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佛教造像的三大概念

2021-03-02 佛教建築



關於造像的起源,據《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記載,佛陀到天上為母親說法,印度優填王因思念佛陀,即以牛頭栴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是時波斯匿王聞優填王作如來形像供養,亦以紫磨金作如來像高五尺。由此造像開始,「牛頭栴檀」和「紫磨金」,即最早的「木刻」和「金佛」造像。


關於造像的功德,據《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記載:「若有淨信之心,造佛形像,一切業障莫不除滅,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乃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拔眾生一切苦惱。」造像功德能得解脫,是自利;造像能廣泛利益眾生,瞻禮佛像,種植善根,是利他之行。造佛形像,能消除惡業,增長福德,是造像的世間功德;證得涅槃,解脫生死,成就菩提,是造像的出世間功德。


佛教造像可以從「體」、「相」、「用」三個角度來談──「體」是佛法的信仰力量,「相」是造像的藝術美感,「用」是宗教的教化作用。


以像設教的信仰力量──「體」

教法住世有三期變遷,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法運期限,各經所載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按三法時說,佛教入中土屬像法時期,又供奉禮拜佛像,故以「像教」為佛教之表徵。佛教流傳離不開佛像,佛教造像類型繁多,弘揚佛法的方式,除了經典文字外,主要是藉由佛教造像。


玄奘大師從印度取回佛經和佛像上呈朝廷,於《寺沙門玄奘上表記.進經論等表》記載:「引玄津於神縣,像教東被,斯為盛矣。」即取經像回中國,以「像教」之名指稱「佛教」。《出三藏記集.卷一》序云:「漢世像教而妙典方流,法待緣顯信有徵矣。」故「像教」是中國古代對佛教的別稱,指像法之教化,包括佛像與經教,亦泛指佛法。


所謂「以像設教」,即以造像施行教化,運用造像化導眾生,把造像作為一種生動的圖像文獻。佛教造像是佛經內容的具象化,透過莊嚴法相撫慰人心,帶給社會祥和氣象,具有安定社會的力量。藉重造像的藝術形象,供奉瞻禮、敬拜懺悔,得到心靈的靜謐和生命的希望,就是以像設教的信仰力量。


覺者之相的藝術美感──「相」


「佛」是覺悟真理的聖者,為眾生開演由凡入聖的修行方向,其教化是千古不易的永恆信念。「佛者,覺也。」我們這念能知、能覺的心,即是覺性。佛教造像以「人」的形象,跨越年齡與性別的藩籬,依據經典儀軌的度量和恭敬虛懷的態度,塑造理想莊嚴的「覺者」之相。因此,佛教造像是佛法藝術化的一種精神表現,截然不同於一般的世間藝術創作,更與藝術家崇尚個人風格的藝術表現大異其趣。佛陀造像穿越時間與空間,留鑄在佛教藝術的精神內涵中,垂跡影像,遺暉人間。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一.序觀地品第二》記載:「諸佛如來出現於世,有二種法以自莊嚴。何等為二?一者先說十二部經,令諸眾生讀誦通利,如是種種名為法施;二者以妙色身,示閻浮提及十方界,令諸眾生見佛色身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無缺減相,心生歡喜。觀如是相因何而得,皆由前世百千苦行,修諸波羅蜜及助道法而生此相。」《大乘百福莊嚴相經》對於佛的三十二相有詳細記載,是由於佛陀在因地上精進不懈,長劫修持淨戒而得,是行一切菩薩善行才有的圓滿果報。所謂「相由心生」,堅持諸佛淨戒,廣修一切善法,饒益有情,就是成就莊嚴法相之因。


佛教造像是宗教與藝術的交織,取之以像、表之以法,代表了佛教的法性與義理,透過形神兼備的「覺者之相」,感之以美、動之以情,藉由藝術美感的直觀體會,啟發歡喜心與恭敬心,可使信仰深化。所以佛教造像的審美與信仰,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以相表法的宗教情操──「用」


在印度早期佛教藝術的無像時代,為表達恭敬,佛相不可顯現,《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一》有關於「云何佛國境界不可思議?……如來身者,不可造作」等相關記載。當時,佛陀形象並非直接用人像造型來表現,而以傘蓋、佛足印、菩提樹、金剛座、法輪、經行石、佛塔等象徵物暗示佛陀的存在,已經奠定了佛教藝術以相表法的基礎。


