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報榜單|30家房企平均融資成本超6%,高低差一倍

2020-12-16 中國荷都網

原標題:年報榜單|30家房企平均融資成本超6%,高低差一倍

2019年,高喊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房企們,著力於調整債務結構,降低融資成本,但受調控政策的影響,整體融資成本仍在上行。值得關注的是,在趨嚴的融資環境下,國企、央企及大型民企融資成本反而出現下調。

億翰智庫發布的2019年房企融資成本TOP30(簡稱「榜單」)顯示,融資成本高者超過9%,比如新力控股、中梁控股;而融資成本低者未超5%。在融資市場,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

今年,在疫情影響下,樓市下行壓力加劇、流動性持續寬鬆的背景下,這一趨勢仍難改變。業內提醒,融資能力差的中小企業需警惕債務危機。

調控趨嚴融資成本上行,融創漲幅大

2019年融資調控趨嚴,房企融資多種渠道受到監管限制,導致房企融資成本的上行。從億翰智庫監測的50家典型上市房企年報分析來看,2019年,融資成本TOP30房企的平均融資成本為6.34%,同比增加0.11%。

眾所周知,企業的融資成本越低,利息支出越少。企業擁有較低的融資成本,可以減少財務支出,提高盈利能力,進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但2019年前松後緊的融資政策,主導著融資市場的風向。標誌性的時間節點是在2019年5月17日,當天下發的「23號文」強調商業銀行、信託、基金等金融機構不得違規進行房地產融資。從此之後,融資環境持續收緊。

2019年7月9日,發改委明確,房地產企業發行外債只能用於置換未來一年內到期的中長期境外債券。到了8月28日,多家銀行收到窗口指導,要求開發貸額度控制在2019年3月底的水平。

越是融資困境,越考驗房企資金運營能力。從房企融資成本增速變化,不僅可以反映過去一年裡融資環境的變化,更能體現企業融資成本管控的能力。

據億翰智庫發布的榜單顯示,融資成本上升的房企共有14家,平均漲幅為0.38%。其中,融創中國的融資成本上漲幅度最大,上漲1.29%,達到8.10%。富力地產上漲0.86%,為6.60%,華夏幸福上漲0.63%,達到7.86%。

融資成本下降的房企同樣也為14家,平均降幅為0.15%。其中融資成本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梁控股,其2019年融資成本同比下降0.5%至9.4%,原因在於2019年公司成功於港交所上市,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但無疑仍處於行業較高水平。

而同為港交所上市公司的龍光地產和合景泰富,2019年的融資成本分別為6.1%、6.4%,均與2018年持平。

融資成本分化加劇,央企代表中海低至4.21%

值得關注的是,在整體融資成本上行的情況下,房企間融資成本分化顯著。

在榜單中,融資成本在9%以上的房企有2家,其中新力控股為9.2%、中梁控股為9.4%。

而融資成本低於5%的企業有8家,中海地產融資成本最低,一直穩居榜首,2019年其平均融資成本僅為4.21%,同比下降0.09%。

如此對比來看,中梁控股、新力控股2019年融資成本幾乎是中海的2倍有餘。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14家融資成本下降的房企中,9家房企的融資成本在2018年也處於不到6%的偏低水平,分別為華潤置地、中海地產、龍湖集團、中國金茂、保利發展、綠城中國、濱江集團、世茂集團、美的置業。再一次上演了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

而這9家房企主要為國企、央企和財務穩健的民企。在融資環境趨嚴的背景下,這類房企反而擁有更低的融資成本。

事實上,擁有國企和央企背景的房企(以下簡稱「國企」),在融資渠道和融資成本上具有天然的優勢。

從平均融資成本上看,在榜單中的30家房企,國企的平均融資成本是4.87%,民企性質房企的平均融資成本是6.48%,國企性質的房企平均融資成本較民企低1.61%左右。而從數量上看,融資成本低於5.5%的10家房企中,就有8家國企。

