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中國文化體系中,『食』與『天』齊,天有道,食亦有道。向食物致敬,就是敬天。」在新出的《毗陵味色》序言中,張戩煒這樣寫道。
研究地方文化多年,張戩煒很為常州驕傲,這是一個自古就以科舉聞名的讀書之地。「龔自珍寫常州,『學徒不屑談賈孔』,你想想常州讀書人的眼光和境界有多高?」
這樣人文底蘊深厚的地方,餐飲文化自然也有獨到之處。但是說到常州菜,張戩煒卻認為,最有代表性的是「家祭菜」:以黃豆芽為主,間雜百葉絲、油生腐、筍乾片、黑木耳、冬菠菜炒制而成的一道素菜。
家祭菜是常州人過年祭祖宗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老百姓叫它「如意菜」。「這道菜,最早應該是用蕨菜,因為它頭部卷卷的,像玉如意,所以叫『如意菜』。常州因為不產蕨菜,就用黃豆芽來代替,用綠豆芽就不行。祭完祖宗之後,過年期間,早晨吃粥加饅頭,可以搭搭這道菜。實際上是一道小菜,但常州人要加很多配料,形成『黃、白、黑、綠、紅(菠菜要保留紅色的根)的五色,既好看又味道豐富,顯示了常州人生活的講究。」
張戩煒說,飲食裡面隱含著歷史和文化變遷的密碼。家祭菜最早是用於祭祀,後來慢慢用於祈福,寓意來年事事如意。再比如,常州人從前過年必蒸饅頭,其實它最早是一種方便食品,過年時趕廟會、走親訪友,帶兩個饅頭可以充飢。因為蒸饅頭要發麵,慢慢演變成寄託「發」的願望,面發得好不好,代表了未來一年能不能發財發家,所以過去做家祭菜、蒸饅頭,都是儀式感非常強的活動。
張戩煒認為,儀式是文化傳承中非常重要的載體。孔子說子貢,「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儀式當中包含了對傳統和文化的敬畏。現在很多人說年味沒有以前濃了,實際上是舊的儀式沒有了,人們也很少有敬畏心,而是變成了表面的、物質的狂歡。所以,他個人和家裡一直保持用老禮祭祖,年夜飯必有幾個常州菜的傳統。
季全保也一直致力於常州文化的發掘和研究,近年來,尤其注重常州菜背後文化的整理和闡釋,出版了《尋味老常州》。常州菜研究院成立後,他作為民俗顧問,也一直參與其中。
源自淮揚菜系的常州菜,在恪守精工細作、堅守傳統自然的基礎上,包容並蓄,吐故納新,具有「本味見長、博採眾長、常推常新、長於服務」的常州特點。
季全保近年來用力最多的,是挖掘和整理常州菜背後的故事,以形成系列的「常州宴」,目前已經較成熟的有:從文獻記載中,尋找蘇東坡在常州的美食印跡,推出的「東坡宴」;尋訪老人、查找盛宣懷遺檔,推出的「盛氏家宴」,盛宣懷後人、在日本開留園飯店的盛毓度品嘗了盛氏家宴之後,非常激動,感謝常州的文化和餐飲人的用心;從劉國鈞的相關資料中,整理推出的「劉國鈞家宴」。
因為時代的發展,常州引進了大量的外來人才,現在真正的老常州人的比例已經比幾十年前少了很多,加上物資豐富,人們準備年夜飯不會拘泥於從前的常州菜,因此年菜中的「常州味」在逐漸變淡。由於食材的變化,有些常州菜普通常州人已經很難做得很正宗。比如,飼養廠養殖的豬已經很難有「網油」,只有專門做常州菜的飯店,才會去採購土豬的網油。也有的,則是很多人圖方便,食材上不講究,比如做香糟扣肉,好多人用甜白酒的酒糟代替專用的常州酒糟。
季全保說:「正因為這樣,發掘、保護、傳承和發展常州菜,顯得更有意義,不能讓常州菜的傳統在我們這一代人中斷掉,讓常州味道在常州人的記憶中消失。」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季全保認為,這是推廣常州菜最好的時候。「過去商品不豐富,過年吃的菜、點心好多都要自己家準備,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留下不一樣的春節記憶。比如,我小時候過年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蒸好饅頭時,去『點紅』,這成了我過年最美好的記憶。」現在,很多人家的年夜飯在飯店吃,或者很多年菜是店裡買來的半成品,這是社會發展的表現,將來可能會成為新年俗。但是,如果有些年菜嘗試自己動手在家做,家長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那麼給孩子留下的記憶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