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大千世界:有情世間及其社會結構

2021-01-08 網易

  有情世間及其社會結構

  佛教將物質世界稱為器世間,將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世界稱作有情世間。現在,我們再來鳥瞰有情世間的概貌,看看佛教世界的社會結構。

  佛教世界的眾生生存於高低不同的層次上,這層次雖與空間的高低有關,但並不是絕對的。它主要指社會層次,而不是空間層次。由社會層次的高低形成一個立體結構,它是佛教世界更深刻的內容,是內部結構。

  表現佛教社會結構的主要概念有「三界」、「六道」、 「十界」、「淨土」等。

  第一節 三界概說

  「三界」是佛教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基本劃分為三個層次。三界雖主要指眾生的社會層次,但比之其他有關概念,它與空間層次的關係最為密切。

  其他宗教也大多是按三個層次設計各自世界的,一般指天堂、人間和地獄。

  

  

  但丁《神曲》中描繪的歐洲中世紀基督教之地獄結構圖

  譬如基督教世界就是這樣,它的最高層次是天堂。上帝居住在那裡,寶座前由眾天使侍立,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得救者靈魂會升入天堂,與上帝同享永福。當耶穌被捕,受羅馬總督審訊時,曾莊嚴宣告:「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十八章三十六節)顯然是說他來自人世之上的天國。天堂之下便是人間了。人間充滿罪惡和災禍,所有的人在內心深處都懷有犯罪的衝動,從本質上說都是罪人。因為按基督教的教義說,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違背了上帝的命令,受蛇的引誘偷吃禁果,犯下人類的原始罪過。這一罪過通過遺傳基因一代代傳下來,縱使剛出生便死去的嬰兒,雖然未做過任何錯事,但由於身體內存在著與生俱來的犯罪基因,所以仍然算是罪人。而以原罪為內驅力的成人,由於不斷犯下一樁又一樁的罪惡,使人間成為不堪忍受的邪惡汙穢的世界。基督教世界的最下層是地獄,是不悔改者靈魂永遠受罰的地方。據說那裡很可怕,「蟲不是死的,火不是滅的」,「必用火當鹽醃各人」。(《馬可福音》九章四十八節)

  伊斯蘭教世界也分三個層次,人間之上有天堂,人間之下有地獄。該教認為在世界末日,被復活的人們跪在安拉面前,按照記載每個人平生善惡行為的功過簿,逐個地進行審判。歸信安拉為唯一的主宰並作善事者永居天國,不信者或作惡者則罰墮地獄。

  再如薩滿教也使用「三界」概念,將宇宙分為上、中、下三界。各族的說法大同小異。如赫哲族薩滿教認為「上界」是天堂,居住著眾神靈。天堂分七層,最高神主也就是造物主居於最高層,其他神靈按地位排列居於以下諸層。

  「中界」即人間,人類所居;「下界」為地獄,惡魔所居。蒙古族薩滿教認為「上界」是聖潔仁慈的神靈世界,相當於天堂。上界的神靈為拯救中層世界而常與下層世界作戰。「中界」是人類和動物居住的地方,即人間。在中界和下界之間還有一個不可認識的世界,人死後即去此界。這相當於陰間。「下界」是死神和魔鬼聚集的地方,實為地獄。

  這些宗教世界,結構明顯,層次分明。佛教世界與之比較,則要複雜詳盡得多。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之三界次第安立之圖

  佛教的「三界」,雖然也寓有天堂、地獄、人間等內容,但卻不是簡單地劃為三個層次,其分類更細,種類更多。

  並用因果律將各個層次聯繫起來,使之既有界限又是一個相互溝通的統一整體。佛教的三界指「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三界中層次最低的是欲界。欲界本身便有一般宗教宣揚的地獄、人間、天堂等內容。欲界之上是色界,色界之上是無色界。色界與無色界都是天界,是高於欲界天堂的更高的天界。從這種分類本身就可知,佛教與其他宗教觀念有很大區別。

