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發展恐退出千億房企俱樂部,負債規模高企,經營狀況堪憂

2020-12-22 界面新聞

文|觀點財經

半年報披露在即,川系房企藍光發展(SH600466)7月28日披露了上半年經營情況簡報,2020年前6個月,藍光發展實現銷售金額380.58億元,較去年同比減少18%,其中合併報表權益銷售金額為272.15億元。

圖片來源:萬得股票

按照這番業績表現,剛在千億陣營裡待了一年的藍光發展,恐怕很快就要出局。

2018年,藍光發展全年實現銷售面積802萬平方米,實現銷售金額855億元,同比分別上升32%和47%。

到2019年,雖然銷售規模同比僅增長18.70%,但勉強實現1015.37億的銷售額,也算邁入千億房企陣營,全年實現銷售面積1095.3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63%。

再到今年,整個上半年的銷售規模不及去年全年的35%,加上疫情影響存貨周轉速度放緩,今年藍光發展的業績表現恐怕不會太好,或重回二線房企。

而業績下滑的同時,藍光發展自身現金流不足,卻在高溢價拿地,背後債務規模不斷攀升,經營風險也在不斷增加。

償債壓力大

因為半年報還未披露,暫時以藍光發展2019年年報對其負債問題進行闡述。

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

藍光一年內到期的各項金融負債達到356.97億元,同比增加75.30%;

負債總額較2018年的1237.88億元增至1627.7億元,同比增長31.49%。

在這三百多億短期負債中:

包括41.28億的標準化債券融資;

164.74億元的銀行及信託等非標融資;

應付利息7.37億元;

以及143.58億元主要用於生產經營中產生的應付工程款、材料款等。

但同期藍光的貨幣資金只有259.53億元,且其中15.76億元處於受限狀態,無法覆蓋全部債務,藍光也因此被上交所約談,只能發新債抵舊債。

7月27日,藍光發布公告,擬發行2020年第一期短期融資債券,規模10億元,1年後還本付息,融資利率在5.5%-6.5%之間,逼近6%的平均融資成本線。

7月28日,藍光再度發布公告,擬公開發行規模不超過12.7億元的第二期公司債,期限3年,融資利率在5.4%-7%之間。

雖然融資成本還未具體明確,但參考2019年及以前的發債情況來看,藍光的平均融資成本超7%,2019年更是增至8.65%,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圖片來源:南方都市報

從這方面來看,藍光這兩輪發債融資利率,恐怕會逼近其能接受的最高融資成本線。

而早在7月13日,藍光就已經發行了一輪規模10.65億元的REITs,即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平均融資成本在6.5%左右,就是為了償還舊債。

在更早些的5月下旬,藍光也公示了2020年的兩期債權融資計劃,合計融資金額達11.9億元,掛牌融資利率高達10.5%,融資成本之高,令人瞠目結舌。

看來,剛邁入千億俱樂部的藍光,業績表面光,實際上也是窮的叮噹響。

但從2019年的財報表現來看,資本市場對藍光發展認可度似乎不高。

2019年藍光發展籌資活動所得現金流淨額約70億元,較2018年的214億元,淨減少144億元,跌幅為67%。

導致籌資現金流減少的原因除了償債規模增加,融資規模下降也是重要原因。

根據財報數據,2018年,藍光累積獲得借款365億元,到2019年降至299億,淨減少66億元。而2019年償還的債務規模達到385億元,2018年只有261億,同比增加了124億。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

不計成本,瘋狂拿地

而負債規模的增加,跟藍光2019年激進的擴張策略不無關係。

數據顯示,2019年藍光發展通過收併購、合作開發、產業拿地、代工代建等多元化拿地模式,新增建築面積1121萬平方米,佔2019年末待開發建築總面積63%。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幾乎全國房企拿地和去化速度都在放緩,藍光也不例外。

僅今年前5個月,藍光累積拿地規模只有不到100萬平方米,不到去年全年的10%,拿地資金也只有131億元。

但藍光的拿地成本並不低。

7月8日,經過465輪競價,藍光發展子公司蘇州舜堂商務諮詢有限公司以9.19億元的高價獲得江蘇南通海門市出讓一宗地塊,折合樓面價13038元/㎡,溢價率高達99.59%。

