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的相聲聽膩了,我有點想念相聲泰鬥馬三立了

2020-12-22 李砍柴

1929年的一天,天津街頭,烈日炎炎。

15歲的馬三立,第一次跟著師哥高桂清「撂地」,所謂「撂地」相當於現在的「擺地攤兒」。馬三立和高桂清說了一段《三字經》。

高桂清:「說相聲得有一定的學問,您這學問就不錯。」

馬三立:「我上學那會兒,老師最喜歡我,沒挨過罵,也沒挨過打,沒招老師生過氣。」

高桂清一臉認真地看著馬三立,說道:「好學生啊!」

馬三立:「您看我這意思,像個好學生不像?」

馬三立和高桂清兩個人就這樣一逗一捧,很快引來了一群密密麻麻的看客。

提及上學,馬三立一股委屈湧上心頭,他很想放聲大哭。

他腦子裡都是打籃球,給同學們講段子的畫面,想想此刻同學們都還在學校上課,而自己卻已經開始「撂地」賣藝了。

人越聚越多,馬三立丟下委屈,用一個個包袱,逗得看客笑聲不斷,擊掌叫好。

這就是馬三立,一個從困苦生活裡,長出來的「段子手」。

馬三立上中學那年,學校要求穿校服。

可憐他家,真的是窮得叮噹響。他所有衣服都是用舊大褂改成的小褂,根本沒錢買新校服。但學校的規定,又不得違反。

當馬三立告訴父親,必須穿校服才能上學時。父親將手伸進大褂兜裡,摸了又摸,終究只能嘆了口氣。

馬三立的後媽丁氏撅著嘴奚落他:就你賺那幾個錢,吃了上頓沒下頓,還想給少爺置辦校服?嘁……

父親眼瞅著丁氏離開,再次將手伸進大褂兜裡。掏出幾個錢,低聲對馬三立的哥哥說:「這幾塊錢,本來打算買煤球的,先給三立買身校服吧。」

一直沒吭聲的馬三立忽然對父親說:「爸爸,讓我去買吧!」

父親看了看馬三立,心想:這孩子,買個校服有什麼好爭的?

見馬三立堅持,父親便囑咐了一句:「記住,量好尺寸,買合適了!」

馬三立興奮不已,連聲答應。

第二天,父親早早地就起來了。他對馬三立說:「三立呀,把校服穿上,看看!」

馬三立一隻胳膊伸進袖子裡時,父親已經開始皺眉,當兩隻胳膊都伸進袖子裡,依然沒看到小手露出來時,父親被氣到無法呼吸。

馬三立的手在肥大的校服裡,一直伸不出來,因為這件校服的尺碼至少大了3個號。

父親氣得說話都不利索了:「你,你……不是囑咐你,要買合適的嗎?」

馬三立將兩隻躲在衣袖裡的胳膊使勁兒揚了揚,那架勢有點像唱戲人的抖袖動作。

當他好不容易將兩隻手露出來時,怯怯地對父親說道:「我想,冬天套棉襖,明年我……還能穿……」

過了好大一會兒,父親才接話:「唉,鬧了半天,他的『包袱』使在這兒啦!」

說相聲,最講究使「包袱」,經過嚴絲合縫的鋪墊,最後不著痕跡地將「包袱」抖露出來,讓觀眾恍然大悟,樂到回味無窮,才算成功。

這是馬三立有生以來說的第一個「段子」。

在他一生說過的千百個「段子」裡,這是唯一一個讓人笑不出來的段子。

此後的馬三立,一生都在逗人笑。

學生時代的馬三立很喜歡打籃球,因為個子高,他兩隻胳膊向上輕輕一抬,籃球就乖乖地落到籃筐裡去了。

按理說,又高又瘦的他,佔有絕對的優勢,打個前鋒或後衛都不是問題。但是,他真的太瘦了,跑起路來,晃晃悠悠的。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好像隨時會倒下去。