  三界分類的原則,是依據眾生對情慾或物慾的迷戀程度而劃分的。

  依《華嚴經》等佛典說,欲界眾生欲望最多,主要有四種,一是情慾,二是色慾(即物慾),三是食慾,四是淫慾。色界眾生的欲望較少,主要有兩種,一是情慾,二是色慾(物慾)。無色界眾生的欲望最少,只有一種情慾。

  從欲望與物質環境相結合的情況來分判,欲界是「欲強色微」,即欲望強盛而物質環境相對而言比較差。色界是「色強欲微」,即物質環境或物質現象相對而言比較精妙,而眾生的欲望比較少。無色界是「色絕欲劣」,即那裡沒有物質現象,純是精神世界,眾生的欲望雖少卻有外邪之嫌,故云「欲劣」。

  三界雖有社會地位和空間位置的分別,但佛教認為整個三界,包括天堂在內,都是痴迷不悟的凡夫的境界,是痛苦的淵藪。佛經把三界比喻成火宅,要眾生火速逃離,這種態度亟需注意。

  欲界的眾生包括四大洲上,海水或地獄中,須彌山上的兩重「地居天」和最靠近大地的天空中的四層天界上的生靈。

  欲界眾生的主要特點就是受強烈的欲望的支配和煎熬,我們人類就是其中之一。

  《孟子》說:「飲食男女,民之大欲也」;《禮記•禮運》說:「飲食男女,人知大欲存焉」。可知食慾性慾等,是人類無法改變的弱點。難道只有人類才有眾多強烈的欲望嗎?當然不是。佛教考慮問題特別周到仔細,所以將動物、昆蟲、鬼魂和神靈都劃歸到欲界中。

  在欲望面前人人平等,充分體現了平等的原則。我們不必厭惡與動物比肩,因為在另一方面,人類也第一次與神靈平起平坐,這可是很榮幸的事。

  在歷史上,人類對神靈是束手無策,只能頂禮膜拜。但是在佛教中,神靈也受欲望的支配,並不比人類高明多少,而且他們一旦抗拒不了誘惑的話,隨時有可能跌到比人類還低的層次去。

  如《撥劫仙人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很久遠的往世,有一位仙人,名叫「撥劫」。他通過修持禪定得到「五神通」的法力,能隨意變化,飛行空中。這位仙人與當地國王攀上交情,經常出入王宮。所謂「翩然一隻山中鶴,飛來飛去帝王家」。國王敬慕他有神通法力,常常請他吃飯,「手自斟酌,百種飲食」,供奉得十分周到。

  國王有一個女兒,美貌動人,「於世稀有」。某天國王要離宮遠行,囑咐女兒說:「那位神仙是我特別敬重的人,我走後,你千萬不要怠慢他,要像我一樣尊敬和招待他。」公主答應了。

  撥劫仙人又來到王宮,公主作為主人,擺下盛大宴席熱情招待,並親自拉著他的手領他上席。

  當撥劫仙人的手觸到公主細嫩潤滑的縴手時,不由得心中一動。再看公主美目流盼、淺笑盈盈,於是難以自制,產生了強烈的愛欲。他熱切地向公主表白情意。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公主對他熱情招待,只是遵從父王旨意,出於禮貌而已,心中並不愛他,所以斷然拒絕。

  按說此事未形成事實,不應有什麼後果。可是按照佛理,業分身口意三種,思想或心中湧動的欲望意念,屬於「意業」,同樣要產生業果的。造因必受報,於是撥劫仙人失去了好不容易修煉得來的神通。

  國王回宮後聞知此事,開始將信將疑,後看到撥劫仙人蹣跚而行,再不能飛行變化了,這才相信。撥劫仙人也非常慚愧,向國王痛加自責,表示從今往後「便當舍愛欲」,國王也原諒了他。

  又經過很長時間的精勤修行,仙人終於克制住情慾,從此心如古井,不起微瀾,這才恢復了神通。

  這故事說明,縱使層次較高的神仙,一旦在欲望的驅使下造業,也會受到果報,變得與常人一樣。佛典講,各個層次的生靈都有一定的壽命,命終時即要進入輪迴,轉生於另一道。天上的神靈命終轉生地獄者也比比皆是。所以,在生死遷流、變動不居的三界中,眾生平等,哪一個境界或層次都不是長久的安身立命之處。而欲界的眾生由於欲望強烈,造惡業尤多,苦難也最為深重。