早在6月底,藍光發展還曾以12050元/㎡的樓面價競得浙江寧波奉化區的一宗宅地,溢價率為49.7%,樓面價已與當地新房價格相當。

高價拿地的背後,則是藍光躋身千億房企後,對未來土儲規模的擔憂。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藍光總土儲貨值約2700億元,僅能滿足未來兩年左右的銷售需求。

不過,高溢價拿地也導致藍光的ROIC(資本回報率)只有4.9%,大幅低於7%的行業平均水平,說明藍光的一波操作並沒有獲得與之相應的投資回報。

圖片來源:鷹眼預警

經營效率不斷下降,藍光償債能力相當堪憂

而且從藍光的整體經營效率來看,也在論證這家千億規模的房企,並沒有那麼大的投資價值。

2019年全年,藍光累積營收391.9億元,同比增長27%,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55%,達到34.6億元,遠超18.5億元的行業均值。

數據不錯,但盈利質量不高。

整個2019年,藍光主業房地產銷售產生的經營性現金流只有38.33億元,同年淨利潤為41.59億,二者比值只有0.92,不足1,存在一定偏離。

一般情況下,經營性現金流跟企業淨利潤匹配度越高,盈利質量越強。

以二者比值等於1為臨界點,低於1則意味著公司主業並未完全成為利潤來源,盈利質量偏弱。

圖片來源:鷹眼預警

此外,藍光的資產變現能力也要大幅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經營效率不高。

反映房企去化能力的存貨周轉率,藍光2019年只有0.3次,遠低於20.8次的行業平均水平。

應收帳款周轉率也只有22.3次,連續三年下滑,大幅低於182.8次的行業平均水平。

圖片來源:鷹眼預警

盈利質量不高,經營效率低下,也導致藍光的資金面捉襟見肘。

一方面是259.53億的帳面現金,難以覆蓋356.97億的短期金融負債,淨資產負債率持續高達80%,遠超65%的行業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則是除了經營性現金流在利潤構成中佔比低於1,融資活動中產生的現金流也在下降。

前面提到,藍光2019年累積獲得299億的借款,但2018年這個數字是365億,同比減少了66億。

這說明兩點問題:

一是外部融資渠道主動收緊對藍光的資金支持;

二是融資成本高企,藍光不得不縮減對外融資規模,否則資本回報率會進一步下降。

這就是高槓桿經營的反噬,大量舉債可以短時間內擴大公司規模,拉動業績表現,但是如果缺乏與之匹配的償債能力,尤其是經營活動對利潤的貢獻不足,則會陷入以債養債的滾雪球境地。

由此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資本回報率下降,外部融資成本不斷增加,但為了繼續經營,只能接受現狀,繼續負債。

已經在負債經營裡「破罐子破摔」的泰禾集團(SZ000732),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也希望藍光不要成為下一個泰禾!