後來同學們打比賽時,都不敢讓他上場。生怕一個不留神,把他撞倒,折胳膊折腿兒,那後果,不敢想像。

馬三立淪為了讓人看不起的「陪練」。

一天外面下起了瓢潑大雨,戶外體育課,改為了室內課。

體育老師一進教室就說:「今天下雨,不能練操,改在屋裡上課。嗯,講個故事吧……」

他一邊說,一邊在教室裡尋找會講故事的同學。

當他的目光看向馬三立時,忽然一拍腦門:「咦,你們家不是說相聲的嗎?你爸爸馬德祿和「萬人迷」李德鍚搭夥,這幾年很紅嘛。你哥哥馬桂元對吧?我聽過他好幾段相聲,年紀輕輕的,咬文嚼字,很有些味道……」

老師回憶完馬三立的父親和哥哥,隨即對馬三立說:「你是門裡出身,今天給大家說一段,怎麼樣?」

馬三立自打上學以來,一直是個毫不起眼的學生。連打個籃球,也只能是陪練的角色。

眼下,老師竟然給了他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他在同學們熱情的掌聲中,一臉茫然地走上講臺。

當他在講臺上站穩,看著臺下一張張熟悉又陌生的臉龐,忽然渾身的血液都沸騰了!

他馬上調整好狀態,清了清嗓子:「我,說段《怯跟班》吧!」

《怯跟班》講的是一個有口音的鄉下人,給闊老爺當跟班的故事。因為很多規矩都不懂,做事又毛手毛腳,鬧了不少笑話。

馬三立一人分飾兩角,不僅把闊老爺和跟班的口音模仿得惟妙惟肖,連神情都超級相像。

全班同學被他逗得人仰馬翻,連老師也拍著大腿連連喊道:「受不了,真受不了……終究是藝人子弟,有根基啊!」

接下來,老師和同學們一致決定:以後每個星期四,只要颳風下雨,都由馬三立給大家說相聲。

不久,馬三立聲名大噪,更是學校文藝晚會上的風雲人物。

同學們熱情的掌聲和歡呼聲,為馬三立清苦的中學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只不過,此時的他,並不知道,在學校說相聲和艱難地以此謀生,那完全是兩碼事。

一轉眼,馬三立中學畢業了,但家裡實在拿不出錢供他繼續上學。

馬三立無奈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加入了吃「開口飯」行當,成了一名職業「相聲人」。

他每天忙著早出晚歸「撂地」趕場,哥哥馬桂元不知道什麼原因,開始抽大煙。哥哥賺來的錢都化作一團團的煙霧,沒錢上交給家裡,還跟嫂子一直在家裡吃飯。

後媽丁氏整天摔鍋摔碗,婆媳吵架是常有的事兒。

父親管不了成年的兒子、兒媳,也管不住丁氏。只能自己生悶氣,日子一長,積鬱成疾,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看著這個早已「散架」的家,馬三立暗自考量:父親在世一天,這個家還尚且叫家。父親不在了,恐怕自己的婚事都沒著落了吧?

