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盤說
房企野蠻發展的時代徹底終結,往後唯有精耕細作,才能賺取到適當的行業利潤。
撰文| 王縱橫 《地盤》特邀撰稿人
跨界資本又來為房企雪中送炭了。
房地產再融資的「三道紅線」,猶如泰山壓頂,超過50家房企都被掐住了融資的咽喉。
不久前,陽光城的一則公告,將引入泰康人壽和泰康養老作為重要投資人。不經意間,陽光城給大家指出一條明路,即抓緊一切機會為自己拓展融資渠道。
1 房企的資本困境
不曾料想,有朝一日的房企,會淪落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地步。
融資是房企賴以生存的重要環節,如果哪一天融不到錢了,很有可能資金鍊斷裂,這對房企而言,很可能就是滅頂之災。
在融資形勢難言樂觀的環境下,開發商們都在心急如焚地尋找一雙庇佑自己的翅膀。這時,一貫腰包鼓鼓的保險公司,順理成章地成了市場上的大「金主」。
房企融資成本愈發高企
吸引險資入股,不失為房企一個好的資金來源和融資渠道,險資可以作為企業長期發展的低成本「資金池」。
自打2014年,險資掀起地產股投資熱潮以來,6年間,整個保險行業密集紮根地產圈,險企收穫了超三分之一50強房企的前十大股東的席位。
比如,在陽光城之前,招商蛇口今年也引入戰略投資,對象同樣是險資。此外,生命人壽穩坐金地和佳兆業的大股東之位,招商蛇口則投懷平安系。
有業內大佬坦言,評估一家房企的江湖地位,恐怕要看他和平安的親密程度。這年頭,哪家大牌房企沒和平安眉來眼去?站上地產圈食物鏈最頂層的平安,它的嘴裡已經塞著碧桂園、融創、華夏幸福、旭輝、金茂、招商蛇口。
萬億平安是房企背後的金主
雖然時下房地產步入下行周期,但仍有一大票保險企業對地產公司興趣盎然。在白銀時代,險企不再甘作安靜的財務投資者,而是藉資本之船步步緊逼,長驅直入。
一貫對投資要求非常嚴苛的保險資金,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缺一不可。核心目標是,把錢放在一個收益穩定且池子夠大的地方,能同時均衡滿足這些條件的房地產,有幸地被盯上。
與其他行業比起來,房地產命硬,利潤率平均在15%,在險企眼中,哭喊黃金時代不再的房企,尤其是頭部房企,仍舊是個香餑餑。融資困局下,房企更是積極迎合,主動投懷送抱。
房企利潤可觀
中國樓市的下半場,萬科、碧桂園、恆大可能已經不再是主角,幕後的平安、前海、人壽或許才是未來最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
2 尋找隱形的翅膀
潮水正在腳下蔓延。
三道紅線之下,即便有險資入股,對於房企來說,恐怕也是杯水車薪。開發商必須尋找能長期輸血的管子,背靠穩妥、可靠的資本大樹,才能活的更好、更長久。
這些年,在「雙限」時代政策不斷逼緊的影響下,已經習慣在政府調控中尋找機會的開發商們,也逐步獨闢蹊徑地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存法門。
房企開發端監管逐步收緊
一些房企要建立自己的金融工具,銀行作為最方便、最主要、最穩妥的融資途徑,入股銀行便讓房企掌握了有控制力的金融工具,不少地產公司爭相成為銀行的股東。
比如,正商就是鄭州銀行的第三大股東。疫情期間,鄭州銀行向正商實業有限公司授信0.7億美元。可見。做錢袋子的股東,更便於對衝資金,低成本融資、減輕資金壓力。
房企入股銀行確實是拓寬融資渠道的一種方法,起碼有些時候,在貸款額度方面可以獲得優先分配權。
鄭州銀行前十大股東情況一覽
恆大、越秀、萬科、綠地等諸多標杆房企,同樣把投資觸角伸向銀行業。繞了一大圈兒,開發商最後成了銀行的東家,兩者變成拴在「一根繩上的螞蚱」。
再比如,盛潤是中原銀行的股東;牧原股份的十大股東之一有鴻寶系等等。越險象叢生的環境,越能倒逼出開發商多元融資的能耐。
融資的路子寬了,手上的錢就便宜且多了。手上的便宜錢多了,輾轉騰挪謀增長降負債的空間就有了,最後自然而然會越活越好。
