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宮廷三大「秘聞」之一:朝鮮王朝的「後宮甄嬛傳」

2021-03-03 半島漫談

       這裡說的是韓國有名的幾個歷史人物——朝鮮王朝第19代國王肅宗(1674~1720)及其後宮女人的故事。

       在這些女人當中,最有名的是仁顯王后和張禧嬪(張玉貞),外加一個雖然沒有前兩人有名、但卻是這場多角宮鬥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崔淑嬪。(當然也不乏甄嬛傳裡那些登場時間不長的小主們)

       肅宗在位46年,就治國方面來看不算庸君,但真正讓其聞名朝鮮500年歷史上的並非是王權政治,而是他那「豐富多彩」的宮廷生活。

       肅宗與分別被稱為「朝鮮妖婦」和「淑女典範」的禧嬪張玉貞及仁顯王后還有幾個女配角之間的愛恨情仇被一再經過藝術演繹,在韓國幾乎家喻戶曉。

       這幾個人物和他們之間發生的糾葛在韓國多有名呢?

       這麼說吧,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直到現在,韓國人圍繞他們之間的這點事兒就拍了十幾部電影電視劇,扮演這些人物的演員們已經歷經幾代,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大明星。

(配圖3) 以崔淑嬪為主人公的電視劇《同伊》

       相關人物既有正史記載,也有文學作品演繹,當然還有一些野史及口頭傳說等。

       這些資料中被參考最多的有正史《朝鮮王朝實錄》和被稱為「朝鮮古代三大宮中隨筆」之一的《仁顯王后傳》,還有一部當時重臣金萬重以此素材為藍本創作的古典諺文小說《謝氏南徵記》。

       俗話說,「歷史是勝利者的記錄」,甚至「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朝鮮王朝實錄》是官方正史,其中有關肅宗的部分是支持仁顯王后的西人老論派執筆撰寫的。

     《仁顯王后傳》的作者據說是當時侍奉仁顯王后的宮人或支持仁顯王后的大臣後人。

     《謝氏南徵記》中的金萬重本人也是西人老論派,本人曾因反對肅宗廢妃而慘遭罷官流放。

       因此,這三本主要參考史料的基調自然是一致的。

       簡單說來,就是以仁顯王后的賢淑高尚來反諷張禧嬪的妖媚惡毒。

       善惡對立、褒貶明確。而這一基調一致以來也被廣泛認可。

 

      為了讓大家有個更直觀的印象,姑且這麼比較:仁顯王后是個比《甄嬛傳》中皇后善良的王后;張禧嬪則像極了華妃;至於崔禧嬪,僅從《同伊》劇情來看,似乎與甄嬛有部分重合。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韓國學界不斷有人關注到當時的時代背景(黨派爭鬥激烈)和歷史記錄的主觀性問題,開始嘗試從更多維的角度去審度各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真相。

       因此,以這個故事為素材的影視劇也隨時代不同而風格各異。

       清朝康熙年間,本故事的男主人公李焞成為朝鮮王朝第19代君王(肅宗)。

       肅宗在位期間採取了撫恤賤民的良政,也較為理性靈活地處理外交問題,因此整個社會較為穩定,沒有出現嚴重的戰亂及社會問題,整體來說算是朝鮮王朝史上有功績的君王。

       但正所謂人無完人。據說其本人善於玩弄權術,執政期間為平衡各方勢力不斷轉換執政派系,通過扶弱抑強的方法強化王權,由此使黨派鬥爭空前激烈,內耗了大量國力。

       總而言之,朝鮮歷史上臭名卓著的黨派之爭就在肅宗朝內被進一步激化,繼而在日後的百年間演變發展,直至成為李氏朝鮮最大的政治痼疾。

    插一句題外話:

       也許在中國人眼中,朝鮮王朝只是朝貢體系中的一個聽話的小朝廷而已,不會那麼複雜。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中國曆朝歷代有的,這一小朝廷幾乎一樣不缺。尤其是不同政治勢力之間的派別爭鬥十分激烈,比起中國「毫不遜色」,幾乎貫穿了整個500年歷史。

       韓語中的一句固有成語:이전투구(泥田鬥狗),形象地概括了這些爭鬥的場面和性質。

       在封建社會裡,後宮的女人們往往被捲入政治鬥爭裡,成為各派別鬥爭的一枚棋子,在後宮上演激烈的宮鬥大戲。

       就像《甄嬛傳》一樣: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宮鬥大戲中,雖然男主人公是所有女人的中心,但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那些參與博弈大戰的女主人公們。

