈裟」,指的是上有九塊長條形土地圖案(在這件作品中是淺褐色的部分)豎著排列的袈裟。土地圖案及帶狀部分的刺繡以佛教教義為主、也加入了含有道教思想的圖案。正中的土地圖案中安置有端坐於須彌山上的釋迦如來,兩邊的土地圖案則象徵日月。最外側的土地圖案代表護法四天王與羯磨紋,可見整件袈裟蘊含著佛教的世界觀。但圖案中也有稻穗和蓮池、以及可以認為是道教人物的圖案,反映了信仰的複雜性。
中將姬坐像傳說中將姬是奈良時代於當麻寺出家為尼,用蓮絲織造曼荼羅並得以往生極樂世界,這便是中將姬像。由坐像內部的墨跡可知,這尊坐像是1558年(永祿元年)由專為當麻寺服務的匠人源三郎所製作的。在日本戰國時代的動亂中,對於中將姬的信仰日益高漲,這尊坐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製作的,源三郎費盡心思將有志於佛道的中將姬的清高形象具體地表現了出來。
刺繡阿彌陀三尊來迎圖本件作品以刺繡展現了朝向正面的阿彌陀三尊來迎圖。裝裱部分也加以刺繡,因呈現了作品完成之處的形態而相對貴重。阿彌陀如來乘雲而立於蓮花之上,做出來迎印的手勢。背後光環為寶相華紋,並含有48個「阿」字。深藍底色的天空中,排列著乘坐蓮臺的二十五菩薩的種子(唯識認為「種子」存在於人心之根源阿賴耶識中,是一切現象產生的原因)。地面的深藍底色中有蓮池,左右巖石上站立著毗沙門天和不動明王。
本作的刺繡技法是以「刺繡」這一平安朝以來被大量使用的技法為主,同時運用以彩線重疊繡出花紋的「留繡」等手法。此外,阿彌陀如來的螺發、袈裟等處還用到了「發繡」(將人的髮絲繡入佛像中)。
刺繡釋迦阿彌陀二尊像正對畫面的右側為釋迦,左側為阿彌陀,兩佛朝向正面並肩而立,阿彌陀的兩位侍從位居畫面下部。下端的裝裱材料上有兩佛俯瞰的寶塔,此類圖像的繡佛僅此一例。將靈魂送出此岸的釋迦與在彼岸迎接的阿彌陀的組合,是淨土教普及過程中的產物。
刺繡當麻曼荼羅這件大幅繡佛與綴織當麻曼荼羅尺寸相同。端坐畫面中央的阿彌陀如來與分侍兩側的觀音、勢至菩薩都用金線密密刺繡而成,眼睛和眉間的白色捲毛則用水晶鑲嵌。圍繞著三尊的菩薩們是用彩線刺繡而成的,輪廓和衣物褶皺等則用金線繡成。佛菩薩聚集的寶地段上方、欄杆處採用了將貼有金箔的紙切成細絲的「平金絲」。繡制阿彌陀如來背後延伸開去的樓閣時採用了多種顏色的彩線和金絲。江戶時代的刺繡採用多種技法,本品也用到了金線的駒詰繡(阿彌陀三尊)、刺繡(蓮花等)、平繡與菅暈(菩薩的面孔、身體等)、平繡與上飾繡(寶地段的方形組合花紋)等技法。天空與畫面外側的唐花紋帶並非刺繡,而是彩繪而成的。
作品正中用頭髮大大地繡著「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祖名號。名號被置於蓮臺之上,上方還覆蓋著天蓋,有著佛像一般的莊嚴色彩。頭髮的主人到底有著怎樣的願望呢。裝裱部分在深藍底色上繡有蓮唐草紋。金屬捲軸為原裝,裝飾有侍從於阿彌陀兩側的觀音和勢至菩薩的種子。這是一件保存狀態非常好、罕見地體現了最初的裝裱材料的作品。刺繡技法以刺繡為主,同樣適用於繧繝。
展覽將持續至8月26日。(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