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朝鮮韓國是怎麼稱呼古代「朝鮮王朝」的,這裡面還真有講究

2020-12-27 騰訊網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在東亞文化圈中,凡事講究一個「名正言順」,尤其是政治倫理方面,更是如此,對於國號、國名、正統等觀念尤其看中,於是,這有時候就會出現一些比較尷尬的事情,比如:在國名和舊國號重名的情況下,朝鮮怎麼稱呼朝鮮王朝?

什麼意思呢?以我們中國為例吧,中國歷代都有國號,但是從西周以來,也有「中國」這個說法,它指的概念由最初的「中原」到整個中國的泛稱,所以,「國號」是一回事,「國名」是另一回事,我們現在國家正式名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不會有衝突。

但朝鮮可不一樣,朝鮮現在國名簡稱為「朝鮮」,而歷史上,其國號也是「朝鮮」,也有一個朝鮮王朝,這就異常尷尬,尤其是,在朝鮮的政治體制下,把現代朝鮮和古代朝鮮王朝混為一談,那是絕不可接受的。

朝鮮王朝宮廷服裝

那現在朝鮮政府官方要怎麼稱呼朝鮮王朝呢?

要明白這個,大家先看看「朝鮮」名稱是怎麼來的,該詞最早見於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尚書.大傳》對其含義的解釋為「朝日鮮明」。

《山海經》當然不是什麼嚴謹的地理書,所以它這個「朝鮮」就有一些遠古傳說色彩:傳說這一片有個叫「朝鮮」的國家,但是,後來那一片真的出現了國家,還受漢文明影響,「慕華」之風盛行,於是,「朝鮮」就成了這地方人民都能接受的一個名稱,高麗時期,「朝鮮」一詞被沿用為其國號別稱,比如,稱呼「遼」為「契丹」一樣。

14世紀,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時候,準備改國號,當時定了兩個,「朝鮮」(古朝鮮國名)和「和寧」(李成桂之父李子春就仕之地)奏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因為當時明朝是其宗主國。朱元璋認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而選定了「朝鮮」為其國號。

於是,「朝鮮」就成了正式國號,這其實有些怪異,因為對比中國嘛,中國古代不可能用:中國來當正式國號啊。其實,根據東亞慣例,「和寧」其實更合適,以政權發家地作為國號,是中國古代元(一說金)朝之前的慣例。但是,大明皇帝選了朝鮮,那就只能用朝鮮。

「國號」和「國名」重合,當時也沒啥關係,但是到了現代,有時候就會出現一些稱呼上的困惑。

那怎麼稱呼呢?有人可能想到一個:李氏朝鮮,或者李朝。這確實是一個好主意,但有爭議,為什麼?因為以姓氏稱呼王朝根本不是古代東亞傳統,這種叫法實際是日本叫出來的,日本殖民朝鮮半島時期,朝鮮總督府將該朝代稱為「李氏朝鮮」,簡稱李朝;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鮮為國號的國家則被稱為「古朝鮮」,以示區別。歷代大王實錄則被定名為《李朝實錄》。

近年著名的電視劇《李屍朝鮮》,其實應該是叫《王國》,翻譯成「李屍朝鮮」顯然是一種故意的獵奇行為

所以,現在韓國是很不喜歡這個稱呼的,所以將這一歷史時期改名為「朝鮮王朝」,簡稱「朝鮮」;並把《李朝實錄》更名為《朝鮮王朝實錄》。但中國、日本學術界仍然長期沿用「李氏朝鮮」這一稱呼。近年來,日本和中國逐漸開始有學者使用「朝鮮王朝」這個稱呼。日本的文部科學省在2002年的教科書檢定時表示關於「李氏朝鮮」的稱呼為「不恰當的表記」。發表該意見的由為,反映日本的學術研究的成果的說明,需要與朝鮮史學界保持稱呼上的一致。

日本研究朝鮮歷史,需要和朝鮮史學界保持一致,這是慣例。

朝鮮是明朝藩屬國

韓國是沒問題,人家沒用朝鮮當國號,而用的是「韓」,「韓」實際一開始是朝鮮半島南部部落名稱,在古代後來成為東亞地區對朝鮮民族、朝鮮半島的統一簡稱,類似「中華」對於「中原王朝」一樣,韓國起名是這麼來的。而且,叫「朝鮮王朝」也名正言順,就像中國叫「漢王朝」「明王朝」一樣,反正,韓國又不承認朝鮮的地位(相對,朝鮮也不承認韓國的地位)。

但朝鮮就極為尷尬,他沒辦法,所以就只能根據殖民時期傳統來,但是,又不好之間稱「李氏朝鮮」,這就和日本完全一致了,所以,朝鮮方面是這麼叫的:官方叫 「李王朝」,「李氏王朝」或「朝鮮封建王朝」的稱謂(「朝鮮封建王朝」特指朝鮮王朝,不包括高麗),由於政治上的忌諱,朝鮮,在「朝鮮」和「王朝」中間必須加「封建」二字。

