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比如,考完試,學生自己估分,往往會出現這麼一個問題:自己估計的分數大多情況下會比老師給的少。是不是真的是老師沒看到?一次沒看到,是老師失誤,兩次,三次,次次如此,這個問題出在哪裡了,這本書告訴你答案。
《寫作即思考》,講的不僅僅是寫作,更多的是講「寫」的過程中暴露了什麼問題,怎樣難過彌補它,從而讓我們「寫」得更好。
「寫」就不限於僅僅是作文,文案,小說之類了,涉及到書寫的東西都可以用到這本書裡提供的思路。比如,你寫在試卷上的答案,你把你想說的答案寫在試卷上,在試卷上形成一個文字表達,才能作為一個內容去評估它的質量。所以,你說的可能是滿分,但是,寫的時候很能由於「詞不達意」,觀點不清晰,事實並不可靠,論證不是很合理……之類的原因,導致你沒有得到預想的分數。
一句話,寫出來,才能讓你暴露問題,問題暴露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我們的思考問題的習慣上上進行訓練了。
這本書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紹思考的關鍵概念與過程;第二部分思維的關鍵方法,介紹三種思維方法:批判性思維,反思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第三部分實踐中的批判性思維,從得出觀點、支持反對一個觀點、解讀和處理數據、決策和工作計劃、群體效應與合作等方面來講解;
第四部分評估他人的觀點,從評估信息來源、如何有效閱讀、有效記筆記等方面來論述;第五部分用寫作表達你的想法,就詳細到如何設定寫作主題,如何採用適當的語言風格,如何進行一般性寫作構架等方面來具體指導我們寫作;第六部分前瞻思維,利用反饋來發展自己的思考技巧。
整本書在論述時,有多種方式,各個章節獨立,穿插圖標、表格和方框,而且條理很清晰,每一個部分在敘述時,用到方框基本是以下三種,還匹配實用小貼士,以及行動標誌:
這本書的一個優點還在於很實用。特別是在講到「對思考本身進行思考」時,用到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班傑明布魯姆的思考分類法,很直觀給我們呈現整個思考過程,方便我們借鑑:
在講到「反思的過程」,用到了教育研究者格雷厄姆 吉布斯的循環反思圖:
這本書主要講「寫作」,但是,讀完後,發現這本書的用處實實在在大於寫作本身,無論大家寫不寫作,都應該看看這本書,它教會我們更有效率的思考方式,而這個方式在什麼場合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