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漢朝的包青天,為何被稱之為酷吏?郅都和張湯誰的能力更強

2020-12-22 歷史鑑賞者

西漢皇帝名為尊崇儒家,前期甚至尊崇黃老學說,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任用法家治國,所以西漢初期,長期存在一大批酷吏。

酷吏中的代表人物,就有郅都和張湯這兩個人。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是漢朝最為輝煌的時代,那就是文景之治到漢武大帝時期。

01郅都才是不畏皇權的包青天原型,剛性的人生需要解釋。

郅都本身是漢文帝身邊的郎官,剛正不阿,誰的面子都不賣。到了漢景帝時期,被封為中郎將,依舊是一副令人膽寒的態度。

這樣的人做了官,手裡有了權力,那是最令豪族感到可怕的,因為他們不懂得通融,一切都按照法令來辦事。不過這樣的人,往往能夠成為百姓心目中的好官,因為郅都讓百姓們似乎找到了公平的感覺。

郅都做事講究以暴制暴,他被任命為濟南太守的時候,治理地方豪族的案件不計其數。當時豪強們橫行鄉野,完全把法令當做兒戲。郅都到了這裡以後,將幾個大戶人家的頭領全都給殺了,又關押了一大批豪族。這些人就算有錢,可是買不通郅都,最終全都服軟。甚至周圍州郡的太守遇到郅都,都要讓著走路,因為他們擔心被郅都抓到小辮子。郅都掌管京城治安以後,依舊我行我素,從來沒有趨炎附勢的時候。就連見到高傲的丞相周亞夫,郅都也只是作揖行禮而已。百姓犯法者畢竟少數,大多數都是皇親國戚、功臣子孫犯法。過去沒人拿他們有什麼辦法,受傷害的老百姓也只能哀嘆自己的悲慘命運。

可是郅都來了以後,不管你是皇親國戚,還是功臣之後,只要犯了法,一律全都抓了按照法令處罰,該殺頭的天王老子來了也攔不住。

臨江王徵詣中尉府對簿,臨江王欲得刀筆為書謝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間與臨江王。臨江王既為書謝上,因自殺。竇太后聞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歸家。孝景帝乃使使持節拜都為雁門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從事。匈奴素聞郅都節,居邊,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門。匈奴至為偶人象郅都,令騎馳射莫能中,見憚如此。匈奴患之。竇太后乃竟中都以漢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釋之。竇太后曰:「臨江王獨非忠臣邪?」於是遂斬郅都。---《史記,酷吏傳》

那些侯爵、皇族們看到郅都,都要讓著點走路,甚至送了他一個外號,叫做蒼鷹。郅都甚至連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的面子都不給,強行逼死了竇太后犯了法的長孫劉榮。最終漢景帝也只是將郅都貶為雁門郡太守,因為這樣的人才實在是太少了。

由此可見郅都的鐵面無私,那可不是鬧著玩的。聽說鎮守雁門的是郅都,導致匈奴人避之不及,沒有人再敢進犯雁門關。不過他逼死了皇帝的兒子,必然是迎來厄運了,不久之後便被竇太后給強行殺掉了。

02張湯是酷吏中的清廉典範,權勢甚至超過了丞相。

西漢最著名的酷吏,肯定就是張湯了。因為他是漢武帝最器重的酷吏,他的兒子張安世更是漢宣帝最器重的有功之臣。

最初張湯代替父親,出任長安吏。後來他通過關係,搭上了丞相田蚡。田蚡是漢武帝的舅舅,又是當朝丞相。在田蚡的推薦下張湯逐漸平步青雲,開始審理案件。

他審理的第一件大案,那就是陳皇后巫蠱大案。據說查出了一大批黨羽,從而得到了漢武帝的信任,被提拔為太中大夫。處理的第二件大案,是淮南王、衡山王以及江都王謀反的案子。他做事毫不留情,就算是皇族中人,他還是不會心慈手軟。甚至連漢武帝的話,他都敢反駁,使得漢武帝對張湯更加信任,將他提拔為御史大夫。張湯對國家財務,有自己的一套認識,漢武帝是在他的建議下,才提出了財政改革。包括鹽鐵生產買賣被朝廷壟斷,鑄造五銖錢等。這一系列的措施,嚴重傷及了有錢人的利益,所以他們發動百姓鬧事,以此反對張湯的改革。可是漢武帝對張湯非常信任。

