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佛教造像

2021-02-23 禪林網

北齊供養菩薩立像 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文化的自覺時代,也是人性的自覺時代。我國的雕塑藝術在南北朝時期迎來第一次高峰。這個時期,人性覺醒、個性張揚,縱然是佛陀世界,也融入了飄逸自得、神情泰然。北朝,從公元386年北魏建立,繼而分裂、更替為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到公元581年北周被隋取代,共持續近兩百年的時間。這期間,雕塑藝術完成了從模仿到全面本土化的演進歷程。西魏和北周所存佛像不多,除去不論,就北魏、東魏、北齊三朝而言,北齊的造像尤為受人喜愛。

北齊(550-577)是高歡、高洋父子創立的王朝。高歡本是漢族人,但是已經完全鮮卑化了。東魏高歡為丞相,其長子高澄秘謀取代東魏未遂,被群臣所殺。高歡次子高洋終於與公元550年受禪稱帝,史稱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恆,共六帝28年,公元577年被北周宇文邕所滅。

北齊持國二十八年,共六帝,除文宣帝高洋最初幾年尚有功績外,其餘各帝都昏聵淫亂,統治黑暗,素有禽獸王朝之稱。

就統治的疆域而言,北齊繼承了東魏所控制的地盤,佔有黃河下遊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以及蘇北、皖北的廣闊地區。北齊天保三年(公元552年)以後,北擊庫莫奚、東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屬匈奴族),南取淮南,勢力一直延伸到長江邊,這時北齊的國力達到鼎盛。同時與其並存的王朝有西魏、南梁、南陳等。

文宣帝高洋嗜殺成性,竟然「酷喜釋氏」,痴迷於營造石窟佛像。除了響堂山、天龍山等石窟外,後世還發現了很多窖藏佛像。

繪畫風格上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一說。「曹衣出水」就是指北齊曹仲達開創的人物衣褶的畫法。「曹家樣」的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似身披薄紗,宛如出水之感,所以得名。繪畫的技法也影響到了雕塑,所以北齊造像的衣褶也具有衣紋疏簡、淺薄流暢的特點,順著身軀結構起伏,猶如從水裡撈出來的一樣。

關於北齊造像的特徵,引用一段金維諾先生的評價:「北齊多數造像面相豐頤,衣紋疏簡,服薄貼體,整體平潤光潔,與面部寧靜安祥的表情和諧一致。從光潔的肌體或平滑的衣裾,似乎都能感覺到筋肉的輕微起伏變化。潤澤的體面與舒緩下垂的線條,使形象在疏簡平淡中流露出內在的氣質。形象雖沒有大的動態,卻仍然可以體察到內在的活力,在自然而寫實的手法中,使人物形象更具現實感。這種疏潔淳潤的風格使北齊雕刻藝術獨具一格,而明潔感人。」

簡而言之,北齊造像的典型風格是:洗鍊、流暢,簡約、傳神。

貼金石佛頭像 北齊 青州市博物館藏

仔細注視著這尊佛像的時候,會有一種自己仿佛突然失聰,周圍變得異常安靜,內心頓時透亮許多之感。

彩繪貼金石雕佛立像 北齊 青州市博物館藏

佛像風格到了北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梁思成總結說:北魏的佛像是上小下大,北齊的則是上大下小。

 

彩繪貼金石雕菩薩立像 北齊 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青州博物館藏 國家博物館展出

釋迦佛頭像 北齊 太原華塔村出土

山西省博物院藏

彩繪貼金釋迦坐像 北齊 太原華塔村出土

山西省博物院藏

脅侍菩薩立像 北齊 曲陽修德寺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菩薩身材修長,袒上身,配雙層項圈,肩有披帛,瓔珞自肩披掛而下,於腹部交叉後下垂,下著長裙,群腰翻出荷葉邊,條帶上以淺浮雕刻出蓮花生、火焰寶珠、淨瓶等圖案。整體造型嚴謹端正,細緻精美。

雙思惟菩薩像 北齊 曲陽修德寺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思惟菩薩殘像 北齊 曲陽修德寺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此件造像雖殘,佛手雕刻生動、傳神。

