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上海
正在見證歷史
熱熱熱熱熱熱
高溫天數或接近歷史極端最多
連續高溫日數或為歷史極端最長
縱觀本周
依然清一色的高溫天
而且不下一滴雨
下一場雨要等到下周了
迫不得已從空調房裡衝到室外
只想迅速地衝進另一個空調房
至少還有空調可以期待呀
但是對上海的許多年輕人來說
他們在室外工作
可就沒有空調來救命了
有的甚至還要從頭到腳全副武裝
天!這是怎麼熬過來的呀!
有圖有真相
▼
機場轉運駕駛員
防護服裡捂出一身汗
坐地鐵戴口罩都覺得悶?
看看他們吧
眼下,申城雖已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
但為防止輸入性病例
仍須將機場入境人員送往隔離點集中隔離
進入高溫天后
由浦東公交公司派出的轉運駕駛員
天天「全副武裝」
只要一接到出發指令
駕駛員就必須立刻穿上防護服
戴好防護面罩、護目鏡、N95口罩
「只要一走出駐紮點,
身上馬上就會被悶熱的防護服捂出汗,
全身浸溼。」
在行駛過程中雖然能開空調
但是依舊需要打開窗戶行駛
大量的熱氣進入車廂
造成車廂溫度依舊維持在30℃左右
有時候汗水可能會流進眼睛裡
但是根據防疫工作要求
不能摘下護目鏡用手擦拭
只能甩甩頭,把護目鏡裡的汗水甩到邊上
不幹擾安全行車
出車前司機進行車輛檢查
這套「標配」
駕駛員們一穿就是五六個小時
而且還不能中途脫下來
每次出車回來
手都被汗水泡白了
完成轉運回來的車輛,工作人員都會進行整車消毒
建築工人
「蒸漢子」有真功夫
悶熱凝滯的空氣,火花四濺的焊槍
還有叮叮哐哐的打石聲……
塵土飛揚的建築工地上
建築工人們正在揮汗如雨
哪怕鋼筋被曬得燙手
哪怕焊槍的火花灼得眼疼
他們也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
下午2點半,正是太陽最毒辣的時候
在33米的高空
上海圖書館東館工地的焊接工人
已經在吊籃上準備進行下午的焊接工作
當三四十斤的龍骨被緩緩吊上來後
焊工就要計算出它最正確的位置,開始焊接
汗珠從焊工臉頰上滾落
流淌在被太陽燒燙的鋼筋上
據了解
為避開一天中暑氣最重的時間
714名工人在早上6點上工,10點半吃午飯;
休息到下午2點繼續上工
即使在炎熱的夏季
工人們也穿著帽子、焊工手套、
阻燃服、勞保鞋,全副武裝上陣
保證焊接作業的安全
交 警
曬37℃ 踩50℃ 坐70℃
下午2點,溫度達到36.9℃
走在戶外陣陣熱浪迎面撲來
如此高溫,站在室外如同「燒烤」
可對在道路上執勤的交通民警來說
這樣的天氣只是日常工作中諸多考驗之一
祝之浩給快遞小哥指引非機動車的騎行路段
在常熟路淮海路路口
90後民警祝之浩的淺藍色警服已經溼透
令人意外的是
烈日中的他居然穿著厚重的冬季制式皮鞋
原來,過往車輛的發動機不斷排出尾氣
加上地面經高溫炙烤
雙腳接觸的地面溫度遠超50℃
夏季穿厚跟冬鞋執勤反而不「燙腳」
祝之浩在所轄片區進行騎行巡邏
騎著兩輪摩託在道路上飛馳
看上去是一件挺拉風的事兒
可在「燒烤模式」下卻不是一樁輕鬆的差事
處置完一起交通違法
交警戴凱倫準備再次出發上路執勤
臨走之前,他特意倒了瓶水在座位上
然後用抹布把水擦去
陽光直射下,幾分鐘鐵騎的座椅就已經滾滾發燙,戴凱倫只能用水降溫
「如果不用水快速降溫,坐上去會被燙到的。」
在這幾日的高溫下
騎行車放在陽光下5分鐘就會快速升溫
隨著陽光下放置時間增長
坐墊會升至近70℃
頭頂烈日處理碰擦事故
河道養護工人
烈日下他們披荊斬浪
炎炎夏日,親水平臺是許多人納涼的首選
柔軟的步道、清澈的河道
微風徐徐、花香陣陣…
而在這些醉人風景的背後
是河道工作者在烈日下的暴曬與堅守
國家會展中心核心區域的北橫涇會展段
上午10點剛過
烈日沒有放過河道上的任何一個地方
此刻的波光粼粼讓人睜不開雙眼
90後河道養護工人譚明鑫的工友說
照理說這個時間點,他應該已經回程了——
為了避暑,他們的工作時間調整為
早上6點到10點以及下午2點到6點
可是那天卻晚了
脫下救生衣全身已被汗水溼透
原來,因為天氣實在太熱
譚明鑫所駕駛的打撈船的馬達再次罷工
所以,他不得不一路靠船槳划過來
當皮膚黝黑、身材瘦小的他出現在碼頭的時候