所謂「以相表法」,是用有形、可視、可觸及的藝術形式,把教義形象化的方法。以有形的造像表達無形的宗教情操、文化內涵和精神象徵,「無情說法有情聽」,作為表達佛法的基本形式和重要表現之一。
《新華嚴經論.卷三十四》云:「是故如來取像世間法則用表其法」,雕造佛像亦如佛教修持,內鑿本具佛性,外行悲智願力,造像藝術與宗教情操,水乳相融,難以分割。


佛法藝術化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觀心品第十》中,文殊師利菩薩問佛心地法門,為未成就之眾生,開示涅槃之道,佛言:「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曰「心地」。


《華嚴經.卷十.華藏世界品》記載:「譬如眾繢像,畫師之所作,如是一切剎,心畫師所成」,《華嚴經.卷十九》亦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從理上來說,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華藏世界。「華」就是蓮華,「藏」有含攝、出生、具德之義。「華藏」代表重重無盡的莊嚴佛土,代表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以蓮華出淤泥而不染,藉以譬喻「法界真如」雖在世間而不為世間法所汙,一切森羅萬象及諸佛莊嚴剎土,皆含藏於真如本性之中。


佛教造像是佛法藝術化的表現,亦即吾人真如本性所顯現的功德妙用。例如中臺山博物館館藏北齊「石造三尊佛坐像」,以漢白玉採透雕與高浮雕技法呈現。背屏是一百零八片葉子組成之二菩提樹,樹幹上刻有火焰形寶珠,菩提葉每葉洞穿,象徵一百零八法門對治一百零八個煩惱後,自性菩提即現。葉間六層透雕,象徵六度萬行。


正面主尊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山上的蓮花臺,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願印;兩側二翔龍口吐嘉蓮承託二菩薩,雙龍代表龍天護法。下方雕刻圍繞著須彌山的香水海,香水海有大蓮花,佛菩薩的蓮花座即從此海中生起。如《華嚴經.卷八.華藏世界品》記載:「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


正面一佛二菩薩,代表大乘佛菩提道;背面樹下二弟子,代表二乘解脫道。此件造像結構嚴謹、豐富,通體披金帶彩,雕工卓絕、精湛,不僅呈現北齊透雕藝術之美,更展現一體兩面的佛教思想,蘊含深廣義理,極為珍貴,堪稱本館鎮館之寶。


造像藝術現象其實就是社會現象,藝術是人、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每個時代的人都在表達該時代的思想、語言,那就是藝術的本質所在。不同時代有其審美標準,藝術反映當代文化,不同佛像的造型反映不同朝代的政治、文化與生活,是以不同時期造像即傳達出佛教思想在各個時期之演變。