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殘像(飛天局部) 北齊 南宮後底閣

河北省博物館藏

釋迦牟尼佛說法像 北齊 臨漳鄴城遺址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北齊時期,佛教發展盛極一時,僅國都鄴城就有大佛寺4000餘所,僧尼8萬人。鄴城曾出土大量精美佛教造像,工藝精湛。這個時期的造像,以菩提雙樹、寶塔、蟠龍、飛天、雙獅、博山爐等元素組合的背屏式造像廣為流行。成為曲陽造像的經典式樣,極具地方特色。

菩薩頭像 北齊-隋 鄴城遺址北吳莊佛教埋藏坑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鏤雕彌勒尊像 北齊 臨漳鄴城遺址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白石菩薩立像 北齊 2012年習文鄉北吳莊村發掘出土

鄴城考古隊 鄴城博物館 展出

青石立像 北齊 2012年習文鄉北吳莊村發掘出土

鄴城考古隊

佛頭 北齊武平元年(570)

河北省 北響堂山石窟 南窟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迦葉尊者立像 北齊天保元年(550)

河北省 南響堂山石窟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像 北齊 白石彩繪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菩薩坐像 北齊

河北省峰峰礦區 北響堂山石窟 北窟

弗瑞爾美術館藏

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 北齊 大理石

賓大博物館藏

華嚴洞 北壁 南響堂山石窟

拱形門楣之上刻淺浮雕覆缽塔式裝飾圖案,塔下有捲雲山花。與上層千佛洞上方的大型雕刻有異曲同工之妙。

北齊石造佛立像 北齊(550-570)

石造三尊佛坐像 北齊(550-570) 145.0×86.5×79.7cm

石造三尊佛坐像(背面)

