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科學探索的能力

2021-02-13 中英書院的通識小課堂

編者按:新學期開始,我們的教學團隊迎來了王怡青博士的加入。據郭中一老師回憶,有一年在臺灣舉辦的宇宙學博士生論文講述比賽,她獲得第一名,給郭中一老師留下頗深的印象。

臺灣彰師大物理系博士後研究員,曾任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助理,專長為早期宇宙、大尺度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理論與數值模擬,量子資訊,彎曲空間場論。

除教學外,王怡青還會與中一老師合作研究,在我們新設的逸民科研中心工作。書院的大孩子們未來也可參與基礎研究。

逸民科研中心(Elite Research Center),於2019年9月1日成立,成員目前有三位博士:郭中一、郭中人、王怡青。

研究中心未來向下延伸為研究所、大學,校訓為:淑世,只要有我在,世界就更好。Sumus Melius Ergo Mundus 。

這學期我們將帶領小朋友們由一套不錯的美國書籍《Science Explorer》英文版開始,切入學習現今科學領域的內容。 

眾所周知,探究是科學教育的靈魂。本質上來說,科學家就是一群熱衷於探究的人。他們提出問題,尋求答案,收集數據以及設計實驗,他們致力於回答「是什麼」以及「為什麼」。

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這就是探索奧秘的情感;誰缺乏這種感情,他就喪失了在心靈中那份神聖的顫慄中如醉如痴的能力,他就可以被我們認為是死人。」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將「探究」定義為「科學家研究大自然的各種現象並利用所收集的證據做出解釋的多種方法」。探究就是邏輯,就是根據數據進行推理,就是應用科學方法和技能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我們可以把「探究」理解為「科學家運用邏輯進行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而測量與觀察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所以我們會先由「運動,力與能量」這本先開始,教導小朋友觀察與測量的重要性。

首先帶領小朋友觀察,何為參考點?觀察討論參考點的選擇。

何謂動? 何謂不動? 是否跟參考點(原點)的選擇有關? 坐在教室的學生有動嗎?

舉例來說,如果選擇太陽當做參考點,會發現地球相對於太陽是以每秒30公裡移動的。藉此讓學生觀察與討論參考點與運動狀態的關聯。

接著請學生畫出動與不動的圖像,例如蝴蝶繞著花兒飛,在蝴蝶的座標來看,花兒忽近忽遠,在花的座標來看,忽近忽遠的是蝴蝶。比如回想坐火車,會看到樹與電線桿很快往後移動,但是站在車站的人看到樹是不動的,而火車是移動的。

我習慣請小朋友上臺來分享自己的想法,對或錯並不是主要的部分,重點是引導小朋友如何做邏輯理性的思考,如何討論,發現問題並且自我修正。

先以小朋友很熟悉也很喜愛的電玩切入,鼓勵同學上臺來討論不同電玩主角所看到的視角有何差異?

一方面鼓勵同學們多思考與上臺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方面藉此帶入參考點選擇的重要性,鼓勵互相聆聽討論,學習到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描述任何運動前,是否一定要先說明參考點在哪裡?如果不這麼做,會導致何種溝通結果?藉此了解科學描述裡,參考點選擇的重要性。

我在課堂上也會示範如何做資料查詢。首先我們從女同學們很熱衷的史萊姆開始,藉此點帶入,請同學們上網查詢報告史萊姆的成分,與這些成分的其它用途,有沒有危險性?以及注意事項等等。一周後請同學上臺報告。

同學們都做得很好,意外發現童梓依和邱曦慧兩位女生對史萊姆的了解超乎老師的想像。請同學整理一個史萊姆的小報告,借機示範何謂做研究?(未來會慢慢引導)

然後再在課堂上分享示範我如何上網查詢史萊姆相關資料與影片,藉此提高同學們對科學課的興趣,並做腦力激盪。

接下來我們討論與觀察,何謂「速度」?它的定義是什麼?

我們介紹了速度的定義,示範在地圖上找出兩點A與B,假設AB兩點間有一條高速公路可供行駛,駕駛時速每小時50公裡,請同學計算由A點行駛到B點需要花多久的時間?搭飛機要花多久的時間?由此漸漸進入速度的計算。了解到除法在速度的計算上扮演何種角色。

學習精確的科學語言,我們先由距離的測量開始建立概念。我們示範並且教導小朋友們,如何由地圖上任何兩點的距離來換算實際在地表上的距離?我是如何用比例尺估算地圖上任兩點間的距離?

