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相聲的起源,說來話長,如果按照相聲界供奉的祖師爺東方朔算起,至少從漢朝就開始。但真正的相聲起源是清末的北京。清末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特殊時期,內憂外患,李鴻章上書同治皇帝,曰:「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以前的外患都來自西北邊防的夷族,沒有中國的文明,而現在的外患來自海上,洋槍利艦,文明層次高於中國。以前可以用夏變夷,現在以夷變夏了。
在這個天翻地覆的歷史階段,誕生了許多新的藝術形式,京劇,相聲都是在這個階段成型壯大,京劇有同光十三絕,相聲有開宗立派的窮不怕朱紹文。相聲最早是在口技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蒲松齡的《口技》描繪了口技表演的形式,表演者模仿各種自然界的,動物的,人的聲音,模仿的惟妙惟肖,觀眾嘆為觀止。演出結束,只是一人,一桌,一扇而已,後來慢慢加上動作,成為雙簧,加上故事情節,演變為相聲。
相聲的四門功課,說學逗唱,開始最核心的是學,就是口技。相聲隨京劇的興起而普及不是偶然的,因為口技太難了,不好學,而且口技不具有可複製性,如同劉謙的魔術,被人揭了謎底,再在人前表演,索然無味了。你壺裡裝的就是水,你給大家表演,倒出來的還是水,這還有誰看呢?觀眾知道了老鼠聲,貓聲都是人學的,那他再聽,就沒有興趣了。
而京劇的出現正好給學帶來了標的,滿城爭唱叫天兒,無人不學譚鑫培,每個人都學,說口技的就更有優勢了,比起學各種聲音,學唱腔就相對容易了,而且還具有可複製性,譚鑫培不能只唱一齣戲吧,天天唱賣馬,那他也恐怕也要去賣馬了。現代相聲的沒落,跟演出的曲目太少也有關係,一年到頭就排一處戲,鐵桿粉絲也會厭倦了,我請你去聽郭德綱的相聲,天天就是相同的一段,再好也要吐了。學完這段,下回學那段,學完譚鑫培,再學梅蘭芳。熱愛京劇的觀眾發覺這一個人就能生旦淨末醜,演出全本戲,自然追捧了。
當年侯寶林後來居上,超過馬三立,就是侯寶林能學京劇,受到觀眾的喜愛,大火特火,馬三立只好到天津《賣元宵》去了,馬三立是大家,但只能在《黃鶴樓》中雜學唱。七八十年代,相聲的恢復也和京劇的復興有關。今天郭德綱能把相聲重新振興,好像和京劇沒有了聯繫,可我們不要忘了,他可是唱評劇的。「列寧我打坐在克裡姆林宮,尊一聲斯維爾德洛夫你細聽分明,前幾天我讓那瓦西裡去把糧食弄,為什麼到今日不見回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