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禪定是三昧嗎?你我糊塗或許已經無量劫了!

2020-12-17 我心無礙即菩提

《法寶壇經》第34講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今天是清明節,上午十點的時候,我們全國各族人民為此次犧牲在抗擊新冠肺炎戰役中的英雄們默哀!同時也為被此次疫情無情奪走生命的同袍誌哀!我已從昨天晚上開始,在好看視頻的直播間裡為英雄和同袍們念經回相!祈願英靈得以超度,得生極樂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佛法所倡導的慈悲和我們人間的大愛是可以相融的。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些奮戰在防疫一線的英雄們,不只是人世間的勇士,此時此刻他們更是大菩薩的化現!南無阿彌陀佛!

六祖慧能大師為了大眾能夠契入般若智慧之境界,深入細微的開示般若智慧法相和義理。六祖慧能大師曰:「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需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六祖慧能大師這段教言非常重要!大家學習《壇經》不要毛毛躁躁的。因為你一不留神,很多祖師傳授的竅訣就被你疏忽了!更有甚者把《壇經》當故事書籍去看,或哲理書籍去看。這是不合適的!《壇經》是引導眾生修行的法寶,和所謂的哲理沒有關係。若將祖師聞法思法修法乃至於弘法的經歷當做故事來看,那可真的是「入寶山而空回」呀!

如果我們發願修行佛法,或是說發願修行禪宗想進入甚深法界的話,那就必須勤修般若行。這個地方要注意了,勤修般若行不等同於修學般若三昧!我可以這樣說,在般若行和般若三昧這倆者之間搞不清楚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什麼是般若行呢?六祖慧能大師曰:「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六祖慧能大師又曰:「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那麼什麼是般若三昧呢?般若我們已經了解了,指的是空性智慧。那三昧呢?三昧者,又言三摩地,譯為等持意。又雲調直定,正定及正受。

你放心,一掉書袋,全都完蛋!我就是用整篇文章將所有佛經三藏裡關於三昧的論述翻將過來,估計也是越說越迷糊!所以說有的時候你看的多不一定對你有幫助!

記住!在這裡告訴大家一句話,三昧是佛教一切禪定成就之總集!

首先我們要知道,禪定有很多種。世間禪定,外道禪定,道家禪定,這幾年據說儒家也有了禪定。這個實在太多了!

就我們佛教來講,禪定的種類也是非常豐富的,甚至是無量的。但記住,不是所有的禪定都可以稱之為三昧!

三昧是正定,三昧是正受,三昧是安住的境界!三昧是求取正覺的力量!

當然也應該明白,不是所有的雙腿一盤,兩眼一閉就是禪定!閉眼盤腿和禪定不是一回事,而禪定和三昧之間還有一段距離,甚至是很長的一段距離!

還記得當年六祖慧能大師和印宗法師說的話嗎?印宗復問曰:「黃梅付囑,有何指受?」慧能曰:「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六祖慧能大師得法於五祖弘忍大師處,明確指出禪宗修行,不論禪定解脫。如果禪定即是三昧,那麼六祖慧能大師斷然不會在此處教導大眾入「般若三昧」的!

顯然禪定不是三昧。三昧是一切禪定成就的總集。禪定是有為法,三昧是安住甚深法界的境界!禪宗不論禪定解脫,惟論見性。進而安住於佛性之境界!我的天啊!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我們這個末法時期,為什麼修行有成就的人不多了呢?一句話,就是缺少了修行三昧的力量!佛法修行,如果入不了三昧,不論修學任何法門都不會有所成就的!

那麼在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之前,我們應該如何修學禪宗呢?那就是勤修般若行!念念之間不離般若,念念之間不離真性,念念之間不行愚痴,念念之間不離智慧!記住,常行般若行是進入般若三昧的前方便!

可是問題又來了,我們如何就能常行般若行呢?我們如何就知道自己行的就是般若行呢?六祖慧能大師慈悲無量,他告訴我們要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記住!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得見性!

現在我們修學禪宗的思路應該非常清晰了吧?一者,首先發心皈依三寶,發願修學禪宗,發誓聽從諸佛菩薩摩訶薩和東方西土歷代祖師的教導;二者,日常勤加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信受奉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一切教言,直至見性;三者,由真如自性起,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一念修行,恆持般若,即是實修般若行;四者,漸入般若三昧,安住甚深法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五者,你就在這吧!

很多人都說禪宗是頓悟法門,須知這頓悟必須建立在漸修的基礎上。記住!佛法或許可以頓悟,因為有的人真的根性大利。但佛法必須漸修!

