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11月17~19日 周中精品小團 | 北齊佛造像 石刻藝術的巔峰之路

2021-03-05 歷史講壇遊學
世界歷史中有很多宗教與藝術產生交集、相互推動發展的例子。比如:佛教與敦煌,基督教與西斯廷教堂繪畫,伊斯蘭教與清真寺建築藝術等等。古代鄴城也是如此,從北朝開始,大興崇信佛教之風。整個中國北方從東到西,全社會上至皇族,下至百姓全民信佛,建佛寺,開窟造像。北魏末期由於權臣高歡、宇文泰的崛起,來之不易的統一帝國被分裂成兩部分,史稱「東魏,西魏。」時隔不久,定都鄴城的東魏禪齊,在此之後,位於鄴城的佛教石刻藝術已達北朝高峰。響堂山石窟正是這個時期,由北齊皇家所主持開鑿的石窟,因此其雕刻水準當為北齊最高水平。南北朝時期,鄴城地區的佛教與石刻藝術相互融合發展推向巔峰的過程民族大融合時期的佛教漢化過程,在佛造像上的體現出獨特的「鄴城模式」「三國故地,六朝古都」的大鄴城的輝煌,以及最終一蹶不振的歷史必然性

第一天:11月18日(周三)

靈泉寺古蹟群(萬佛溝石窟、北齊雙塔、唐塔)

修定寺塔、水浴寺石窟

第二天:11月19日(周四)

北響堂石窟、南響堂石窟

鄴城歷史悠久,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稱。鄴城是古代太行山山前平原的戰略要地,居「河北之襟喉,天下之要腰膂」之地,特殊地理位置註定了它因亂而起、因時而興、因勢而盛、因定而衰。自春秋齊桓公築鄴,從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到後晉十六國爭霸,再到各少數民族爭相逐鹿中原的的南北朝,這段歷史是中國最動亂、最殘酷、最血腥的時期。而鄴城成為戰亂群雄心目中的「風水寶地」,他們相繼在此建都,據此經略天下,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建都於此,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發祥地之一。這個時段多屬少數民族佔統治地位,需要一種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能夠在精神上達成共識的宗教,而佛教因果報應的理論,既適應了統治者的胃口,也應合了大多數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祈求來生、因果報應人們的心理慰藉,因而在動亂而又相對繁華的都市之地鄴城,為佛教的滋生創造了條件。初期佛教的發展也需要藉助統治者來發展壯大,佛教傳入中國後在鄴城找到了走向鼎盛的結合點。後趙時期開啟了漢人出家的先河,冉魏和前燕時期出現了為漢地佛家弟子訂立姓氏和規儀的高僧釋道安,東魏北齊時期全國佛寺更是達到了四萬餘所,僅鄴城就有4000所。並建造了一大批包括寺院,石窟,佛塔等在內,繽紛多姿的佛教文化建築。

南北響堂,絕世之響,北齊的風格那麼的絕美,不僅因為皇家開鑿,在一個殘暴的帝王指揮下更因為在那樣一個文化交融的時代。更幸運的是在21世紀在鄴城發現了一個大窖藏坑,出土了2000多件那個時期佛造像,收藏於臨漳佛造像博物館、鄴城博物館等。

如果在安陽只看一處歷史遺蹟,筆者推薦首選修定寺塔,駐足塔下,任何人都會被其無比秀美所震驚。塔始建於南北朝時期,重修於唐代,被本地人稱為中國第一華塔

僅塔身四壁就用模製菱形、矩形、三角形、五邊形以及直線和曲線組合的各種型制的雕磚3775塊、圖案76種,不留一處空白。遠看外貌如一頂座北朝南華貴的方轎。

最後來一張全景,如果運氣好,夕陽萬點灑落修定寺塔,又是一番別致。

講師:張建偉

安陽文史論壇成員

安陽市古都研究會會員

安陽文化大講堂講師

安陽殷商文化研究會宣講團副團長

著有《百年滄桑話袁林》一書、在報紙和相關期刊上發表過多篇有關殷商文化,袁林與北洋集團,北朝時期鄴地西部的石窟造像藝術,古代鄴城戰爭史,彰德府與古代衙門文化,安陽古典建築藝術的文章。

