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寶」的內涵

2020-12-23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北京白雲觀公眾號,作者為清虛道人,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凡信奉道教者,皆知道教「三寶」。在道教中「三寶」有諸多稱呼,其曰道經師,又曰慈儉讓,亦有精氣神。面對這些差別,初學道者往往容易混淆三寶的內涵,不知該遵循什麼樣的法則去修行。其實,在道教不同三寶名號之間本來便有內在的、本真上的關聯性。

(資料圖)

道教以道為教化,其認為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是由道化生而來的,萬物皆在道中。但因為道具有杳冥、無為等特性,它本身又是很難去感知的一種存在。基於道的這一特殊屬性,道祖在《道德經》第一章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論點,意思是大道需要通過闡述才能被人所理解,但因為世人眾等存在個體上的差異,所以其理解的道又是互不相同的。

這便是道祖所提出的道之「自然」的屬性。每個人的道不同,所以無法直接用道祖所言之道來衡量諸輩後人所修之道。在此基礎上,就使修道人皈依道經師三寶具備了非常現實的意義。

衡定一個人是否具有道教信仰,最基本的前提是他是否已經皈依道經師三寶。《脈望》卷二中記載曰:「教有道經師寶。道寶,太上三尊也;經寶,三洞四輔真經也;師寶,十方得道眾聖。」

《道教義樞》卷一中記載為:「一者道寶,二者太上經寶,三者大法師寶。」道寶乃是太上無極大道,經寶是道教三十六部尊敬,師寶則曰玄中大法師。道經師三寶代表的是由杳冥之道、至闡道之經、再到述經之師三者之間一脈相承的系統性。從師而學經、從經而悟道,這又是後輩學人從後天之身返修先天之真的過程。

在道教三寶信仰中,道經師寶三寶是一切修真的基本前提,其不僅點明了學道所必需擁有的道脈傳承,更用簡單三個字為眾人指出了內觀自身之道的方法和方向。

在皈依道經師三寶的前提下,道祖所言「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以及身中精氣神三寶,則分別是從修行的性功和命功處著手,乃是實現具體性命雙修的煉真功夫。道教修行脫離不開身心二字,其總法門又皆歸於一個「道」字。修行又稱修道,是在通過對無待之心性的明證和對有形之肉體的逍遙兩方面的修證,進而去參透我道之「自然」究竟為何。

從心性上來說,道教所推崇的慈悲、仁愛、樸素、真一等精神,皆源於道祖提出的慈、儉、讓三寶。再去追根溯源,則又與無為、自然之精神相契合。慈,是指修道人應該對天地萬物保持「常善救人」的慈愛與悲憫的精神,通過「善利萬物」的方式來使四生六道都能有機會聽悟道法。

普度眾生,這是宗教所具有的社會擔當。儉,一方面是對道人物質生活的約束,另一方面則是對內心欲求的檢點。道教提倡少私寡慾,唯有減少對外在欲求的追逐才能內返其心,不因五色、五聲、五味等外物而動搖了心中真常。於此,也就順延出了「讓」字所具有的不爭、不欲、不求的意蘊。

修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行道的標準,其中心主旨不離無為和自然,其妙用在於守雌和不爭。在萬物無常變幻的世界中能夠守得住自我恆常,這雖是心性上的修行,卻也與肉體上的煉養一脈相傳。道教以長生為貴,此必然要求修道者減少對身體精氣神的損耗。心性上的無為清靜,精氣神此身中三寶所構成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合道的完整的修煉體系,則與道祖提出的「復歸於嬰兒」之理念相一致。道家修行,講究從後天返先天,人生來之時乃是精氣神具足的形體,生命的衰老至死亡便是精氣神日漸損耗的必然結果。

人們因不能把控自身欲求而放蕩形骸,所以才會在世事浮華中沉淪不朽。道教以長生得道為終極追求,想要實現與道合一,便要從後天之形神入手,通過斂心去欲、內調外養的方式來保證自身精氣神三寶的充盈,從而進一步求證以合道真的法門。

慈儉讓與精氣神之兩種「三寶」,雖然講說的是不同的修煉主題,但二者仍然是以道經師三寶的教誡為依託。道教對三寶的定義,其以道寶為核心,慈儉讓與精氣神乃是道在人間修行的不同教化形態。既言談到具體的性命修行事,便不能脫離師寶與經寶的指導意義,更不能離開大道而妄談。從宗教意義上說,對三寶的違背,便是在棄真就偽,是脫離了萬事萬物基本的規律和規則。若如此,一切修真事都只能變成痴愚者的妄談。