同樣的,《朝鮮王朝實錄》也要改,要交《朝鮮封建王朝實錄》,在歷史教育的場合,對封建統治者進行批判時使用「李朝封建國家」等稱呼。

相關焦點

  • 「韓」和「朝鮮」哪個名稱更古老?實際上都是中國人起的稱呼
    現在說到「韓」,大家一般都會聯想到「韓國」。在中文語境中,朝鮮半島南北兩個政權是分得很清楚的:北為朝鮮而南為韓國。對於「朝鮮」,大家可能比較清楚,知道這是對於整個朝鮮民族的稱呼,即使是在韓國,也有《朝鮮日報》等說法,而我國對這個民族的稱呼也是「朝鮮族」。但是對於「韓」,可能大家並不清楚來歷了。
  • 倭館與三浦倭亂,古代朝鮮王朝是如何管理在朝日本人的?
    沒錯,倭館確實是朝鮮半島和日本交往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存在,目前,朝鮮半島南部有很多地方都以「倭館」為地名,比如韓國慶尚北道漆谷郡有倭館邑,為該郡郡廳所在地。倭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說到這個,要先介紹一下朝鮮半島和日本的特殊關係,在大部分人印象中,由於倭寇問題、豐臣秀吉侵略、近代日本帝國的殖民歷史等因素,朝鮮民族和日本民族之間相互對立的情緒很重,但如此之外,兩國之間還存在另一層關係:在古代,朝鮮半島是和日本聯繫最多的地緣板塊,因為這兩處實在是太近了,所以,朝鮮半島和日本的文化在古代交流(當然也包括衝突)極為頻繁。
  • 事大主義——朝鮮王朝對明清兩代的謙恭國策是怎麼形成的?
    明清兩代,在藩屬國之中朝鮮都排行第一,尤其是在明代,朝鮮對明朝的態度可謂謙恭至極,對華外交始終是朝鮮王朝外交核心,這一策略一般被稱為「事大主義」。「事大」,這一詞原本出於《孟子》的「以小事大」,原本是春秋時期小國依附大國的外交策略,屬於儒家的外交理念,也是東亞地區重要的外交思維之一。
  • 韓國英文叫南朝鮮,朝鮮叫北朝鮮,中文為什麼卻叫韓國、朝鮮?
    英語中,韓國的英文名叫做south Korea(南朝鮮),朝鮮的英文名叫做north Korea(北朝鮮)。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為啥中文翻譯過來就是韓國和朝鮮呢?(朝鮮半島地形)李氏的統治一直到1896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國戰敗,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二十):朝鮮高宗1
    -1919年1月21日[2])是朝鮮王朝的第26代君主,1897年朝鮮正式宣布脫離清國,建國號為大韓帝國。興宣大院君的執政被韓國史學界認為是韓國近現代史的開端。興宣大院君一掌權,就表現出非凡的政治才能。他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並啟動了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為目的的改革進程。同治五年(1866),神貞王后趙氏撤簾,大院君遂獨攬大權。大院君一面大力排斥安東金氏勢力,同時大張旗鼓地重修景福宮,以作為君主專制威權的象徵。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七):朝鮮世宗
    4月10日)-1450年4月8日(陰曆2月17日)),即朝鮮世宗莊憲大王、朝鮮莊憲國王,朝鮮王朝的第4代國王,1418年至1450年在位。在位期間,世宗發明了訓民正音,對韓國之後的語言和文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韓國人認為他對國家貢獻巨大,後世的韓國史學家通常都尊稱他為世宗大王(朝鮮語:세종대왕/世宗大王 SejongDaewang),同時,他也被稱為「海東堯舜」。(1)早年經歷洪武三十年四月十日(1397年5月7日),李祹出生於漢城的太宗潛邸,是朝鮮太宗與元敬王后閔氏的第三個兒子。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九):朝鮮哲宗
    日-1849年7月25日),李烉(朝鮮語:이환/李烉 Yi Hwan),是朝鮮王朝的第24代君主,1834年至1849年在位。(1)繼承王位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年,朝鮮純祖三十一年)六月十七日(陽曆7月25日),朝鮮哲宗李昪出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慶幸坊私第。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九):朝鮮睿宗
    李晄震怒,親審閔粹,此外還牽連到康致誠、李仁錫、崔命孫、元叔康(直書世祖好佛)等眾多史官。睿宗指責他們「推誠宰相(勳臣),輕蔑人君」,以欺君之罪將康、元二人處斬。閔粹則說自己是獨子,哀求饒命,又直言自己因畏懼勳臣才犯此罪,所以李晄決定免他一死,改為決杖一百,發配濟州,永為官奴,崔命孫、李仁錫亦被決杖一百,發配本鄉充軍。這起事件發映出勳臣權勢之大,也顯示了睿宗加強王權的決心。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一):建國