作者  見迅法師  

中臺山博物館館長、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本文原載微信訂閱號《東林佛藝》

相關焦點

  • 菩提造像,見證南北朝佛教藝術
    霍巍說,此次展出的佛教造像既有來自陸上絲綢之路的佛教文化的影響,也有通過長江中下遊地區與海上絲綢之路聯通後傳遞的佛教文化因素,反映了南北朝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佛教藝術傳入我國後不斷中國化的歷程。走進展廳,伴著悠揚的佛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一佛四菩薩組合的背屏式造像──南梁天監十年(公元五一一年)王州子造釋迦像。
  • 收藏 淺說佛教與造像
    有一個叫優填王和一個叫波期匿王的兩位國王,因為帶著眾弟子在舍衛城祗園精舍說法的佛陀,應帝釋天王之請,上忉利天宮去為自己已過世的母親摩耶夫人演說佛法。很久沒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兩位國王十分想念,於是一個命人用帶有香味的旃檀木,一個命人以紫磨金各造了一尊五尺高的釋迦牟尼像,據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兩尊佛造像。
  • 北齊佛教造像
    西魏和北周所存佛像不多,除去不論,就北魏、東魏、北齊三朝而言,北齊的造像尤為受人喜愛。北齊(550-577)是高歡、高洋父子創立的王朝。高歡本是漢族人,但是已經完全鮮卑化了。東魏高歡為丞相,其長子高澄秘謀取代東魏未遂,被群臣所殺。高歡次子高洋終於與公元550年受禪稱帝,史稱北齊。
  • 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特點和形式
    所以,藏傳佛教的藝術作品,包羅萬象。我們要準確鑑定藏傳佛教的各種造像的藝術作品,必須要解千姿百態造像的由來,掌握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特徵。這樣,確定名稱,鑑定年代就有較確切的保證。一、造像藝術的特點藏傳佛教造像藝術,除原始苯教外,始於公元7世紀初吐蕃時期,此後一直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而發展。
  • 印度佛教-犍陀羅佛造像藝術
    印度佛教的發展史一、原始佛教(佛陀正覺後至佛滅當年「第一次結集」;B.C.432~387)佛陀生於公元前約466~463年,正覺於公元前約432~429年,佛滅於公元前387~384年。
  • 傳統金剛力士造像
    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期。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崇拜尊像最多的宗教,人們把佛教亦稱為「相教」。但是早期佛教是沒有佛像祟拜的。溯其發端,公元前4世紀,希臘馬其頓王國的亞裡山大王企圖稱霸世界,率軍東徵,經阿富汗南下,到達了印度半島西北部的旁遮普一帶(即今巴基斯坦),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亞歷山大帝國。
  • 古董珍玩﹕佛教造像藝術
    佛教藝術一直是保利香港拍賣中國古董珍玩的重點門類,2014年秋拍將繼續呈現明清金銅造像藝術,更有貫穿南北朝、唐、宋、遼、明、清的佛教造像系列,完整體現了佛教藝術的發展歷程
  • 這座藏傳佛教摩崖造像藝術名山,發出清代佛教民間雕刻藝術最強音
    海棠山普安寺海棠山摩崖造像因其悠久的歷史、數量以及造型,在藏傳佛教造像文化藝術領域可謂堪稱一絕。菩薩造像要求端莊慈祥,都存在度量與相好的規範,菩薩相好必須面貌慈愛端莊,衣服華彩豔麗,從而彰顯其普救世人的情操。造像所宣揚的教義和各個菩薩背後預示的佛教教義關係十分緊密,比如,觀音菩薩雕像可分為四臂雕像、八臂十一首雕像、千手千眼雕像、大聲吼叫的雕像、兩個身子的雕像等諸多類型。雖然各種菩薩變動的形象非常豐富,然而彰顯其信仰功能的本質標識卻是一樣的。
  • 中國古代佛教造像碑中的麈尾、拂塵和如意
    來源:旃檀精舍洛陽平等寺諸佛教造像碑,千百年來一直豎立於寺院原址,近年來才移入博物館儒學的獨尊、有文化的士階層的成熟壯大,使得刻有禮儀文獻性質的銘文高大石碑,在東漢時大為興盛,葉昌熾《語石》記述建造這類石碑的四種目的,即「述德」、「銘功」、「紀事」、「纂言」;而佛教造像的功用,
  • 【解讀】山東白陶佛造像
    也出土了部分白陶佛造像及殘件,通過查資料得知山東出土白陶佛的地域在南北朝時期都屬青州府管轄,我覺得把白陶佛造像定為北朝「青州風格白陶佛造像」更為準確。公元四世紀以後,佛教在中國得到了空前發展,尤其是北魏建國以後,各地都出現了造像熱潮。作為南北朝之間聯繫的紐帶和山東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青州成為高僧雲集之地。今天在青州雲門山和駝山上還保留著幾處六世紀到七世紀開始鑿的佛教石窟,與這些石窟同時建造的,還有大量的寺院廟宇以及廟宇中供奉著的佛像。這裡包括石佛像、銅佛像、陶佛像。南北朝時期青州附近有寺院近百座,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龍興寺。