興許是上天憐他,就在他默默地打著「小算盤」時。父親的賭友給他找到了一個姑娘,會做活、做飯。最關鍵的是,對男方家的條件沒有特殊要求。

就這樣,馬三立父親借了60塊錢高利貸,給他娶了個媳婦。

1935年,給兒子辦完婚事,了無遺憾的父親撒手西去。

父親一走,這個家全靠馬三立那單薄的肩膀撐著了。

為了多掙點錢,馬三立可謂是豁出命了。

他早上吃一點乾糧就出去撂地,或趕書場茶社。他上午說,下午說,晚上說,為了多掙兩毛錢,還要趕在青樓關燈前,再說一段。

風裡來,雨裡去,人越來越瘦了,飯量卻是越來越大,但現實根本不給他吃飽飯的機會。

大過年的,家裡連包餃子的麵粉都沒有。

他那段讓觀眾們捧腹的《吃餃子》,就來源於他的真實經歷。

過年時,看別人家都包餃子,馬三立的兒子也嘴饞了。

馬三立說:「包餃子吧,咱也包。」

他哪裡知道,家裡不僅沒肉做餡料,連最基本的麵粉都沒有。

最後,他尋思著去賒幾斤面,但掌柜的死活不給他賒帳。他在人家門口說了好幾段相聲,掌柜的依然不答應賒面給他。

馬三立被逼無奈,威脅掌柜的:「你要是再不給我賒面,我就給你念喪歌了,什麼倒黴念什麼。」

掌柜的才給他賒了一點麵粉。

馬三立後來在回憶錄裡寫道:當家家戶戶都在忙年守歲,我家卻一點都沒有過年的樣子。

所有破爛東西當賣一空,才勉強換來幾個饅頭。我們早早地熄燈睡覺,我在黑暗中,流著眼淚,熬過了除夕夜。

飢餓不僅讓馬三立的身體越來越瘦,連尊嚴都丟了。

在他18歲那年,去青樓說相聲經常被人奚落,他與劉寶瑞倆人決定去「跑碼頭」。

有一次,在營口到煙臺的船上,一連兩天沒吃東西的劉寶瑞餓暈過去了。馬三立顧不得孔夫子「非禮勿動」的遺訓,偷了船上的兩個鍋餅,才救了劉寶瑞一命。

馬三立感覺自己被劈成了兩個人,一個在生活的各種苦痛中煎熬,一個卻要想辦法說段子讓人笑。

對於一個靠逗樂養家的藝人來說,他沒權利讓自己悲傷。

1956年,馬三立給重要領導人演出了兩場《買猴兒》。

一時間,《買猴兒》裡那個辦事馬馬虎虎、工作極度不認真的人物形象——馬大哈,很快被全國人民熟知,馬三立的名字也終於傳遍了大江南北。

然而,猛烈的歡喜過後,是難以言說的悲痛。

1957年,創作《買猴兒》的何遲先生被打成第一批「右派」,說過《買猴兒》的馬三立註定難逃此劫。

馬三立被「帶走」了。

剎那間,所有傷人的惡語,如同瀑布般傾瀉而來。

「馬三立不老實後果自負」、「只有老老實實向人民交代才有出路」、「想找個靠山吧……」

1958年,馬三立被正式打為「右派」。

正值盛年的馬三立,被關進「牛棚」,團煤球、打掃衛生,徹底成了個雜役工。

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追求:我得讓觀眾們樂得岔氣,觀眾們高興壞了,我這心裡也就美了。

他創作段子,背詞兒,幾乎每天早晨都會練上一段。

直到1979年,馬三立才得以平反。

當單位要當眾傳達這則消息時,竟找不到他被打成「右派」的任何檔案。

經辦人告訴他:本來定4個,後來要求追加11個,就是湊個數,哪來什麼檔案!

20年的大好時光,全用來「湊數」了。

平反以後,馬三立在黃河戲院再次表演了《買猴兒》。表演完畢,他站在臺上,哭成了淚人兒。

此後的馬三立,在無人捧哏的情況下,編創出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單口小段:《逗你玩》、《家傳秘方》等等。

他傾其一生,都只為反映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給觀眾帶來歡樂的同時,也留下了回味無窮的文化內涵。

馬三立不僅為相聲界貢獻了無數個段子,在生活中,同樣是個「段子手」,周圍的人都稱他為「活寶」。

馬三立有一次生病住院,本來生病就不是啥開心的事兒。來探望他的人,個個都沉默不語。

馬三立卻說:「呦,我這成室內代售鮮花的了!」

一句話,就讓探望的人們,樂了起來,氣氛也變得輕快了許多。

馬三立有次午睡醒來,發現妻子的衣服翹起來了,總是縫不好。他看了看妻子的衣服,說道:「不如,買兩個圖釘釘上吧。」妻子被逗得哈哈直樂,笑著回答:「那衣服是釘上了,肉可疼了。」

