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nspalash 網
文 | 新京報智庫特約撰稿 鍾飛騰
2020年註定將以分水嶺式的意義載入史冊。儘管不少專家仍在爭議,新冠肺炎疫情是否完全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但此疫情的確是21世紀第一場真正波及全球的重大危機。
從牽涉的人群、國家數量和死亡病例數衡量,新冠疫情絲毫不亞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無論哪個地區的人們,不分種族和長幼,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
展望2021年,影響全球局勢的,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因素。
新冠疫情仍將是研判2021年國際局勢的基準
在展望2021年的國際關係時,對新冠疫情發展趨勢及其影響的預測也就成為基準。
目前,世界主要大國都在加快防控疫情的疫苗研發和生產,並對重點人群進行了疫苗接種。然而,鑑於目前疫苗的生產能力和可靠性測試,以及大量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2021年上半年還無法普及到全球70多億人口。
對全世界而言,2021年上半年的最大挑戰仍然是如何防控疫情。
在疫情沒有被完全控制住之前,企業經營仍面臨著重大風險。根據美國消費者新聞和商業頻道的調查,65%的全球財務長認為,疫苗能否在明年第二季度得到廣泛使用,仍然是各企業確立2021年規劃時最為重大的不確定因素。
▲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如果各國政府仍繼續封鎖國境,有選擇性地開放,那麼將改變企業資金的流向和僱工計劃。甚至有人說,由於線下教育中斷、網絡教學設施的不齊全,以及就業困難,很可能形成「疫情一代」。
根據目前國際機構的分析,疫情還極大地影響到全球減貧和可持續發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推測,2020年全球將有90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也即每人每天的生活費用低於13元人民幣。這導致全球減貧成績一下子回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對於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靠前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不僅要繼續防控疫情,支援破產的家庭,更要管控由此而來的政治不穩定。
2020年12月中旬,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發布的報告認為,新冠疫情嚴重阻礙了聯合國確立的可持續發展進程,加劇了民眾對全球化的不滿,加深了數字鴻溝。為防止世界經濟的進一步斷裂,各國應重視「有韌性的多邊主義」。可以想見,在2021年的各類國際研討會中,「韌性」將繼續是一個高頻詞。
拜登重塑美國面臨挑戰
美國總統換成民主黨的拜登,這給西方世界增添了新動力。
與川普不同,拜登重視盟友價值,在外交政策上將顯著扭轉放棄盟友的川普主義。但與此同時,多數人也認識到,拜登將繼續生活在沒有川普的川普主義,這主要是指美國國內的分裂局面不會馬上消弭,畢竟川普贏得了7400萬張普選票,國內還有大批忠粉。
不少專家指出,2021年1月5日,美國喬治亞州的投票結果將決定美國參議院的政治局勢。目前,共和黨掌握著參議院50個席位,民主黨擁有48席,如果民主黨能夠拿下兩席,那麼局面將有利於民主黨。由於參議院決定大使、聯邦大法官,特別是內閣成員的任免,如果拜登取得對參議院的控制權,那麼不僅其外交政策的成效會有較大幅度提升,而且也可以推翻川普的一些內政安排。
▲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從目前態勢看,2021年兩黨仍將在參議院內嚴重對峙,拜登很可能處於弱勢。
在內外權力衰落背景下,拜登「振興美國」的努力將帶來複雜的影響。一方面,美國仍擁有強大的綜合實力,特別是在金融領域。美國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權力在不同領域的更替,並不是同時呈現,而往往按照從貿易生產、安全和金融等順序依次遞進。例如,19世紀末美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直到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後,美元才替代英鎊成了國際硬通貨。
另一方面,美國在重塑西方世界時,也必須小心地選擇對象和問題。
中國仍將快速追趕美國
造成中美大國戰略競爭態勢的更為根本的因素是,中美實力差距的急速縮小。新世紀以來的20年間,中國佔美國經濟比重增長了約7倍,這是史無前例的一種崛起。
經合組織(OECD)在2020年12月初發布的經濟展望中,儘管表現出了比2020年9月還要樂觀的預測,但同時表示,2021年世界經濟難以恢復到2019年底的水平。按照該機構的預測,2020年世界經濟的增速為負4.2%,如果疫情在2021年上半年得到有效控制,那麼新一年的世界經濟增速有望實現4.2%的正增長。即便如此,兩相抵消後,2021年世界經濟增幅仍低於2019年水平。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此消彼長的地區分布是不平衡的。其中,2021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預計為3.6%,美國經濟增速預計為3.2%,而中國經濟繼續引領世界經濟增長,增速可望達到8%。這意味著2021年中美經濟增長的差距仍有可能接近於5個百分點,而2020年的增長差距預計可達到5.5個百分點。
2020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預測,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14.9萬億美元,約佔美國的71.4%,2021年佔比將上升至75.2%。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突破,超過了20世紀以來第二大經濟體佔第一大經濟體的比重。1995年,日本佔美國經濟比重為71.3%,達到歷史峰值。
大國競爭中的貨幣和金融因素將更突出
2020年6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從7.1升至6.5。事實上,IMF在將人民幣計價的中國經濟總量換算成美元現值時,採用的匯率為6.9。截至目前,這一估算基本符合人民幣兌美元的全年平均值。因而,IMF經濟學家已經比較充分地考慮了匯率變化因素。按照IMF預測,2021年人民幣兌美元仍有小幅升值。
▲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對比IMF和OECD的最新預測數據,後者提高了對2021年美國經濟增速預測,而略下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即便如此,按照OECD的經濟增速預測值計算,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佔美國比重也將達到74.8%,比2019年佔比提高7.6個百分點。從「十五」至「十三五」的四個五年規劃時期,中國追趕美國經濟總量的增幅分別為5%、20%、12%和11%。
從發展趨勢看,「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總量佔美國比重將提高18個百分點,僅次於「十一五」時期的增幅。這似乎表明,新冠疫情如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一樣,將再次大幅度縮小中美經濟總量差距。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世界貨幣和金融體系仍建立在美元體系基礎上,中國雖快速推進人民幣的國際交易,但總體上說,人民幣與美元平起平坐還有很遠的路程。
確保價值鏈和供應鏈安全發展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有關供應鏈安全以及彈性供應鏈的討論引起廣泛注意。2020年11月中旬,15國籤署了《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不言而喻,協定在此時此刻達成,不會缺失了政治考量,但更加重要的是,這是一次亞洲國家團結合作、應對挑戰的重大經濟戰略選擇。
按照OECD預測,2020年韓日兩國的經濟增速分別為負1.1%和負5.3%。因而,加深與中國的聯繫自然成為很多國家的選擇。作為東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之一,日韓企業都明白積極融入中國大市場,才能加快復甦。
可以預料,以RCEP為引領,亞洲地區的市場一體化建設仍將被各國納入政策議程,作為應對疫情挑戰的重要區域平臺和機制。
□ 鍾飛騰(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地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柯銳 實習生:餘丹 校對:王心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