2、已經封團至開團前三日退出,退還團費90%(VIP退全額);5、已經出發,臨時退出,退實際未產生費用(有可能包含門票、餐費、住宿)

相關焦點

  • 【鄴城】12月18~20日 周末五人小團 | 北齊佛造像 石刻藝術的巔峰之路
    世界歷史中有很多宗教與藝術產生交集、相互推動發展的例子。比如:佛教與敦煌,基督教與西斯廷教堂繪畫,伊斯蘭教與清真寺建築藝術等等。
  • 北齊佛教造像
    我國的雕塑藝術在南北朝時期迎來第一次高峰。這個時期,人性覺醒、個性張揚,縱然是佛陀世界,也融入了飄逸自得、神情泰然。北朝,從公元386年北魏建立,繼而分裂、更替為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到公元581年北周被隋取代,共持續近兩百年的時間。這期間,雕塑藝術完成了從模仿到全面本土化的演進歷程。西魏和北周所存佛像不多,除去不論,就北魏、東魏、北齊三朝而言,北齊的造像尤為受人喜愛。
  • 中國古代石刻佛教造像藝術
    整尊雕像雕刻技法嫻熟,衣紋細緻柔和,神態栩栩如生,極其寫實,充分體現出北魏後期佛造像雕刻追求神韻與風雅的藝術特徵。一佛二菩薩二弟子龍樹造像石龕北齊 石佛像 高40cm此尊石雕造像,中部雕有一主佛,旁各飾兩佛相依,造像頂端亦雕數佛盤旋於上似飛天之勢。
  • 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時期人口最多的時候才2200萬人。這樣的數量是其他地區沒法比的。這些都能說明鄴城是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中心,被稱作佛都當之無愧!所以,在佛都—鄴城這片土地上,佛教文物的遺存非常多。2012年在鄴城遺址東部北吳莊發現了一個巨大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共2895件(塊)。
  • 11月20日遊學 | 鄴下光華,重回魏齊
    鄴城,一座被隋文帝從大地之上徹底「抹掉」的都城,袁紹與曹操共同為它奠基,以至於鄴城始終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制霸關東」的絕對中心。
  • 菩提造像,見證南北朝佛教藝術
    彼時,西南重鎮益州與涼州、建康、長安、鄴城、青州等地共同構成了中國佛教文化的區域中心。正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映世菩提」特展,以南北朝佛教造像為主題,讓觀眾既能看到中國南北文化的多樣性、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以及中印兩大文明間的宗教、文化與藝術交流。
  • 摩利支天女龕:大足北山石刻藝術系列之四
    北山石刻以其精美典雅,時代特徵顯著,雕刻細膩,藝精技絕,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又集晚唐、五代、兩宋作品於一體,展示了晚唐以後各個時期石窟藝術的不同風貌和發展演變,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8月5日 西漠哈密 上映·中原千年石刻的拓墨銘傳
    同期,以像為教的佛教石窟和石刻造像藝術在中原大地絢麗綻放,形成南北朝時期最為典型的藝術表現形式。作為我國石刻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這一時期留存於世的石窟和造像藝術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上承秦漢風骨、下啟盛唐大觀,凝聚著民族的氣質和時代的精神,為後世留下了數不盡的、寶貴的文化精神財富。
  • 國慶安陽遊學|三位專家主講 來一場愜意的殷鄴古蹟+石窟 賞月之旅吧(10月1日)
    還有,喜歡石窟佛造像的朋友注意了, 之前在成都博物館和國博參展的鄴城出土的佛造像文物,已經全部回到鄴城了,鄴城佛造像館計劃國慶期間全部展出哦。文峰塔建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距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富有獨特的建築風格,上大下小,由下往上一層大於一層,逐漸寬敞,是傘狀形式,這種平臺、蓮座、遼式塔身、藏式塔剎的形制世所罕見。
  • 12月12日 | 山河萬朵——佛教美術東傳沿脈瞻禮:六朝遺鄴
    白石是鄴城地區出土造像使用較多的原料,古稱白石、漢白玉,出產於今太行山沿線的北京房山、河北定州及河南安陽等地。造像題記中有「玉像」「白玉像」等,多指白石製作的佛像。白石的石質細膩,便於雕刻者施展藝術オ能。