相關焦點

  • 道教裡「三寶」、「七寶」、「八寶」都指什麼?
    近些年,隨著眾多道教廟觀對道教信仰和文化的普及力度不斷加強,道教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了解。像我們都熟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簡單幾個數字便高度概括了大道衍生萬物的過程,可見,簡單的幾個數字,在道教中也常常被賦予獨特內涵。
  • 道教三寶指的是什麼,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
    一、道家三寶指的有多各方面,咱們來一一解析。1、道教三寶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2、道教要旨三寶    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學道、修道、行道的三要旨,尊為三寶者。    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依奉道之「道、經、師」三寶。
  • 道教的三寶、七寶、八寶指的都是什麼?
    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依奉道之「道、經、師」三寶。
  • 道教三寶、七寶與八寶分別指的是什麼?一般人很少知道
    道教歷史源遠流長,自東漢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以來,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道教元素的存在。本期就來跟大家一起聊聊道教的「三寶」、「七寶」與「八寶」。道教三寶何謂道教的三寶呢?
  • 道教的「三寶」指的是什麼?修行之人需要遵守的基本準則
    道教的文化玄之又玄,道教典籍浩如煙海,作為一個以勸人向善和弘揚傳統文化為目標的宗教,人們對道教產生濃厚的興趣。然而由於道教清靜無為的思想,再加上晦澀難懂的典籍,導致很多人難窺玄門的奧妙。小編會陸續為大家科普道教文化常識,歡迎大家的關注。本期為大家科普道教的「三寶」指的是哪些?
  • 道教名勝驪山明聖宮
    1998年,經臨潼區宗教局批准,明聖宮開辦了首期道教文化知識專修班,從各地招收了30名學員,這些學員大多來自於道教世家,具有深厚的信仰基礎,經過一年時間的培訓,基本掌握了道教科儀、道教歷史、常用經典、道教神明、道教哲學、古漢語等基本知識。我們在這一批學員中又擇優推薦到北京中國道教學院進修,目前一共有8位道眾先後在中國道教學院進修畢業,為今後進一步提高道眾整體素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道教文化問答小知識
    道教強調:修身、治家、統治天下,都應該修道,從而使「道普德溢」,以達到太平和仁愛的理想境界。道教將「德」按態度區分為「陰德」和「陽德」二類。所謂「陰德」,是指個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謂「陽德」,是指個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陰德」密惠,「大以及於人,小以及於物,修身積德」。問:何為道教三寶?
  • 何為佛家三寶,三寶對於修行人成佛的意義
    何為佛家三寶,三寶對於修行人成佛的意義文·佛說阿彌陀下生經三寶是佛家的術語,即佛寶,法寶與僧寶。其實真正知道三寶意思的人並不多,我們看到很多人都皈依了三寶,其實有的是假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不明三寶,不解三寶,所以他也得不到三寶。
  • 詳解道教燒香和叩拜的敬神禮儀
    道教燒香燒三炷香,燃三炷香代表道教「尊三寶」,即道、經、師三寶也。燒香尊三寶不忘三寶也。(道教信眾上香禮儀)       《三寶香》上說:「稽首皈依道…願燒道寶香生生常供養;稽首皈依經…願燒經寶香生生常供養;稽首皈依師…願燒師寶香生生常供養,香供養道經師寶天尊。」也可燒一炷香,表示「大道無二」,《金光咒》上說「三界內外,惟道獨尊。」
  • 道教認為不做這五件事,就能累積陰德福報,但大多數人做不到
    道教是在我國形成並傳播的一種多神宗教,依據古代道家思想理論並吸收神仙方術、鬼神崇拜觀念等等而形成,自老祖天師張道陵創立制度道教至今已經近兩千年,被譽為「唯一本土宗教」。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道」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就是「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數千年來,道教信仰及文化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影響深遠,與本土風俗文化緊密相連,深深植根華夏沃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我國傳統文化主要支柱之一。
  • 道人說說,皈依佛道三寶,不是迷信宗教!
    皈依三寶,不是要你皈依宗教流派。若不曉此理,百人百盲,百信百迷!道人頌曰:皈依三寶悟自性,盲信宗教入迷津。作者:鴻無道人!《道經師,佛法僧》迷眾之人,或偏信道教,或偏信佛教,或偏信它教,偏偏就是,不信自性!
  • 為何上香上三柱,皈依皈三寶?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 道教的施食科儀
    道教的施食科儀 道教的施食科儀來源很早,《道藏》記載甚詳,並且流傳久遠。
  • 有關道教文化的六個知識點,一般人最多答上兩個
    一、道教四大名山,北方一座也沒有道教的四大名山分別是安徽的齊雲山、湖北的武當山、四川的青城山和江西的龍虎山。作為道教的聖地,這四座山都是位於中國的南方。齊雲山作為道教全真派的聖地,歷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齊雲山的風光秀麗,是道教的洞天福地。
  • 道教:三清
    道教三清  道教三清的地位  「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位為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
  • 道教三清的由來與地位
    「三清」之作為道教尊神,是伴隨著道教三洞經書說逐步形成的。《道教義樞》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蒼元上錄經》云: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經》稱:「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注曰:『天寶君玉清元始天尊也。』靈寶君者則洞玄之尊神,注曰:『靈寶君上清天尊也。』神寶君者則洞神之尊神,注曰:『神寶君太清天尊也。』
  • 道教起源於什麼時候?
    道教起源於什麼時候?本朝的學者多認為道教起源於東漢末年祖天師張道陵。也就是說道教的歷史,也就是只有兩千年的時間。不僅學界如此認為,道教人士也沒有人提出異議,相沿成俗,遂以為道教始於東漢末年。果真是這樣的麼?
  • 道教養生文化的符號:太極拳
    可是,這種抽象的理論對於修道者來說是深邃奧妙、不易理解的,於是古代先賢創立了各種形式,讓大家能夠藉此途徑逐步體會「太極」的奧秘。如著名的「太極」圖案,就直觀地將「陰陽」的關係表達出來,讓人一目了然。太極拳也是如此,它通過拳術的形式闡釋「道」的內涵。  太極拳的創立源自於道教的「丹道」。
  • 國藥展風採 三寶迎新春 ——"迎春納福—漳州三寶新春展"在京舉行
    1月2日,由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漳州水仙花文化展示館等協辦的「迎春納福——漳州三寶新春展」在全國政協文史館隆重開幕。中國書法協會蘇士澍主席主持儀式,漳州市吳衛紅副市長等領導在開幕式上致辭。
  • 嶗山道教金山派丹法存抄
    《嶗山道教金山派丹法存抄》系由道學家胡孚琛先生傳抄保存下來的珍貴道教丹法文獻,該資料由金山派高道匡常修道長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