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好抑鬱的,真矯情!」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餃子姐 餃子姐的健康八卦

餃餃有話說:

「我得了抑鬱症。」

「有什麼好抑鬱的,真矯情!」

抑鬱症患者聽到這樣的話會很絕望吧。

全球大約每10個人中就有一人遭受過抑鬱症的折磨。

抑鬱症每年會影響3億人,其中每年有80萬人死於自殺。

抑鬱症已經成為15歲到29歲年輕人的第二大致死原因。

。。。

抑鬱症和抑鬱狀態不是一個概念

長達兩周以上的持續抑鬱狀態,才有可能被確診為抑鬱症。抑鬱症的治療,需要通過心理諮詢和抗抑鬱類藥物等醫學手段。

我聽過一個說法——在心理問題上,人只能自己拯救自己,別人說再多也沒用。但很可惜,在抑鬱症問題上,純靠個人意志恢復,基本不可能。

我身邊就有一個罹患抑鬱症的朋友。據她描述,有時候她明明口渴得不行,水杯就在手邊,但就是沒辦法把水杯拿起來。是的,她喪失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她說:「這不是懶不懶惰或者心情好不好的問題,我就是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

喪失人生的意義和興趣,是抑鬱症的典型症狀之一。在沒有藥物幹涉的情況下,一味地讓一個抑鬱症患者開心起來,就像是告訴一個腿斷了的人:」站起來跑兩步吧!加油!你可以的!"何其荒謬。

接下來,我想帶你看看不一樣的抑鬱症。

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更易患抑鬱症

前不久,我在某社交平臺看到了這樣的求助帖:

抑鬱症風險和海拔真的有相關性麼 ?

美國猶他大學的Brent M. Kious研究了抑鬱/焦慮與居住地海拔高度之間的關係。研究表明,住在高海拔地區的人有更高的抑鬱和自殺風險。研究人員採用的是「醫學院畢業到培訓期第一年的實習健康調查數據」。

註:PHQ-9問卷用於評估抑鬱症,GAD-7問卷用於評估焦慮症狀,使用廣義線性模型估計優勢比(OR),來指示海拔升高對居民精神症狀的影響。

研究人員對46所學校和282個定居點的3731例病例進行了分析,發現:

1.居住在高海拔(海拔900米以上)地區的居民,PHQ-9問卷和GAD-7問卷的總分明顯高於低海拔地區的居民;

2.從低海拔地區遷移到高海拔地區的居民,PHQ-9問卷和GAD-7問卷的總分明顯提高。

由此可見,居住地海拔增高,會導致抑鬱、焦慮和自殺的傾向增加。原因,可能是低壓低氧通過改變血清素代謝和腦生物能學來促進抑鬱,甚至導致平時服用的抗抑鬱藥物效果不再明顯。

我那個得了抑鬱症的的朋友,和我一樣是個混跡北上廣的小透明。她有份不錯的工作,年假期間去了西藏旅行釋放壓力。然而,歸來後,她果斷辭掉了工作返回老家專心治病,包括她家人在內的許多人都表示難以理解。

她對我說,「從西藏回來以後突然就不想再死磕了,只想逃離北上廣。」看來,西藏的淨化能力的確會讓抑鬱症患者更加厭世?不過,對她來說,這未嘗不是件好事。

當然,站在科學角度,我還是建議抑鬱症患者謹慎選擇西藏等高海拔地區作為旅遊地。精神科醫生也要對自己的患者提出合理建議,防止病情加重。

團隊運動,有助於消除「童年陰影」

從弗洛伊德開始,許多心理治療師都喜歡用"原生家庭"來解釋一系列心理疾病,泛心理學公眾號也緊隨這個趨勢,似乎一切心理問題都可以甩鍋給原生家庭。

的確,在童年時期遭受過暴力、忽視、父母酗酒賭博等「童年陰影」的孩子,更容易在成年後收受到精神損傷。但是,「童年陰影」的消極影響是可以緩解的。

Molly Easterlin等人在美國Cedars Sinai醫學中心的Pediatrics的研究中顯示: 如果一個孩子在兒童期遭受過精神損傷,那麼在青春期多參加團隊運動,會降低他成年後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