從榜單不難看出,2019年融資成本小於等於5.5%的房企中,僅有龍湖和金地為民企。而在榜單中,龍湖位居第三,融資成本為4.54%,僅比中海低0.33%。

億翰智庫分析認為,龍湖長期注重自身的融資結構,從未使用過非標融資。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境外美元票據,還是國內公司債券,龍湖均屢屢以長年期、低票息刷新業內紀錄,擁有不是國央企勝似國央企的低資金成本優勢。

頭部房企償債能力強、融資成本更低

除了企業性質決定融資成本以外,房企規模也是影響融資成本的重要因素。從整體上看,房企銷售規模越大,融資成本越低。

根據億翰智庫2020年1-3月房企銷售金額前50排名,將榜單30家典型房企分為TOP1-10、TOP11-20、TOP21-30、TOP31-50共四個梯隊,2019年這四個梯隊房企的平均融資成本分別為5.46%、5.77%、7.00%、6.95%,顯然,頭部房企融資成本更低,原因在於頭部房企償債能力強,違約風險低,融資渠道廣。

值得關注的是,在銷售規模的四個梯隊中,TOP21-30房企的平均融資成本最高達7%。

億翰智庫分析認為,這類房企規模意願最為強烈,願意支付的資金成本也就更高。隨著這類企業成功突破千億,未來將更加關注自身的債務結構,融資成本有望下降。

TOP31-50房企的平均融資成本高出TOP10房企1.49個百分點,規模因素對融資成本的影響顯而易見。如果剔除本梯隊遠洋和越秀兩家國企,平均融資成本則高達7.24%。

對此億翰智庫認為,中小型房企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將會愈加凸顯,這類房企的融資成本或將超過TOP21-TOP30房企。

中小企業持續優化債務降成本,仍需警惕債務危機

縱觀整個2019年,房企都在通過調整整體債務結構,多元化融資,降低融資成本。而從今年來看,房企的這一舉動仍未停止。

以世茂房地產為例,2019年,其在境內發行了74億元長期公司債,7年期債券利率為4.8%,這一長期債務成本優勢明顯,將其2019年融資成本拉低至5.6%。

而在2020年3月,世茂房地產子公司又成功發行了45億元公司債,其中5年期債券利率為3.23%,7年期債券利率為3.9%,再創該公司債券發行成本新低。

在此前房企舉辦的業績發布會上,融資成本一直是很多房企關注焦點。其中,陽光城集團執行董事長兼總裁朱榮斌表示,經過持續降槓桿,陽光城的負債結構日趨優化,平均融資成本7.71%,比2018年年末優化23個基點。

而華僑城副總會計師馮文紅也表示,2019年度華僑城總體融資成本比之前是下降的,新增融資成本是4.56%,比2018年下降46個基點。而今年第一季度通過進行融資置換,融資成本繼續下降3個基點。

對於未來,億翰智庫分析認為,在疫情加劇樓市下行壓力、流動性持續寬鬆的背景下,資金將更多流向財務穩健的龍頭房企,公司融資也將充分受益。不過,在「房住不炒」的基調下,預計2020年房企的融資環境大幅鬆動可能性不大。

億翰智庫預計,當前房企融資分化明顯,強者恆強趨勢不變。未來資產結構較好及集團背景強大的企業,融資成本將有持續下行的空間,但融資能力相對較差、經營不善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只會更加惡劣,需警惕債務違約風險。

