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古希臘海洋學家狄未斯託克曾言: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當綿延的海洋帶來無限生機,水流彎曲處,也正是生命最絢爛的地方。
如今,日新月異的灣區經濟是國際經濟版圖的亮點,也是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核心動力源。
某種層面上看,正是灣區的規劃與建設,才成就了今天的世界,不誇張地說,灣區就等同於真金白銀。
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全球60%的經濟總量、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離海岸100公裡以內的灣區及直接腹地。
縱觀世界,發展水平最高、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落,都與沿海灣區融為一體。
在中國範圍來看,近年的發展導向,也始終離不開灣區:從深圳到上海,從香港到澳門,粵港澳大灣區的宏圖,海南自貿島的飛速發展......無一不在向世界印證2500年前,狄未斯託克的那句話:「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
灣區的發展
是國家戰略的選擇
亦是世界的聚核
夾在舊金山和聖何塞兩個城市之間有一片長約25英裡的狹長區域,這裡培育了5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集中了來自於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這裡就是位於舊金山灣區的矽谷。
矽谷 圖源網絡
從美國西海岸一路向東,位於美國東部的灣區成就了世界上第一大都市紐約,這裡集聚了巨額財富,是全球聞名的金融中心,孕育出了曼哈頓、華爾街。
紐約灣區 圖源視覺中國
同樣位於亞太地區的東京灣,是日本經濟騰飛的縮影更是其根源,成熟的工業帶、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成熟的城市管理,都是其躋身世界三大「黃金灣區」的理由。
東京灣區 圖源網絡
以上絕非個案,觀之全球,大灣區即為繁華宜居城市群。高淨值人群、大型企業、尖端人才的湧聚,讓大灣區周邊的城市不僅擁有大量財富,更享國家優越政策扶持與先進規劃奠基。
如果我們稍微梳理一下灣區的發展,就會發現:它們都是從原先的一個個城市,或者說是城市的孤島,慢慢地變成城市之間的聯動,然後變成了一個城市集群,到最後形成了灣區的一體化發展。
簡單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萌芽階段。港口經濟是帶動灣區起步最初動力,天然良港的存在讓灣區成為各類生產要素匯聚,貿易活躍催動港口的各類產業複雜化。並開始逐步吸引外部人口的遷入,形成以出口或者貿易為主的產業鏈。
港口 圖源網絡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隨著產業的發展,產業內部的擴張需求加大,同時產業工人也越來越多,和周邊城市、區域聯繫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個時候,對外交通成為了影響灣區的發展最核心要素。
灣區內部各個城市通過快速路網、軌道交通,尤其是跨城的軌道交通,來實現快速的聯繫和融合。由於成本的提升,這個階段灣區內部的產業發展基本會伴隨著升級,形成更加具備附加值的產業集群。同時,引入了更多更高級的產業工人。
第三階段,成熟階段。隨著灣區內部人口質量提升,以及灣區形象成熟,對於高知人才的吸引力進一步加強。高職人才的快速流入又帶來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的導入,最終形成正向反饋。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而言,目前正在由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是價值兌現最為快速的階段。
粵港澳大灣區
是複製還是超越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文件橫空出世,一個坐落在華夏大地的世界級超級城市群顯露雛形,悄然成為世界第四大灣區經濟。
如果說1979年鄧老在南海邊劃了一個圈,讓這個圈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最為成功的樣本,那麼2019年這個圈的延伸,勢必將揭起一輪新的城市革命。
粵港澳大灣區,是少有的三核驅動,廣深港3個GDP超2萬億元人民幣的城市緊密相連。還有緊追其後的東莞和佛山,未來數年,粵港澳大灣區GDP超萬億元的城市將達5個。
如此經濟體量的大城市扎堆,在世界也屬罕見。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GDP就達1.66萬億美元,以不到全國5%的人口,不到1%的土地面積,貢獻了超過全國十分之一的GDP。
如果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經濟體和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排名,能夠排在全球第11名,已經超過了非常多的發達國家。
數據來源IMF 製圖洪波大視野
此前,在國際金融論壇(IFF)上,國內外專家預測,到2030年前後,粵港澳大灣區將超過現有的三大灣區,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
2020年、2030全球四大灣區GDP比較(單位:萬億美元)資料來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而這都是有跡可循的,粵港澳大灣區手上有太多王牌持續發力:
1 人口:最新數據顯示,僅2019年全年,珠三角九城的人口便全部實現淨流入,由此拉動整個廣東2019年實現人口淨流入175萬,再加上之前的成績,5年時間完成了800萬人口的遷入。
2 土地:粵港澳大灣區11城佔據56500平方公裡的土地面積,比紐約、舊金山、東京三個灣區的面積總和還要大。而土地是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更大的土地面積意味著多產業集中的可能性。
3 交通:作為世界級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已開通兩年,快速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珠海至香港的時間縮短至半小時以內。虎門二橋、深中通道、穗莞深城際快速軌道、廣深港高鐵等交通工程,均在密集推進中。
圖源網絡
根據規劃,到2020年將進一步實現「12312」交通圈,即廣州與珠三角各市1小時通達,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各市陸路2小時左右通達、與周邊省會城市陸路3小時左右通達,廣東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
圖源南方+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全球吞吐量排名第四的深圳港、排名第五的廣州港和排名第八的香港港等世界級港口。港口貨櫃吞吐量在四大灣區中名列首位,市場規模領先全球。
數據來源中國港口協會 製圖洪波大視野
4 營商環境:在最新發布的2020年500強排行榜上,中國上榜公司數量為133家,首次超越美國121家排在全球第一位。全球上榜企業中位於四大灣區的有93家,佔比高達18%。
數據來源財富中文網 製圖洪波大視野
5 PCT專利(PCT專利數量可以反映一個區域的創新實力及區域內企業或機構參與國際化競爭的程度。):根據2020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數據,中國PCT專利數量首次超越美國排在了全球第一位。
全球前50個企業申請人裡面,中國佔了12家(2018年8家),而總部在大灣區的有9家(2018年為6家)。總部在大灣區的六家公司PCT申請量達到10307件,已經遠遠超過法國,可以排在全球第六位。
圖源廣州日報
6 百富榜人數:2020年胡潤百富榜榜單顯示,粵港澳大灣區上榜總人數達590位,佔比25.2%。去年這一數字是425人,一年增加了165位。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前十名富豪,粵港澳大灣區佔了5個!
綜合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正在超越歷史。並且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灣區經濟,成為一個強大的輻射動力器。其產生的經濟效益,絕不可能是「一加一等於二」,而是「一加一等於三、等於四」的放大效益。
粵港澳大灣區空間重構圖 圖源網絡
借用吳曉波先生的一段話:
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銳不可當;
萬物肆意生長,塵埃與曙光升騰;
江河匯聚成川,無名山丘崛起為峰;
天地一時,無比開闊。
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熱土上,時代中國還將帶來怎樣的驚喜?又如何藉由灣區市場對自身進行新一輪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