禪林網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禪 林   chanlin

  禪 宗 智 慧 的 耕 耘 者

【微信號】chanlinorg

蘋果版                |               安卓版

相關焦點

  • 菩提造像,見證南北朝佛教藝術
    在霍巍看來,「褒衣博帶」式袈裟的出現,是佛教造像在南北朝時期發生的最重要變化,也是佛教藝術中國化的最重要標誌。同時,成都地區的南朝造像還有很多獨特的題材。「比如阿育王信仰在中國流傳很久,文獻當中也多有記載,但真正阿育王的造像卻僅僅在成都和西北地區的造像中有過發現。」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其在位期間是印度佛教的黃金時期。
  • 【解讀】佛教造像的三大概念
    按三法時說,佛教入中土屬像法時期,又供奉禮拜佛像,故以「像教」為佛教之表徵。佛教流傳離不開佛像,佛教造像類型繁多,弘揚佛法的方式,除了經典文字外,主要是藉由佛教造像。玄奘大師從印度取回佛經和佛像上呈朝廷,於《寺沙門玄奘上表記.進經論等表》記載:「引玄津於神縣,像教東被,斯為盛矣。」即取經像回中國,以「像教」之名指稱「佛教」。
  • 南北朝和唐朝——四川歷史上兩次佛教造像高峰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佛教考古專家雷玉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明確年代記載的,最早的摩崖造像,應該是在南朝。綿陽有名的漢闕——平陽府君闕上,有多龕南朝造像,其中一尊是刻於梁大通三年的觀音立像,觀音身材修長,褒衣博帶,觀音身後,還有人持華蓋經幢隨行。
  • 中國古代石刻佛教造像藝術
    隋唐石造像主要有彌勒、觀音,阿彌陀佛、釋跡多寶並坐等,雙身佛、菩薩並立、雙身思維菩薩等尤為多見,三尊像、五尊像也常可看到。造像碑常見維摩詰等經變故事的內容。唐宋以後,石造像趨於衰微。現存的石造像以河北曲陽修德寺石造像、河南滎陽大海寺石造像、甘肅酒泉文殊山石窟的北涼造像碑等較為著稱。石造像出現的時間,大約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後。
  • 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時期人口最多的時候才2200萬人。這樣的數量是其他地區沒法比的。這些都能說明鄴城是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中心,被稱作佛都當之無愧!所以,在佛都—鄴城這片土地上,佛教文物的遺存非常多。2012年在鄴城遺址東部北吳莊發現了一個巨大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共2895件(塊)。
  • 【鄴城】12月18~20日 周末五人小團 | 北齊佛造像 石刻藝術的巔峰之路
    比如:佛教與敦煌,基督教與西斯廷教堂繪畫,伊斯蘭教與清真寺建築藝術等等。古代鄴城也是如此,從北朝開始,大興崇信佛教之風。整個中國北方從東到西,全社會上至皇族,下至百姓全民信佛,建佛寺,開窟造像。北魏末期由於權臣高歡、宇文泰的崛起,來之不易的統一帝國被分裂成兩部分,史稱「東魏,西魏。」時隔不久,定都鄴城的東魏禪齊,在此之後,位於鄴城的佛教石刻藝術已達北朝高峰。
  • 【鄴城】11月17~19日 周中精品小團 | 北齊佛造像 石刻藝術的巔峰之路
    比如:佛教與敦煌,基督教與西斯廷教堂繪畫,伊斯蘭教與清真寺建築藝術等等。古代鄴城也是如此,從北朝開始,大興崇信佛教之風。整個中國北方從東到西,全社會上至皇族,下至百姓全民信佛,建佛寺,開窟造像。北魏末期由於權臣高歡、宇文泰的崛起,來之不易的統一帝國被分裂成兩部分,史稱「東魏,西魏。」時隔不久,定都鄴城的東魏禪齊,在此之後,位於鄴城的佛教石刻藝術已達北朝高峰。
  • 法顯青州 佛印北齊
    去年的杭州觀展、今年的青州博物館和山東博物館,遴選了其中的青州造像部分,匯成本文,以圖為主以證行跡。龍興寺窖藏  1996年山東青州一所曾經著名的寺院——龍興寺的遺址的北部發現了一批窖藏的佛教造像,在一個50平方3米深的坑內有規律地埋藏有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巖、陶、鐵、木及泥塑等各類佛教造像400餘尊。
  • 中國古代佛教造像碑中的麈尾、拂塵和如意
    來源:旃檀精舍洛陽平等寺諸佛教造像碑,千百年來一直豎立於寺院原址,近年來才移入博物館儒學的獨尊、有文化的士階層的成熟壯大,使得刻有禮儀文獻性質的銘文高大石碑,在東漢時大為興盛,葉昌熾《語石》記述建造這類石碑的四種目的,即「述德」、「銘功」、「紀事」、「纂言」;而佛教造像的功用,
  • 收藏 淺說佛教與造像
    有一個叫優填王和一個叫波期匿王的兩位國王,因為帶著眾弟子在舍衛城祗園精舍說法的佛陀,應帝釋天王之請,上忉利天宮去為自己已過世的母親摩耶夫人演說佛法。很久沒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兩位國王十分想念,於是一個命人用帶有香味的旃檀木,一個命人以紫磨金各造了一尊五尺高的釋迦牟尼像,據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兩尊佛造像。