得罪的人多了,自然會遭遇不測。漢武帝再信任張湯,也擋不住張湯被人暗中算計的事情,更何況張湯做事,有時候的確很過分。

是以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然得此聲譽。而刻深吏多為爪牙用者,依於文學之士。丞相弘數稱其美。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嚴助及伍被,上欲釋之。湯爭曰:「伍被本畫反謀,而助親幸出入禁闥爪牙臣,乃交私諸侯如此,弗誅,後不可治。」於是上可論之。其治獄所排大臣自為功,多此類。於是湯益尊任,遷為御史大夫。---《史記,酷吏傳》

甚至在得罪丞相以後,被丞相府三位長史誣告,說張湯提出的所有建議,他的好有提前都知道,所以囤積居奇,以此獲得豐厚利潤。

因此漢武帝嚴厲責備張湯,張湯無奈之下,只能選擇自殺。事後徹查張湯府邸,只有不超過五百金,還都是漢武帝賞賜的,可見他是廉潔之人,可惜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

03張湯的綜合能力,顯然要比郅都強。

郅都在軍事上的能力,張湯是比不了的。郅都畢竟是上過戰場、鎮守邊疆的大將,而張湯只是捉刀小吏出身,完全不好比。

天子果以湯懷詐面欺,使使八輩簿責湯。湯具自道無此,不服。於是上使趙禹責湯。禹至,讓湯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狀,天子重致君獄,欲令君自為計,何多以對簿為?」湯乃為書謝曰:「湯無尺寸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為三公,無以塞責。然謀陷湯罪者,三長史也。」遂自殺。---《史記,酷吏傳》

不過我們能說張湯的能力沒有郅都強嗎?當然不行,因為一個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不僅是軍事人才,更需要的是治國人才。

張湯從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吏,逐漸成長為位列三公的朝廷勳貴,其過程雖然有點卑劣,可是出發點是很好的,畢竟只有擁有地位,才能管理好天下。張湯有較強的治國能力,尤其是對全國經濟的把控,那是很出眾的。比如說收取了鹽鐵的買賣權,這為漢武帝積攢軍費,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此外五銖錢的問世,張湯也提出了不少可行性建議。五銖錢基本上是兩漢時期最權威的錢幣,一直到了三國時期,依舊是民間最可信的貨幣。有如此出眾的治國能力,卻以酷吏的身份聞名天下,可見張湯這個人也不乏郅都的酷吏形象。後世只記得張湯的酷吏形象,卻忘了他提出的治國條例。

總結:所謂酷吏,不過是權貴們對他們的蔑稱罷了。

酷吏這個詞是褒義詞嗎?當然不是,這是一種蔑稱。之所以稱他們為酷吏,那是因為他們對人用刑太狠。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施加刑罰的人,都是哪些人呢?其實大多數都是達官貴人。權貴們覺得郅都、張湯這一類人,不通情理,又不貪汙受賄,實在是不可理喻。

所以郅都和張湯的名聲,自然會被這幫權貴給搞臭了。鐵面無私的官員,被稱之為酷吏,那麼那些貪汙受賄的官員們,卻能夠得到好名聲,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百姓們不懂什麼,權貴們傳下來什麼,他們就當成真理來看待。所以久而久之,張湯、郅都這些人,也就成為了百姓們心中的惡棍了。

參考資料:

《史記,酷吏傳》

相關焦點

  • 酷吏品行有優劣:非典型酷吏郅都和模範酷吏張湯
    酷吏善羅織罪名迫害別人,在帝制時代,這等酷吏多半是皇帝豢養的狼犬,讓他咬誰就咬誰。但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不知產生過多少酷吏。
  • 從郅都到杜周,淺析西漢時期著名的幾個酷吏
    從郅都到杜周,淺析西漢時期著名的酷吏酷吏一詞,是對古代一類官員的專稱。酷吏不是貪官,也不是無所作為。作為酷吏,大多數擁有這樣幾點特點。用法過於嚴苛,懲罰過重,管理力度太大,而他本人大多數有很強的行政能力和魄力,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幹冒天下之大不韙。
  • 漢朝的人物:酷吏郅都,身死長安城,常使英雄淚滿襟
    漢朝,有一特點,皇帝常常任用酷吏。而他們,是皇帝的工具,鎮壓豪強,打擊諸王,為皇權的鞏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傷人者,終傷己。酷吏們,是皇帝手中的棋子,用則封官拜爵,棄則丟官亡命。《史記》、《漢書》、《後漢書》記載酷吏共計16位,得善終者僅5位。多少為非作歹之徒,死於酷吏之手,酷吏們為民除害,維持著地方、京師的朗朗乾坤,而來自於貴戚與官宦階層的怨恨情緒,卻如火山內的巖漿般積聚。郅都,河東大陽人(今山西洪洞縣),景帝時,任中郎將。
  • 漢朝酷吏郅都臨死前說了一個秘密,漢景帝和竇太后聽後心寒不已
    歷史上有很多的酷吏,嚴正執法,剛直不阿。之所以被稱為酷吏,是因為他們不管犯人是平民百姓,還是皇親國戚,只要犯了法,他們都會鐵面無私。漢朝時期有一個有名的酷吏叫做郅都,他一生殺了不少犯法的豪強貴族,臨死前說了一個秘密,漢景帝和竇太后知道後痛心不已。今天我就來為你們解開疑惑,這個秘密到底是什麼?
  • 漢朝十一酷吏,張湯最有名,他真的能當酷吏之名嗎?
    酷吏是古代皇權專制的產物,他為帝王對抗強權,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刀;他們一般官運都非常突出,經常越級升遷;雖然他們走的是一條投機政治的路,但是這條路也不一定好走,一方面能夠平步青雲,另一方面時刻擔心被皇帝拋棄,今天我們來看幾個比較有名的酷吏,他們最後都怎麼樣了。
  • 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白話翻譯
    司馬遷在《史記》中,特意為這些人寫了篇《酷吏列傳》,上榜的有十三人,涵蓋文景及漢武時期。每個酷吏的名字,都讓時人聞之喪膽。頭一個叫郅都,官至中尉,相當於京師警備司令。司馬遷說,郅都執法「嚴酷」,不僅百姓,連官吏甚至宗室都怕他,給他起外號「蒼鷹」。可以想像,在他面前,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那隻待撲的兔兔。舉個例。
  • 羽戈:酷吏為什麼都沒有好下場?
    同為酷吏,張湯、嚴延年之酷,可謂嚴酷、殘酷;柯文哲之酷,充其量只是嚴格,我想到的形容詞,則是Cool,更多是一種性情、姿態的張揚,難以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柯文哲自稱酷吏,未嘗沒有一絲譁眾取寵的意思,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不足以與張湯等前輩相提並論。說起來,法治社會,焉有酷吏的容身之地。酷吏本是反法治的物種。
  • 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白話翻譯,初中以下文化不建議閱讀
    司馬遷在《史記》中,特意為這些人寫了篇《酷吏列傳》,上榜的有十三人,涵蓋文景及漢武時期。每個酷吏的名字,都讓時人聞之喪膽。頭一個叫郅都,官至中尉,相當於京師警備司令。司馬遷說,郅都執法「嚴酷」,不僅百姓,連官吏甚至宗室都怕他,給他起外號「蒼鷹」。可以想像,在他面前,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那隻待撲的兔兔。舉個例。
  • 名聲極差、但卻協助西漢走向強盛的酷吏群體
    如果我們望文生義,認為這類人是「封建時代糟粕」的話,那就顯得過於武斷了:酷吏任何朝代都有,但最有市場、最具影響力的時期,正是在以強大著稱的漢朝。他們的存在,高度吻合了特定時代下的人性、制度需求;甚至對照現代職場領域,也能讓人產生一些共鳴。結合郅都這個人,我們來探究下「酷吏」的獨特之處。
  • 郅都:比霍去病更讓匈奴懼怕的人
