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又火了?背後殘酷另一面:房企分化嚴重,中小房企或將逐步退出?

2020-12-26 騰訊網

導讀:6月,樓市「入夏」。以深圳樓市為代表的部分城市已經走出了一波上漲行情.

這背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一季度和4月被壓抑的需求釋放,此外,6月各地落地人才引進等政策,也為樓市帶來利好。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張曉玲,陸明巧,姚安琪

編 輯丨包芳鳴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進入2020年,中國樓市先冷後熱,終在5月復甦,6月「入夏」。

以深圳樓市為代表的部分城市已經走出了一波上漲行情,新房、二手房6月環比繼續上漲。主流房企基本都收穫了疫情以來的銷售新高。

不只是銷售市場,6月深圳、武漢等城市土拍市場也刷新了今年單月賣地收入紀錄。

這背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一季度和4月被壓抑的需求釋放,此外,6月各地落地人才引進等政策,也為樓市帶來利好。

克而瑞指出,下半年以及未來的樓市,分化和復甦會交織而行,土拍市場和住房成交量還有上升預期,但降價促銷去庫存將是主流,客觀上會限制房價漲幅。

在這樣的市場中,房企格局分化也愈發明顯,規模房企業績恢復良好,但也有不少中小房企陷入困境。

上半年火熱收官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從3月的深圳開始,全國各地樓市漸次復甦,6月,全國熱點城市市場依然活躍,高位運行。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在5月份明確小陽春後,6月全國市場基本已經回到了2019年的最高水平,走出低迷。

其中,北京、深圳、廣州等城市成交環比繼續上漲,同比基本平穩。

二三線城市平均環比也上漲超過了10%,包括蘇州、溫州等城市6月也維持在高位。

6月活躍城市較多,特別是寧波、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明顯復甦,而最值得關注的武漢市場也環比上漲明顯。

以深圳為例,深圳市房地產信息平臺數據顯示,6月深圳新建商品房成交為49.47萬平方米(4932套),同比增長0.77%。二手房成交破萬套,接近2015年水平。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認為,深圳樓市投資屬性一直很強,在沒有好的投資通道情況下,人們還是偏向於買房來保障資金的安全。

與此同時,房價也開始上行。

中國指數研究院報告顯示,6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5461元/平方米,環比上漲0.53%,二手住宅平均價格為15301元/平方米,環比上漲0.30%。

房企也趁熱打鐵,6月去化加速。

克而瑞數據顯示,百強房企單月全口徑銷售額達到14517.2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頭部房企回升速度更快。

6月,恆大實現合約銷售760.5億,同比增51.3%;銷售回款756.9億,同比增60%。

整體看,「市場是一個『W』的走勢,開年往下走,開工復工後又往上衝」,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他指出:

為了刺激經濟,貨幣政策趨於寬鬆,樓市成為資金匯集地,各地房貸利率逐漸下調,優惠增加,疫情積壓的需求基本釋放,這些都推動了5-6月全國市場的恢復。

此外,3月以來,土地市場也在逐步恢復。尤其是武漢,在6月迎來了拍地高潮。

6月30日,各大房企引爆了武漢上半年的土拍收官戰。武漢單日成功出讓9宗土地,總成交價高達243.82億元。

不少房企拿地熱情高漲,南山、實地、美好置業和華僑城等房企都有地入囊。而中海力壓大華,豪擲144億拿下漢陽歸元片區地塊。

中原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土地市場持續升溫,特別是杭州、深圳、廣州、北京等城市高價地持續出現。

今年上半年,土地市場成交額持續上升,50大城市年內第一次出現了4個千億賣地城市,分別為北京、杭州、上海、廣州。50大城市賣地合計2.29萬億,同比上漲17.3%。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從各地土地市場看,高價地、高溢價率地塊成交頻繁,開發商看好後市的趨勢已經出現。

房企分化加劇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2020年不尋常的上半年已經過去,按照易居中國總裁丁祖昱的說法,大部分主流房企都過關了,很多還「活得」不錯。

下半年,樓市能否繼續目前的狀態?業內看法不一。

張大偉認為:

7月份供應量增加後,市場有望繼續高位運行,最近成都、南京、杭州都出現了萬人搖號現象,都讓市場有了樓市再次上漲的預期。

但嚴躍進也提醒:

近期的回暖,很難說是市場需求在大規模反彈,有可能是部分過去積壓的需求集中釋放,基於此類判斷,房企也需防範市場降溫風險。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這波回暖是出乎意料的,這不是好的信號。

從房地產行業和公司的角度來看,一些城市火爆的表象,掩蓋不了殘酷的另一面,房企分化從未如此嚴重。

克而瑞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的銷售金額排名,TOP50房企的入圍門檻基本沒有太大變化,但TOP100房企的入圍門檻下降10億,降幅超過9%;

TOP200房企的入圍門檻下降近5億,降幅超過16%,顯然,疫情對中小房企的影響更為顯著。

TOP50 房企變化較大的是新城控股、華夏幸福和泰禾集團等房企,其中,新城控股跌出前十,從2019年的第8位跌至第14位,華夏幸福由2019年的第20位下滑至第40位。