       至少在現代,以這一素材拍攝的所有相關影視劇,幾乎都以女主人公命名的,而男主人公肅宗卻仿佛只能作為女人們的陪襯出現。

       不但如此,為了突出這些女主人公們,肅宗的形象只能飄忽不定:在昏庸、英明、濫情、深情之間來回穿梭。

       不過目前為止似乎把肅宗塑造成「情聖」的情況更多一些。

       例如《同伊》中池珍熙扮演的帥大叔型肅宗和《張玉貞:為愛而生》中劉亞仁飾演的小鮮肉型肅宗。

      其一:朝鮮歷史上的仁德淑女典範——仁顯王后

       在朝鮮后妃史上,仁顯王后可謂傳奇之一。她出身高貴,十四歲成為王后,入宮後就被情敵張玉貞(張禧嬪)壓制,既不得國王寵愛,也一直無法誕下子嗣,甚至以「善妒」為罪名被廢去王后之位,逐出宮中。但令人驚訝的是,不過五年後,她竟然又奇蹟般地東山再起,再次入宮成為王妃。

       仁顯王后的一生跌宕起伏,峰迴路轉,簡直堪稱戲劇。而其與張禧嬪之間宿命般的糾纏故事更是為朝鮮王朝的數百年宮廷生活增添了許多傳奇色彩。

       在目前流傳下來的古典文獻中,無論正史還是野史對仁顯王后從來都是讚譽有加。什麼「性孝順溫惠,明聖王后甚愛之」;「性度淑慎溫柔,與人無忤色,宮中上下,莫不誠服,上亦甚重之」等等。總之有關她的「美談」簡直是數不勝數。

       影視劇中她的形象也基本是溫婉大氣、柔美賢淑,襯託著情敵張禧嬪的奸詐妖媚。

       這種善與惡、賢對刁的對立角度完全符合大眾對宮鬥和多角戀故事的期待。

       因此,仁顯王后和張禧嬪之間的關係,當事者本人可能會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局外人則必然是隔岸觀火看好戲的態度。

(配圖7)目前看來最符合仁顯王后形象的演員

其二:朝鮮歷史「三大妖婦」之一——張禧嬪

       壞男人永遠不愁沒有迷妹,壞女人則免不了「被禍水」。

       這個故事中的第二個女人張玉貞,貌美聰慧卻奸詐貪慾,是朝鮮歷史上不守婦道、禍亂宮廷的代表人物,歷來惹得後世一片口誅筆伐,被稱為朝鮮歷史「三大妖婦」之一。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卻在後世幾乎所有相關影視劇中都儼然以女一號登場。

       最牛的是,即使她不是主人公,也總會奪去淑德典範仁顯王后的光彩,讓人不得不印象深刻。

(配圖8)張禧嬪的造型畫,又美豔又陰毒,和仁顯王后畫像形成鮮明對比

       張禧嬪的一生短暫而又波折動蕩,從良家淑女到牽連獲罪,從普通侍婢到一國之母,從權傾朝野到獲罪而亡,大起大落間詮釋了宮闈朝堂的變幻無常。她的故事有著充分的想像空間,可引發思考也可以引以為戒。也正因如此,張禧嬪的相關故事被一次次的改編成電影、電視和小說,長盛不衰。

       迄今為止張禧嬪的扮演者都是美貌且氣場兼備的女星。

(配圖9)1995年版本:氣場十足的金惠秀扮演張禧嬪

(配圖10)2010年《同伊》中張禧嬪

       正如前面提及,近年來不少學者開始嘗試根據時代背景和各種客觀情況對歷史人物進行重新評價。

       因此,一些作家或影視劇創作者也迅速從中捕捉到味道。他們顯然比學者們更為大膽和浪漫,很快就創作出不一樣的張禧嬪,以滿足大眾多元化要求。

       據史料記載,張禧嬪由於「罪惡多端、惑亂後宮、結黨營私甚至陷害仁顯王后」,最終被主上賜毒藥身亡。

       這一場面是這場宮鬥中的高潮,也是最考驗演員演技的部分。

       如果我們比較各影視劇中的這一場面,就會發現不同時期的編劇對張禧嬪這一形象刻畫的不同。

       不同時期張禧嬪被賜死場面:

(視頻1)1995年版本

(視頻2)2002年版本

       在1995年和2002年版本中,張禧嬪還是史料和大眾熟知的刻板印象:兩個演員一個比一個強勢狠毒,陰險狡詐,死到臨頭還依然是一副「妖婦」形象,眼神凌厲狠毒得似乎都帶著刀藏著毒。

       但到了2010年版本中,張禧嬪就開始發生變化了。

(視頻3)2010年版本

       雖然她依然強勢狠毒,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最後被賜死時卻流露出一個女人「因愛生恨」的柔弱一面,甚至還開始懺悔——「明知不該貪戀陛下全部的心,卻還是犯下不該犯的錯」之類的最後陳詞,讓人不由得想起《甄嬛傳》中的華妃。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影視作品中張禧嬪那死不悔改、貪慾驕橫的形象開始多了一分柔和:原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愛。雖然愛不一定意味著原諒,但至少給大眾多了一些理解甚至同情的理由。

       然後,韓國編劇們就在為張禧嬪「翻案」的的路上越走越遠。

       2013年,一部由大美女金泰熙和男神劉亞仁主演的電視劇《張玉貞:為愛而生》橫空出世。

(配圖11)

       一看這樣的陣容和顏值,筆者腦海中第一個閃現的就是韓國偶像劇畫面。

       衝著劉亞仁看了幾集,發現果不其然。

       在這個電視劇裡,肅宗和張玉貞簡直就是一對恩愛有加的小情侶,一個深情款款,一個美麗聰慧,兩人你儂我儂、卿卿我我戀愛的情節幾乎是主線,什麼仁顯王后、崔淑嬪甚至黨派紛爭等等,皆不過是故事背後之配色屏風而已。

       在這一版本中,肅宗就是韓劇中常見的超級大情聖,從始至終都深愛著張玉貞,最後為了讓她保命,甚至不惜冒著自己被廢掉的危險把她秘密送到情敵身邊。(順便說一句,這裡面居然還有張玉貞的青梅竹馬)

       但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我們的張禧嬪為了自己的愛人和孩子還是決定自投羅網,主動回到宮中,最後死在痛哭流涕的情聖肅宗懷裡。

(視頻4)2013年版本

       這一版本的宣傳文案中說,「這是一個以更理性、更客觀的角度去展現一個充滿自信、也充滿欲望的美貌女子在宮廷鬥爭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一步步將自己逼上絕路的悲劇故事。」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不等於從正面為張禧嬪翻案嗎?

       這算是一直以來人們對張禧嬪刻板印象的一次顛覆,此類嘗試自然是可貴又值得欣喜。

       但遺憾的是不知為何,大美女金泰熙的演技和顏值在這部戲中都不夠突出,總覺得白搭了個又帥又會演戲的劉亞仁,因此本劇口碑似乎並沒獲得預期效果。

       也許這個時代不缺美麗與智慧並存的好女人。

       也許對不少觀眾來說,原來那個又美又妖又毒辣的張禧嬪才更立體,更有吸引力吧。

       就像《甄嬛傳》中的華妃反而讓人更為難忘一樣。

     其三:宮鬥大戲最終得利者——崔淑嬪

       無論是在正史還是古典文學作品中,崔淑嬪似乎都沒有前面幾位耀眼,甚至在民間名氣較低。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個出身卑微、表面上並不突出的女子卻是這種宮鬥大戲的最終勝利者。

       她協助仁顯王后成功回宮,告發張禧嬪在宮中設巫蠱陷害仁顯王后,最終把張禧嬪送上死路。在受肅宗寵愛和仁顯王后的信任同時,她盡享「漁翁之利」,最後兒子成功登基(即著名的「英祖大王」),自己也被兒子尊捧有加,成為朝鮮王朝最受尊崇的後宮嬪御。

       可以說,崔淑嬪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還是一個妥妥的人生贏家。

       可能是韓國編劇們可憐她在古代史料中的存在感較低吧,在若干影視劇中以配角出現後,這一人物終於等到了揚眉吐氣的一天。

       2010年,在清純美女韓孝珠的演繹下,崔淑嬪成為50集歷史劇中的大女主,漂漂亮亮地打了個翻身仗。電視劇是以她的小名「同伊」命名的,當年還成了收視冠軍,獲得不少獎項。

(配圖12)