    ,1392年-1897年),又稱朝鮮國或大朝鮮國[4][5](朝鮮語:조선국/朝鮮國 JoseonGug ?),在日本以及中華圈史學界的早期也被稱為李氏朝鮮,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王室本貫為全州李氏,歷經27代君主共五百餘年,國土大體上涵蓋整個朝鮮半島。1388年,受高麗禑王之命進攻遼東的右軍都統使李成桂發動政變威化島回軍,並廢黜王禑而立其子王昌為王,控制高麗王朝軍政大權。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二十四):朝鮮純宗1
    由於日本二戰投降後朝鮮半島受到美國與蘇聯的軍事佔領,又分裂為南北朝鮮,朝鮮半島不再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故純宗也是迄今最後一位實際統治整個朝鮮半島的朝鮮族元首。(1)冊封世子朝鮮王朝的亡國之君——李坧於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二月初八日出生於李氏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昌德宮觀物軒,他的父親是朝鮮高宗李熙,母親是明成皇后閔氏(閔妃)。李坧是他們二人之間僅存的兒子。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二):朝鮮光海君1
    朝鮮王朝(十二):朝鮮光海君1 23.朝鮮光海君光海君(朝鮮語:광해군/光海君 Gwanghaegun;1575年-1641年),
  • 朝鮮宮廷三大「秘聞」之一:朝鮮王朝的「後宮甄嬛傳」
    這裡說的是韓國有名的幾個歷史人物——朝鮮王朝第19代國王肅宗(1674~1720)及其後宮女人的故事。       在這些女人當中,最有名的是仁顯王后和張禧嬪(張玉貞),外加一個雖然沒有前兩人有名、但卻是這場多角宮鬥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崔淑嬪。
  • 母親低賤,子女世代低賤,朝鮮王朝殘酷的「從母法」是怎麼回事?
    古代的朝鮮是和中國關係最親密的國家,其國內也是以儒學為基本的意識形態的,也正是因此,朝鮮古代也碰到了很多和中國類似的問題,《韓國漢文學史》的作者李家源總結了朝鮮王朝三大弊政:庶孽禁錮、北道禁錮、黨錮。這個北道禁錮指的是對鹹鏡道的地域歧視,黨錮就是黨爭,而「庶孽禁錮」指的就是朝鮮王朝一種特殊的情況;嫡庶之別。有人可能會說,這怎麼是朝鮮的特殊情況呢?這個古代東亞,甚至全世界都有,畢竟古代是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多妾),她們地位不一樣,她們的子女地位當然也不一樣,這很正常,畢竟相對於親情傳承,家業什麼的也很重要。
  • 高麗和朝鮮
    今天我們就從這個民族先後使用過的國家名稱入手,介紹朝鮮民族的演化歷史。敬請收聽。 朝鮮歷史一句話說起朝鮮和韓國,大多數人可能搞不清高麗、朝鮮、韓國、高句麗這幾個名稱具體的區別和來歷。這是因為我們不了解朝鮮的歷史所致。
  • 這與古代朝鮮王室有關
    在韓國,金、樸、李為三大姓氏。韓國一共5000萬人,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姓金,每10個人就有一個人姓樸。而這3個姓氏幾乎佔了韓國的一半人口。而在他的鄰國日本,常用姓氏則多達28萬,是什麼造成了韓國姓氏缺乏多樣性?
  • 幾張地圖看懂朝鮮半島歷史
    當時朝鮮半島北部為漢朝藩屬國衛氏朝鮮(後被漢朝所滅,設立漢四郡)。三韓後被新羅所統一,稱作「朝鮮前三國時代」,現在的韓國人和朝鮮人都稱自己為「三韓子孫」。「三韓民族」這一稱呼源於朝鮮半島古代的三韓部落,分為馬韓、弁韓和辰韓三部分。據《後漢書》記載:辰韓和弁韓據「為倭人之同族也,其言語相通」。
  • 傳說檀君是朝鮮韓國第一個君主,古代朝鮮韓國歷史,神話故事
    聽完上面的故事,檀君怎麼看,也就是一個神話人物吧。但是朝鮮人有自己的想法,朝鮮人的祖先一直都非常的崇拜檀君。他們把檀君於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這一天建立檀君朝鮮的節日,定為「開天節」,以此來紀念檀君。1993年的時候,朝鮮的官方還宣稱,在平壤市的江東郡,發現了檀君陵,陵中有一男一女兩具遺骨。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八):朝鮮世祖
    朝鮮王朝(八):朝鮮世祖 15.朝鮮世祖朝鮮世祖(朝鮮語:조선 세조/朝鮮 世祖 Joseon Sejo;1417年11月7日-1468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四):朝鮮太祖1
    朝鮮王朝(四):朝鮮太祖19.朝鮮太祖朝鮮太祖(朝鮮語:조선 태조/朝鮮太祖 Choseon Taejo;1335年-1408年),諱李成桂(朝鮮語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七):朝鮮英祖
    朝鮮王朝(十七):朝鮮英祖 29.朝鮮英祖朝鮮英祖(朝鮮語:조선 영조/朝鮮英祖 Joseon Yeongjo;1694年10月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