  • 南北朝和唐朝——四川歷史上兩次佛教造像高峰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佛教考古專家雷玉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明確年代記載的,最早的摩崖造像,應該是在南朝。綿陽有名的漢闕——平陽府君闕上,有多龕南朝造像,其中一尊是刻於梁大通三年的觀音立像,觀音身材修長,褒衣博帶,觀音身後,還有人持華蓋經幢隨行。
  • 朝鮮佛教簡介-與造像欣賞
    822年回國後傳達摩禪,始傳南宗禪,不很興盛,但它成為後來的禪門九山之一的迦智山派。興德王三年(828),洪陟入唐從智藏受法,回國後在實相寺宣揚禪法,開禪門九山的另一派--實相山派,禪宗始興。新羅末期的道詵把佛教的善根功德思想同道教的陰陽五行及地理風水說相結合,開創具有特色的「祈福佛教」,使佛教更加神秘化。此時,教禪,分庭抗禮,互相競爭,佛教勢力漸衰。
  • 中國古代石刻佛教造像藝術
    隋唐石造像主要有彌勒、觀音,阿彌陀佛、釋跡多寶並坐等,雙身佛、菩薩並立、雙身思維菩薩等尤為多見,三尊像、五尊像也常可看到。造像碑常見維摩詰等經變故事的內容。唐宋以後,石造像趨於衰微。現存的石造像以河北曲陽修德寺石造像、河南滎陽大海寺石造像、甘肅酒泉文殊山石窟的北涼造像碑等較為著稱。石造像出現的時間,大約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後。
  • 量度專題| 佛教造像量度相關譯著與研究舉隅
    .): The Buddhist canon of iconometry: With supplement, Ulm: Fabri Verlag, 2000門拉頓珠:《如來佛身量的析寶論》,原文及漢譯收入羅秉芬譯註:《西藏佛教彩繪彩塑藝術》,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杜馬·丹增彭措:《彩繪工序明鑑》,原文及漢譯收入同上書
  • 略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形成及其特點
    )摘要:孔雀王朝阿育王執政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國教和文化代表,同時也開創了佛教造像藝術的領域,尤其是石雕石刻和佛塔建築藝術先河。[4]這些大量遺留至今的佛教造像藝術品,不僅是宗教哲學的藝術化形式,而且凝結著古代藝術家和人民的創造和智慧,是世界古代文明寶庫中光芒四射的瑰寶。結語佛教發祥於古印度,佛教造像藝術亦形成於古印度,印度佛教造像藝術也隨著印度佛教的發展而得到發展。
  • 川大考古系教授霍巍成博開講 教你欣賞南朝成都造像藝術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自1月中旬至今,「映世菩提」特展已經在成都博物館展出4個月,此次展覽以南北朝佛教造像為主題,聯合四川、河北、山東、甘肅、陝西等地12家相關文博單位,共展出102件(套)展品,包括青州、鄴城造像等,以全新角度及視野重新審視南朝造像,解讀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 鈞魂分享: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鈞魂鈞魂:青銅專業委員會理事,愛好古陶瓷/青銅器/金銀器研究;熱衷於古代藝術品收藏。鎏金銅四臂觀音菩薩坐像明 永樂(1403—1424年)高21釐米此尊造像頭戴五葉冠, 雙目低垂, 面帶微笑。上身袒露, 飾繁複的瓔珞,帔帛自兩肩垂下,下著長裙,結跏趺坐於蓮座上。
  • 中國佛教觀世音造像(上)
    觀音信仰始於我國東晉時期,南北朝以後,隨著佛教全面發展和興盛,觀音在民間進一步深入人心。並且在唐朝時出現了他的獨立道場——普陀山。從此以後老百姓幾乎人人都信奉他,為他單奉香火。除居家念觀音、信觀音外,許多信徒還千裡迢迢到普陀山朝拜觀音。
  • 從十尊造像看這場佛教藝術盛宴,丹薩替寺精品罕見亮相
    中國嘉德2018春季拍賣會正如火如荼,在「旃檀林——佛教藝術集萃」專場中,薈萃了東北印度、尼泊爾、西藏、蒙古、明清宮廷各個時期上百件精美的佛造像和唐卡藝術精品。這些高品質古代佛教藝術品中,不乏非常具有收藏和藝術價值的佛造像,梵華君精選其中十尊,以饗讀者。
  • 「噶瑪巴一世」噶舉派活佛造像4億天價回到中國!
    楊子先生在藏傳佛教收藏品領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收藏至純天珠近3300顆,顆顆千年到代。如果說西藏完好品相的千年至純天珠都在其手中,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反對這一說法。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不是楊子先生收藏的天珠,而是2015年楊子先生收藏的這尊價值4億,名為「一世噶瑪巴上師」的藏傳佛教造像。這尊上師造像因何能拍出這樣的天價呢?我們一項一項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