  欲界中有六層天界,也就是六重天堂。欲界之上的色界和無色界也都屬於天界,但他們與欲界天堂有很大差別。

  欲界天堂有著種種欲望的滿足,有園林勝景、金銀財寶、美酒佳餚、曼妙聲色等等,所提供的多是感官的快感和愉悅。而在色界和無色界的天堂裡,感官欲望減弱乃至消失,所享受的是生命淨化或精神自由的愉悅。

  色界在欲界六天之上,有四個大的層次,稱「色界四天」或「四禪天」。每一禪天又分幾重天界。一般說是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共十八天。也有說十六天、十七天乃至二十三天者。

  色界仍有物質現象,這是它所以稱為「色」界的原因。其中的生靈有物質的身體,有所居的宮殿國土。但據說這裡的物質與欲界的物質不同,更加細微精妙,是一種殊勝形色的存在。色界眾生從初禪天開始,便已斷絕了粗俗的口腹之慾。每上一層天,感官欲望的追求便有所減弱。至四禪天,生理上的苦或樂的感受已完全消失,只感受經過淨化的思維或意識的愉悅。假如從生理需求而言,說人與動物不能截然分別的話,那麼色界眾生確實是與動物截然有別的高級眾生。這裡的境界類似審美的境界,粗俗的生理欲望或關於利害的考慮被棄置不顧,意識只沉醉於美的感受中。

  無色界分為四層,稱「四無色天」。

  無色界是純粹的精神世界,既無形色,也無任何方位場所。其中的生靈既無物質的身體,也無物質的國土宮殿,只有精神的「我」存在。他們當然不會有世俗的生理或感官欲望,其生活和感受是怎樣的?佛典一般說因無色界無形色,所以「不可說」。但推想那裡一定享有精神自由馳騁的愉悅,這種愉悅,也許超過物慾的享受。《老子》曾說:「將欲全有,反歸於無。」想必那裡擁有「全有」的快樂。

  色界和無色界的諸天,壽命均比欲界眾生長,愈高層的天界,壽命愈長。到了無色界,其生靈的壽命甚至需要以「劫」來計算了。但無論多長,都有福報享盡、壽終正寢的時候。死後進入輪迴,因無知謗法的緣故,常要轉生到地獄中去。所以佛說這裡與欲界一樣,都不是眾生應追求的歸宿。《往生要集》說:「乃至有頂(注一),輪迴無期。」生死輪迴和痴迷不悟是三界眾生的共同特點。

  (註:此處「有頂」為無色界最高一層天,三界之頂。另《法華經》等將色界最高一層天——色究竟天稱有頂,這是從有形的世界、物質的世界的角度而言的。)

  第二節 六道與十界

  

  佛教又將三界眾生,按其生活的境界和輪迴的歸趣,分為六道。

  六道又名「六趣」,指眾生由善惡業因的差別而在輪迴中趨向不同的處所,包括「地獄趣」、「餓鬼趣」、「畜生趣」、「阿修羅趣」、「人趣」、「天趣」六類。其生活狀況有明顯的苦樂之分或苦樂的程度差別。

  一、地獄趣:指地獄中的鬼類,大多住在地下。地下有閻羅王主管的八大地獄、十六小地獄等。此道眾生最苦,要在地獄中日日受各種酷刑的折磨,而且壽命特別長,漫無盡頭。

  二、餓鬼趣:此道眾生亦為鬼類,大多雜居人間,或住山間曠野等處,普通情況下,人眼不可見。他們大多自身有各種奇怪的疾患,備受折磨。如許多鬼天天饑渴難耐,但又由於自身的各種怪症無法吞咽食物或飲水。由於此類餓鬼較多,故將此趣名餓鬼趣,其實遠不止餓鬼一種。此道眾生身受之苦略弱於地獄道眾生,但也是難以忍受的,過著「非人的生活」。

  三、畜生趣:此道眾生即指世界上的飛禽走獸,包括家畜和昆蟲,多生活在人間,也有在地獄或低層的天界上。因為很多動物都曾經歷人身,所以又將畜生趣稱為「旁生」趣,即是說動物與人的形貌比較,生得不正,故稱「旁」。(以上為三惡道)

