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濟南寬窄不一的老胡同,一座座布局別致的四合院散落分布。圖為被改造成現代民宿的濟南四合院。趙曉攝
    中新網濟南8月15日電 (趙曉)青磚灰瓦、飛簷翹角、泉水汩汩……坐落於泉城濟南深巷中的一座四合院,保留了傳統民居的古樸風格,同時配有落地窗、中央空調等現代設施,裝修設計簡約大方。古韻與新風在這裡恰到好處地融合。
    近日,記者走進濟南寬窄不一的老胡同,一座座布局別致的四合院散落分布,部分仍保持傳統民居的面貌,但還有許多院子已經變換模樣,被改造成文藝酒吧、現代民宿、私房餐飲店等,傳統風格與現代元素並存,以另一種形式留住城市記憶。
    
濟南民宿「隱泉別院」既保留了傳統民居的古樸風格,同時配有許多現代設施,裝修設計簡約大方。趙曉 攝
    看中了濟南的泉水文化和傳統建築,常年在外打拼的於天偉在3年前回到老家把一處四合院,改造成了現代民宿「隱泉別院」。「當時院內建築年久失修,我們買下後進行了加固和翻新,保留一些老物件,『復活』院中的泉眼。」於天偉說,民宿與酒店最大的不同在於可以讓遊客體驗到當地文化,泉水和民居就是濟南特色文化的代表。
    
濟南王府池子街道內藏有一處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老宅院。趙曉 攝
    於天偉稱,在翻修的過程中,他們堅持修舊如舊,儘可能地保留四合院的原有樣貌。一些陳舊的老房梁拆下來,重新用實木房梁替換。房間內採用手工匠人編織的燈籠照明,同時增加地暖、新風系統等現代設備,提高舒適性。「希望用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復活』傳統民居,吸引年輕人入住體驗,感受濟南當地文化。」
    
圖為「隱泉別院」院內的泉眼,泉水可以用來冰鎮西瓜、飲料等。趙曉 攝
    在「隱泉別院」的店長郭夏楠看來,老濟南四合院既有北方建築粗獷大氣的特點,又具南方民居溫潤靈秀的特色。「相比北京四合院二進、三進等多進院布局,濟南四合院多為一進,小巧精緻,更有家的感覺。」
    
康熙年間,張家祖先買下張家大院這塊房產,代代守護,傳承至今。趙曉 攝
    在距離「隱泉別院」約1公裡的王府池子街道裡,藏有一處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老宅院,至今仍留存清末民初的建築,張家人在此居住了300多年。
    張家第17代孫媳李進蓮在受訪時說,康熙年間,張家祖先買下這塊房產,代代守護,傳承至今。「過去是整個家族都在院裡生活,10年前,我和丈夫對老建築進行了翻修,用空置房屋做餐飲經營。」
    「我們不敢大改大動,改造東屋時用純實木換掉已經腐朽的木料,留下老石頭、磚瓦,重新嵌入現在的房子裡。」據李進蓮介紹,為保住房屋的歷史厚重感,她和丈夫沒少費心思,聘請專業的古建築施工隊修繕。如今,張家大院吸引八方食客靠得不僅是餐品和服務,還有一種歷史積澱和文化氛圍。
    
圖為在濟南老街裡,起鳳橋下泉水流。趙曉 攝
    山東建築大學齊魯建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姜波認為,當下,對濟南老四合院進行改造升級、現代化利用是大勢所趨。過去傳統四合院是一家人居住,院落寬敞,但上世紀50年代後,濟南四合院的使用功能和居住方式發生變化,變成多戶人家雜居,出現私搭亂建現象。這也是近些年,濟南不斷對老城區進行保護性改造的緣由。
    
張家大院內種有一棵老石榴樹,樹下鋪著古樸的灰磚。趙曉 攝
    「如果從正面引導商業化開發,濟南四合院也能很好地融入現代城市生活中。」姜波建議,為避免四合院被過度改造、使用不當,政府應出臺相關保護性改造導則,規定哪些可以拆,哪些需要保留,加大對優秀改造案例的推廣力度,同時提高市民對傳統四合院的保護意識,引導社會以看待歷史文化的眼光,守護老民居,延續城市文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