在科學的世界裡,明確的描述物體的移動狀態,是需要了解「位移」與「移動的距離」有何不同之處。

先介紹了「位移」的定義,然後比較一下,「位移」與「移動的距離」有什麼差異? 

比如說,請同學回想一下,周末出門上館子吃飯逛街看電影,然後回家,到家後,我今天的位移是多少?移動的距離是多少? 明確了解「位移」與「移動的距離」的定義,與這兩個不同概念存在的必要性。

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測量,測量我的速度,以建立測量的概念。我們在課堂上請同學由教室門口走到白板再走回教室門口,量一量所花的時間是多少?移動了多少的距離?接下來讓每位同學走一趟,算一算每個人的速率是多少?誰是最快的?誰是最慢的?是不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速度這個概念存在?信手拈來都是科學?

測出了每位同學的速率之後,接下來可以來進行單位換算. 比如將我的速度由每秒幾公尺,換算成,每小時幾公裡,然後跟汽車的速度比較. 藉此建立速度的概念與常識感,熟悉單位的換算與數學加減乘除的實際運用。

建立了測量的基礎之後,就可以學習畫出ST圖(距離與時間關係的圖)。

做完距離與時間的測量後,首先學習畫出距離與時間的圖表,然後做出ST圖。

我會先示範畫出ST圖,S指距離T指時間,設計搭配一些移動的場景,讓學生熟悉ST圖。

這部分會請同學多加練習,才能看懂ST圖裡所告訴我們的訊息。熟悉ST圖之後,我們可以討論更多不同速度移動的例子。在熟練這部份之後,才能往後介紹何謂加速度,正式進入「力」的世界。

測量在科學的世界裡,是很嚴謹的學問。測量可淺可深,淺的話例如距離的測量,深的話例如原子核大小的測量,與物理上的測不準原理等等。

科學的學習就像是蓋房子,不可能先去蓋第十樓,再回過頭來蓋地基。因此我們會先從基礎開始,建立好小朋友學習科學必備的基礎概念-觀測,測量,距離,速度,方向等等,搭配數學計算的練習,打好小朋友學習科學的基礎,才能有能力挑戰最尖端的科學知識。