  四、人趣:此道眾生為人類,分居於閻浮提等四大洲上,但四洲的人種不同,相互之間隔絕不通。

  五、阿修羅趣:此道眾生似乎介乎人天之間,他們居住在大海底或深山幽谷,與人世隔絕。性格易怒,好激動,有勇力和神通,以常與天界發生戰鬥而著稱。其生活境況,從總體來說似比人類強,但地位低於天人。

  六、天趣:此道眾生是轉生天界的生靈,有天神,也有「天人」。天道是六道中最高的層次,這包括欲界天堂和色界,那裡的眾生身有光明,受自然之快樂,也包括無色界的眾生。(以上為三善道)

  十善十惡業因果報簡表

  

  

  六道或六趣的劃分,體現了佛教的兩個核心原理,一是善惡業報的原理,二是生死輪迴的原理。《大乘義章》卷八說:

  此六種,經名為「趣」,亦名為「道」。所言趣者,乃對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為因趣,故名為趣。

  所言道者,從因名也。善惡兩業,通人至果,名之為道。地獄等報,為道所詣,故名為道。

  按此說法,六道或六趣體現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此六種,能稱之為「趣」,是側重於結果方面而言的,果是因的歸趣,所以名為「趣」;稱之為 「道」,是側重於原因方面而言的,善惡兩種業因可使人通向不同的結果,好像一條特定的通道,故又可名為 「道」。實際上,因果相互聯繫,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所以稱之為「趣」或稱之為「道」都可以。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可以有各種實現的方法或途徑,佛教說在種種方法和途徑中,最主要的是通過生死輪迴來實現。《涅槃經》卷二十五說:

  以心因緣故,輪迴六趣,具受生死。

  人生並不以生為開始,以死為結束,而是要不斷地轉世投胎,依照前生的善惡,決定後世轉生為不同的生靈,去不同的處所。這是建立佛教信仰的一個特殊原理。佛典的本生經部分,講述佛陀本人前世的種種因緣,曾轉生為各種身份或社會地位的人物,甚至轉生為鹿、象、猴、雁等各種飛禽走獸,就是對生死輪迴的形象說明。如《法句譬喻經 • 忿怒品》中載有一個「雁王」的故事。

  有位國王,特別喜歡吃大雁肉,每天要吃一隻,常派獵人為他張網捕雁。有隻雁王,率一群雁,共五百隻,到此地覓食。雁王不小心掉到網裡,被獵人抓獲。那一群雁盤旋悲鳴,不肯離去。其中一隻竟奮不顧身,拼命向捕獲雁王的獵人俯衝。連連向它射箭,也絕不驚怕躲避,晝夜悲鳴不息,直至吐血。這情景終於感動了國王和獵人,將雁王放走。國王決定以後再不吃雁,也再不捕雁了。經文最後說:「佛告阿闍世王:爾時雁者,我身是也;一雁者,阿難(佛的大弟子)是也;五百群雁,今五百羅漢是也。」

  佛是不會打誑語的,他既說前世曾為雁,那一定是事實。這裡有兩種因果關係,一是前世群雁的團結,衍為後世佛陀及其弟子們的團結。另一種在此故事中不很明顯,但卻是很重要的:即佛及其弟子們在成佛得道之前,也曾不斷地生死輪迴,投入不同的道或趣。他們曾為雁,即屬於畜生道,一定是更前世造了惡業;他們今生為人,即屬於人趣,一定是前生造善業所致。輪迴的原則很公平,只依善惡因果律進行,任何人都不例外,除非你能跳出三界之外。

  六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稱為「三惡道」或「三惡趣」,是前生造惡業者的果報;阿修羅、人、天稱為「三善道」或「三善趣」,是前生造善者的果報。依善惡業因的品等不一,即或善或惡的程度不同,善趣或惡趣又各分為三,其苦樂程度亦有差別。

