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皇帝名為尊崇儒家,前期甚至尊崇黃老學說,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任用法家治國,所以西漢初期,長期存在一大批酷吏。
酷吏中的代表人物,就有郅都和張湯這兩個人。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是漢朝最為輝煌的時代,那就是文景之治到漢武大帝時期。
01郅都才是不畏皇權的包青天原型,剛性的人生需要解釋。
郅都本身是漢文帝身邊的郎官,剛正不阿,誰的面子都不賣。到了漢景帝時期,被封為中郎將,依舊是一副令人膽寒的態度。
這樣的人做了官,手裡有了權力,那是最令豪族感到可怕的,因為他們不懂得通融,一切都按照法令來辦事。不過這樣的人,往往能夠成為百姓心目中的好官,因為郅都讓百姓們似乎找到了公平的感覺。
郅都做事講究以暴制暴,他被任命為濟南太守的時候,治理地方豪族的案件不計其數。當時豪強們橫行鄉野,完全把法令當做兒戲。郅都到了這裡以後,將幾個大戶人家的頭領全都給殺了,又關押了一大批豪族。這些人就算有錢,可是買不通郅都,最終全都服軟。甚至周圍州郡的太守遇到郅都,都要讓著走路,因為他們擔心被郅都抓到小辮子。郅都掌管京城治安以後,依舊我行我素,從來沒有趨炎附勢的時候。就連見到高傲的丞相周亞夫,郅都也只是作揖行禮而已。百姓犯法者畢竟少數,大多數都是皇親國戚、功臣子孫犯法。過去沒人拿他們有什麼辦法,受傷害的老百姓也只能哀嘆自己的悲慘命運。
可是郅都來了以後,不管你是皇親國戚,還是功臣之後,只要犯了法,一律全都抓了按照法令處罰,該殺頭的天王老子來了也攔不住。
臨江王徵詣中尉府對簿,臨江王欲得刀筆為書謝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間與臨江王。臨江王既為書謝上,因自殺。竇太后聞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歸家。孝景帝乃使使持節拜都為雁門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從事。匈奴素聞郅都節,居邊,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門。匈奴至為偶人象郅都,令騎馳射莫能中,見憚如此。匈奴患之。竇太后乃竟中都以漢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釋之。竇太后曰:「臨江王獨非忠臣邪?」於是遂斬郅都。---《史記,酷吏傳》
那些侯爵、皇族們看到郅都,都要讓著點走路,甚至送了他一個外號,叫做蒼鷹。郅都甚至連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的面子都不給,強行逼死了竇太后犯了法的長孫劉榮。最終漢景帝也只是將郅都貶為雁門郡太守,因為這樣的人才實在是太少了。
由此可見郅都的鐵面無私,那可不是鬧著玩的。聽說鎮守雁門的是郅都,導致匈奴人避之不及,沒有人再敢進犯雁門關。不過他逼死了皇帝的兒子,必然是迎來厄運了,不久之後便被竇太后給強行殺掉了。
02張湯是酷吏中的清廉典範,權勢甚至超過了丞相。
西漢最著名的酷吏,肯定就是張湯了。因為他是漢武帝最器重的酷吏,他的兒子張安世更是漢宣帝最器重的有功之臣。
最初張湯代替父親,出任長安吏。後來他通過關係,搭上了丞相田蚡。田蚡是漢武帝的舅舅,又是當朝丞相。在田蚡的推薦下張湯逐漸平步青雲,開始審理案件。
他審理的第一件大案,那就是陳皇后巫蠱大案。據說查出了一大批黨羽,從而得到了漢武帝的信任,被提拔為太中大夫。處理的第二件大案,是淮南王、衡山王以及江都王謀反的案子。他做事毫不留情,就算是皇族中人,他還是不會心慈手軟。甚至連漢武帝的話,他都敢反駁,使得漢武帝對張湯更加信任,將他提拔為御史大夫。張湯對國家財務,有自己的一套認識,漢武帝是在他的建議下,才提出了財政改革。包括鹽鐵生產買賣被朝廷壟斷,鑄造五銖錢等。這一系列的措施,嚴重傷及了有錢人的利益,所以他們發動百姓鬧事,以此反對張湯的改革。可是漢武帝對張湯非常信任。
得罪的人多了,自然會遭遇不測。漢武帝再信任張湯,也擋不住張湯被人暗中算計的事情,更何況張湯做事,有時候的確很過分。
是以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然得此聲譽。而刻深吏多為爪牙用者,依於文學之士。丞相弘數稱其美。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嚴助及伍被,上欲釋之。湯爭曰:「伍被本畫反謀,而助親幸出入禁闥爪牙臣,乃交私諸侯如此,弗誅,後不可治。」於是上可論之。其治獄所排大臣自為功,多此類。於是湯益尊任,遷為御史大夫。---《史記,酷吏傳》
甚至在得罪丞相以後,被丞相府三位長史誣告,說張湯提出的所有建議,他的好有提前都知道,所以囤積居奇,以此獲得豐厚利潤。
因此漢武帝嚴厲責備張湯,張湯無奈之下,只能選擇自殺。事後徹查張湯府邸,只有不超過五百金,還都是漢武帝賞賜的,可見他是廉潔之人,可惜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
03張湯的綜合能力,顯然要比郅都強。
郅都在軍事上的能力,張湯是比不了的。郅都畢竟是上過戰場、鎮守邊疆的大將,而張湯只是捉刀小吏出身,完全不好比。
天子果以湯懷詐面欺,使使八輩簿責湯。湯具自道無此,不服。於是上使趙禹責湯。禹至,讓湯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狀,天子重致君獄,欲令君自為計,何多以對簿為?」湯乃為書謝曰:「湯無尺寸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為三公,無以塞責。然謀陷湯罪者,三長史也。」遂自殺。---《史記,酷吏傳》
不過我們能說張湯的能力沒有郅都強嗎?當然不行,因為一個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不僅是軍事人才,更需要的是治國人才。
張湯從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吏,逐漸成長為位列三公的朝廷勳貴,其過程雖然有點卑劣,可是出發點是很好的,畢竟只有擁有地位,才能管理好天下。張湯有較強的治國能力,尤其是對全國經濟的把控,那是很出眾的。比如說收取了鹽鐵的買賣權,這為漢武帝積攢軍費,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此外五銖錢的問世,張湯也提出了不少可行性建議。五銖錢基本上是兩漢時期最權威的錢幣,一直到了三國時期,依舊是民間最可信的貨幣。有如此出眾的治國能力,卻以酷吏的身份聞名天下,可見張湯這個人也不乏郅都的酷吏形象。後世只記得張湯的酷吏形象,卻忘了他提出的治國條例。
總結:所謂酷吏,不過是權貴們對他們的蔑稱罷了。
酷吏這個詞是褒義詞嗎?當然不是,這是一種蔑稱。之所以稱他們為酷吏,那是因為他們對人用刑太狠。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施加刑罰的人,都是哪些人呢?其實大多數都是達官貴人。權貴們覺得郅都、張湯這一類人,不通情理,又不貪汙受賄,實在是不可理喻。
所以郅都和張湯的名聲,自然會被這幫權貴給搞臭了。鐵面無私的官員,被稱之為酷吏,那麼那些貪汙受賄的官員們,卻能夠得到好名聲,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百姓們不懂什麼,權貴們傳下來什麼,他們就當成真理來看待。所以久而久之,張湯、郅都這些人,也就成為了百姓們心中的惡棍了。
參考資料:
《史記,酷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