新京報記者 袁秀麗 製圖 李禾煒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薛京寧

相關焦點

  • 《2020·第一財經中國上市房企價值榜》——融資能力榜單解讀
    隨後,為保障整體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新一輪調控如期而至,在當前複雜的經濟形勢和融資環境中,房企融資能力經受著進一步考驗。房地產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融資能力對於房企經營起著關鍵作用。融資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其盈利水平。一般而言,同等條件下,國有性質房企的評級要高於私有性質房企,從而影響其融資成本和融資規模。
  • 融資成本攀升 中小房企料面臨償付壓力
    數據顯示,11月房地產企業融資成本環比上升,個別企業境外發債票面利率升破14%。專家表示,房企融資成本整體走高,一些中小房企需警惕償付壓力。  融資成本分化較大  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11月,房企境內債券融資平均票面利率為4.89%,較上月增加0.13個百分點。
  • 2019年中國96家上市房企收入、成本與利潤分析
    在「房住不炒」和「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手段」的導向下,房地產調控力度不降反增,對房企前端信託融資、傳統銀行貸款、公司舉債等融資渠道的監管顯著收緊。中房智庫匯總梳理了截至2020年4月30日的96家上市企業2019年年報,對各項財務指標進行逐一和呈現分析橫向對比,以揭示行業動態。本期首先推出房企收入與成本狀況分析。
  • 融資成本攀升利率重回8%以上 中小房企料面臨償付壓力
    數據顯示,11月房地產企業融資成本環比上升,個別企業境外發債票面利率升破14%。專家表示,房企融資成本整體走高,一些中小房企需警惕償付壓力。融資成本分化較大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11月,房企境內債券融資平均票面利率為4.89%,較上月增加0.13個百分點。境內融資成本自8月以來一直保持上升趨勢,且在11月加速上升。境外債券融資平均票面利率為8.04%,較10月大增,重回「8%」的水平。
  • 《財富》世界500強排名再向前躍升30位 碧桂園登全球房企之首
    (數據來源:企業年報、億翰智庫)在真正衡量上市公司對股東回報價值的淨利潤指標上,碧桂園淨利潤從136.6億元增長至612億元,漲幅達348%,複合增長率為64.9%。根據觀點指數研究院發布2020中國上市房企盈利能力TOP10榜單,碧桂園盈利能力高居榜首。
  • 「千億房企」擴容至26家 3家房企業績目標完成率已超9成
    每經記者:包晶晶 每經編輯:陳夢妤 10月30日,中指研究院、克而瑞、億翰智庫等多家機構發布1~10月房企銷售業績TOP100榜單。頭部房企優勢仍然明顯,但百強房企單月銷售業績整體出現下滑,四季度房企去化仍然承壓。
  • 《2020·第一財經中國上市房企價值榜》——資本市場表現榜單解讀
    上半年公司整體平均融資成本6.26%,較2019年下降0.09個百分點。從資本市場表現來看,報告期內華發股份的股價處於較低位,上半年公司股價最高點為7.69元/股,最低為5.72元/股。從2017年中期至2020年中期,華發每股收益的年複合增速為33.3%,遠超樣本房企均值-19.2%的水平;截至6月30日,公司上半年市盈率5.0984,遠低於樣本房企均值15.4523;市淨率1.0054,略低於樣本房企均值;市現率1.3067,遠低於樣本房企均值4.6809。
  • 年度港股房企盈利能力TOP10榜單揭曉
    2020年6月1日,通過對赴港上市的內地房企的銷售毛利率、銷售淨利率、淨資產收益率(ROE)、總資產報酬率(ROA)等盈利能力指標的綜合評估,《投資者網》正式發布《2019年港股房企盈利能力TOP10》榜單,旨在為投資者更好地篩選港股中最具盈利能力及投資價值的內地優秀房企。
  • 2019年房企年報:利潤率普遍下降,下調今年業績增速目標 鈦媒體深度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四月過半,上市房企年報發布亦進入尾聲。據鈦媒體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22晚,至少136家上市房企發布2019年年報,佔全部應披露年報數量的62%,頭部房企年報基本披露完成。正如融創中國在年報中所言,政府堅持「房住不炒」的政策總基調,落實因城施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房地產市場在春節後迎來短暫的小陽春後逐漸變冷,隨著下半年銷售壓力的逐漸增大,房價也承受了一定的下行壓力,全年的商品房銷售規模增速僅6.5%。  進入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又給房企帶來措手不及的巨大衝擊。