       劇中的她功於心計卻聰慧善良,為人開朗且樂於助人,重要的遇到困難時總有貴人相助,運氣好的驚人。不但讓肅宗百般寵愛,更讓百官信服,讓兒子無限依賴和崇敬。

       由此可見,在宮鬥戲中,最美、最狠、最得寵的都未必是最後贏家。

       「宮鬥+多角戀」的梗,無論放在哪朝哪代哪國,總能成功引起各階層人士的關注。

       它是芸芸眾生茶餘飯後的休閒談資,街頭巷尾津津樂道的花邊新聞。

       沒辦法,你我皆凡人,試問誰能免俗呢。

       但是今天,筆者還是為這個博眼球不擇手段的題目感到些許抱歉。

       因為這裡要說的事情,很可能不符合大家看到題目後的「期待」。

       畢竟一部《甄嬛傳》已經把宮鬥和多角戀的梗都講到極致了。

       朝鮮王朝後宮那些事兒,可能並沒有中國那麼精彩紛呈,跌宕起伏。

       從高大上的歷史學角度來說,這個故事反映的是封建王朝中激烈的黨派之爭,宮廷、政壇上的腥風血雨。

       而從普通大眾角度來看,也可以把它看成朝鮮王朝裡的宮鬥大戲,或者更接地氣點說——「幾女爭一夫」的古代花邊小新聞。

       姑且認定這一框架大概符合「宮鬥+多角戀」的梗吧。

       詳細的宮鬥較量過程,大家可以通過各種影視劇去腦補。

       除了這些歷史劇外,還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穿越劇《仁顯王后的男人》,其實也算這一題材延長線上的附加產品。(豆瓣評分還挺高)

