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供養菩薩立像 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文化的自覺時代,也是人性的自覺時代。我國的雕塑藝術在南北朝時期迎來第一次高峰。這個時期,人性覺醒、個性張揚,縱然是佛陀世界,也融入了飄逸自得、神情泰然。北朝,從公元386年北魏建立,繼而分裂、更替為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到公元581年北周被隋取代,共持續近兩百年的時間。這期間,雕塑藝術完成了從模仿到全面本土化的演進歷程。西魏和北周所存佛像不多,除去不論,就北魏、東魏、北齊三朝而言,北齊的造像尤為受人喜愛。
北齊(550-577)是高歡、高洋父子創立的王朝。高歡本是漢族人,但是已經完全鮮卑化了。東魏高歡為丞相,其長子高澄秘謀取代東魏未遂,被群臣所殺。高歡次子高洋終於與公元550年受禪稱帝,史稱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恆,共六帝28年,公元577年被北周宇文邕所滅。
北齊持國二十八年,共六帝,除文宣帝高洋最初幾年尚有功績外,其餘各帝都昏聵淫亂,統治黑暗,素有禽獸王朝之稱。
就統治的疆域而言,北齊繼承了東魏所控制的地盤,佔有黃河下遊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以及蘇北、皖北的廣闊地區。北齊天保三年(公元552年)以後,北擊庫莫奚、東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屬匈奴族),南取淮南,勢力一直延伸到長江邊,這時北齊的國力達到鼎盛。同時與其並存的王朝有西魏、南梁、南陳等。
文宣帝高洋嗜殺成性,竟然「酷喜釋氏」,痴迷於營造石窟佛像。除了響堂山、天龍山等石窟外,後世還發現了很多窖藏佛像。
繪畫風格上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一說。「曹衣出水」就是指北齊曹仲達開創的人物衣褶的畫法。「曹家樣」的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似身披薄紗,宛如出水之感,所以得名。繪畫的技法也影響到了雕塑,所以北齊造像的衣褶也具有衣紋疏簡、淺薄流暢的特點,順著身軀結構起伏,猶如從水裡撈出來的一樣。
關於北齊造像的特徵,引用一段金維諾先生的評價:「北齊多數造像面相豐頤,衣紋疏簡,服薄貼體,整體平潤光潔,與面部寧靜安祥的表情和諧一致。從光潔的肌體或平滑的衣裾,似乎都能感覺到筋肉的輕微起伏變化。潤澤的體面與舒緩下垂的線條,使形象在疏簡平淡中流露出內在的氣質。形象雖沒有大的動態,卻仍然可以體察到內在的活力,在自然而寫實的手法中,使人物形象更具現實感。這種疏潔淳潤的風格使北齊雕刻藝術獨具一格,而明潔感人。」
簡而言之,北齊造像的典型風格是:洗鍊、流暢,簡約、傳神。
貼金石佛頭像 北齊 青州市博物館藏
仔細注視著這尊佛像的時候,會有一種自己仿佛突然失聰,周圍變得異常安靜,內心頓時透亮許多之感。
彩繪貼金石雕佛立像 北齊 青州市博物館藏
佛像風格到了北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梁思成總結說:北魏的佛像是上小下大,北齊的則是上大下小。
彩繪貼金石雕菩薩立像 北齊 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青州博物館藏 國家博物館展出
釋迦佛頭像 北齊 太原華塔村出土
山西省博物院藏
彩繪貼金釋迦坐像 北齊 太原華塔村出土
山西省博物院藏
脅侍菩薩立像 北齊 曲陽修德寺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菩薩身材修長,袒上身,配雙層項圈,肩有披帛,瓔珞自肩披掛而下,於腹部交叉後下垂,下著長裙,群腰翻出荷葉邊,條帶上以淺浮雕刻出蓮花生、火焰寶珠、淨瓶等圖案。整體造型嚴謹端正,細緻精美。
雙思惟菩薩像 北齊 曲陽修德寺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思惟菩薩殘像 北齊 曲陽修德寺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此件造像雖殘,佛手雕刻生動、傳神。
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殘像(飛天局部) 北齊 南宮後底閣
河北省博物館藏
釋迦牟尼佛說法像 北齊 臨漳鄴城遺址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北齊時期,佛教發展盛極一時,僅國都鄴城就有大佛寺4000餘所,僧尼8萬人。鄴城曾出土大量精美佛教造像,工藝精湛。這個時期的造像,以菩提雙樹、寶塔、蟠龍、飛天、雙獅、博山爐等元素組合的背屏式造像廣為流行。成為曲陽造像的經典式樣,極具地方特色。
菩薩頭像 北齊-隋 鄴城遺址北吳莊佛教埋藏坑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鏤雕彌勒尊像 北齊 臨漳鄴城遺址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白石菩薩立像 北齊 2012年習文鄉北吳莊村發掘出土
鄴城考古隊 鄴城博物館 展出
青石立像 北齊 2012年習文鄉北吳莊村發掘出土
鄴城考古隊
佛頭 北齊武平元年(570)
河北省 北響堂山石窟 南窟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迦葉尊者立像 北齊天保元年(550)
河北省 南響堂山石窟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像 北齊 白石彩繪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菩薩坐像 北齊
河北省峰峰礦區 北響堂山石窟 北窟
弗瑞爾美術館藏
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 北齊 大理石
賓大博物館藏
華嚴洞 北壁 南響堂山石窟
拱形門楣之上刻淺浮雕覆缽塔式裝飾圖案,塔下有捲雲山花。與上層千佛洞上方的大型雕刻有異曲同工之妙。
北齊石造佛立像 北齊(550-570)
石造三尊佛坐像 北齊(550-570) 145.0×86.5×79.7cm
石造三尊佛坐像(背面)
禪林網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禪 林 chanlin
禪 宗 智 慧 的 耕 耘 者
【微信號】chanlinorg
蘋果版 | 安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