如果說舞臺上的馬三立,是「相聲泰鬥」,是喜劇大師。

那生活中的馬三立就是個普通的老爺子。他會讓自己講的每一個段子,都像是一陣陣清風,拂面而來,自然而純澈,不帶任何的藝術技巧。

2003年,這位苦了一輩子的「可憐蟲」,最會講「段子」的老爺子走了。他在遺囑中說:「我畢生只想把笑留給人民。」

馬三立這一生,不管是小小年紀就輟學賣藝,還是在成名之後被打為「右派」;甚至年過古稀還要登臺表演。

他始終抱著「要把笑留給人民」的決心,將生活的苦全都化作了舞臺上那一個個搞笑幽默的段子。

之前讀過這樣一句話:苦難是藝術最好的養料。深以為然,從馬三立老先生身上即可窺見一斑。

或許我們每個人,面對苦難,都希望不曾擁有,

可是人生實苦,終究都是要去經歷一些的,或是貧窮,或是病痛,或是離開,或是告別,不管如何,苦難總是會有的。

如何生活,好好地活下去,就成了我們的生活藝術,是悲悲戚戚地痛苦生活,還是像馬三立老先生那樣,用一個個幽默化解苦難,開心活下去,相信你,會有最好的答案。

願所有人的苦難都不僅僅只是苦難,願我們都能從苦難中,開出一朵絢麗的花來。

註:部分資料來源《馬三立別傳》

. END .