  • 唐十一面觀音石造像
    ,作為盛唐時期佛教雕刻的代表性作品而聲名遠揚。塔中原供奉有大量的石刻佛教造像,部分已散失海外,存於西方各大博物館。寶慶寺散於海外的幾尊高浮雕十一面觀音石像——現存寶慶寺唐代造像中,共有7座十一面觀音像,全部在海外。在日本和美國各博物館。以在日本的最多,且最精美。
  • 【解讀】山東白陶佛造像
    公元四世紀以後,佛教在中國得到了空前發展,尤其是北魏建國以後,各地都出現了造像熱潮。作為南北朝之間聯繫的紐帶和山東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青州成為高僧雲集之地。今天在青州雲門山和駝山上還保留著幾處六世紀到七世紀開始鑿的佛教石窟,與這些石窟同時建造的,還有大量的寺院廟宇以及廟宇中供奉著的佛像。這裡包括石佛像、銅佛像、陶佛像。南北朝時期青州附近有寺院近百座,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龍興寺。
  • 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特點和形式
    所以,藏傳佛教的藝術作品,包羅萬象。我們要準確鑑定藏傳佛教的各種造像的藝術作品,必須要解千姿百態造像的由來,掌握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特徵。這樣,確定名稱,鑑定年代就有較確切的保證。一、造像藝術的特點藏傳佛教造像藝術,除原始苯教外,始於公元7世紀初吐蕃時期,此後一直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而發展。
  • 12月12日 | 山河萬朵——佛教美術東傳沿脈瞻禮:六朝遺鄴
    鄴城附近盛產適於雕刻的石料,工匠們就地取材,運用傳統石雕技術,經過雕鏤瑩飾等加工藝術,表現外來佛教造像題材,塑造出具有華彩神韻的鄴城特色佛教造像。同時,各階層民眾在參與佛教造像的過程中,以文字銘刻於造像之上,演繹出中國化的造像題記,豐富了造像的歷史價值。
  • 印度佛教-犍陀羅佛造像藝術
    印度佛教的發展史一、原始佛教(佛陀正覺後至佛滅當年「第一次結集」;B.C.432~387)佛陀生於公元前約466~463年,正覺於公元前約432~429年,佛滅於公元前387~384年。
  • 古董珍玩﹕佛教造像藝術
    佛教藝術一直是保利香港拍賣中國古董珍玩的重點門類,2014年秋拍將繼續呈現明清金銅造像藝術,更有貫穿南北朝、唐、宋、遼、明、清的佛教造像系列,完整體現了佛教藝術的發展歷程
  • 這座藏傳佛教摩崖造像藝術名山,發出清代佛教民間雕刻藝術最強音
    海棠山普安寺海棠山摩崖造像因其悠久的歷史、數量以及造型,在藏傳佛教造像文化藝術領域可謂堪稱一絕。菩薩造像要求端莊慈祥,都存在度量與相好的規範,菩薩相好必須面貌慈愛端莊,衣服華彩豔麗,從而彰顯其普救世人的情操。造像所宣揚的教義和各個菩薩背後預示的佛教教義關係十分緊密,比如,觀音菩薩雕像可分為四臂雕像、八臂十一首雕像、千手千眼雕像、大聲吼叫的雕像、兩個身子的雕像等諸多類型。雖然各種菩薩變動的形象非常豐富,然而彰顯其信仰功能的本質標識卻是一樣的。
  • 國博講座 | 鄴下佛教史跡與佛學傳承
    十六國以來,佛教在以鄴城為中心的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古河北地區不斷繁衍發展,並於東魏北齊之際達到頂峰,取代洛陽成為中原北方地區的佛教文化中心。近年來鄴城遺址先後發現和發掘了規模宏大的東魏北齊皇家寺院,並出土了數量眾多的佛教造像,通過分析佛教考古的新發現,結合文獻記載,對十六國至北朝時期鄴城地區的佛教史跡文物和佛學傳承進行了系統地歸納和闡釋,探討了北朝晚期佛教寺院在中國古代佛教寺院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分析了鄴城地區佛教造像的發展演變以及鄴下佛學思想對隋唐宗派的深刻影響。何利群,1971年8月出生,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
  • 川大考古系教授霍巍成博開講 教你欣賞南朝成都造像藝術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自1月中旬至今,「映世菩提」特展已經在成都博物館展出4個月,此次展覽以南北朝佛教造像為主題,聯合四川、河北、山東、甘肅、陝西等地12家相關文博單位,共展出102件(套)展品,包括青州、鄴城造像等,以全新角度及視野重新審視南朝造像,解讀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 量度專題| 佛教造像量度相關譯著與研究舉隅
    .): The Buddhist canon of iconometry: With supplement, Ulm: Fabri Verlag, 2000門拉頓珠:《如來佛身量的析寶論》,原文及漢譯收入羅秉芬譯註:《西藏佛教彩繪彩塑藝術》,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杜馬·丹增彭措:《彩繪工序明鑑》,原文及漢譯收入同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