整個人仿佛剛剛從水裡撈上來一樣
對此,他早已經習以為常
譚明鑫
為了防曬,哪怕再熱
戶外工作者一般都會選擇長袖
而譚明鑫卻選擇了短袖
露出的手臂早已經被曬得斑斑駁駁
「因為有些水草比較頑固,
光靠工具很難一網打盡,
於是,我會經常用手去撈,
如果是長袖,打溼後,在這種高溫下更難受。」
空調維護工人
冰火兩重天
在火車站人流密集的候車大廳裡
空調給不給力直接關係著旅客候車時的舒適度
當旅客在涼風習習中候車時
有一群人卻在低溫冷風和烈日暴曬中穿梭忙碌
他們就是負責車站空調運行維護的空調工
在狹小的空間裡,一邊吹著溼冷的寒風一邊檢查製冷設備
下午2點,上海南站
而在位於車站地下層的風機房裡
溫度就不是那麼「友好」了。
從38℃的戶外走進風機房的區域
立馬能感覺到陣陣涼意撲來
不久又變成了讓人汗毛直豎的「寒意」
「空調出水的溫度只有7~8℃,
到空調箱裡也就只有8~9℃。」
溫度計顯示室溫僅13.1℃
在室外
用於冷卻水降溫的冷卻塔位於房屋頂端
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
上塔的鐵質扶手都有些燙手
冷卻塔雖然很大,但作業空間很有限
塔頂的地面不是厚實的地面
而是由鐵皮組成的不寬的走道
固定電動機機座螺絲和調整傳送帶時
工人都是蹲在鐵網上進行
冷卻塔上,高溫烈日和製冷設備排出的熱風,最高溫度可以超過50℃
午後最熱時段
冷卻塔上上有烈日「烘烤」
下有鐵板「煎熬」
溫度計上顯示的溫度很快就超過了51℃
舊改青年
頂著熱浪答問題
曹楊新村是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老工人新村
涉及舊住房成套改造178幢
涉及居民超過9000戶
自2018年起
由12個涉改居民區的團員青年自發組成
「曹楊新村街道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基地青年突擊隊」
有團員青年49人,其中6位是居民區黨總支書記
做居民工作、方案梳理、徵詢籤約、
施工改造、自治管理
他們滲透到街道成套改造工作的方方面面
街道成套改造辦負責人施歡和
源園居委會主任施雲霞
都是青年突擊隊的一員
一個「平常」的高溫天
他們從走訪居民開始
居民章爺叔駕著藍色代步車從小區門口駛來
看到他們後將他們攔了下來
「小施,有個情況跟你反映一下。」
章爺叔的例子施歡跟進了2個月
爺叔很配合
但因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至今還沒法籤約
站在驕陽下
溫度計顯示36℃,體感已有39℃
兩人回答著章爺叔的困惑
握了握老人的手
他們還要趕去另一戶居民朱師傅的家裡做工作
踩著木樓梯走到二樓
還未見人影,施歡先打起招呼
小屋內,朝南的兩扇大窗戶敞開
頭頂三葉吊扇緩緩旋轉
坐在躺椅上的朱師傅正看著電視
「那麼熱的天你們還來,我開空調。」
施雲霞馬上制止
「不用不用,我們就坐一會聊聊。」
一人獨居的朱師傅今年60歲
患有嚴重的類風溼關節炎
他出生在曹楊新村,一輩子也沒離開過
對於舊住房成套改造他很支持
但擔心的事著實太多
「籤約後,要搬家,要找房子,回來還要裝修,
我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朱師傅你別急,這個政府都可以給予幫助。
我們項目組會幫你找
一樓租金相對便宜的房子,
還會幫你去殘聯問問
後續有沒有點對點的幫扶。」
面對朱師傅的擔憂
施歡和施雲霞一句句解釋
熱浪從兩扇敞開的窗戶湧進屋裡
靜靜坐在椅子上的施歡再次滿頭大汗
才5分鐘
一顆汗珠就沿著他的右臉頰滑落下來
在拜訪完朱師傅後
他們還將繼續趕赴下一站
你的身邊還有哪些
頭頂高溫堅守崗位的人?
留言區@他們
為他們點讚!
文字: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郭穎 陳嘉音 陳泳均 楊力佳 劉春霞 周勝潔
攝影: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施劍平 常鑫 吳愷
責任編輯:唐昱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