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我不知道怎麼下筆;
l 我的頭腦很亂;
l 我找不到新意;
l 我根本就沒有想法;
……
對孩子來說,可怕的不是寫作文,而是頭腦一片空白。
01觀點為什麼重要
從來沒有哪個時代象現在這樣重視觀點。在智能化全覆蓋、人人自媒體、以人為本的環境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必然現象。
如果不能影響別人,就要被別人影響。沒有觀點只能做綠草陪襯,只能是被動的學習者、接收者。
觀點的表達方式,要麼通過口頭,要麼通過書面。而在這兩種方式中,書面表達或寫作又為重中之重。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寫作是一項基本技能;而對於正在知識積累期和能力養成期的中小學生來說,觀點寫作更是一種必須。
在話題寫作、議論文、思辨作文、各種策劃報告、文書、方案中,都要求有自己的觀點;在託福、雅思等語言考試中,觀點寫作也佔有重要的分值。
觀點的重要性在於:
l 觀點體現了一個人的思考深度和知識水平。那種不過腦子、張口就來的說法很難形成觀點。即便是神機應變、才思敏捷的大家,其觀點的形成也必然經過了大腦的各種算法推理,只不過他思考的速度非常快,遠非常人可以比擬;
l 觀點是話語權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個人影響力的一種傳播載體,決定了一個人在圈層中的角色和地位。沒有觀點的人存在感相對較低;
l 觀點凸顯了一個人的個性競爭力。文如其人,觀點如其人,它是一種識別特徵:在很多競賽與選拔中,彼此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能讓一個人脫穎而出的或許就是觀點(無論是書面表達還是口語溝通),觀點即能力。
重視孩子觀點寫作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時之需,而是一生之用,幫助他們在以後的人生中成為一個有影響力、有價值的人。
02究竟什麼是觀點
根據定義,人們寫作時所用到的「觀點」是指從一定的立場或角度出發,對事物或問題所持的看法。
對於觀點,人們常常會有一些誤解:
l 觀點與常識的區別。常識是眾所周知的知識、理念、技能、規律或準則。如果沒有把握好「觀點」和「常識」之間的平衡,把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作為觀點,這樣很難寫出有思辨力或者有深度的文章。
l 觀點與事實的區別。如何辨別事實與觀點?事實是事物或事件客觀存在或變化的狀態,可以用時間、位置、數據、照片、視頻等來描述、來記錄,而觀點是人們基於該事物或事件而引發的所思、所想、所問、所感、所悟、所嘆、所信等等。
l 觀點與觀念的區別。觀念是人們認知的集合體,是一種比較抽象且穩定的對待客觀世界的態度。觀點則要具體得多,它基於一定的觀念立場,並受到周圍環境、個人情緒等因素的影響。
什麼樣的觀點有價值?
觀點的價值取決於觀點自身的質量。以下四點缺一不可:
l 自己原創:觀點是自己思考的結果,不是拷貝、照搬、變通、改寫別人的說法。
l 有理有據:觀點是要有支撐的,不是信口胡來、信手拈來的未經證實的觀點,否則只能是空中樓閣,不堪一擊。
l 三觀要正:契合文化體系內的世界觀、社會價值觀,不能反社會、反人格,目無法理、倫理。
l 分享傳播:自己守口如瓶的見解只能是秘密,而非觀點。觀點要在流通中給他人帶來觸動,這種觸動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幫助、警示、提醒、激發、啟迪、爭論等等。
03觀點的形成機制
在涉及觀點寫作時,人們常用的一種說法是「提煉觀點」。的確,觀點作為一篇文章的精華所在,必然是經過去粗存精之後獲得的。
但所謂提煉的前提是已經有了觀點的雛形或半成品,否則何提煉、升華、提純?
因此,關鍵的工作是形成觀點。
如何形成觀點?這貌似有點宏觀,難以落實。社會之大,話題之多,每個人的立場和角度千差萬別,要找到一個簡單易行的形成觀點的通則,談何容易?