  六道的分別充分體現出佛教理論的特點。

  從迷與悟的角度,佛教世界又可分為凡與聖兩個世界,即「六凡」與「四聖」,合稱「十界」(十法界)。

  「十界」是: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阿修羅,五、人,六、天,七、聲聞,八、緣覺,九、菩薩,十、佛。前六者即「六凡」,後四者即「四聖」。

  我們前面所講的三界與六道,都是凡夫的世界,是生死流轉的世界,是痴迷不悟的世界。十界中的前六者,與六道相同,即凡夫世界。

  單從凡夫世界的立場進行觀察,六道體現了業因之善惡的不同及其程度的不同。最底層的地獄,是惡業最重者的去處,愈上愈輕,至阿修羅道,則是善業多而惡業少者的去處了。轉生人間者前世造善業勝於阿修羅,轉生天堂者的善業又勝於人間。

  六道還體現了業報方面的罪福苦樂不同及其程度的不同。最底層的地獄的痛苦最大,愈上愈輕。從阿修羅開始屬於福報,愈上愈快樂。

  當六道與「四聖」聯繫起來時,又具有了新的意義。按「十界」的順序來講,六道中愈低層次,其痴迷的程度愈深;愈高層次,其痴迷的程度愈淺。但只有程度差別,沒有本質不同,無論深淺,都是不悟的境界。

  到了「四聖」,則發生本質變化。按聲聞、緣覺、菩薩、佛的順序,聲聞最低,佛則徹悟,雖有程度差別,但都屬於悟的世界。

  聲聞,梵音「舍羅婆迦」,指通過聽聞佛陀所說的言教,悟解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於涅槃境界(解脫生死輪迴的境界)的佛之小乘法中弟子。

  緣覺,又稱「闢支佛」等,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於有佛之時,聽聞十二因緣之理,修行證道,稱為緣覺;一種是生於無佛之世,通過飛花落葉等外緣的觸動,而覺悟無常,斷惑證理,因他們無師自悟,故稱之為獨覺。

  菩薩,全稱為「菩提薩埵」等。經論及註疏對此解釋不盡一致。菩提二字,意義較明確,即「道」或「覺」之義。而對於「薩埵」,解釋就很多了,有說是有情之義;有說是勇猛之義;有說是眾生之義;有說是化他之義。比較普遍的意見是,菩提薩埵可譯為「覺有情」之義。也就是說菩薩一般指一方面自修佛道,另一方面又發大慈心,普化眾生者。這種「自利利他」,不獨自己求解脫,而且發願使一切有情眾生都得無上道的宗旨,顯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特點。一般人遇難時總念「菩薩保佑」,就是因為菩薩確實以救度眾生為其特性。

  佛,為梵文 Buddha 音譯「佛陀」的略稱。佛陀有覺悟、覺察的意義。覺悟指對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之事理,都能覺知,並了了分明,就像從夢中醒來一樣;覺察指能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就像明察秋毫的人能察覺盜賊一樣,既已知之,就能自覺地加以防範。《佛地論》卷一說:

  「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花開,故名佛。」佛之所以高於一切,就在於自覺覺他。凡夫不能覺悟,就不必說了。聲聞、緣覺二乘,雖能自覺,但不能覺他,不能啟悟別人,所以落於下乘;菩薩雖能自覺覺他,但覺行尚未圓滿。佛既能自覺覺他,其覺行又已圓滿,故至高無上。

  

  