相關焦點

  • 科學實驗王(26-39)
    計畫追加新成員的未來小學實驗班,  卻遲遲等不到已經錄取的那個女孩,  原來她陰錯陽差的跟黎明國小一起做實驗…  【升國中必備的科學小常識】  溶劑、溶質、溶解、飽和、滲透等,跟溶液有關的名詞好多,  還有哪些因素可以改變溶液呢?一起來做久違的化學實驗吧!
  • 成都體育學院:探索體育院校深度參與教育扶貧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成都體育學院黨委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擔當精神深入推進教育扶貧工作,將教育扶貧擺在突出位置,突出體育特色,堅持智志雙扶,探索出一條高等體育院校深度參與教育扶貧新模式。 (一)充分整合行業資源,大力推進峨邊體育教育事業發展。
  • 矢志不渝科學救國 治學育人奉獻一生——秉志先生的人生之路
    「吾國貧弱,至今已極,談救國者,不能不訴諸科學。觀於列強之對吾國,其過去,現在及將來,令人骨顫心悸者也!故吾國今日最急切不容稍緩之務,唯有發展科學以圖自救。」作為五四學人的優秀代表,秉志先生分別在1932年和1935年的《科學》雜志上振聾發聵地呼喊,成為代表那個時代愛國知識分子的歷史強音。
  • 教育局澄清國家安全不應以爭議性議題教 學校應培養學生維護國安
    國家安全教育是國民教育一部分,應循序漸進從小培養國家安全教育與國民教育密不可分。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一直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學習目標。與海外許多地區一樣,香港的學校課程(通過個別科目、跨課程德育和公民教育課題、全方位學習活動等),讓學生從小有機會循序漸進地對國家歷史、文化和發展,以及《憲法》和《基本法》有所理解。
  • 西南交通大學:探索「六個深度融合」,推進新時代高校黨校系統建設
    西南交通大學充分發揮黨校姓黨的優勢,堅持政治建校、思想強校、制度治校、作風硬校、文化潤校,探索「制度建設與質量管理」「多樣黨課與人才培養」「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幹部教育與人才培育」「黨員教育與團員教育」「合作共建與區域服務」深度融合,推進新時代黨校系統建設,提高黨校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水平。
  • 孩子喜歡探索細小的東西,家長的支持,可培養孩子手眼協調能力
    既要發展孩子的能力,又要保護安全的好奇心和安全,家長怎麼做才能兩全呢?小編也常在新聞中看到孩子誤將細小物品放嘴裡的新聞,如果不是家長及時發現,後果不堪設想。2、孩子眼裡總有小寶貝細心的父母會發現,突然有一天,孩子有時蹲在地上很長時間,他是觀察螞蟻如何搬家呢!孩子也會對散落在地面細小的彩色紙片、枕頭上的頭髮絲感興趣,這些東西在孩子眼裡都是寶貝呢!
  • 諄諄教誨 大愛有言:老一輩革命家如何教育培養子女
    朱德和孩子們 朱德對子女後輩的培養非常重視。他特別強調,要把子女後輩培養成革命事業的合格接班人,而不是要接「官」、接「權」。他對後輩說:「要盡到我們的責任,把你們培養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1937年9月,朱德在給四川親屬的信中寫道:「那些希望升官發財之人決不宜來我處,如欲愛國犧牲一切能吃勞苦之人無妨多來。」他還說:「我不能再顧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這是戰爭年代朱德對親人的要求。新中國成立後,他也一刻沒有放寬做人做事的標準,而是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和家人。
  • 【育兒好物】培養孩子專注力和訓練小手肌肉的Design & Drill 天才工程師!
    所以Design & Drill天才工程師不但能培養小朋友的專注力和耐心隨著需要利用小朋友的小手去完成這件事,更能訓練到小手的肌肉發展哦!但不要以為天才工程師只有男孩喜歡,其實小女生也是非常喜歡的哦!所以除了剛剛小味留玩的男生外出組,也有出了小女生專用的「花型外出組」耶!
  • 法醫.屍體.解剖室1+2+3+犯罪手法系列─法醫科學+毒物研究室
    ◎這本全方位的參考指南涵蓋:〈詳細介紹法醫系統〉由誰負責什麼、何時進行到哪個步驟,以及如何進行〈鑑識科學DNA〉認識犯罪現場的保全和蒐證的實際步驟,潛入兇手心思〈無一不是證據〉從指紋到血跡,乃至於其他相關的一切,調查人員如何分析證據〈屍體會說話〉如何識別無名屍、推斷死亡時間,以及分析創傷型態〈內幕中的內幕〉一窺鑑識實驗室運用毒物學、血清學等知識
  • 是誰偷走了我們孩子的思考能力?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看完這個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我禁不住在想:是誰偷走了我們孩子的思考能力?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在我們的孩子普遍懶於思考的今天,這已經成為了我們家長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孩子養成了依賴家長的習慣後,就不知道什麼是思考,也不會去想如何解決問題,一切只等待著家長給自己出主意、想辦法。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沒有創新精神,只會人云亦云,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獨立思考的品質在人的一生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善於發現問題,能夠通過思考、分析找答案,才會取得好的學習成績。
  • 【呂應中教授】超心理學已經是科學
    超心理學已經是科學——呂應中教授 國內還有一些人不瞭解超心理學,認為這是怪力亂神,不是科學。  其實超心理學的主要觀點是認為人類具有一種潛在的能力,它可以不通過正常的感官渠道而感知世界。Thakur教授指導頒授心靈研究碩士及博士學位;牛津、劍橋、倫敦大學也準以用靈學題材為博士論文,倫敦更設立「心靈科學學院」(College of Psychical Science),從事訓練靈媒,出版銷路極廣之《光明》(Light)雜誌。維也納大學也設有心靈科學課程。
  • 機器人編程教育是如何塑造孩子思維能力的?
    孩子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思考設計藍圖、通過細緻的觀察力,選擇合適的零件進行組裝,其中有一步組裝得不好,都會影響後面的進程,這對孩子的觀察力、動手能力有很充分的鍛鍊;在動手組裝的過程中,遇到一個又一個困難和問題,通過老師的鼓勵和引導得以解決,這對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最終孩子會搭建出自己設計的機器人。
  • 《孤獨培養皿》​鄭宜農 首部私我書寫​ 11/27 網路書店預購開跑​ 11/29 全面發行​
    ■■ 1|培養皿|關於建立與孵化  『我始終在建立自己的聲音,或許只是因為我是一個在靜默中長大的孩子,而靜默裡的聲響如此劇烈,比這個世界裡的任何角落都還迫切地需要被聽見。』宜農小姐會懂的吧,這和那片葉子究竟是如何無關,反而,是因為貓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啊。請容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的我這樣稱呼妳,宜農小姐。  很難解釋,為什麼讀妳的書會需要複習國中自然科考卷,但我確實這麼做了。應該是在介紹「聲音的速率」那一章,有這樣的題目:看見遠處的閃電之後,相隔數秒才聽見雷聲,藉此算出閃電與我們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