房企融資也呈現分化態勢。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近兩月來,萬科等優質房企的融資成本大幅走低,甚至出現了不少2字頭利率的債券,而部分中小房企在融資井噴的大環境下,話語權不足,只能以高息債券打動投資者。

宋丁認為,目前,中國還有超過10萬家房企,這並非正常市場現象,未來分化的趨勢還會加劇,部分中小房企會逐步退出市場。

丁祖昱認為,今年下半年市場仍需要較長時間恢復,行業整體去化承壓,預計2020年全年銷售規模將微降5%左右。

對房企而言,把握市場窗口期、 「促銷售、抓回款」仍是2020年全年的重要目標。

本期編輯 劉巷

相關焦點

  • 官方放大招,房企祭出殺手鐧,分化加劇的青島樓市將迎重啟拐點
    對於即將到來的2021年,在全球疫情形勢不夠明朗的背景下,很多人預言樓市將迎來拐點,那麼果真如此嗎?2021年青島樓市將會如何重啟呢?青島年底放出樓市大招而就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的時候,青島又向樓市扔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 外來大鱷衝擊本土房企,十堰樓市面臨「重新洗牌」!
    它們在這片土地上積極拿地銷售,而後憑藉其品牌影響力、強勁的實力和特有的開發風格,與十堰本土房企同臺競爭,逐步在這座城市站穩腳跟,並且發展成為市場的重要力量!本土外來博弈暗戰 品牌房企接連霸榜在品牌房企潮湧般的衝擊下,十堰本土開發商所佔的市場份額快速下滑。
  • 業績光環褪去:中小房企頻繁更換職業經理人,背後的困境與變局
    2020年-2021年的年關,房企挺難。2020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融資三道紅線與房地產信貸端的「三道紅線」相繼出臺,行業高周轉模式在去槓桿背景下驟然生變。一個信號是:年關將至,職業經理人離職潮湧,且集中於中小房企。
  • 融資成本攀升 中小房企料面臨償付壓力
    專家表示,房企融資成本整體走高,一些中小房企需警惕償付壓力。  融資成本分化較大  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11月,房企境內債券融資平均票面利率為4.89%,較上月增加0.13個百分點。境內融資成本自8月以來一直保持上升趨勢,且在11月加速上升。境外債券融資平均票面利率為8.04%,較10月大增,重回「8%」的水平。
  • 港交所擬提高上市門檻,中小房企衝刺最後一躍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如果該舉措確定將在明年7月落地,很多中小房企都會趕在規則生效前蜂擁上市,「預計明年上半年會形成一波上市潮。」 同時,因為市場供股過量,招股計劃和發行價格都會有所影響,「很有可能造成企業需要在市盈率非常低的情況下流血上市。」
  • 分化明顯!房企的苦日子 還沒過去!
    葉檀樓市團隊葉檀樓市1 320%!旅遊熱度 燃爆了!2 中小房企的苦日子 還是沒過去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2日,A股12家上市房企披露2020年全年業績預告,4家預喜。已發布業績預告的上市房企業績分化較為明顯。部分中小房企受疫情、變更會計計量方式、融資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業績出現較大的不確定性。
  • 銷售壓力倒逼房企創新,數位化轉型方興未艾
    今年的樓市開局令人意外。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之後,樓市供需兩端在二三月幾近停擺。據中指數據統計,2020年一季度,50個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積約1460萬平方米,為2011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促銷售、抓回款、穩現金隨即成為房企一季度的工作重點。如何「活下去」成為房地產行業真切面對的問題。
  • 泰禾引入萬科傳言背後,中小房企已經舉步維艱
    泰禾將引入萬科做戰略投資者?對於這個消息,泰禾集團給了答覆。其實,不管泰禾集團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是不是萬科,這傳言都不能掩蓋一個現實:中小房企已經舉步維艱!首先看,泰禾集團屬於房地產行業不折不扣的「第三集團軍」。舉個例子。看一份2019年中國房地產銷售金額TOP100名單,2019年,泰禾集團銷售金額940.2億元,排名第38。
  • 12.24樓市快報 | 龍頭房企大概率完成銷售目標
    龍頭房企大概率完成銷售目標12月23日訊,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2日,A股12家上市房企披露2020年全年業績預告,4家預喜。已發布業績預告的上市房企業績分化較為明顯。部分中小房企受疫情、變更會計計量方式、融資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業績出現較大的不確定性。
  • 永州樓市已被外地房企「攻陷」!本土房企該如何活下去?
    於是,永州又迎來兩家外地實力房企,其中榮盛還是全國20強房企。這大概是疫情期間永州樓市最大的驚喜。至此,進入永州樓市中心城區(冷水灘、零陵)的外來房企品牌已達14家。外企入侵,格局已變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一線房企、品牌強企開始布局三四五線城市的時候,本土房企受擠壓,甚至被淘汰,這是必然結果。從目前永州樓市的情況看,房地產市場格局已然發生了改變,即樓市由「本地房企主導」變為「外來房企與本土企業多元化競爭」的格局,並已經向外來房企傾斜。