    誰是匈奴人的噩夢?誰的威名使匈奴人聞之色變?誰能讓匈奴人戰戰兢兢? 是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的飛將軍李廣?
  • 他是為官公廉、抵禦外辱的酷吏,卻逼死前太子,得罪當朝太后,下場令人唏噓
    在《酷吏列傳》中司馬遷就對酷吏頗有微詞,對重用酷吏的漢武帝也表示不滿。酷吏的存在固然使漢朝政府穩固了局勢,增加了稅收,但是總的來說酷吏用法苛刻嚴酷,很多行徑是不可取的,「法令滋章,盜賊多有」。酷吏也因此被人忌恨,下場往往很慘,比如被殺了全家的酷吏侯封;比如最大的酷吏晁錯就因其「峭、直、刻、深」的法家思想而得罪很多人,導致最後眾叛親離。
  • 漢朝酷刑實在殘忍,漢武帝為何重用混混、強盜充當酷吏?終於懂了
    漢武帝時期,全國籠罩在一股龐大的勢力下,他們就是酷吏群。尤其是張湯先生成功的搞倒皇后陳阿嬌之後,被漢武帝重用,官位迅速躥升,位極人臣。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酷吏,是當時天下千千萬萬酷吏心目中的榜樣,無數人看到了酷吏這一工作的偉大前景,並奮不顧身地加入到酷吏行業。
  • 聊聊價值獨特的西漢酷吏群體
    如果我們望文生義,認為這類人是「封建時代糟粕」的話,那就顯得過於武斷了:酷吏任何朝代都有,但最有市場、最具影響力的時期,正是在以強大著稱的漢朝。他們的存在,高度吻合了特定時代下的人性、制度需求;甚至對照現代職場領域,也能讓人產生一些共鳴。 結合郅都這個人,我們來探究下「酷吏」的獨特之處。
  • 郅都:酷人酷吏
    《史記.酷吏列傳》記載,漢景帝時期,郅都任中郎將,時常近侍景帝劉啟左右。一天,他隨劉啟到上林苑巡遊,正遊在興頭上,愛妃賈姬內急急忙如廁。誰知,一頭野豬沒頭沒腦地突然闖進廁所。賈姬萬分驚恐,厲聲呼救。劉啟聞訊,立即示意郅都帶人前去解救。然而,郅都呆如木雞,站在原地不動。
  • 漢武帝酷吏魁首之張湯
    導致酷吏橫行,其中張湯屬於典型人物。張湯是杜人,他父親是長安丞。張湯小時候有一次他父親出門,張湯守家門,但是老鼠把肉偷走了,張湯父親很生氣苔打了張湯。張湯於是挖開老鼠洞,逮到老鼠以及老鼠偷的肉。然後自己當審官,數落老鼠所犯的罪,一切都按照審犯人的程序,最後給老鼠定罪,把老鼠處刑堂下。他父親一看張湯對老鼠定罪的文書,儼然就是一個老獄吏的文筆。
  • 漢景帝寵妃賈夫人上廁所遇野豬,酷吏郅都為何敢公然違命不去救?
    所謂伴君如伴虎,在帝王面前做事容不得半點馬虎,要是誰讓帝王一個不順心就會引來殺身之禍。當然,帝王所說的話就是聖旨,就是命令,必須要遵守,要是誰不聽從命令就是找死,是死罪。但也有例外,在西漢漢景帝時期,有個叫郅都的人,就敢公然違抗漢景帝的命令,不但沒有受到處罰,還得到了賞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聽我慢慢道來。事情是這樣的,上林苑當時是皇家狩獵的場所,那裡圈養著很多野獸。
  • 歷代都有酷吏,清朝時期的酷吏最變態,設計的刑具讓人求死不得
    漢朝酷吏的最後一個特點就是,在職涯中得罪了太多的人,所以,他們的人生大多以悲劇收場。前文中我們提到的郅都,因為冒犯了藩王踢到了鐵板,太后下懿旨要將郅都誅殺,連皇帝都保不住。王溫舒比前者死的更慘,因為得罪了同僚,被人彈劾,皇帝滅了王氏滿門,牽連五族。縱觀漢朝時期的酷吏執法,再來分析其得失。
  • 「蒼鷹」郅都,漢景帝手中無往不利的利劍,被竇太后生生折斷
    它像一個忠實的守門人,將好戰兇狠的遊牧民族隔絕在外,保護著漢朝子民的安寧和穩定。而仗著鐵騎之利的匈奴人,經常率軍襲擾邊境,騷攏百姓,他們來去如風,很是讓人頭疼。但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邊境上的匈奴人突然都不見了。一開始人們還不習慣,過慣了擔驚受怕的日子,突然這麼安靜,是不是有什麼大的陰謀?
  • 讀史記 | 酷吏列傳
    酷吏,手段剛暴,決獄霹靂,似為第一要素。 像是酷吏列傳寫在第一的郅都:「濟南瞷氏宗人三百餘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於是景帝乃拜都為濟南太守。至則族滅氏首惡,餘皆股慄。居歲餘,郡中不拾遺。旁十餘郡守畏都如大府。」
  • 【讀通鑑】酷吏張湯發明了最臭名昭著的「腹誹」罪
    衣賜履按:最搞笑的是,武帝獨尊儒術,然而,武帝朝酷吏最多,今天要講的張湯,絕對是酷吏中的戰鬥機,不但業務精熟,而且頗能「創新」,司法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法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