相關焦點

  • 藍光發展踩兩紅 負債規模1861億 楊鏗:三高之下 何為優秀
    短短168天,創下近兩年房企港股上市的最快紀錄。而超31億港元的募資,也讓祥生這個千億黑馬、TOP27有了更多資金騰挪空間。有人歡喜有人憂。比如同樣被譽千億黑馬,位列「2020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21位的藍光發展,就讓市場有些不淡定。
  • 近兩年最快上市房企,祥生控股究竟是在控制負債,還是飲鴆止渴?
    而在今年眾多赴港上市的房企中,地道浙系房企祥生控股集團(02599.HK)的上市之路最為順暢。從遞交招股書到通過聆訊,祥生只用了142天,是兩年以來登陸港交所最快的一家內資房企。而且身為TOP30裡,千億銷售規模俱樂部裡最後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內地房企,祥生控股也是年內最大IPO內房股。
  • 專題|榮盛、藍光,房企規模突圍戰的不同邏輯
    榮盛和藍光兩家房企分別起家於河北廊坊和四川成都,處於四大派系之外;但憑藉各自不同戰略路徑先後於2018、2019年邁入「千億陣營」,其實現規模突圍的邏輯有何異同,未來發展潛力分別如何? 本文,我們將圍繞榮盛和藍光兩家房企,從發展歷程、業績表現、多元化戰略、土地投資總量與質量、土地拓展方向等多角度進行異同點的比較分析,突出兩家房企差異化突圍路徑的出發點、形成過程及落腳點,並對兩家房企千億之後的發展空間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做出提示,對其他有規模突圍訴求的房企形成一定借鑑意義。
  • 正榮地產負債直擊 千億房企含金量幾何?當家人「流沙之鑑」
    放眼行業,規模擴張與負債攀升,幾乎是房企常態。反觀正榮地產,2016-2018年的淨負債率分別為206%、183.2%和74%。2019年正榮地產的淨負債率為75.2%。行業上,克而瑞數據顯示:2019年規模以上房企的淨負債率為80%。簡言之,正榮地產近年不僅淨負債持續下降,控負債水平也領先行業。和諧畫面,簡直是大神級存在。
  • 透視| 分拆物業上市 借「殼」騰挪負債 合景泰富離「千億房企」有...
    繼2019年的高速增長後,合景泰富在疫情「重挫」樓市的背景下,喊出了千億目標。今年前8個月,合景泰富的預售金額合計556億元,預售建築面積為346萬平方米,剛剛完成了年度1033億元銷售目標的53.9%。 銷售額衝上千億元,對於任何一家房企而言,都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合景泰富對此也有執念。
  • 「隱藏」負債,融資成本高企,僅成立9年的新力控股能走多遠?
    根據財報及公開信息披露數據,2010年在江西南昌成立的新力控股,在2015年銷售規模達到45億,躋身江西房企前三甲後,公司銷售規模實現三級跳,直接從百億晉級到近900億規模。因此,通過少數股東權益,房企可以通過出售旗下子公司股權獲得資金,而這部分資金因為屬於股權置換,所以不會計入公司負債,而是作為公司資產存在於資產負債表中。如此一來,公司資產規模增加了,拿到更多現金流,卻沒有增加負債,從而起到削減負債規模的作用。根據新力控股最新半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到2018年,新力控股的少數股東權益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
  • 上交所8問四川地產「一哥」 藍光發展:發新債還舊債兌付債券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規模上市房企研究課題組統計50家規模上市房企發現,39家公布了2019年銷售目標的房企中,最終只有6家未能完成目標,而藍光發展就是其中一家。  而且為了衝擊千億目標,藍光發展去年的銷售均價下調了13%。
  • 「川藏路」上一騎絕塵,藍光發展秀精彩「車技」
    一系列多項「飄紅」的利好釋放,正在昭示著在後地產時代,藍光發展「車技」的一騎絕塵。技能一: 規模擴圍 盈利提速 多項指標秀盈利「肌肉」在房地產有條金科玉律: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而於一家房企而言,短期看盈利能力,長期則聚焦爆發突圍力。
  • 起底川系房企聖樺集團:百強成色不足卻畫千億大餅
    趕在行業的紅利末期,有房企卻吹響了向「千億俱樂部」挺進的衝鋒號。今年3月,成都房企聖樺集團成立四川、河南、陝西、雲南、安徽、湖南、江蘇等七大區域公司,正式建立全國區域化平臺發展架構,要「上規模、衝千億」。聖樺集團成立於2012年,目前多布局在河南周口、濮陽,安徽亳州、湖南株洲等三四線甚至五線城市。
  • 房企合銷比榜單:錘破千億房企的泡沫
    合同銷售額、營收、淨利潤、負債等是考察上市房企實力的重要指標,反映了企業的經營規模、經營效益、盈利能力等。其中,合同銷售額往往指的是全口徑銷售額,即將企業參與的所有樓盤項目的銷售額全部計入在內,長期作為某些房企的宣傳口號,並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真實的營收狀況。網易財經推出《2019內房股合銷比排行榜》,通過計算合銷比(合約銷售額/實際營收),從而真正區分與觀察房企的規模擴張及盈利能力等情況。合銷比排名靠前的房企,意味著其實營收水平越低、對合同銷售等套路的依賴越大。