其實,如果把形成觀點看作知識輸出的一種方式,我們就不難理解它的『投入產出』過程:
【信息獲取】
信息獲取是觀點寫作最基礎的環節。為了表達觀點,人們需要接觸、了解和積累各種素材。平時的學習、閱讀就是最常用的積累方式。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個「米」就是我們的加工原材料,我們儘可能搜集到的相關信息(已知的要深挖,未知的要想辦法解決)。
如果是在考場作文中,給定的資料往往有限,但字字珠璣,必須掰開了揉碎了,讓濃縮的信息發散、釋放出更多的內涵和外延。
【知識構建】
這是一個最關鍵的步驟。我們獲取到的素材並不是自動就與大腦內儲存的知識體系發生了有效的關聯,而我們的大腦也並非輕而易舉就能提取到我們所需要的閃光點、獨特點,所以各種理解、推理、分析、判斷、演繹、設問、拓展手段必不可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思維導圖在這個環節應用頗多,具體範式有賴於個人獨家功夫。
【觀點輸出】
經過充分內化的知識已經不是我們最初吸收的素材了,它已經打上了個人思考的烙印並醞釀陳述,可以對外輸出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理想的觀點輸出是一個觀點框架(或提綱),而非只有一句中心思想或主題語。
深度思考者會在知識構建的過程中就會把大觀點下面的細分觀點都考慮到位。這樣在成文的時候才能有整體感、體系感。
一個高質量的觀點的形成,從信息獲取到知識構建、觀點輸出的過程可能要往復循環多次,不斷予以反思反饋修正,才能使最終的觀點更深刻、更有感召力。
04形成觀點的一些實戰手法
看了上面所說的知識構建環節,是不是還感覺有點無從下手?有一些思維「線頭」或許有用,讓你越抽越長,直至找到問題的本質所在,抽出觀點。
l 辯證思維(反向思考)
辯證思維就是不要將觀點絕對化,必須考慮到它的對立面。對錯、好壞、正反、優劣、強弱、美醜……所謂兩極就是指事物發生的兩個方面。說話之前思考這兩個問題:
如果是錯的,錯在了哪裡?有沒有什麼可取之處?如果是對的,對在了哪裡?有沒有什麼不足之處?通常來說,對於一個事件的看法不外乎三點:同意、否定、二者兼而有之。若同意他人對事件的看法和評論,最好的方式是在他人的評論之上添磚加瓦,將這一觀點重點強化。
l 不同角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般情況下,每個事件或話題都會涉及不同的參與者或主體。要考慮到所有牽涉其中、受影響的人群(對象),同理心,換位思考。
比如,站在故事中的人物角度分析問題,可以有多種人物的存在:
事件的核心人群:主導者、追隨者、參與者、執行者、被影響者等等事件的外圍人群:旁觀者、被波及者、社會關係或其他方式關聯者等等
l 靈魂發問
針對你所感興趣的某一個要素,設定5個以上層級的提問(為什麼),就像孩子們小時候打破砂鍋問到底那樣,越接近事物的本源,你的思考越深入,你的思維比別人走得更遠。
這種剝洋蔥式的發問分析法,有助於人們從現象到本質的挖掘。
l 假設分析
針對你所感興趣的某一個要素,設定5個以上層級的假設分析(如果……,會怎樣……),一步步推理分析,會讓思維的發散度、延展度大為增強。
l 放大背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假設同樣的事件或話題放在不同的區域、國家,會有什麼樣不同的反應?這是一種橫向的比較與借鑑。
l 前世今生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把一個事件或話題放在歷史、時間的長軸上去考量,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同時間節點上,它經歷了什麼樣的演進,未來會有什麼變化和趨勢?這是一種縱向的比較與分析。
l 抽象關聯
世間萬物,皆有關聯。對於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或話題,我們可以採用抽象歸類法,找出不同事件背後的連接點或者相通的規律,把這些規律和道理總結出來,從而提煉出非常有價值的觀點。
l 自定義
針對某些現象、問題或某些解決方案,我們賦予它一些新的名詞,並用自己思考到的點去重新定義這個名詞。這就是自定義,相當於DIY一個概念、理念或說法,具有很強的個人原創色彩。
05觀點寫作的行文模式
一般三段式模塊在觀點寫作中也是適用的。其開頭一般為背景介紹或話題引入,中間部分為論點和論證,結尾部分予以總結、呼應、強調或升華。根據論點與論證的出場次序不同,觀點文的行文模式大致分為兩種情形:
演繹推理模式:前提(背景)+事實(論據)+結論(觀點)+建議(呼應)。這種模式較為常規,順應思維分析過程,但需要讀者順著自己的思路,否則不太好理解觀點歸納的邏輯性、合理性。歸納拆解模式:前提(背景)+結論(觀點)+理由(論據)+建議(呼應):結論前置,開門見山,一目了然,既能充分調動人的好奇心,又符合讀者接收信息的邏輯,也容易給讀者思考回味的空間。
對於孩子來說,最簡單明了的結構就是觀點前置法:
l 是什麼:亮出自己的觀點/主張/想法
l 為什麼:列出『三點理由』,每個理由都有相關的例子或故事作為證據
l 呼應:重申觀點,並加以思想升華
為什麼是三點理由?因為三生萬物,舉一反三,三這個數字具有很深的哲學性和科學性,意義非凡。當然這是一種普適說法,必要時也可以變更為二個、四個,要根據分析問題的具體情況而定。
06觀點的反思與成長
觀點寫作的結果,是得出思考型、具備個人風格的觀點。
如果孩子的寫作經驗較多,有自己的獨特且深刻的思考體系,那麼出奇制勝、劍走偏鋒利可以作為策略;但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才剛剛開始接觸評論寫作,儘量行中庸之道,觀點恰當、論證得體、語言得法即可成就一篇不錯的觀點文。
這樣的觀點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也不一定獲得所有人的贊同,它有可能受到質疑和爭議,但這並不影響它作為觀點的價值。
l 觀點不是定理或公理,沒有絕對的正確性,只有相對的適用性。不要因為害怕犯錯,就不敢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
l 要把他人的質疑或反駁,當作提升自己思考的機會。對於觀點寫作來說,有爭論是件好事,無人問津才可怕。如果反駁成立,就進一步完善修正自己的觀點;如果反駁比較偏頗,就反思是不是文章表達得不夠嚴謹明確,讓別人產生誤解。
l 要保持平常心,用一種對事不對人的態度,開放性地看待別人提出的不同意見。這是修煉情商的絕好機會,尤其是在小組合作時,懂得包容和互補才能收穫 1+1〉2的效果。
培養思考的感覺、提高思維能力,沒有別的訣竅,只有不停的讀讀讀、寫寫寫!
但無論何時,比思想(觀點)更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觀點寫作的目的不是單純地把思想變成文字。
如果淺嘗輒止地分析問題,不假思索地表達觀點,這樣的寫作,即便技巧再成熟、文字再練達,恐怕也沒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