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4741億元!
8月4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覆》,同意在粵港澳大灣區有序規劃建設13個城際鐵路和5個樞紐工程項目,總裡程約775公裡,形成主軸強化、區域覆蓋、樞紐銜接的城際鐵路網絡,近期建設項目總投資達到4741億元,這個消息直接導致了當天恒生指數直線拉升。
世人的眼光再次聚焦在了粵港澳大灣區,一個代表了城市未來發展的地方。
(90秒,速覽大灣區之魅力)
1、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的終極形態
「灣區」是一種經濟概念,從世界經濟版圖來看,全球六成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在距離海岸100公裡的沿海地區,集中了全球超七成的大城市、人口和資本,"灣區經濟"已被視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以紐約灣、舊金山灣、東京灣為代表的世界三大灣區的成功要素,經濟界普遍認為離不開發達的國際交往網絡、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龐大的經濟體量和強大的產業集群效應。
中國的粵港澳大灣區計劃,被中國譽為世界級未來城市建築群,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市,即常說的「9+2」,總面積5.6萬平方公裡,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的將是未來中國的巔峰級別的,一個世界級城市群。
2、人與城市的關係:怎樣才算美好的城市
縱觀人類城市的進化史,就是整個世界的發展史,因為經濟、文化、科技、政府、政治、宗教等,都附著於城市。所以一座能稱上「美好」的城市,首先必然是人與城市的和諧,涉及諸多領域,是產、城、人與自然、文化的統一。
首先城市經濟要繁榮。這是人們安居樂業的前提條件,沒有經濟繁榮,就不會有和諧社會。因此,發展社會生產力,發揮區位經濟優勢,放大地域生產力的功能,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人們充分就業,生活水平提高,從而為和諧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其次,城市政治要清明。政治清明是經濟發展的保障,也是和諧人際關係和良好社會風氣的源頭,政治文明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有著重要作用。
第三,城市文化要健康。一座城市的靈魂是文化,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寫照和依託。社會、政治和文化思潮的變遷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城市的興衰,繁榮的城市必定有著積極活躍的民風和秩序。
第四,教育、科技要發達。教育關係公民素質,科技是生產力之首。一座先進的城市,對知識的投入大小已成為城市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標誌。現代城市應該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傳播和應用的中心。
第五、生態、環境要宜人。城市化進程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而注重城市生態、城市衛生環境的改善,為人們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環境需求,是城市發展的根本目標之一。
第六,基礎設施要完善。基礎設施是城市立方體的骨架,也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城市的道路、排水、供氣、供電,以及綠化、環衛設施,構成了城市的基礎本功能,以人為本的城市,當然要為人們提供完善且優良的基礎設施。
3、大灣區建設成就印證國家對其戰略定位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達11.6萬億元,人口總量超過7000萬。不斷跳動的數字記錄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步伐,見證著中國速度!從創新中心到人才高地,從金融開放到產業集群,宜業宜居宜遊的粵港澳大灣區正聚力行進,保持著巨大潛力和不斷迸發的創新活力。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成績有目共睹,是多方面共同奮鬥的結果,打造國際級一流大灣區,科技創新是首要驅動力。華為、大疆、騰訊等優秀企業正是大灣區科技創新能力的傑出代表,領先全球的5G技術,無所不在的微信及小程序,百公裡加速3.9秒的純電SUV、人車互動系統、無人駕駛技術·····深圳,已成為大灣區代表科技創新的核心城市。
生活便利程度長足發展,例如「廣佛同城」概念的繼續深化,國內第一條跨城際地鐵路線「廣佛線」是如何幫助廣州、佛山市民開啟奇妙的大灣區跨城生活。
而廣州南沙,更是直接對標世界TOD樞紐經濟,同時在現有地鐵4號線的基礎上,南沙未來還將擁有地鐵15號線(全線)、22號線南延段、NS2線(南沙境內段)、18號線南延段(南沙境內段)4條。其中地鐵18號線、22號線等緊張建設中,建成後從南沙30分鐘內快速直達廣州中心城區。南沙,已成為了未來灣區TOD樞紐經濟中心。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驚世駭俗的超級建築,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作為珠海新地標、國內唯一一座建設在海島上的歌劇院被譽為「日月貝」的珠海大劇院。
在這裡,你也可以領略到令人神往的自然風光。無論是從香港的太平山,到江門的圭峰山,抑或深圳的楊梅坑到珠海的廟灣島,從肇慶的七星巖到佛山的嶺南水鄉生態,都讓人流連忘返。
在這裡,你更可以感受傳統文化飛越千年的傳承,從活靈活現的香港客家麒麟扎作,典雅古樸的廣式紅木宮燈,兼融民國嶺南畫風、葡人文化及西洋畫藝術特色的澳門廣彩,同嘆一盅兩件、同看一場粵劇,都讓人體會到廣府文化的一脈相承;黃飛鴻、葉問從佛山走向香港,走向世界,讓全世界領略到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