  • 近期眾房企降負債動作越發頻繁 70%房企「踩線」眾房企主動「降檔」
    而在所統計H股的40家房企中,上半年財務指標處於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6家,佔比15%;黃色檔(一條踩線)房企17家,佔比42.5%;橙色檔(兩條踩線)房企10家,佔比25%;紅色檔(三條踩線)房企7家,佔比17.5%。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紅色檔的26家房企中,不乏頭部房企和千億規模房企的身影。
  • 房企2020中報關鍵詞:降負債、慎拿地、銷售為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房企2020中報關鍵詞:降負債、慎拿地、銷售為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我們還是會再減輕負債,因為要做完一些減負債,評級才有得升……」在8月24日的中期業績會上,富力地產董事長李思廉表示。
  • 房企降負債的八大路徑
    今年房地產調控政策絲毫沒有放鬆,加之疫情對房企經營產生影響,房企引入戰投的動作明顯增多,上半年包括福晟引入世茂、協信引入新加坡城市發展公司、綠城引入新湖中寶、新華聯引入中國國際金融、萬科引入信達資產管理等7家公司。上述案例有的是企業出於戰略轉型,有的是項目開發需要,有的則是資金鍊緊繃之下的無奈之舉。
  • 又一房企巨頭倒下:曾規模千億,現負債超2000億,賣公司都還不清
    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愈發艱難,甚至有的房地產集團走向了倒閉,從此退出市場。 憑藉良好的口碑,泰禾集團在2010年上市,只花幾年時間就完成了銷售額破千億的業績。2017年,泰禾集團銷售額達到了1007億,2018年又增加了400億左右,達到了驚人的1382.9億。
  • 四大維度深度解析2019年度千億房企陣營
    2019中指年度系列盤點已陸續發布,點擊關鍵詞查看: 2019年,在房地產政策基調保持穩定的背景下,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平穩增長,千億軍團持續擴容,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千億成為新的分水嶺。中指研究院聚焦千億陣營房企,深入剖析其銷售業績和經營情況,為房企提供參考。
  • 規模「注水」 壞帳纏身 千億房企濱江集團「隱疾」初顯
    來源:每日財報作者:何嬙省外擴張頻踩雷,兩個項目形成超過20億元壞帳剛邁過千億銷售規模的濱江集團麻煩不斷,近日,深交所向濱江集團(002244.SZ)發出年報問詢函,對於濱江集團壞帳準備、拆借款期末帳面餘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三大問題提出問詢
  • 智庫丨房企降負債的八大路徑
    今年房地產調控政策絲毫沒有放鬆,加之疫情對房企經營產生影響,房企引入戰投的動作明顯增多,上半年包括福晟引入世茂、協信引入新加坡城市發展公司、綠城引入新湖中寶、新華聯引入中國國際金融、萬科引入信達資產管理等7家公司。上述案例有的是企業出於戰略轉型,有的是項目開發需要,有的則是資金鍊緊繃之下的無奈之舉。
  • 「三條紅線」重壓 房企還有規模化的機會嗎
    「強者恆強」局面的出現,促使中小房企快步跟進,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格局下,或主動或被動,一批地產「黑馬」應運而生。然而行業邏輯正在發生變革,房地產行業將加速進入全新的時代。對於行業而言,「唯規模論」早已不再盛行,舉債擴張的高風險模式也將退出市場。當「三高」模式步入尾聲,面對僅存的窗口期,誰將會是去規模下的最後「黑馬」?
  • 千億負債中駿地產試水京東自營:440億資產抵押 逾六成債務待還
    前4個月業績同比下滑,大概率或讓中駿集團2020年上半業績失色,並進而對中駿集團今年千億營收目標形成挑戰。2019年3月,在2018年業績會上,中駿集團提出2020年千億銷售合約的目標;在2020年工作會議上,中駿再度提出「聚力攻堅 贏戰千億」,由此可見,其對千億規模的渴求躍然紙上。
  • 千億浙系房企新湖中寶陷債務困局 溫州資本大鱷左手地產右手金融
    2019年房企銷售TOP2002016年以後,新湖中寶在發展房地產主業的基礎上,布局金融股權投資領域。先後投資了諸多金融機構股權,實施「地產+網際網路金控」雙主業戰略。2016-2018年土地購置分布因為,上述土地儲備中包含大量舊改項目,不僅開發周期長、難度大、回款慢,而且拆遷資金消耗大,這就導致新湖中寶營收規模小於同規模房企,並且資金鍊緊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