研究中採用的數據,是1994 - 1995年以及2008年美國成人健康的縱向研究數據,追蹤青少年與成人的健康狀況是否隨時間變化,並把兒童時期的「童年陰影」作為主要的因變量。研究者對9,668人進行了分析,參與者是7~12年級的青少年:經歷過團體運動的人中,24~32歲時診斷為抑鬱症的人的比例低於未參加團體運動的人(16.8%對22.0%)。針對有焦慮症診斷史的患者(11.8%對16.8%)和當前抑鬱症狀的患病率(21.9%對27.5%)的研究,也獲得了類似的結果。

遲發性產後抑鬱會導致寶寶語言發育遲緩

近年來,關注孕產婦心理健康和預防產後抑鬱成為社會熱點。

有人提出,新媽媽產後抑鬱,會影響寶寶發育。日本青柳早苗等研究人員在濱松醫學院兒童發育研究中心發現,遲發性產後抑鬱症可能導致兒童語言發育遲緩。

註:「早發性產後抑鬱」指產後4周內的抑鬱狀態,「遲發性產後抑鬱」指產後5~12周。

這項研究是「濱松母嬰出生系列研究」的一部分,包括969名新生兒和他們的母親。產後抑鬱症的早發和遲發由愛丁堡產後抑鬱量表確定,而新生兒的語言發育由Mullen Scales of Early Learning進行測量,並在六個時間點(出生後10、14、18、24、32、40個月)進行監測,最後通過多元回歸分析和生長曲線分析評估解釋變量與表達語言評分變化之間的關係。

根據生長曲線分析結果,在遲發性產後抑鬱症的母親的後代中,表達語言評分在出生後10~40個月顯著單調下降。患有遲發性產後抑鬱症的母親,孩子在18個月內語言發育顯著遲緩,並在40個月時顯示降低0.6倍的標準差。不過,早發性產後抑鬱的母親,寶寶語言發育能力沒有顯著下降。

寶寶能否健康成長,關係到一個家庭兩代人的幸福。所以,準爸爸要從妻子懷孕開始好好陪伴自己的妻子,多關注妻子的訴求。新手媽媽一旦覺察到自己有抑鬱傾向,要及時和家人溝通,儘快向醫生諮詢。

後記:

據《柳葉刀》流行病學調查估算,中國的抑鬱症患者已達9000萬,且呈現低齡化趨勢。然而,高達九成的抑鬱症患者並未接受正規治療。

餃餃的抑鬱症朋友說,治療抑鬱症的過程是一個自救的過程,既然已經發展成一種「病」,靠雞湯是很難治癒的:

首先,不能破罐破摔任其發展,要有「我要康復」的想法;

其次,要信任醫生。醫生是抑鬱症路上陪你披荊斬棘的小夥伴;

最後,要積極接受科學治療,甚至可以從一些看似可有可無的「小知識」做起—— 本來想去西藏散心的抑鬱症患者,會考慮要不要換個低海拔的地方旅行;遭受過童年創傷的年輕人,會嘗試參加團體活動來逐漸消除「童年陰影」;產後抑鬱的新媽媽為了寶寶健康成長,開始重視抑鬱症,積極接受治療 ......

比起抑鬱症本身帶來的痛苦,多次和病魔抗爭卻節節敗退的無力感會造成更大的傷害。但反過來,靠自己和醫生的努力擊敗抑鬱症的成就感和重生感,也是常人體會不到的。

所以,要相信醫學,正視抑鬱症,大不了把自己當成來凡間歷劫的小仙男or小仙女,你說對吧?