「食在廣東,廚出鳳城」,煲仔飯、艇子粥、咕嚕肉、古法醬油,到碗仔翅、冰皮月餅,葡式蛋撻,穿越「舌尖上」的廣東與港澳,每一口都吃得到「歷史和故事」,感受地道的大灣區美食文化。
你也可以看到灣區人民的休閒方式不斷革新,從傳承千年的龍舟文化,到現代科技帶來的北冰南展,讓粵港澳大灣區的朋友足不出省就能一圓冰雪夢的雪世界。
從中國建造到中國創造,從智慧科技到文化生活,從傳統技藝到特色美食,你都可以感受到,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就是奔著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五個戰略定位而去的:
一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二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三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
四是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
五是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4、後續還將有更多的利好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獲批,「軌道上的大灣區」同樣也會改變很多城市的命運。
大灣區「軸帶支撐、極軸放射」的多層次鐵路網絡,主要城市間將實現1小時通達、至省內地級城市2小時通達、至相鄰省會城市3小時通達,大大改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
這樣,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將會促進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互聯互通,產業鏈條實現深度融合。對灣區內每一個城市而言,都是機遇。
珠三角「環線+放射線」的城際鐵路網,除了完善交通,將更有助於推進珠三角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等綜合發展。
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為經濟內循環開路。粵港澳大灣區直接覆蓋了9個城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是一個區域性市場,可以先從區域循環開始,然後變成國內大循環。
而且,粵港澳大灣區所涉及的產業關係密切,在創新、科技、大數據方面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也是內循環的重點領域。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還有利於促進內循環和外循環良性互動。
5、買房不買大灣區,買遍全國也枉然
許多人問,房價上漲何時是個頭?誰知道呢?在中國,可能再過20年房地產不會過時,也別拿鶴崗這樣的人口淨流出的城市說事,眾多年輕人還在往大都市圈遷移。中國目前城鎮化率不到60%,戶籍城鎮化率也就40%左右,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達到80%。
從現在往後面再看20年,中國人口往都市圈城市群遷移的進程還遠未結束。人口還是往更好級別,更大的城市流入,發達國家那種所謂「逆城市化」那是若干年後才也許可能會發生的事。
再從城鎮化來看都市圈概念。細數中國較為有影響的幾大城市群,包括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真正具有國際化的影響意義的,就只有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也就是粵港澳大灣區!
「人永遠是一個行業、一個區域興衰的關鍵。」
粵港澳大灣區深處廣東省腹地,而廣東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人口第一大省、製造業第一大省、財稅第一大省、外貿第一大省。
近日發布的2019年廣東省國民經濟統計公報,2019年末,廣東常住人口1152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5萬人,相比5年前增加近800萬人。
2019年,廣東常住人口高達1.15億人,排名全國第一,去年,全國新增人口僅467萬,而廣東一省人口增長就高達175萬。這是廣東連續第5年新增人口超過百萬人,依然是「孔雀東南飛」。
以深圳、廣州為首的珠三角一直霸榜人口吸引力榜。廣州、深圳兩地每年的新增人口高達40萬以上,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人才高地。
相比人口總量和新增人口,廣東還有一項獨特之處:出生率高位居全國前列,老齡化率在全國墊底,這構成了雙重優勢。
勞動力往哪裡去,年輕人奔向哪裡,哪裡就是經濟產業乃至房地產支撐之地。
人口,關乎未來。人口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創造創新的源頭,同樣還是資產價格的長期支撐。
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祖國的南海邊,劃了一個圈,於是有了人類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蹟——深圳;時隔40年後,他的繼承者又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大圈——粵港澳大灣區,這將會是今後100年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聰明如你,應該知道,緊跟國家的戰略發展方向不會錯。
故智者有云:「買房不買大灣區,買遍全國也枉然。」
誠如斯言也。
【聲明】
文圖沒有必然聯繫,僅供參考,部分圖片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