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市中區公立街13號歷史建築迎來「新生」。新時報記者郭堯 攝
提起濟南老城,很多人都會想到胡同裡那些青磚灰瓦的四合院。市中區公立街就有一處四合院,建於清朝晚期,已有上百年歷史,是濟南市為數不多保存最完整的老濟南四合院,已被列為濟南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7年前,這座四合院曾一度破敗不堪,被劃入「危房」之列。所幸,之後它迎來了一位愛惜古建築的新主人王偉,在前後耗資300萬元、經過3次大規模修繕後,8月8日,公立街13號歷史建築慶典儀式舉行,正式宣告這座百年四合院煥發「新生」。這一場「拯救四合院」的行動,也給其他老建築修繕提供了新的借鑑思路。
156萬元購置四合院修繕耗資300萬元
在經七緯五路口西側,有一條狹長不起眼的小巷,穿過車水馬龍的大道,拐進這條南北向的街巷中,漸漸遠離喧囂,時間仿佛都慢了下來。這條藏匿於鬧市中的小巷名為公立街,王偉購置的那處四合院就位於巷尾,門牌號為公立街13號。8日上午,王偉在院子門口舉辦了一個小型慶典儀式,聘請團隊敲鑼舞獅,一派熱鬧景象,慶祝自家四合院修繕工作正式完成。「前前後後修了3次,花費了300多萬元,如今來看,一切都是值得的。」看著眼前的這座古建築,聆聽著周圍人的驚嘆與讚美,王偉心中一股滿足感油然而生。
四合院院落內景新時報記者郭堯攝
這是一處怎樣的四合院,讓王偉如此情有獨鍾?從外觀來看,這是濟南為數不多保存相當完整、傳統方正的四合院。四合院整體坐西朝東,一進院落,由門樓、正房、南廂房、北廂房、倒座房5幢建築組成,正房五開間,北側和南側廂房三開間,倒座四開間,總面積200餘平方米。建築採用磚木結構,立面三段式劃分:下鹼石砌,牆身青磚砌築,硬山式屋頂。高高的門樓,大青石搭建起的門檻,門額上掛有「舜信園」三字門匾,門口左右兩旁各有一尊石獅。推朱漆木門而入,寬敞的院子裡長滿綠色植物,還有兩株約百年的丁香樹,3個鳥籠掛在樹枝上,畫眉、相思鳥、鷯哥嘰嘰喳喳地歡叫著,給院子帶來許多樂趣。儘管已有百年歷史,但院落形態基本保留著百年前的原樣,整體典雅大氣,細節之處彰顯精緻。
「當初跟這個院子結緣,還多虧了咱們時報呢。」王偉笑著回憶說,作為土生土長的濟南人,他一直是時報的忠實讀者,也對濟南的老建築很感興趣。2012年底,他在翻看《濟南時報》時,無意間看到一則出售四合院的廣告。院子主人是一名浙江商人,之前在濟南打拼創業時,從一位德州商人那裡購得此院,後因為返回老家導致院子閒置多年。「我當時就買了車票,揣著現金去了趟浙江,用誠意打動了院子主人,最終以156萬元價格買來此院。」
重新喚醒四合院改造和保護要「平衡」
156萬元購得一處200平方米四合院,還位於繁華的市中心,王偉看似撿了個「大便宜」,實際上卻沒少花費心思。「當時院子年久失修,修繕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成本。」王偉回憶說,當時整個院子破敗不堪,房頂漏水、牆皮剝落,連影壁牆也歪了,後來被房管部門劃入「危房」之列。為了修繕好這座古建築,從2014年到2020年間,王偉委託多家專業團隊重新設計、拆舊、翻新,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在原有磚瓦、原木頂梁基礎上翻修,從基礎結構改造再到內部裝修,前後進行了3次大規模修繕,耗時近7年時間終於改造完工。「修繕用了10噸青石,3000塊磚,1300片灰瓦,都是我跑遍了濟南和周邊地區,一點點淘回來的。」王偉說,普通裝修根本花不了300多萬元,他之所以花費超出普通翻修數倍的價格,是想把四合院古貌完整保存下來,這些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計算的。
一切努力也是值得的。2019年10月,濟南市公布了38處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公立街13號傳統民居榜上有名。如今,王偉將四合院當做辦公場所使用,他同時打算有序免費對外開放參觀,希望讓更多遊客和市民了解到這座歷史悠久的院子,這是他作為新主人的一種責任和使命。
公立街13號傳統民居曾被列入濟南市歷史建築普查建築
據調查,濟南現存的老四合院數量不少,除了那些被列入文保單位的院子外,還有很多屬於非文保單位,其中一些因產權複雜、人口眾多、閒置出租等,或者淪為大雜院,或者缺乏修繕而破敗。如何合理保護和開發四合院,也成為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其中,不少建築學者認為,對待老建築有側重保護和側重利用兩方面,與其任其衰敗下去,不如在充分尊重建築原始設計意圖、原始風貌基礎上,引入社會力量出資修繕,未嘗不是一種好的嘗試,「如果這種模式能做好,能給其他老建築提供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