原標題:《「有什麼好抑鬱的,真矯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抑鬱是什麼?抑鬱不是矯情,就像是大腦的「重感冒」
    抑鬱症是什麼?有人說是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有人說是矯情,企圖博得眾人關注;有人說是心情低落,忍一忍就會過去……社會對抑鬱症有各種各樣的誤解,包括抑鬱症患者的親友,甚至抑鬱症患者本人。抑鬱症,不是內向、矯情、心情低落,它更像是一場大腦的「重感冒」。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鬱症,近十年來,患者的增速達到了18%。 根據估算,中國泛抑鬱症人數超過9500萬,是全球抑鬱症疾病負擔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抑鬱症已經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
  • 奚夢瑤自曝產後抑鬱與脊椎錯位,網友:不就生個孩子,太矯情!
    久而久之,他才發現,她「病」了,得了產後抑鬱。值得慶幸的是, 她有個理解她的丈夫和她的朋友,幫她一起度過了人生的灰色時刻。從懷孕到生娃,即便在人前多光鮮亮麗的明星,都逃脫不了產後抑鬱的「魔爪」,更何況我們普通人。
  • 為什麼抑鬱症越來越年輕化、是抑鬱還是假矯情?
    原以為,抑鬱症三個字離我們的世界是十分的遙遠,然而回頭一顧,卻發現我身邊就有患了抑鬱症的朋友,我還記得的初次見我那位朋友時只是聽朋友善意提醒需要在交流方面儘量少提對她有壓力的事或者問題。聽到這話我心裡還泛著嘀咕,抑鬱症確定是抑鬱不是矯情。
  • 億萬名媛抱著寶寶跳樓,產後抑鬱不是「矯情」,真的不能再被忽視
    文|小豆芽育兒記 我國每10位產婦就有1人有產後抑鬱,產後抑鬱不是大家口中的矯情,更不是沒事兒找事兒,產後抑鬱是需要每個人關注的一件事!
  • 寶媽產後抑鬱崩潰:「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才知道我不是矯情?」
    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很多女性有了孩子之後,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為了更好地照顧他們,有的寶媽選擇辭職專門在家帶娃,為了孩子忽略了自己的生活。其實,母親是堅強的同時也是脆弱的,她們在照顧寶寶的同時,也需要別人的呵護,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 喬碧蘿的抑鬱症好了?還是被網友治好的,本人回應:矯情而已
    #遊戲圈燈謎大會#在直播中不小心露臉之後,二次元小公主"喬碧蘿殿下"成為了玩家的眾矢之的,讓不少宅男們美好的幻想如泡沫一般灰飛煙滅,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黑喬碧蘿成為了網友們的快樂源泉,但是對於事件主人公來說,這是一次幾乎毀滅性的打擊。
  • 總被人說:「拜託,你有什麼好抑鬱的?」
    總被人說:「拜託,你有什麼好抑鬱的?」本文節選自安德魯·所羅門《正午之魔》最大阻礙可能仍是社會汙名,這種汙名只與抑鬱相連,其他疾病都沒有這樣的情況。NIMH的史蒂文·海曼稱之為「公共衛生災難」。我寫這本書時採訪的很多人都請我別用真名,不要公開他們的身份。我問他們,如果別人知道他們得了抑鬱,他們到底認為會發生什麼。
  • 這個世界怎麼了,真抑鬱安慰假抑鬱,真痛苦保護假痛苦
    你有沒有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世界就越來越噁心了。愚昧,無助,跟風,假笑,虛偽,陷害……這些負面情緒漸漸佔據了我們整顆心,於是,就再也沒有什麼所謂的淨土和真心了。你說,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了,真抑鬱的人要笑著去安慰假抑鬱的人,真痛苦的人要強裝冷靜去保護假痛苦的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本身就已經夠卑微和透明的了,可是命運不肯放過我們。我們這一步步如同在刀尖上行走,即使血染大地,也無法停留休息片刻。
  • 超越抑鬱的「微笑抑鬱」,常常會有這3種表現,希望你沒有
    導語:現代社會,很多人都面臨著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有些人不能及時進行有效的調節就會變成抑鬱症,但仍有很多人認為抑鬱症不過自己太過矯情,現在抑鬱症已經位列影響中國人健康疾病的第二名,大家必須要對抑鬱症重視起來才行。
  • 產後抑鬱有多兇險?這絕不是「矯情」,新媽媽趕走產後抑鬱有方法