  • 融資成本攀升利率重回8%以上 中小房企料面臨償付壓力
    數據顯示,11月房地產企業融資成本環比上升,個別企業境外發債票面利率升破14%。專家表示,房企融資成本整體走高,一些中小房企需警惕償付壓力。融資成本分化較大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11月,房企境內債券融資平均票面利率為4.89%,較上月增加0.13個百分點。境內融資成本自8月以來一直保持上升趨勢,且在11月加速上升。境外債券融資平均票面利率為8.04%,較10月大增,重回「8%」的水平。
  • 哈爾濱樓市均價過萬元庫存高企 部分房企賣房單價立降2000元
    樓市庫存壓力大「在這十四條扶持穩定樓市措施中,對新建商品房銷售壓力較大的區縣,明確提出鼓勵房企採取打折促銷等方式讓利銷售新建商品房,公積金貸款項目隨時提交隨時審批等。」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陳霄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反應了「因城施策」的政策導向,表現出政府對於房地產市場庫存壓力問題的關注。
  • 「金九銀十」分化:有的成功搶收,有的苦不堪言
    另一個引起全國關注的城市是鄭州。9月17日,河南房地產商會會長閉門會「不帶頭降價」信息讓外界看到了鄭州樓市的廬山真面目,包括河南本地房企建業、正商,外來戶萬科、碧桂園等50多家房企參會,對外披露的會議紀要表示,「大家觀點普遍一致,降價促銷對整個行業弊大於利。胡葆森、張敬國都在會上表示,不帶頭降價。」
  • 土地篇:土地市場冷熱交替政策導向下房企拿地態度分化
    進入三季度後,隨著全國多地出臺樓市調控政策,政策環境趨緊,疊加融資監管趨緊,房企拿地積極性有所下降,但仍高於去年同期,三季度成交樓面均價為4323.69元/㎡,同比上漲4.93%,四季度樓面價繼續下滑,臨近年末房企資金面趨緊,拿地謹慎,熱情有所下降。
  • 100家房企「隱形的翅膀」在哪裡?
    房企利潤可觀中國樓市的下半場,萬科、碧桂園、恆大可能已經不再是主角,幕後的平安、前海、人壽或許才是未來最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2 尋找隱形的翅膀潮水正在腳下蔓延。房企開發端監管逐步收緊一些房企要建立自己的金融工具,銀行作為最方便、最主要、最穩妥的融資途徑,入股銀行便讓房企掌握了有控制力的金融工具,不少地產公司爭相成為銀行的股東。比如,正商就是鄭州銀行的第三大股東。疫情期間,鄭州銀行向正商實業有限公司授信0.7億美元。可見。
  • 房企狂搶深圳宅地 樓市苦土地久矣
    但從當前房企的拿地熱情來看,「僧多粥少」的局面並未減緩。   搶到地就是勝利   參加11月23日深圳土地拍賣的28家房企,幾乎都是上市大房企和具有國企央企背景。同時全國市場分化較為嚴重,多數今年7月15日深圳出臺樓市調控新政後,深圳的房價仍面臨較大上漲壓力。
  •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集體流拍&房企瘋搶
    本以為今年信陽樓市受到重創,土拍市場也將不被看好。但是開發商似乎想用實際行動來證明,高新區這塊肥肉,我吃定了!近日,高新區土拍終於塵埃落定,萬萬沒想到,結局如此出人意料。放在以往,高新區的土拍價格不會太高,開發商也不願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資金放在這片待開發的區域。
  • 上市房企信用狀況評估報告發布:上市房企信用風險存在顯著分化
    、規則化和透明度,監管部門形成了以「三道紅線」為監管指標的重點房企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近期中央第一次將房地產單獨提出來,和金融、實體經濟相併列,強調三者之間要均衡發展。 在分析了房地產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新地位之後,李揚總結了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進入新階段的一些表現,主要包括:堅持房住不炒、租購併舉、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住房、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以及因城施策等七種提法。
  • 「三條紅線」倒逼房企轉型升級
    而「三條紅線」政策對行業最深遠的影響或是促使行業格局相對固化,房企彎道超車將愈加困難。實際上,「三條紅線」下,房地產行業分化將加劇幾乎已成行業共識。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陳霄認為,「三條紅線」政策或將促進房地產行業集中度提升,甚至加速房地產行業洗牌。
  • 外來房企「攻陷」永州!本土房企該如何活下去?
    於是,永州又迎來兩家外地實力房企,其中榮盛還是全國20強房企。這大概是疫情期間永州樓市最大的驚喜。至此,進入永州樓市中心城區(冷水灘、零陵)的外來房企品牌已達13家。,其中不乏「千億巨頭」、「世界500強」,它們在這片土地上積極拿地,並憑藉強勁的品牌影響力、開發實力和特有的產品風格,迅速在永州樓市站穩腳跟,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