相關焦點

  • 佛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百億顆地球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及量子理論印證了佛教的宇宙結構模式的存在。佛陀闡述的宇宙結構模式是什麼:樣呢?佛教對於小世界的認識與我們對於太陽系的認識有所不同,我們認為太陽系中,太陽是中心,九大行星繞其旋轉,而佛教認為須彌山是中心。
  • 南懷瑾老師:佛說這個虛空中,有三千個大千世界
    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沒有出來說法之前,他已經是大老師了,跟他的有一百個學生。還有三迦葉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個迦葉),其中兩人各有二百五十個學生,另一位有五百個,合起來一千個學生,他們都是影響當時社會宗教的大學者。另外有神通的目連尊者也在那裡,年齡也比佛大幾歲,也在傳教,他也有一百個基本徒弟。
  • 《金剛經》:三千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
    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就是天文學家所謂的星河、星海。三千大千世界,就有百萬億太陽和幾百萬億行星。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在你的意思怎麼樣?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為裝七寶的器具,盛滿了最貴重的七寶,用來布施,這個人由這種因緣所生的福聚是不是很多呢?」
  • 川藏手記·5 ‖ 於荒蕪處生大千世界,桑耶!(一)
    獨一無二的布局當得起佛典《賢者喜宴》的讚嘆:「此寺系一難以想像之建築,此世間無以倫比之寺院」。 世間之物自是無可比擬,因為桑耶寺不是按照世間之物來建造的,它是依據佛教的宇宙觀、比照佛教定義的世界結構,無中生有,唯心而造,於芥子中納須彌。
  • 佛教四大天王
    這在世間表法上講,亦是告訴眾生,修行人要日日修持、日日精進、不可懈怠,世間人亦各自有各自的責任,更是要日日學習、日日進步。所以你看,佛教從來都是不是消極懈怠、悲觀不前的,佛法總是要求進步的,不單單要自己進步,還要護持著眾生一同進步,便如地藏王菩薩發下的誓願,要度盡眾生一般。
  • 佛經中的「三千大千世界」,讓人大開眼界
    佛教對於宇宙的空間,有六方和十方之說。六方是指東、西、南、北、上、下;十方則是在六方的基礎上再加上東南、西南、東北和西北。長寬高的三維空間再加上時間這個維度,佛經中對世界的定義早於現代科學相對論裡提出的「四維時空」。時間是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維度,因為時間不是實在的,而是動態的、無常的!例如,速度越快,時間過得越慢;反之,速度越慢,時間過得越快。
  • 想不到的佛教時間觀:什麼是一剎那,什麼是一小劫
    之前,小編寫一篇文章《佛教三界六道和大千世界的秘密》,說到了佛教的空間觀,今天咱們再來說說佛教的時間觀。在佛教中,最短的時間單位為「剎那」。在這個基本時間單位基礎上,佛教計算時間還有一個天文單位,「劫」。小劫約1600萬年,中劫約3.2億年,而大劫大約128億年。佛教所說的小劫,是根據人的壽命來計算的。佛教經典裡說,人的壽命從八萬歲開始,然後每100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的壽命10歲為止,然後再從人的壽命10歲開始,每過100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八萬歲。
  • 三千大千世界(多重宇宙)
    天體也好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如果說,這些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小世界那麼,宇宙是一個包含了空間和物質的大世界01漸悟也好頓悟也罷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我獨坐須彌山巔將萬裡浮雲一眼看穿——倉央嘉措《泊岸》在佛教世界觀中一千個小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
  • 宇宙真相 | 佛說大千世界變相圖
    不同世界都有佛國,每一層每一層剎海,我們跟極樂世界都屬於十三層世界的,平行世界,所以「於一塵中塵數剎」,佛講的這個。佛的智慧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二禪天可以看到小千世界,三禪天他的智慧可以看到中千世界。
  • 外星上會有佛教嗎,如果真有外星人,他們也會信佛嗎
    關於是否真的有外星人存在,一直是人類孜孜不倦探索答案的謎題。雖然至今尚未有公諸於世且令人信服的鐵證,但許多人都願意相信地球以外有生命存在,人類在宇宙中未必是孤單的。佛教,旨在讓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獲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從而破迷開悟,徹底覺悟。佛法與世間法不同,不是依靠各種手段向外探求,而是通過清淨智慧向內觀照。萬事萬物雖形態各異,但都只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而真如法性則無有差別。正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與一切是一不是二。若能徹底照見本心自性,則可了知諸法實相。