【文| 林語菡

【編輯| 丹尼爾李】

【排版 | 毛毛雨】

相關焦點

  • 相聲泰鬥馬三立,是郭德綱口中所說的,活得久才成的藝術家?
    按照遺囑,馬三立的葬禮一切從簡,一位拄著拐棍、頂著白髮的觀眾來為他送行,看著他的遺像說:沒辦法啊,閻王也愛聽您說相聲。無論是馬三立先生,還是現在的馬志明先生,說的都是勤勤懇懇的相聲,服務的都是平平凡凡的社會大眾。因此上,許多人都敬仰著馬家,懷念著馬三立先生。好多老觀眾感慨:在馬老去世的前幾年,我都覺得馬老沒有去世,是因為年齡的原因,身體的原因無法登臺演出。
  • 相聲泰鬥馬三立為何不上春晚,85年春晚姜昆做了啥,馬老生氣了?
    說到相聲泰鬥馬三立,想必很多人並不陌生。他一直都是大家公認的相聲界典型代表人物,不管是藝術修養還是為人處事方面,都堪稱業內典範。其中馬季曾評價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一生也是充滿坎坷,但他從未有過抱怨。無論現實生活如何摧殘他的肉體,他依然沒有放棄對相聲藝術的執著追求。也正是這份信仰,讓他一路堅持走來。
  • 姜昆相聲和郭德綱相聲究竟區別在哪兒?
    一提到相聲演員姜昆,大家就不約而同地聯想到郭德綱,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哈。有時我在想,出現這種現象到底是為什麼呢?姜昆和李文華在表演相聲姜昆的相聲我聽的比較多的,在八十年代時候,家家幾乎是黑白電視,電視上時常播放他和李文華的相聲,他們倆簡直就是一對黃金搭檔,尤其是李文華的蔫巴巴的精彩至極的捧哏
  • 相聲百年恩怨之張壽臣:真正的相聲老祖,與馬三立勢同水火?
    大家好,今天是「相聲百年恩怨」第二篇。這篇文章講一下相聲界兩位大宗師級藝人的恩怨糾葛,就是張壽臣和馬三立。 如果說70年代以後相聲藝人管馬三立叫「老祖」是崇拜到不知道怎麼稱呼了的話,那張壽臣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相聲老祖」。
  • 論現在的相聲演員,誰可以稱得上相聲大師呢?郭德綱又是什麼地位?
    要說起現在的相聲,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郭德綱,以及德雲社等人。毫無疑問,如今的德雲社鶴立雞群一家獨大,可以說是相聲的代名詞,從一定程度上講,郭德綱的影響力和對相聲的貢獻,已經超過了很多相聲大師。那麼郭德綱可以稱的上相聲大師嗎?
  • 相聲界輩分很嚴格?真這麼排的話,那郭德綱的輩分真的很小
    最近最受歡迎的喜劇節目是由郭德綱帶領的徒弟們參加的「德雲鬥笑社」。裡面有很多知名的相聲演員。不得不承認,在當今的相聲界裡,郭德綱無疑是最有實力的。如果沒有他,相聲界會失去一批觀眾。不過在相聲界裡,似乎有許多不成文的規矩要遵守。
  • 馬三立的相聲聽上去絮絮叨叨,其實每一句臺詞,都是他有意設計
    馬三立晚年的時候被稱為相聲泰鬥,一方面是他的輩分高,年歲大,另外更主要的,還是他一生表演過那麼多經典的相聲作品,不管是作品本身還是言傳身教,都令人折服,讓人感受到相聲藝術的魅力,和馬老的個人魅力。就像馬三立自己的相聲,很多時候聽上去都絮絮叨叨的,好幾句話還要重複,其實這裡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停頓和重複,都是馬三立事先設計好的,那就是他追求的表演風格。現在有些演員在臺下並不好好對詞兒,感覺差不多了就直接上臺,其實這樣的表演風險很大,即使再有舞臺經驗,也不應該每次都不做充分準備,倉促上臺。
  • 郭德綱單口相聲說的好,還是對口相聲說的好?
    作為把老郭當睡神,每晚必聽老郭的相聲才能睡著的鋼絲,明顯的發現郭德綱這幾年的新作品越來越少,尤其從2012年以後。大多數的相聲的包袱都沒有變過,和剛出名那會兒你字系列,我字系列相比較,老郭的對口相聲處在一個平淡期,不過他的單口相聲作品的數量卻沒減少,尤其是在愛奇藝錄製《坑王駕到》這個節目以來,一年大約至少還有七八部長篇單口相聲作品。馬未都也曾評價過說郭德綱的單口相聲,說得比雙口相聲要好,其實我個人也是這麼感覺。
  • 郭德綱的相聲有時很惡俗?網友:更愛聽盧鑫玉浩,和馮鞏牛群一掛的
    郭德綱把相聲給救活了,但是郭德綱的相聲聽多了也開始有點厭了,有網友就說:「郭德綱的相聲有時候是真的很惡俗,我不太愛聽,盧鑫玉浩的很對我胃口,不髒口,不黃,原創,歡樂,和馮鞏牛群一掛的,有認識這倆人的嗎?」
  • 盤點:郭德綱對相聲的三大貢獻!網友:流芳千古!
    但郭德綱將它們一股腦錄音偷學,用行話就是「捋活」,並且當成自己的作品表演賣錢。而且郭德綱通過自己的話術,讓粉絲覺得這是在拯救即將失傳的相聲,是在做一件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實際上這就是商業行為,而且是違反行業規則的缺德之舉。有點像我家裡本來有一個傳家寶,被一個小偷偷去巡迴展覽,結果小偷不但不認錯,還指著鼻子罵我把好東西藏著不奉獻給廣大人民群眾,其實這是我的私人財產你特麼管得著管不著。
  • 憑心而論,在相聲最低迷的時候,是郭德綱扛起了相聲的「大旗」
    不知道什麼原因,就在前幾年,相聲有了一段時間的低迷期和空窗期。人們在聽它的時候除了尬笑之外,還有一種澀澀的感覺。是段子的老化退步,還是從業者的黔驢技窮,這一點我們無從得知。但是人們對相聲的熱情正在逐步的減退和消失。
  • 相聲就是京劇的小跟班