這個世上確有頓悟法門,禪宗即是!但這個世上真的沒有頓修法門。因為那是懶惰凡夫的妄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佛教 什麼是一行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可能你我蒙昧很久了!
    什麼是一行三昧呢?這個真的是個問題!甚至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古往今來關於「三昧」真的是有太多說法啦!我曾經在以前的文章中提過:三昧者,是一切禪定之總集。亦或三昧是一切禪定成就之總集。我們修學禪定,甚至已經能夠很自如的出入所謂的禪定,但所有這些都不能證明你我深得禪定之三昧。因為三昧是禪定成就的境界。當我們能夠籍由禪定進入或達到三昧的境界之後,才是真正的「安住」!
  • 與佛教禪定同源異流的瑜伽基本概念
    中國人更為熟悉禪定,且禪定是佛教學說三學之一,算是瑜伽的變形;氣功和瑜伽也有著離不開的關係,在道教頗為流行,故接受瑜伽、認識瑜伽也會比較容易。「神仙飛升術」是最為虛玄的,因瑜伽『超覺靜坐』盤腿升空的特異表現而實現了,更加肯定了禪定和瑜伽。要想了解禪定,首先得探尋其源頭瑜伽。
  • 禪定是戒定慧三學的中心樞紐
    真正好的氣功功法都可找到與道教或佛教的源流關係。氣功修持者了解佛家禪定和道家丹功將有助於氣功修持的逐步深入,也能有助於欲學氣功者在社會上眾多的功法中,認識和選擇適合於自己修持的功法。佛學就是戒、定、慧三學,佛家修持亦即三學的修持。佛教中,無論小乘、大乘、顯教、密教,無論入世法、出世法,無論哪一宗派、哪一法門,都要修持三學,而三學的中心樞紐則是禪定一門。
  • 佛教「神通」是怎麼回事?修禪定真能修出「神通」嗎?|佛典讀解
    禪定修持是佛教徒的重要日常功課,這個功課達到一定境界後就可以幫助修習者「明心見性」。那麼,除了「明心見性」外,禪定修持還有什麼作用?或者說,「明心見性」之餘,禪定修習還能為修習者帶來什麼結果?「神通」大約是佛典記載的禪定修持的最神秘、最不可思議的結果了。
  • 《心經》講智慧不講禪定,但卻可以指導禪定
    然而,在佛教內部,本身是不承認氣功的。但在客觀上看,佛教內部所講究的禪定,無疑與氣功有相當大的共同點。佛門參禪打坐時所講的淨身、淨口、淨意,也正相當於氣功界人士所共行的調身、調息、調心;而佛教徒的深入禪定,正恰似高級氣功中的高度入靜。既如此,就可以把佛教的禪定與氣功劃等號嗎?不能。
  • 清淨三昧 神通遊戲三昧 慧炬三昧 莊嚴王三昧 淨光明三昧
    所以你六根當下清淨也清淨,不清淨也清淨。六塵也是一樣。再看六塵,過去講這是茶杯,現在講這就是「我」。過去看的這是西瓜,現在知道這就是「我」,一邊吃西瓜,這是不是在造業啊?一邊知道西瓜就是「我」,就是往生,帶業傳法。吃大米、穿衣服、走路,是不是都在帶業往生啊?無分別不妨分別,你這個時候已經是願身再來的菩薩在教化眾生,所以叫「清淨三昧」。清淨也清淨,不清淨也清淨,也就是跟「妙蓮華」一樣,出淤泥而不染。
  • 宗薩仁波切:禪定、智慧、證悟
    我未來一年的周末就都已經排定好了。我們如同安排周末假期一樣計劃我們的生活。這樣很痛苦,非常痛苦!不只痛苦,還很愚昧。 舉聖誕節為例,我相信你們有些人已經計劃去峇裡島、普吉島或希臘。這不僅是愚昧,而且很痛苦,為什麼?首先,愚昧是因為你不知道,你憑什麼認為可以到得了那個地方,你可能死亡,或可能接受建議去其他度假勝地,也許不是峇裡島而是其他地方。
  • 讀書筆記二 達糊塗--處事不驚,達觀權變
    常人會認為此長者糊塗,其實他心裡比誰都明白,有降落傘便有一半的生存之望,沒有這,那百分百的死亡。為了下一代,甘願將死亡留給自己,頃刻間,故障排除,全機人百分之百的生還,糊塗長者不糊塗。中峰明本《中鋒廣錄》:「志密,行亦密;功深,悟亦深。」就佛教而言,「三昧」是其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它使人的心神平靜,雜念止息。
  • 施甘露光明三昧(宣化上人)
    你不要被虛妄的富貴所搖動了,應該認識這一切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無量苦惱悉充遍:這所有的有為法,都是有很多的苦,每一個國有它的苦惱,每一個家也有它的苦惱,每一個人也有他的苦惱。小而個人,大而國家世界,你看一看,哪一個人沒有苦惱?沒有哪一個人真正是快樂的。做總統的,地位是很高,但是被人逼迫得沒總統做了,也是要哭著離開總統府,好像西貢阮文紹,這都是哭著下來了,你看苦不苦!
  • 首楞嚴三昧經發願文
    常在禪定而現化眾生。行於盡忍無生法忍。而說諸法有生滅相。獨步無畏猶如師子。   承佛神力。普令我等皆得首楞嚴三昧。能修治心猶如虛空。能觀察現在眾生諸心。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決定了知眾生因果。於諸業中知無業報。入種種樂欲。入已不忘。現知無量種種諸性。常能遊戲華音三昧。能示眾生金剛心三昧。一切禪定自在隨意。普觀一切所至諸道。於宿命智得無所礙。天眼無障。得漏盡智。非時不證。於色無色得等入智。
  • 道家丹功和佛家禪定功,有哪些異同?
    當然佛家修禪定,不論是哪種禪定,都有一些調身調氣、靜坐息心的方法,有強健身體、卻病延年的作用,但那只是前行法,是為修禪定做準備,不是正式的禪定,更不是佛家修定的目的。儘管調身調息,靜坐息心是修禪定的前行,可以卻病延年,甚至發生某些人體的特異功能,那也不過是修學禪定實踐中的副產品,佛教並不提倡這些並以之為目的。
