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抑鬱症從醫學上講是一種心境障礙,這種心境障礙以顯著的、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而且這種心境低落跟患者的顯示不相符,臨床上可表現為悶悶不樂,嚴重時悲痛欲絕、木僵等,甚至有自殺傾向,有些病人還伴有焦慮、激越、運動性不安等,甚至可能出現精神病症狀,如幻覺、妄想等,抑鬱症的發病率很高,終身患病率大概是在6.87%左右。
原以為,抑鬱症三個字離我們的世界是十分的遙遠,然而回頭一顧,卻發現我身邊就有患了抑鬱症的朋友,我還記得的初次見我那位朋友時只是聽朋友善意提醒需要在交流方面儘量少提對她有壓力的事或者問題。聽到這話我心裡還泛著嘀咕,抑鬱症確定是抑鬱不是矯情。那天朋友來我們都特意表現出以往沒有的熱情,見到她後感覺和我們正常人一樣,唯一不同的事她很漂亮,在吃飯的過程中我偶然發現她手腕上有很多的割痕,才感到事情確實嚴重,後面的交流互動都還算愉快。
事後感到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忍心割自己的手腕。於是我事後特意搜索很多關於抑鬱的介紹與案例,根據了解到的案例才發現抑鬱症已經在年輕群體不斷增長,如今已經有很多的年輕人身患抑鬱,我這個朋友也才不到十八,抑鬱群體年齡還有部分比她還小實屬可怕,究竟是什麼導致年輕群體抑鬱症暴增 ?是真的抑鬱嗎 ?
在普遍沒有了解的人可能認為抑鬱症就是一種矯情或以抑鬱來逃避某些自己不想面對或承擔的事物,當然這種可能存在極少數。在我了解的大部分抑鬱都是屬於真實病狀,只是有輕微之分,所以請不了解的朋友在以後有遇到聲稱自己有抑鬱的人給予理解和尊重。至於為什麼會越來越年輕化,我個人認為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學業壓力、就業形勢、人際關係、戀愛以及家庭等等有很大關係。我們面臨的環境越來越複雜,人們的心理也越來越脆弱。
1. 學業壓力
伴隨著我們生活質量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現在學生們需要學習的課程也是越來越多,除了學校內的學習以外,很多家長還會將孩子送到各種課外補習班,孩子幾乎沒有多少自己的休息時間,同時還要面臨父母對於成績的期盼,使得孩子有很重的心理負擔,這種負擔長時間的壓在心裡,很容易就進入抑鬱狀態,還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厭學心理。同時有很多家長因為不知道該怎么正確地跟孩子進行溝通,所以只好對孩子採取一種嚴格教育方式,希望以這種方式讓孩子好好學習,不敢在學習上懈怠,其實這種方式會讓孩子長期處於一種壓抑的氛圍之下,讓孩子不敢也不想和父母溝通去傾訴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會導致孩子逐漸變得沉默寡言,不愛與人交流,從而習慣將自己封閉起來。
2. 工作壓力
很多年輕人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後會遇到很多的麻煩,比如說總是遭到上司的責罵批評、同事的排擠或者是失業等,再加上生活上的一些壓力,要養家餬口之類的,種種原因都會導致人的情緒慢慢變得消極或者是激動,時間一長就會導致抑鬱症的出現了。
3. 人際關係
有些人的人際交往能力偏弱,或者有些個性,不善與人相處,導致獨來獨往,長時間下去,心理必然會影響,同時自身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4. 戀愛
現在的孩子接觸網絡世界都非常早,青少年心智還不夠成熟,被各種亂象誤導,很多還分不清愛是什麼東西就盲目投入當中不能自拔,最後遭受打擊欺騙一時難以接受或走出來,會導致孩子產生一些悲觀厭世、情緒低落等消極情緒。
5. 家庭
很多家庭當中父母之間的關係不和睦或者父母離異、家庭經濟負擔重等原因,這些都會導致家庭生活十分的不和諧,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孩子思想都會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可能會導致思想扭曲,消極情緒十分的明顯,這種思想持續時間較長的話就很有可能引發抑鬱症。
那我們該怎麼去幫助他們呢 ?對於有抑鬱症的朋友我們要做到不帶評價的接納他們,在某種程度上給對方創造了一個安全放鬆的環境,並給於恰當的陪伴允許他們表露出痛苦、悲傷、憤怒等情緒,讓他們感知到,生病不是他們的錯,他們是無辜的,不管發生任何事,我們願意陪他們一起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