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三界六道」和「解脫果」的關係

2020-12-15 星火緣公益

在佛教中,「三界六道」是什麼呢?以現代的觀點來說,就相當於是我們的世界觀。

佛教的世界觀認為,眾生皆是生活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無量劫以來,眾生皆在這裡面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麼,什麼是三界呢?

三界既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之中,又分別對應相應的六道,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人、天阿修羅、欲界六天是三善道。

其中三惡道是不解脫的,造就五逆十惡業的眾生,就會墮入地獄之中受苦,而吝嗇業重的眾生則墮入餓鬼道,愚痴業重則會墮入畜生道。

相反三善道中,若能夠清靜持戒,斷嗔忍辱,時時刻刻進行修持,證到相應的果位(初果、二果),就能夠得到相應的解脫。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色界對應有四禪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在欲界之中相應有的境界之上,做到斷欲界愛,成就三果果位才行。

無色界也是四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個時候已經舍色身見,真正有四果的禪定修持,當達到四果以後,成就阿羅漢,斷三界愛。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三界愛與完全斷除之後,就能夠真正的解脫三界的境界,就可以解生脫死。

相關焦點

  • 佛教「三界」和「二十八天」的關係
    三界,佛教指六道眾生輪迴所居住處。按照生命形式的不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的眾生不論形式如何,也不論壽命的長短,仍處於輪迴之中。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類的俗語,來表示修行的終極目的。
  • 佛教:何謂「三界」?如何超越三界?
    佛教:何謂「三界」?如何超越三界?佛教中常說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眾生是以三維陽性物質為身,有肉質之身。色界是四維眾生,以光的形象為身體。無色界是四至六維眾生,連光體也沒有,只有意識存在。前面在「修煉」中所謂的「四禪八定」修成後,也僅能突破色界天,還不能衝出三界。欲界之欲是指財、色、名、食、睡五欲,以色慾為主,故古人講:「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醒來幾個悟。如今不斷生我門,來生必入死我戶」;色界之色是指物質世界,其本質是光和光團。無色界已無物質之形,連光團也無,只有意識,但無形色眾生的居所,做一切事都在一念之間。
  • 奧義書中的「解脫」與佛教的「涅槃」
    摘 要: 印度遠古聖典奧義書中的許多觀念對印度後世的宗教哲學派別有重要影響。佛教的「涅槃」觀念是在吸收借鑑和改造奧義書中「解脫」觀念的基礎上形成的。奧義書中的解脫觀念以「有我論」 為基礎,而佛教的涅槃觀念則以緣起論和無我論為基礎。奧義書中的解脫觀念是婆羅門教主流思想中 的核心內容,而佛教的涅槃觀念也是此教教義的主要成分。
  • 再次了解佛教四聖諦
    一、苦 諦苦諦,即三界六道之苦報。此苦報包括有情及有情所依處,即有情世間器世間。苦以逼迫為義。苦有多種,所謂二苦,三苦、八苦等無量諸苦。二苦者:有內苦、分身苦與心苦。身苦者、身患諸痛是;心苦者,憂傷嗔怖嫉妒疑等。外苦者,有怨賊虎狼等害,風雨寒熱等災。
  • 佛教的大千世界:有情世間及其社會結構
    由社會層次的高低形成一個立體結構,它是佛教世界更深刻的內容,是內部結構。  表現佛教社會結構的主要概念有「三界」、「六道」、 「十界」、「淨土」等。  第一節 三界概說  「三界」是佛教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基本劃分為三個層次。三界雖主要指眾生的社會層次,但比之其他有關概念,它與空間層次的關係最為密切。
  • 佛學:三災八難、四諦、五乘佛法、六度,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佛家文化的解讀今天持續,此刻就為大家分享佛學中的三災八難、四諦、五乘佛法、六度,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災八難俗稱多災多難,災禍接連不斷為「三災八難」。「三災」和「八難」在佛經上都有確指的內容,與俗語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認為,世界從形成到毀壞為一大劫,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周而復始。
  • 邪淫的人,會有這四大果報,一定要戒除
    佛教最基本的戒律就是:殺、盜、淫。這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和根本的道德操守。佛教的根本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是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必須要遵守的清規戒律。何謂邪淫?不為法律和道德所容許的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就是邪淫;非時非處而行淫,也是邪淫;為了尋求刺激,瀏覽色情網站,觀看色情小說是邪淫;嫖娼賣淫,更是嚴重的邪淫行為。萬惡淫為首,那種不顧道德約束,為了色慾而對別人侵害的性行為,更是禽獸不如,是地獄之罪。
  • 佛教依生命產生的形式,將其分為胎生、卵生、溼生、化生
    佛教的生命哲學蘊含豐富,其生命觀特指有情世間的生命觀,認為有情眾生無不依色、受、想、行、識「五蘊」聚合而成,輪迴六道之中備受煎熬而不得解脫,只有皈依佛、法、僧三寶才能進入涅槃境界。有情含識眾生生命無不依眾緣和合而生;而眾生生命又被稱作「五蘊身」,即色、受、想、行、識聚合而生;生命體不斷地新陳代謝,此滅彼生,輪迴六道之中備受煎熬,不得解脫。眾生生命依無明而起,因一念「無明」妄動而產生了主客、空有等種種對立;具體到生命和人類來說,佛教則提出了生命輪迴的「三世因果」說、「十二因緣」說。
  • 你知道我們經常說的三界,是指哪三界嗎?又有什麼講究