       肅宗和其後宮女人們的故事,日後會被現代人如何演繹,還真挺讓人期待的。

相關焦點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二):逐漸興盛
    繼位的朝鮮中宗是個平庸之人,只是因所處的歷史時期而被推上王位。不過在中宗時期,中宗的大臣士林派首領趙光祖開展了許多大規模的改革。趙光祖建立了鄉約以加強地方的管理,並通過土地改革降低貧富差距。趙光祖還通過發行簡易本的儒學在大眾中傳播儒家思想,並致力於精簡國家機構。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由於趙光祖的嚴厲監督,在這一時期朝鮮的官員無人敢收受賄賂或濫用職權。
  • 【張氏】張綠水--朝鮮歷史上的三大妖女之一,故事精彩!
    張綠水(朝鮮語:장녹수),又作張綠樹(1480-1506年)李氏朝鮮王朝中期的暴君燕山君(1476-1506年)的寵妃,妓生出身,成宗19年文科及第、文義縣令張漢弼庶女。依照朝鮮王朝從母法推斷,其母應是賤民出身的女子(包括妓生、官婢等), 她與肅宗時期的張禧嬪、中宗時期的鄭蘭貞合稱朝鮮三大妖女(三大妖女的另一說為張禧嬪、張綠水、宣祖時期的金尚宮)。韓國電影《王的男人》等各大影視作品中均有描述。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一):建國
    朝鮮王朝(一):建國 朝鮮王朝(朝鮮語:조선왕조/朝鮮王朝 JoseonWangjo ?
  • 難以伺候的「天使」:來自朝鮮的明朝太監
    朝鮮火者的緣起朝鮮火者在中國宮廷的出現要追溯到蒙元時期,蒙古為了控制高麗王朝(李氏朝鮮之前的王朝),一方面建立了高麗貢女制度,要求高麗上供女子;另一方面元朝也將公主下嫁高麗世子,這樣元朝皇帝和高麗國王便形成了「翁婿關係」或者「舅甥關係」。元朝可以通過政治聯姻把持高麗內政,進而實現對高麗的控制。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二十四):朝鮮純宗1
    朝鮮王朝(二十四):朝鮮純宗1 35.朝鮮純宗朝鮮純宗(朝鮮語:순종/純宗 Sunjong;1874年2月8日-1926年4月25
  • 朝鮮王朝慘劇,王妃被廢除後賜死,兒子繼位後瘋狂報復
    古代,宮廷中的女人是非常可憐的,伺候君主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兒,有時候稍有不幸就會被打入冷宮,古今中外,這種悲慘的事情屢見不鮮,而這種悲劇,有的時候甚至不僅僅只限於女子本身,還會帶來更大的禍患。朝鮮王朝歷史上,就出現過這麼一次沉痛的歷史教訓,這個人就是廢妃尹氏,她是朝鮮歷史上命運最悲慘的女性之一。尹氏是朝鮮成宗的第一繼妃,傳說因長得漂亮受寵,1476年被冊封為王妃(就是朝鮮國王的正妻,朝鮮是藩屬國,君主只能稱王不能稱帝,所以沒有皇后只有王妃),按理說地位很高了,但這個女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極為善妒。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七):朝鮮英祖
    朝鮮王朝(十七):朝鮮英祖 29.朝鮮英祖朝鮮英祖(朝鮮語:조선 영조/朝鮮英祖 Joseon Yeongjo;1694年10月31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二十):朝鮮高宗1
    朝鮮王朝(二十):朝鮮高宗1 34.朝鮮高宗朝鮮高宗(朝鮮語:조선 고종/朝鮮高宗 Joseon Gojong;1852年9月8日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六):朝鮮景宗
    朝鮮王朝(十六):朝鮮景宗 28.朝鮮景宗朝鮮景宗(朝鮮語:조선 경종/朝鮮景宗 Joseon Gyeongjong;1688年11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八):朝鮮正祖
    朝鮮王朝(十八):朝鮮正祖 30.朝鮮正祖朝鮮正祖(朝鮮語:조선 정조/朝鮮正祖 Joseon Jeongjo;1752年10月28
  • 李氏朝鮮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大妖女」,她們是誰,都幹了什麼?
    受中國影響較大的朝鮮也喜歡紅顏誤國的說法,在朝鮮李氏當政時也有三大妖女,她們分別的肅宗寵妃張禧嬪,燕山君寵妃張綠水,明宗時期外戚尹元衡小妾鄭蘭貞,這幾個女人都以陰險狠毒而著稱,都曾差點毀了李氏政權。朝鮮第一妖女——張禧嬪張禧嬪本名張玉貞,原來只是朝鮮後宮中一個身份卑微的普通宮女,因為容貌出眾,比較有心計,為了能夠得到肅宗的寵愛,想盡了辦法。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朝鮮中宗
    朝鮮王朝(十):朝鮮中宗 19.朝鮮中宗朝鮮中宗,名李懌,字樂天,明朝賜諡號恭僖,廟號中宗,朝鮮加諡曰恭僖徽文昭武欽仁誠孝大王,是李氏朝鮮第
  • 現在的朝鮮韓國是怎麼稱呼古代「朝鮮王朝」的,這裡面還真有講究
    但朝鮮可不一樣,朝鮮現在國名簡稱為「朝鮮」,而歷史上,其國號也是「朝鮮」,也有一個朝鮮王朝,這就異常尷尬,尤其是,在朝鮮的政治體制下,把現代朝鮮和古代朝鮮王朝混為一談,那是絕不可接受的。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九):朝鮮哲宗
    朝鮮王朝(十九):朝鮮哲宗 32.朝鮮憲宗朝鮮憲宗(朝鮮語:조선 헌종/朝鮮憲宗 Joseon Heonjong;1827年9月8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七):朝鮮世宗
    朝鮮王朝(七):朝鮮世宗 12.朝鮮世宗朝鮮世宗(朝鮮語:조선 세종/朝鮮世宗 JoseonSejong;1397年5月7日(陰曆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一):朝鮮宣祖
    朝鮮王朝(十一):朝鮮宣祖 22.朝鮮宣祖朝鮮宣祖(朝鮮語:조선 선조/朝鮮宣祖 Joseon Seonjo;1552年-1608
  • 朝鮮民族與古代朝鮮3
    七、朝鮮王朝(一)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又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王朝。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九):朝鮮睿宗
    朝鮮王朝(九):朝鮮睿宗 16.朝鮮睿宗朝鮮睿宗(朝鮮語:조선 예종/朝鮮睿宗 Joseon Yejong;1450年-1469年
  • 朝鮮王朝為什麼會覆滅?是西方資本主義侵略,還是自身問題過多?
    李氏朝鮮的政權建立者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時,正值明太祖朱元璋在位,遂上奏請其裁定國號,朱元璋選取新國號為「朝鮮」。李成桂遂於次年,定國號為「朝鮮」,也確定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直至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已成為清王朝番薯國的朝鮮王朝,仍在許多非正式場合使用明朝的年號紀年。
  • 朝鮮王朝的變革(1)
    作為朝鮮半島最後一個王朝,自從1392年太祖李成桂(이성계)威化島回軍廢黜高麗國王以來,朝鮮王朝歷經了五百餘年的風風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