  • 這些生活中的常用詞居然都來自佛教!你知道幾個?
    ,代表八種護法神,分別為諸天(天眾)、龍(龍眾、娜迦)、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這八大護法和人很像,但都是非人族類,它們都是有靈性的物種,而且具有神通力。:都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 佛教的宇宙觀是怎樣的?佛陀的一番話說出世間真相
    宇宙到底有多大?佛法是這樣說的。「天無二日,世無二佛」在佛法的宇宙觀中,我們處在一個叫「娑婆」的小世界,「娑婆」世界中除宏觀可見的四大部洲和一座須彌山外,還有許多不可見的地層、海洋層、大水層、大風層等,一個「娑婆」小世界,有一日一月,數以一千計的「娑婆』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達到一千個」小千世界」,再組成一個「中千世界」;最後由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三千大千世界」。
  • 我國2008~2019年間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及其經濟社會影響
    根據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的數據推算,從2008年到2019年,有數千萬工業勞動者轉向服務業。這本來是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表徵,而且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也大幅度提高;但從圖2的走勢我們可以看到,在工業勞動生產率高於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的情況下,勞動力從工業向服務業的轉移卻造成整體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下降。
  • 《三寶歌》:讓人忘盡世間糟粕曲的佛教教歌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明賢法師《三寶歌淺釋》:絢爛至極之後,是對信仰的篤定、對生命的安頓 《三寶歌》的歌詞是民國十大法師之一的太虛大師所作,太虛大師開啟了人間佛教新的發展潮流。曲是弘一法師作,我們知道弘一法師是近代的絕世才人,可以說無所不精,最後放下絢華、歸於平淡,他的一生可以說活得越來越精彩。
  • 藏傳佛教的第十三座女神,被譽為自在大千世界,遺世而有獨立
    在網上搜索格聶神山,總會冒出這樣一句:「格聶神山是我國藏傳佛教24座神山中的第13座女神峰,也是勝樂金剛的八大金剛妙語聖地之一,在藏地,勝樂金剛的聖地只有喜馬拉雅山和格聶神山。」格聶神山也被譽為自在的大千世界,這是他在佛教中的地位。
  • 佛教戒律
    在大乘佛教盛行的中國,佛教界內部一直有一種說法:白衣不能閱戒,即非受戒出家弟子不可以觀看學習戒律。這種說法給律學帶來一絲神秘色彩,而南傳小乘佛教無此說法。究其原因,大概有幾點:中國漢傳佛教雖為大乘佛教,但出家弟子的標誌仍是受小乘佛教的具足戒: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或五百條。因小乘戒是在印度制定的,傳到中國後,因與中國本土的時間、地域文化、社會背景的差異,中國的佛弟子們根本無法做到所有戒規,怕世人以此來攻擊僧侶,詆毀佛教。
  • 【解讀】佛教造像的三大概念
    關於造像的功德,據《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記載:「若有淨信之心,造佛形像,一切業障莫不除滅,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乃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拔眾生一切苦惱。」造像功德能得解脫,是自利;造像能廣泛利益眾生,瞻禮佛像,種植善根,是利他之行。造佛形像,能消除惡業,增長福德,是造像的世間功德;證得涅槃,解脫生死,成就菩提,是造像的出世間功德。
  • 李四龍丨佛教研究的方法、領域及其學科建設
    此外,本文還介紹了關於佛教研究方法的學術史,討論了佛教研究的學術立場。關鍵詞:佛教學、文獻學、哲學、思想史、社會史研究佛教,總有三個問題無法越過:佛陀究竟說了什麼?佛教到底有什麼用?佛法有什麼特別?這三個問題的前後關係,哪個更為重要,其實並不重要,因人而異。
  • 呂鵬|「飯圈」的拓撲結構及其參與社會治理的思考
    「飯圈」的拓撲結構4.「飯圈」參與社會治理的思考更多精彩觀點01人類社會自形成以來,出現了多種共同體類型,人們在共同體中進行社會互動。飯圈文化及其組織形態在網際網路世界存在著三方面規模邊界的限制。其一是飯圈參與群體規模的邊界性限制。飯圈參與者多為有時間、有熱情的狂熱型個體。此特徵為青年人、學生群體所特有,具有邊界性,不存在捲入更大規模社會參與者的可能性。
  • 佛教常識:「南贍部洲」到底在哪裡,又與人類有什麼關係
    《阿彌陀經》云:「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娑婆國土娑婆,乃梵語音譯,意為堪忍,即堪於忍受,指眾生身處苦海而不願出離,甚至以苦為樂。娑婆國土,也稱作娑婆世界,是十方無量世界中的一個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