  • 地產行業拉開洗牌大幕 中小房企扎堆引入戰投「自救」
    根據人民法院公告網公布的信息顯示,截止到5月31日,2020年全國已經有超過150家房地產企業發布破產公告,平均每天都有1家房企申請破產。 活下去成了中小房企們的唯一要求。而除了縮減開支、排隊上市、多元融資,越來越多的房地產企業正試圖藉助引入戰略投資者紓困。
  • 房企合銷比榜單:錘破千億房企的泡沫
    銷售額膨脹:真假「千億房企」合銷比榜單顯示,濱江集團、正榮地產、中國金茂為佔據「前三甲」。對房企而言,銷售額突破千億意味著更大的話語權、更多的拿地機遇、更低的融資成本、更強的人才吸附能力等,同時,也預示著將邁入更高一級的規模競爭階段。
  • 《2020·第一財經中國上市房企價值榜》——企業穩健性榜單解讀
    隨後新一輪調控政策如期而至,在新的遊戲規則和市場邏輯下,市場分化日益加深,房企的資金鍊和償債能力面臨更嚴峻的考驗。多家房企不得不通過出售項目、股權等方式維持現金流,行業整體穩健性受到影響。報告期內,金融街發行3期73億元超短期融資券,平均票面利率2.47%;發行80億元金融街中心CMBS,票面利率2.80%,其中優先級76億元;完成4期供應鏈ABS發行,發行規模18.4億元,平均票面利率3.15%。通過融資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公司整體資金成本進一步降低。近年來金融街業務擴張速度加快,債務規模也隨之快速增長。
  • 三道紅線成最大變量,房企強力控負債總量,優債務結構
    加權平均融資成本普降,至2020年上半年,EH50房企加權平均融資成本均值為6.33%,較2019年末降低.11個百分點。 正文 房地產行業特有的重資產屬性決定多數企業的發展依靠金融槓桿推動。
  • 融資被掐喉嚨?100家房企「隱形的翅膀」在哪裡?
    房地產再融資的「三道紅線」,猶如泰山壓頂,超過50家房企都被掐住了融資的咽喉。不久前,陽光城的一則公告,將引入泰康人壽和泰康養老作為重要投資人。不經意間,陽光城給大家指出一條明路,即抓緊一切機會為自己拓展融資渠道。
  • 藍光發展恐退出千億房企俱樂部,負債規模高企,經營狀況堪憂
    到2019年,雖然銷售規模同比僅增長18.70%,但勉強實現1015.37億的銷售額,也算邁入千億房企陣營,全年實現銷售面積1095.3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63%。再到今年,整個上半年的銷售規模不及去年全年的35%,加上疫情影響存貨周轉速度放緩,今年藍光發展的業績表現恐怕不會太好,或重回二線房企。
  • 超30家房企布局,代建能否成為新的增長點?
    基於行業調整,近年來房企生存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土地成本高企、融資環境收緊等直接推升房企資金壓力,在追求規模擴張的同時,房企增強抗風險能力的需求越來越大。代建模式,成為房企應對激烈競爭、分散風險、維持發展的新選擇。
  • 「隱藏」負債,融資成本高企,僅成立9年的新力控股能走多遠?
    相比同業數據,2018年中國上市房企平均淨負債率僅為78.4%,新力的淨負債率比行業均值高出兩倍。不過,到2019年,新力的淨負債率突然從240%驟然下降至67%,2020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66.2%。而這背後,原來規模龐大的少數股東權益,成了新力控股負債率和利潤的調節器。
  • 如何看待「三道紅線」下的房企融資壓力
    未來房地產銷售回款增速並不容樂觀,特別是三四線房企銷售回款增速面臨較大壓力。第二,「三道紅線」隱含發債房企有息負債整體增速要求。對全市場有2020年中報數據的發債房企進行估算,若「三道紅線」全面執行,332家發債房企有息負債增速整體不能超過6.9%。
  • 四大維度深度解析2019年度千億房企陣營
    千億房企增加至36家,部分企業銷售業績增速超30%。2019年,36家房企銷售額突破千億,較上年增加6家。2019年,千億房企的拿地總金額達21994.6億元,同比小幅增長4.8%。受房地產市場政策調控及土地出讓條件限制影響,千億房企的投資態度仍然維持理性,拿地金額總量佔銷售額總量的25.9%,同比下降3.5個百分點,其中,華潤置地、金茂、龍湖、招商蛇口等千億房企的拿地金額佔銷售額比重超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