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施食科儀

2021-02-14 北京白雲觀


道教的施食科儀

 

道教的施食科儀來源很早,《道藏》記載甚詳,並且流傳久遠。就現在通行的有《靈寶施食科儀》、《薩祖施食科儀》、《薩祖鐵鏆施食科儀》、《沃山焰口》、《鬥姥施食科儀》等等。全真道教一般通用的是《薩祖鐵鏆施食科儀》。


道教的施食科儀,即設置水陸道場,道士念咒施法,把水、食物等供品化為醍醐甘露,賑濟九世父母及各類餓鬼亡魂,使之得到超脫,往生天界,永離苦海。通過莊重肅穆的法事活動,讓神靈認知齋主敬天法祖、報答親恩的孝心功德,從而保佑生者福壽康寧,吉祥如意,讓死者脫離苦海,共涉仙鄉。唐人歐陽詢在《藝文類聚》中稱:「道經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採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幡寶蓋,清膳飲食,獻諸聖眾。道士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這段浩大的場面描述說明,至遲在唐代,道教的施食科儀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和影響。

每逢清明節、中元節和農曆十月初一,道教宮觀都要裝飾一新,為舉行場面浩大的道教施食活動做準備。那些道教色彩濃厚的名山勝地更是成為法事活動的中心,其輻射範圍之廣,信眾參與熱情之高,既充分展示了道教放焰口活動的傳統魅力,也生動地說明了中華民族對孝親美德的普遍認同。


科儀開始時,都先要搭建布置好壇場,壇場規模大小不一。一般,焰口壇場都會選擇在較為空曠的場地,「務令寬廣,仍戒喧雜」,做到無汙穢、無葷腥、無雜物。壇場中央供奉太乙救苦天尊等主神位。左邊為孤魂臺,臺上安奉齋主祭祀的九世父母及已故親友的亡靈牌位,還懸掛有書寫放焰口原因的黃榜。右邊為閻羅臺,掛有鬼王的畫像。所有臺前的供案上,都擺放有鮮花、香爐、水果、水盂、斛食、長明燈等六種必備供品。香、花、水果主要用於供奉拔度鬼魂的天尊,燈、水、斛食主要用於賑濟被超度的亡魂。壇場外左邊高插十八面杏黃旗,是高功法師招役神將的號令旗;壇場右邊高插十八面招魂幡,為高功召喚各路餓鬼、遊魂前來赴法會之用。壇場內,神像赫赫,靈位森森,香菸嫋嫋,燈火熠熠;壇場外,旌旗獵獵,幡影飄飄。齋主親友,神情肅穆;高功法師,儀表端莊。神秘玄妙的宗教氛圍,渲染了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


道教認為,無論陽世時的尊卑貴賤,到了陰間一律平等,一律都是孤魂野鬼,都沉淪於饑渴幽暗之中,都需要享受法食和升登仙界。但餓鬼眾生由於久處地獄陰霾之中,咽細如針,飲食入口即化為炭火,根本無法下咽。雖饑渴難耐,卻進食不得。因此,要達到施食效果,必須先為眾鬼開啟咽喉。這時,在經懺韻律的伴奏下,高功於壇場念誦秘咒,為亡靈開通咽喉,令其胃管生津,旋繞斛筵。與此同時,高功還要勸說眾鬼魂皈依道、經、師三寶,只有這樣,才能不墮地獄、不墮餓鬼、不墮畜生。經文誦過,高功開始存想變食,因為放焰口的斛食是陽世飯食,在施給鬼魂食用時,就要變化為法食。高功意念之中,救苦天尊出現在萬道金光之內,自己則代替天尊,左手執楊柳,右手端水盂,遍灑甘露,變食如山,充滿世界。變化法食,皆是雲廚甘靈,異品珍餚,果是交梨火棗、丹李蟠桃之類,品味香美,遍滿無邊,餒腹皆充,食之無盡」。天下九州分野,十類孤魂,猶如細雨密霧而來,沾濡法食,各得飽暖;萬事皆忘,冤讎盡釋;逍遙快樂,聞法超生;盡承道力,俱登仙界。整個施食過程,高功、提科、表白三法師會同全體經懺道士,在道樂的伴奏下,在道經的誦念中,依次拋灑斛食、聖水,場面隆重,高潮迭起。


道教的施食科儀,有做一天道場的,也有做三天道場的,但不管哪種形式,時間基本上都是從下午6點開始,到夜晚11點左右結束。這是因為在民俗觀念裡,鬼魂每天吃東西就在晚上6點到11點之間,過了這個時間段,鬼就不能吃食物了。當法食布施完畢,齋主們供奉的靈位、紙俑、冥鈔都隨同火紙一起全部焚燒。道教相信,冥物只有化為縷縷青煙,飄上天空,鬼魂才能接受。在焚化現場,絲竹清越,鑼鼓鏗鏘,齋主們紛紛跪拜,虔誠祈禱。