    在宗教信仰或玄幻小說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三界」這個詞,比如「三界六道」,比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麼這三界到底是哪三界呢?其實,在不同的地方這是有不同說法的,比如佛說三界六道眾生,這個三界講的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欲界就是指還有男女飲食之欲,色界就是已無男女飲食之欲,以禪悅為食,但仍有物質相狀,無色界但存神識(俗稱靈魂),已無物質,壽長達八萬四千大劫,但仍有生滅輪迴,所以佛經上講:」三界皆苦,猶如火宅」。
  • 蓮花與佛教的關係
    蓮花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蓮花」就是「佛」的象徵。當我們走進佛教寺廟時,便可到處看到蓮花的形象。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餘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如天女)。
  • 佛教的生死觀一一智者學佛
    從人類出現起,死亡作為最殘酷,最無法抗拒的現實,一直引起人們的思考和探索。至今,它仍然是一個古老而又神聖的話題。談到人類的生死問題,自然要從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開始談起。因為他就是從這個問題上開始產生困惑,於是產生思索,最後獲得解脫與覺悟的。
  • 詩詞中的佛學詞彙引證(紅塵、宿命、釋悟、輪迴、苦海、六道)
    詩詞中的佛學語彙引證(紅塵、念、宿命、釋悟、蓮臺、輪迴、苦海、六道、禪、淨土、齋)◎南郭居士五律·謁官堆淨土寺經年後感◎南郭居士紅塵幾念侵,宿命廢時陰。輪迴藏苦海,六道覓禪音。淨土齋煙處,南門近我心。本詩中佛學詞彙引證紅塵——佛教、道教等稱人世為「紅塵」。
  • 佛教人物第一:仞利天宮之主,佛教第一護法神——帝釋天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今天咱們開始介紹佛教中常見的重要人物,這是第一篇,我們來聊一下帝釋天。大家都知道佛法五乘,由低到高分別為人,天人,聲聞,緣覺,菩薩,指的是我們修行的五大階段。
  • 三界火宅,眾苦流轉,誰濟以安寧?《三寶歌》淺釋
    眾生於生死海中浮沉,或上升天上、人間,或下墜三途。流轉不息,在無明作生死大夢,佛法稱之為「長夜」,所謂 「未得真覺,恆處夢中,故佛說為生死長夜」。佛法說有「五趣」或「六道」,為什麼歌詞只提「人天」呢?所以,我們應該運用這難得、殊勝的人身,修學佛法,以獲得生命的解脫。眾生在長夜中流轉,是依過去的業因而感得的果報,佛教稱為「正報」。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天長夜」,是指我們的正報,而「宇宙黮暗」則可視為「依報」——我們所依止的環境。佛經稱我們居住的世界為「娑婆世界」,或稱「五濁世」。濁世界是黑暗的,居住在這世界的眾生不信因果,只追求五欲之樂。
  • 關於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部派佛教早期佛教發展史,可以分成幾個時期,如印順法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中提出的定義:「我以為,佛陀時代,四五(或說四九)年的教化活動,是『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大眾部與上座部分立以後,是『部派佛教』。佛滅後,到還沒有部派對立的那個時期,是一味的『原始佛教』」。
  • 【佛教知識】漢語中來源於佛教的詞
    【大徹大悟】徹底的覺悟,亦即完全證到「不生不滅」的真如實相,屬於大菩薩的境界。  【海闊天空】唐代大曆年間,禪僧元覽在竹上題詩:「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表達了禪宗自由自在的廣闊胸襟和活潑潑的禪機。後改變為「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   【三生有幸】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三生都很幸運,形容運氣機遇極好。
  • 六道金剛咒
    他念頌六道金剛咒的殊勝感應,是大家欲要受持六道金剛咒的根本原因。故我們應以諾那上師所傳咒音為準,讀《啊阿下薩嘛哈二 、諾那上師所傳咒音的來處:1、諾那尊者的弟子蓮華正覺(藏名貝嘛布達),俗名王家齊,又名王毅修,藏傳佛教寧瑪巴第三十三代金剛大闍阿黎,著名佛學家、寧瑪巴第三十四代金剛上師黃念祖教授的密宗衣缽傳承上師。解放初期漢族「四大活佛」之一。 翻
  • 對於世界和人生,叔本華與佛陀看法相同,但對於解脫苦難佛家更勝
    叔本華與佛陀看世界是一樣的「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華認為,如果世界不與觀察者發生關係,那就不可能實存,而與人這個觀察主體發生了關係的世界,只不過是「直觀者的直觀」,「所有這些世界只存在於我們表象中,只是作為純粹認識的永恆主體所規定的一些形態而存在
  • 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
    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文/舒放淨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生存系統。在了解淨土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有關「天」的種種概念,這有助於理解淨土。佛教裡的天,大致有三層意思。第一是指天界。天界,也就是指六道輪迴中的「天道」,是整個輪迴六道中的最高級別。天道一共有二十八種,通俗解釋就是二十八層。這二十八層天,分處在佛教所說的三界之中。我們有句口頭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佛教關於世界範疇劃分的一個概念,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 世界上最神秘的數字「七」,在佛教中竟如此重要……
    傳說女媧在創造出人類之前先造出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動物,從第1天至第6天,分別創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到第7天才完成了造人計劃,遂將這天設為人類自己的節日。七對於佛教也有非常特殊的意義,我們常聽「人有『七情六慾』」、「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即佛塔。)」,那麼佛教對七為何如此鍾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