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稱脫口秀絕不是楊笠那樣的#
此前,《脫口秀大會》中的楊笠被人舉報,原因是楊笠在演出時所說「男生為什麼明明看起來這麼普通,但是他卻可以那麼自信」的言論涉嫌性別歧視,煽動群眾內部矛盾。而這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除了部分人群認為存在性別歧視外,喜歡、支持楊笠的人也表示「很有梗,作為一個脫口秀演員來說很不錯」,當然也有人認為「說的很辛辣,但是也沒有說錯「。反對方,比如池子更在某平臺表示,脫口秀不是楊笠那樣的。
那麼脫口秀本質是什麼樣的呢就脫口秀和單口喜劇而言,我國對於二者沒有作本質上的區分,甚至關於「Stand-up Comedy」的百度介紹詞條視頻都是脫口秀演員池子做的介紹,裡面也管「Stand-up Comedy」叫做「脫口秀」。可見,目前國人對二者的認識是混同的。因為二者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國外,那麼我們現針對國外的情況做個介紹。
在國外,脫口秀(Talk Show)是像美國的著名的《吉米今夜秀》、《艾倫秀》、《柯南秀》那樣的由1-2名主持人,邀請的幾位嘉賓還有觀眾聚集起來,一起通過討論一個主要的話題而展開的談話節目,當然中間穿插著各種由嘉賓本人或主持人講出的輕鬆、搞笑、甚至自黑的梗,還有一些討論國家時事的梗,比如在Jon Stewart「囧司徒」主持期間的《每日秀》(The Daily Show),更是用犀利的言辭來吐槽國家政治,甚至「F-word」都可能會出現。但無論怎樣,該節目形式主要以對話為主。
《脫口秀大會》這種單人站在舞臺上,全程通過自己講述出各種各樣的「梗」來取悅臺下觀眾,中間可能穿插些與觀眾的互動的形式,其實嚴格來講不屬於脫口秀,而是「Stand-up Comedy」,可以理解為單口喜劇,國內沒有一個嚴格的對應,和相聲差不多。比如在舞臺上講的每個「梗」,都是取材於演員本身的生活和經歷,經過些許的加工而搬上舞臺,目的都是為了取悅觀眾。
在國內,類似的綜藝節目雖然冠以「脫口秀」之名,但實質上還是屬於單口喜劇,其實若屬於喜劇性質的話,其內容形式本身就是多種多樣,反諷、自黑、調侃都是手段。就比如說我國的相聲表演中,就有很多類似的方式,比如調侃對方的家屬、故意自黑,而且往往這類演員其實更難想段子。因為他們說出來的段子,都是通過慢慢積攢而成,還需在私下反覆斟酌,才能在臺上表現出自然、連貫的狀態。
但無論形式區分如何,國內與國外的兩種節目都有一個巨大的區別,就是對內容的尺度性的接受度。在國外,就像前面說的,有些時政類吐槽節目可以連續播放10年,還能獲得美國「最受歡迎的脫口秀節目」這一殊榮,可見其尺度是可以很大的。雖然也可能出現「性別梗」,但大多數情況都是被接受的。舉個例子,比如在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中,女主人公麥瑟爾夫人在丈夫毫無徵兆的拋棄她而離婚後,突然自我意識覺醒,從一名家庭主婦變成了一名單口喜劇演員,並得到了觀眾的讚賞。在某一次,女主角在舞臺上說到一半,突然被俱樂部老闆趕下臺,並對她說「因為說了懷孕那點事…那是女人的私事…要說和產科去說,我的臺上不允許說「。雖然是在美劇裡,但也能體現美國的單口喜劇在內容方面的區別對待。
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被稱為「櫻花妹」的日本女性永島由美,之前因為在《The Comedy Mix》表現火了,她的單口段子讓大家覺得很有趣,雖然英語並不流利,甚至操著一口日式英語,但其自信的表現和很多段子的內容,甚至是在自黑本國文化,也逗樂了很多觀眾,也就是說接受度較高。比如「切腹梗」——輸了球賽後,巴西人民開始暴亂,相互殘殺。日本人民就很文明,我們會禮貌的鞠躬,清理球場最後自殺。不僅涉及國家自黑,她的內容甚至還公開討論了「性方面」的主題,要知道在這方面,男性長期擁有「特權」。櫻花妹有一句說的很好「I am becoming the man I always wanted to marry.」 我最終活成了我總是想嫁的男人的樣子。不難看出,單口演員們雖然在臺上怒罵嬉笑,但其內容反映出的卻是來自現實生活中自己的酸甜苦辣。
所以,針對此事,主要看如何理解,如果只當成單口喜劇上,只是針對段子的內容合適不合適、表演形式合不合理的討論,雙方各佔一個立場也未為不可。但是如果上升高度,涉及「煽動」、「侮辱」甚至舉報等問題,未免有些刻意拔高,可能反而幫忙「煽動」了這個問題,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