相關焦點

  • 道教薩祖鐵罐鍊度施食科儀的含義
  • 道教祭壇是怎樣的神聖空間?
    《隋書·經籍志》載道教齋醮壇法說:其潔齋之法,有黃籙、玉籙、金籙、塗炭等齋。為壇三成,每成皆置綿蕝,以為限域。旁各開門,皆有法象。齋者亦有人數之限,以次入於綿蕝之中,魚貫面縛,陳說愆咎,皆白神祇,晝夜不息,或一二七日而止。這種"綿蕝",就是古代束茅為祭之法,是原始宗教簡陋祭俗的遺存。道教的綿蕝將壇場圍起來,形成齋醮的神聖儀禮空間,與世俗的凡間相隔離。
  • 【道教正一派科儀法事】
    「焰口」本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字,阿難尊者在修行時碰上了一個喉嚨細、肚大食量也大的鬼那就是「焰口」,後來他急急忙忙去找釋尊,釋尊變口傳了《瑜伽焰口》,佛教傳入中國後,焰口施食變被道教轉化為「靈寶施食濟幽科儀」道士通過宣說靈章,念咒化符,將壇桌上的米粒食品變化為亡魂的法食甘露,並且讓「沉淪六道、三途五苦、十類四生」之遊魂也得到沾濡和飽滿,達到亡魂超陰、共涉仙鄉的目的。
  • 道教祀神須知
    敬香、獻花、燃燈、供水與果、茶飯、珠寶、三禮九叩,陳穆嚴肅、虔誠諷誦,無不是以上的道理。一切禮節、威儀,均有道理。一切宗教之有形、有色、有味、有為,甚至經卷、名號,均是教化之工具,而非根蒂。道教之根蒂,在於「三洞」,在於鳳篆龍章之自然玉文,在於大梵初始,在於心性本真。不修行,只守著宗教的形式,到頭來,最多免去三塗之苦,脫胎到十善之家,做個善人、貴人,但還是輪迴於孽障之中。
  • 郭世文:道教功課經的《中堂贊》與《報恩寶誥》
    道教《四品真經》在進入主題之前,首先有必要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日常依教奉行,修持必誦之經典——《四品真經》,一般稱為《功課經》。晚壇功課接《解厄咒》、《報恩寶誥》、《十二願》、《小贊》、《回向文》《土地咒》、《結經偈》、《三歸依》(平日唱誦)、《晚歸依》(朔望,祖師聖誕等大型節日唱誦)、隨堂施食科儀。
  • 【道教常識】道教起源、發展史
    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近年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多關注。
  • 道教文化|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微信號 :bwcx6220● 掃碼關注一玄子道長了解更多道教知識      在我國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發源於中國、由中國人創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稱為本土宗教。道教對我國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
  • 中國道教神話—道教三清
    道教三清大型道教宮觀中,」三清殿「必不可少,「三清殿」中,三個蒼顏白髮、和顏悅色的老人正襟危坐在神壇上,手持拂塵
  • 道教簡介
    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餘人。唐玄宗積極推動道教內部改革,讓道教回想黃老的輝煌時代,剔除天師道巫術迷信色彩。發展道家義理,使道教在偏離道家之後,再次對道家的回歸。如果說寇謙之對道教改革未完成與徹底,那麼唐玄宗時期基本已經完成,道教發展到全盛,社會上的崇道之風發展到極致。
  • 【道教知識】——道教經文的分類
  • 道教禁忌
    道教禁忌是在中國古代民間禁忌和原始道教信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 道教英語 道教三清之元始天尊
    歡迎為雲南道教網供稿,共同弘揚大道!
  • 道教起源
    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近年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多關注。
  • 道教派別
    至東漢,進一步將黃帝、老子神秘化,又由著重尊崇黃帝,轉而推崇神化後的老子,逐漸形成崇奉老子為神明的黃老道,並與方仙道逐步合流,成為早期道教的前身。這些條件和佛教傳入的影響,為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產生的基礎。 分化 魏晉以後,道教內部逐漸分化。一部分向上層發展。東晉葛洪總結戰國以來神仙方術的理論,在《抱樸子內篇》中,為道教構設了種種修煉成仙方法,並建立一套成仙的理論體系,對道教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 道教——上清派
    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餘人。
  • 道教英語 道教三清之靈寶天尊
    歡迎為雲南道教網供稿,共同弘揚大道!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國道教之十三:現代道教
    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餘人。宮觀是道教徒活動的場所,全國現登記開放的宮觀有2千餘座。
  • 道家與道教的區別
    道家與道教的關係是十分複雜的,很難用涇渭分明的態度釐清它們之間的關係。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家與道教是混稱的。有時道家被稱作道教,而有時道教又被稱作道家。 雖然道教對道家的思想多有繼承,但是二者的區別也是非常明顯的。
  • 顏真卿與道教
    撫州道教興盛發達,更是唐代女仙信仰中心之一。公職之餘,顏真卿經常去附近仙山遊訪,並在這一時期留下了與道教信仰有關的碑銘作品,成為書法史上的名作。大曆六年(771年)顏氏遊覽撫州南城縣西南麻姑山時,撰書《撫州南城縣麻姑仙壇記》,立於麻姑仙壇之側,情結仙緣。麻姑仙壇記碑共887字,為楷書,有大小字體兩本,莊嚴雄秀,雋雅高舉,結體緊湊,開張自然,是顏體代表作之一。
  • 【道教通俗談】閔智亭:道教對神和仙的信仰
    道教典籍中常有「神仙」、「仙人」、「神靈」等稱謂。這些稱謂,只要把以上「神」、「仙」的概念弄清楚了,這些也就自然通了。以此科學,實現「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宗旨,使人人都健康長壽,為人類謀幸福,是道教繼承祖國民族文化放出的光華,道教提出的「仙道可學,長生可致」的口號,將會被全人類所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