    說起相聲的起源,說來話長,如果按照相聲界供奉的祖師爺東方朔算起,至少從漢朝就開始。但真正的相聲起源是清末的北京。在這個天翻地覆的歷史階段,誕生了許多新的藝術形式,京劇,相聲都是在這個階段成型壯大,京劇有同光十三絕,相聲有開宗立派的窮不怕朱紹文。相聲最早是在口技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蒲松齡的《口技》描繪了口技表演的形式,表演者模仿各種自然界的,動物的,人的聲音,模仿的惟妙惟肖,觀眾嘆為觀止。演出結束,只是一人,一桌,一扇而已,後來慢慢加上動作,成為雙簧,加上故事情節,演變為相聲。
  • 郭德綱:葷口相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而且是給聰明人聽的
    提到中國相聲界,郭德綱是絕對是不得不提的一個人,雖然很多人對於他的相聲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但是不得不說,他的出現,確實帶動了相聲行業的熱門,他也確實為大眾奉獻了非常多的歡樂。說到郭德綱的相聲功力,那絕對不是吹的,老梁曾經說,郭德綱會很多如今已經近乎失傳的東西,很多老先生一輩才會的傳統相聲技巧,目前來看可能只有他還會了。
  • 郭德綱與馬三立高足尹笑聲的恩怨由來,老郭做的有點不地道
    對待相聲行業的藝人,郭德綱有種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這種態度區別於什麼呢?相聲行業中很多同行對郭德綱橫加指責,當然了郭德綱也對他們不屑一顧,與此同時,對於一些真正有實力的前輩藝人,郭德綱內心充滿著尊敬。因為年輕氣盛時的郭德綱,和如今雲淡風輕的郭德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當然了,這也情有可原,于謙就曾經說過當時的德雲需要郭德綱這樣的衝勁,如果像我這樣的性格,德雲社根本走不到今天。那個時候的郭德綱,天不怕地不怕,對於相聲行業的很多不平事,都直言不諱地指出其中的彎彎繞。
  • 郭德綱的相聲除了助眠還「要命」,健身房出事故卻讓郭德綱背鍋
    哈嘍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今天的娛樂話題,隨著中國相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郭德綱的相聲,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會在睡覺前打開郭德綱的相聲聽著助眠,小編就是這樣,每次睡覺前打開郭德綱的相聲,手機倒扣就開始睡覺了,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和小編是一樣的習慣,是否助眠小編還真的不是很懂
  • 相聲界依然在世輩分最高的相聲演員什麼輩分?郭德綱是什麼輩分?
    相聲界是十分講究輩分的,以前郭德綱三次闖蕩北京城,就是因為沒有拜師屬於海清,沒有師門在相聲這個行業就不好混,這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如此,看看張攀劉銓淼吧,沒有師門之前即使相聲大賽拿了一等獎,照樣沒有機會登臺演出,在天津都混不下去了,拜師郭德綱後終於有了演出的機會。
  • 中國十大相聲演員,殿堂級相聲表演藝術家有幾位?沒有郭德綱哦!
    相聲是一種清朝就開始了的民間說唱曲藝,他的傳承和學問更是博大精深,但對於普通觀眾的我們自然享受笑聲就好,你也喜歡聽相聲麼?認識的有名的相聲演員有哪些?知道殿堂級相聲表演藝術家都有誰麼?一起來看看吧!在他的帶領和推動下,相聲藝術真正走進千家萬戶,達到了一個令人矚目的藝術高峰。侯寶林先生是相聲界具有開創性的一代宗師,在他漫長的60年的藝術生涯中,潛心研究並發展相聲藝術,把歡笑帶給觀眾,他為相聲事業傾注了畢生精力。2、馬三立馬三立 ,中國已故相聲泰鬥,相聲八德之一馬德祿之子。
  • 第一屆永熙杯相聲大賽圓滿落幕,相聲泰鬥李金鬥陳寒柏坐鎮頒獎
    紀召輝、徐世亮拿下最佳捧哏和逗哏,相聲泰鬥李金鬥先生親自為最佳捧逗頒獎,可謂新人輩出,一片繁榮。提起永熙杯,不得不提相聲大家張永熙,相聲界有「南張北侯中少林」的說法,了解曲藝的觀眾應該都知道,南張就是張永熙,北侯和中少林分別指侯寶林和濟南孫少林兩位相聲大師。此次相聲大賽,用張永熙先生的名字命名,算得上是實至名歸。
  • 相聲泰鬥馬三立唯一一次的春晚,姜昆對其「稱謂」卻引網友熱議
    博穎聊娛樂 舉報   論相聲界年齡最長 輩分最高  資歷最老的人 那一定是非馬三立老先生莫屬了
  • 三大相聲世家:常家、侯家、馬家三峰並峙,網友:百年相聲奇觀!
    他給毛澤東說過150多段相聲,其中50多段在民間從沒有說過,常引毛澤東笑得直不起腰。主席聽相聲,一個段子就聽一遍。但一次聽了侯寶林的《關公戰秦瓊》後,當場說了四個字:再說一遍!他精心梳洗了一番後,對著鏡頭說道:我侯寶林說了一輩子相聲,研究了一輩子相聲,我最大的願望,是把最好的藝術獻給你們。現在,侯寶林要走了,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說完,侯寶林一臉安詳。3天之後,他走了,那天恰好立春。侯派相聲,代表人物侯寶林,他的相聲語言清新、流暢,格調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