房企的金控夢
市場的天空中鷹隼時刻盤旋,房企們時刻準備著俯衝而下捕捉肥美獵物。一旦看到資本市場蘊藏的機會,開發商們絕對會像狼見到肉一樣,不充分利用絕不罷休。
面臨即將到期的債務壓力,也促使大多數開發商不得不對外融資「找錢」。「三道紅線」後的20天中,房企境內外共發行債券融資65筆,融資規模折合人民幣約554.9億元,上演了地產融資最後的狂歡。
顯然,眾房企都在抓最後的融資窗口期。
有些房企借中期財報發布會的契機,表示早在「三道紅線」之前,就已著力降槓桿、降負債。有的則表示正認真研究,將把優化資本結構、降負債作為接下來的重點工作。
房企境內債規模變化情況
時下,儘管一些開發商在短期內並不存在安全問題,「救火」的意味還不至於。但從長遠觀之,在融資環境收緊的背景之下,想保持高增長、高盈利、低槓桿不再簡單,多維度拓展融資渠道,打開融資途徑,或是突破的關鍵一步。
3 雙刃劍
資本是一把雙刃劍。
近年來,險企扎堆持股房地產企業,可以為房地產補充新鮮血液,確保房企續命的現金流,擴大公司的經營規模。
然而,來的未必都是客。在資本佔據房企股份過高的情況下,也在不斷侵蝕房企利潤,同時還伴著被資本控制的風險。
險資背景房企一覽
房企如何量體裁衣地為自已定奪好制度性防範,讓自己雖有軟肋亦有鎧甲,這是房企需要高度關注和警惕的。
就像萬科,雖貴為頭部房企,但在前海舉牌、爭權奪利下,自身依舊沒有招架之力,只得小心翼翼地藉助外力尋求制衡之術。
而扮演野蠻人的前海人壽也借著萬科股權之戰的寶萬之爭,走到臺前。2015年底,前海人壽通過一步步加碼,不斷買入萬科股票,在持股比例上首次超過了華潤,成了萬科的第一大股東。
隨後,前海趁著華潤的反對熱態,掀起了一場「罷免管理層」股權之爭的腥風血雨,企圖通過更換萬科管理層,謀求萬科控制權。
萬億平安是房企背後的金主
雖說萬科牽手深鐵,最終保住了自主權,但是隱藏在企業內部的矛盾在這場股權之爭中險些摧毀萬科。
再者,房企入股銀行,一方面可以解除資本束縛,但在現實運作中,地產與金融的結合可能會「變味兒」。最擔心的是,這讓本就「你中有我」的銀行與開發商關係,乾脆變得「血濃於水」,從而麻痺了它們對於房地產風險的嗅覺,加重系統性風險。
真正穩妥的方式,還是加速出貨節奏,快速回款。
就像9月6日深夜,恆大許老闆連夜主持召開營銷大會那樣,會上宣布自9月7日起至10月8日,恆大全國樓盤全線7折開售,並提出「金九銀十」兩個月,單月銷售額衝刺1000億元。
7折賣房恆大搶收金九銀十
恆大搶跑的背後,也被視為「三道紅線」壓力倒逼所致,「三道紅線」全中,降負債、去槓槓是恆大當前的首要任務,預計後續「踩線」明顯的房企也會隨之跟進。
接下來,地產融資再度收緊的壓力下,房企的土地成本上漲、償債壓力上升,房企發債需求也居高不下,再加上全年銷售目標的業績壓力,高槓桿房企不得不面臨蕭瑟秋風,下半場的處境更為艱難,降價促銷、以價換量、搶佔客戶資源,才是一條坦坦蕩蕩的路。
最後三個月,房地產迎來真正的分水嶺。
那個依靠高槓桿野蠻擴張,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時代再也沒有了。囤地模式背後的「加槓桿、賭增值」的金融行為已出局,真正具備造血能力的「經營行為」房企才是未來10年地產的領頭軍。
房企拿地排行榜
房企間大分化時代正式到來,部分負債高的巨頭承壓,增速會放緩甚至大幅下滑,中小房企尤其是小型房企再無逆襲機會。
最終,一些房企難從外部進行回血,又沒辦法自身造血時,就會讓渡一些項目股權,甚至斷臂求生,打包資產賣給其他房企。
在此背景下,那些財務健康、現金充足的房企,會擁有更多購地機遇,兼併收購也將愈加激烈。
房企高槓桿模式難以為繼
地產圈的未來趨勢已很明顯,就是將不斷整合,但不僅僅是純粹的大魚吃小魚,而是資金差異能力倒逼市場分化,未來的地產行業,進入大魚吃大魚的時代。
從此,房企野蠻發展的時代徹底終結,往後唯有精耕細作,才能賺取到適當的行業利潤。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