    1、去醫院進行評測 一般來說,產後抑鬱分為兩種,一種是輕度抑鬱,一種是重度抑鬱,輕度抑鬱是可以通過物理療法來治療的 2、自我評測 除了上文中說的去醫院進行測評之外,媽媽們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我測評,我自身在短時間內出現了無精打採,覺得什麼事情都很沒有意思,覺得生活暗淡無光諸如此類的負面情緒,那麼就要注意了,有可能是出現了抑鬱的症狀。 那為什麼會有產後抑鬱症的出現?
  • 女博士帶孩子絕望自殺:「你沒生過孩子,就別怪我矯情。」
    現實中很多媽媽,她們像是個永遠無法停歇的陀螺,無時無刻都在為家庭奉獻自我,然而稍做得不好,就會被輕而易舉扣上「不是好媽媽」和「一無是處」的帽子。現實中,很多丈夫卻對妻子的產後抑鬱視而不見,把它視為矯情和玻璃心。
  • 抑鬱情緒和抑鬱症有什麼區別?如何改善這些症狀?
    所以,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去偏信網上的信息,也不要以為從網上做幾套抑鬱症測試,自己的分值高了就是抑鬱症。 事實上,我們常說的「我抑鬱了」和「抑鬱症」其實是兩個概念。
  • 抑鬱症到底是不是矯情
    反觀現在,人們的日子在變好,但是人心卻越來越不可直視。在我們物質條件變得富足的同時,人們的精神也在受著極大的折磨。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的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2600萬,而這裡面很有可能有10%~15%的患者最終可能選擇自殺來了結自己,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比普通人高出二十倍。在自殺人群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抑鬱症患者。所以,抑鬱症就算是你們認為的矯情嗎?
  • 抑鬱症和抑鬱情緒的區別是什麼?心理學家教你如何識別
    ,大家一定要重視起來,值得注意的是抑鬱症真的不是矯情而是真的病了,那麼抑鬱症到底是什麼呢?我們所有人都有過「抑鬱情緒」因為失去戀人,因為親人離世,因為遇到挫折……但這些都是抑鬱情緒,不是抑鬱症,但有些人會因為缺乏抑鬱症的相關知識,錯把一段時間的心情低落、悲觀消極認為是抑鬱症。其實,這種一般都只是正常的情緒波動而已,也就是抑鬱情緒。
  • 什麼是產後抑鬱?上千萬媽媽都得過的可怕「魔鬼」,卻毫不知情
    產後抑鬱,是一個只有具備現代孕產知識的人才懂的名詞,沒有聽過這個詞的人,根本不會把她產後的日常不對勁的行為,歸為抑鬱,而最多就是覺得自己太累,沒休息好,仍然忙碌於寶寶的吃奶哄睡屎尿之間。其實,當你腦子裡閃過一些妄想、情緒突然有崩潰的苗頭,都已經跟這個病扯上了關係。產後抑鬱,或輕或重,都是一種病,是病就要積極面對它,治療它。
  • 抑鬱嘗試自殺8次,卻用紋身治癒了抑鬱
    為了戰勝抑鬱,他徹底改變今天看ins時發現了一位英國老哥的故事非常勵志分享給大家,這位老哥Paul Matthew 結束了8年戀愛後發現自己患上嚴重抑鬱症。患上抑鬱後很多人都不理解他,認為他只是想太多,太矯情導致的,所以無奈的他嘗試多次自殺未果,後來決定開始改變。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當抑鬱遇上焦慮,有什麼不同呢? 抑鬱障礙的診斷標準不涉及焦慮症狀,但有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抑鬱症患者感到有一定程度的焦慮。 抑鬱狀態中,患者常表現出自罪、自責,認為自己不夠好、做什麼都沒有意思、未來一切都沒有希望,行為上也會感到做事困難、想要迴避過去顯得簡單或有趣的活動。
  • 抑鬱症測試題,25分以上是重度抑鬱症,看你抑鬱的程度有多深!
    抑鬱真讓人擔憂,不僅自己承受抑鬱的折磨,還讓家人擔心。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並沒有完全了解抑鬱,甚至覺得抑鬱的人無非就是過於矯情罷了。而抑鬱症,臨床又稱為抑鬱障礙,主要是一種以持續抑鬱情緒為典型特徵的一類精神疾病。沒錯,抑鬱患者是病了,而不是情緒上的矯情。這時候得需要身邊人不斷鼓勵和開導,而不是一味認為這是正常的。
  • 「後搖是365種味道的毒藥」,孤獨、抑鬱、矯情、性冷淡?事實上遠不...
    然而,在大多數人看來,後搖代表著是孤獨、抑鬱、情緒、性冷淡……如果你打開百度或者谷歌搜狗,你輸入類似「後搖」的字眼,你就會不自覺地發現,類似「喜歡後搖是不是有病(抑鬱內向)?」這樣的問題很多很多,事實上,後搖的領域很廣,層次很多,至今依舊沒有權威的統一的定義,故而容易引起誤解。
  • 經常說這4句話的孩子是有抑鬱傾向的,任由其發展,後果會很嚴重
    文|西紅柿媽媽 有些爸媽在質疑,「小孩子吃好的,穿好的,衣食無憂,哪裡來的抑鬱情緒?」這類爸媽認為,關注孩子抑鬱情緒這件事情,有點小題大做了。 可是,心理學研究者發現,抑鬱在兒童中的發生率在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