  • 佛教:阿那律尊者,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大千世界精塵悉睹無有障礙
    在西方佛教的起源中,佛陀弟子無數,但最具神通的乃是他的十大弟子,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佛教:阿那律尊者,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大千世界精塵悉睹無有障礙:阿那律尊者梵名為 Aniruddha,意譯無滅、如意、無障、無貪、隨順義人、不爭有無。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在佛陀眾弟子中天眼第一。
  • 淨空法師:用念佛的方法修成的三昧叫念佛三昧
    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正受、等持,名字很多,前面我們都學習過,詳細的解釋在我們參考資料裡頭都有,檢查非常方便,讓我們省去不少的時間。正受,實在講就是禪定,禪定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正常。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就不正常。或者我們今天所說的,身體的享受,身體是物質現象;心理的享受,心理享受就是三昧。
  • 打坐在佛教中稱為禪坐或者禪定!是佛教禪宗中必修的一門課程
    打坐在佛教中就被稱為是禪坐或者是禪定,是佛教禪宗中必修的一門課程。打坐從難度來講分為散盤、單盤和雙盤,真正對身體健康起作用的是單盤和雙盤,一般來說男性將左腿壓在右腿上就是單盤,在此基礎上再將右腿扳上來壓住左腿則為雙盤,左手在上雙手相疊拇指相接。女性則相反,要以右腿壓住左腿,雙手右手在上。
  • 佛教中「三界六道」和「解脫果」的關係
    在佛教中,「三界六道」是什麼呢?以現代的觀點來說,就相當於是我們的世界觀。佛教的世界觀認為,眾生皆是生活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無量劫以來,眾生皆在這裡面生死相續,不斷輪迴。無色界也是四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個時候已經舍色身見,真正有四果的禪定修持,當達到四果以後,成就阿羅漢,斷三界愛。
  • 念佛三昧,是我們一切淨業行人所神往的一個境界
    —— 《西方確指》 念佛三昧,心力所成。這是談念佛三昧,三昧是正受、正定的意思。能念的心,所念的佛,打成一片,離開心意識,展示我們心性的全新境界。 念佛三昧是我們一切淨業行人所神往的一個境界。那這個境界是由什麼所成就的呢?
  • (第三篇)探索漢傳佛教宗派,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如何神秘
    禪宗,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心法,與中國文化精神結合,形成中國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學最精粹的宗派。在佛學中,「禪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證的方法,「禪定」的原名為「禪那」,又有中文的翻譯為「靜慮」,後來取用「禪」的梵文原音,加上一個譯意的「定」字,便成為中國佛學慣用的「禪定」。
  • 佛教:十二因緣、第八意識
    01開篇語在佛教的文化之中,人們往往只關注諸佛菩薩的神通,因此常常燒香拜佛以祈求得到護佑,卻不知佛家更有著許多經典的傳承,以讓眾生更清晰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十二因緣、第八意識:02十二因緣《法華經》說:無明緣行:明指前世無始以來的煩惱痴暗。緣指生,行指所造的業、前世因為愚痴昏暗,所以造業。行緣識:識是初起妄念,想要託母胎。識緣名色:名色指初託胎後,六根成形即神識與物質的混合體。
  • 禪宗目的,不是禪定|禪定分成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二者!
    禪定與禪宗一般調養身心為主的數息、觀佛像、觀種子字、觀木片、觀萬物的禪坐等禪定,並不等於禪宗。因為,禪宗雖然也鼓勵參禪、打坐等禪定,以先期調適身心;但是,更重視般若智慧的開悟,並且明白的說世間禪定,並不能讓人解脫生死的煩惱。
  • 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大師
    太虛法師曾說過,中國漢傳佛教的特質在禪。南北朝時期,因國家的分裂而形成了南北社會不同的風氣和文化。南方佛教承東晉以來玄學化的傳統、偏重義理;北方佛教,由於受當時北方民族粗獷少文的影響,比較注重禪定。天台宗三祖慧思法師從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學法,專心修禪,結合《法華經》意,悟得法華三昧,是一名禪定和義理並重的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