  • 河北邢臺:馬嶺關明長城佛造像石刻失竊案嫌疑人落網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尹翠莉 通訊員胡玉生)從邢臺市公安局獲悉,日前,邢臺市公安局信都分局在襄都區成功抓獲盜竊文物犯罪嫌疑人張某旺,破獲馬嶺關明長城佛造像石刻失竊案。2012年8月,邢臺市公安局信都分局宋家莊派出所民警在工作中發現一村民家中有一些石刻殘片,民警立即對該村民進行詢問,得知他和同村村民被人僱傭,用油鑽、撬槓等工具,將馬嶺關長城遺址上的三個佛造像石刻砸成碎片搬下山,後因未要到工錢,將石刻碎片藏匿家中,其中大多數碎片被僱主偷走。涉案村民均不知道僱主的名字和住址,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市文物局供圖)福州新聞網9月22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仁者樂山。當人們徜徉在烏石山、於山時,就會發現從唐代至今的各種石刻,數量眾多,種類齊全。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俱臻其妙。難得的是大部分石刻紀年明晰、書法遒勁、雕刻精湛,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寶庫,也是研究摩崖石刻、石雕造像以及福州歷史人物事件重要的實物資料。
  • 彌足珍貴的南北朝時期石刻拓片
    偃師水泉石窟的特點是造像集中,雕造工藝精美,有的可與龍門石窟相媲美,是研究古代雕刻、繪畫、建築及佛教發展的珍貴資料。偃師水泉石窟內兩側洞壁雕有大小佛龕約四百餘座,龕內的造像多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也有不少的交腳彌勒造像;龕楣及近側多刻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纓絡;佛座下有金剛力士及蹲獅、臥獸等。造像刻工簡樸硬直,體現了北魏石刻藝術的特點。
  • 彌足珍貴的佛教石刻拓片
    偃師水泉石窟的特點是造像集中,雕造工藝精美,有的可與龍門石窟相媲美,是研究古代雕刻、繪畫、建築及佛教發展的珍貴資料。偃師水泉石窟內兩側洞壁雕有大小佛龕約四百餘座,龕內的造像多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也有不少的交腳彌勒造像;龕楣及近側多刻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纓絡;佛座下有金剛力士及蹲獅、臥獸等。造像刻工簡樸硬直,體現了北魏石刻藝術的特點。
  • 【解讀】山東白陶佛造像
    龍興寺造像中佛和菩薩造型準確,體態豐滿,形體線條流暢;面相寧靜安祥;佛像衣紋簡疏、輕薄貼體;菩薩衣飾華美、繁縟精細。貼金敷彩的華麗服飾,許多至今仍保留貼金及多種色彩,更是極其罕見,彌足珍貴。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 川大考古系教授霍巍成博開講 教你欣賞南朝成都造像藝術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自1月中旬至今,「映世菩提」特展已經在成都博物館展出4個月,此次展覽以南北朝佛教造像為主題,聯合四川、河北、山東、甘肅、陝西等地12家相關文博單位,共展出102件(套)展品,包括青州、鄴城造像等,以全新角度及視野重新審視南朝造像,解讀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 大足石刻三大鎮館之寶亮相成都,寶頂山千佛壁首次「露面」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陳列現場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作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主要分布於重慶大足區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
  • 法顯青州 佛印北齊
    來源:半堂有讀佛造像與佛法      之前,「青州造像」只存在於遙想中,數人推崇,零星看過一兩件實物,眼前閃過多次的平面圖片……並沒有落過地。直到去年八月杭州的「梵天東土 並蒂蓮華——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展」。幾十件來自中印的雕塑精品,展也並不大,但妥妥地刷了兩整天。
  • 工筆寫意三:鄴城六朝勝繁華,北齊高洋墓壁畫
    沒多久他便改國號為「齊」,當時人稱「大齊」,後來人為了區別南朝「宋齊梁陳」之「齊」,稱其為「北齊」,定都鄴城,今河北臨漳、磁縣間。高洋雖貴為「開國之君」,但並非「英明之主」。他及他的繼任者把北齊江山踐踏的一塌糊塗。後世讀史者往往在北齊王朝之前冠以「禽獸、變態」等字眼,北齊王朝的狂暴統治由此可見一斑,可以說北齊的暴虐形象簡直糟糕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