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科學救國 治學育人奉獻一生——秉志先生的人生之路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矢志不渝科學救國 治學育人奉獻一生

1915年10月25日,中國科學社第一屆董事會成員合影。前排左起:趙元仁、周仁,後排左起:秉志、任鴻雋、趙明復

作者:聶常虹 楊俊成 姜秉國

「今日世界人類之幸福,何者非由科學所致,吾國之弱不足憂,倘能使科學發達,則轉弱有方也,吾國之貧不足慮,倘能使科學發達,則療貧有術也,吾國一切困難,盡可訴諸科學,以圖解決。」「吾國貧弱,至今已極,談救國者,不能不訴諸科學。觀於列強之對吾國,其過去,現在及將來,令人骨顫心悸者也!故吾國今日最急切不容稍緩之務,唯有發展科學以圖自救。」作為五四學人的優秀代表,秉志先生分別在1932年和1935年的《科學》雜志上振聾發聵地呼喊,成為代表那個時代愛國知識分子的歷史強音。

秉志 (1886.4.9—1965.2.21),滿族,原名翟秉志,字農山,河南開封人,我國現代動物學的奠基人,現代生物學教育的啟蒙者、開拓者,中國動物科學事業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秉志先生一生無論何時、身處何地,都將自己的命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將自己的科研事業和祖國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博大的愛國情懷,優秀的學術思想,廣博的科學知識,嚴謹的治學精神為科學人樹立起精神的坐標。

傳播科學,求真致用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一次又一次入侵,中華民族進入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秉志先生在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預科讀書期間,正值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不久,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他以強烈的愛國心和正義感,積極投身愛國救國學生行動,反對帝國主義壓迫,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踏上了科學之路。

1909年,秉志先生考取第一屆庚子賠款官費留學生,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在康奈爾大學期間,秉志先生與一批志同道合的中國留學生走到了一起,作為中國科學社發起人和核心五董事之一發起組織我國最早的民間自然科學學術團體——中國科學社,並創辦《科學》月刊。1915年1月,在秉志、任鴻雋、楊銓等留美中國學生的推動下,《科學》月刊創辦,樹起了「傳播科學,求真致用」科學救國的旗幟,成為新文化運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催生了「五四運動」的爆發。1915年10月,中國科學社在美國正式成立,以「聯絡同志,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為宗旨,為科學家群體提供學術平臺,助力國內以「賽先生」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點燃「賽先生」的「星星之火」。

在美國求學期間,秉志先生把滿腔愛國熱忱化為學習的動力,立志科學救國、報效國家。他師從著名昆蟲學家J.G.Needham教授,從事昆蟲學研究,同時輔修脊椎動物學,發表論文三篇,成為我國近代昆蟲學研究的先聲,在我國近代昆蟲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成績優異,1915年他當選為美國SigmaXi榮譽學會會員。1918年獲博士學位,成為在美國以昆蟲學論文獲博士學位的第一位中國人。獲得博士學位後,秉志先生到韋斯特解剖學與生物學研究所,跟隨著名神經學家H.H.Donaldson從事脊椎動物神經學研究,發表了兩篇論文,這兩篇文章對小鼠交感神經的發育與性別關系頗有創見。

1920年冬,闊別祖國11年後,在「科學救國」思想的指引下,秉志先生受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科主任鄒秉文先生之聘,回國任教,從此在秉志先生的帶領下我國現代生物學發展展現出全新的面貌。當時,落後的中國既沒有一個生物系,也沒有一個生物學研究機構。僅是有的學校有博物系,教學與研究水平都十分落後。秉志先生應聘任教南京高師後,在農業專修科講授普通動物學。1921年,秉志先生在南京高師創建了我國大學中的第一個生物系,並任系主任。生物系初建時,經費不足,無錢購置設備,秉志先生就發動師生動手製作,或用土產品改裝。對必不可少的儀器,他節衣縮食,省下自己的薪金去訂購。所有實驗和研究用的標本,都是在連續兩年的暑假裡,由秉志先生親自率領學生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遠赴浙江和山東半島沿海採集而來。

1922年,經過秉志先生與其他生物學家積極籌建,在南京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生物學研究機構——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該所成立後在秉志先生領導下對我國動、植物資源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除開展形態學和分類學的研究外,還進行生理學、生物化學和遺傳學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結果大多發表於生物研究所專刊《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叢刊》上。該刊與世界各國五百餘處研究機構相交換,使歐美各國生物學界對中國生物學漸有認識,中國人的研究能力由此得到國外生物學界的認可,為中國科學贏得了地位。這些都不能不歸功於秉志先生卓越的領導能力、堅毅的精神和毅力。

1928年,秉志先生與植物學家胡先驌共同創建了我國第二個生物學研究機構——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秉志先生任所長兼動物部主任,胡先驌任植物部主任。靜生生物調查所的工作重點是北方動、植物調查,包括華北、東北、渤海等地區的動、植物資源調查、採集及分類學研究。1929年,秉志先生又協助創辦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後改名動植物研究所)和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這些研究機構的建立,為中國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34年8月23日,以秉志先生為首的30名著名動物學家在廬山蓮花谷發起成立了中國動物學會,並舉行了第一屆年會。會議推舉秉志先生為會長,決定創辦《中國動物學雜志》,由秉志先生任總編輯。'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秉志先生是一位具有強烈民族氣節和理想信念的愛國科學家。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蹂躪祖國大地。南京淪陷後,日本侵略者蓄意對秉志先生等科學家進行報復,把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的圖書、標本、儀器設備搶掠一空,並縱火將所有房屋燒為灰燼。那時,中央大學撤離南京,秉志先生因夫人病重未能隨學校內遷,隻得懷著滿腔憤恨回到上海家中。回到上海後,他改名翟際潛,席不暇暖,即刻在中國科學社總社明復圖書館重建實驗室,開展研究。1941年冬,「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日寇佔領上海租界,中國科學社被迫停辦,圖書館關門。鑒於秉志先生在我國學術界的名望,日本刊物《支那文化動態》對他的個人情況調查已久,並千方百計地找他,企圖拉他出來任職。秉志先生不為日寇所用,蓄起胡須,「隱居」起來。他潛在震旦大學的實驗室裡閉門做學問,同時還在友人經營的中藥廠裡研究藥材蛀蟲。雖然「隱居」起來,但秉志先生始終牢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用「驥千」的筆名(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之意)每周寫一篇短文,向進步的《大公報》投稿發表,以激勵人民的抗戰鬥志。幾個月後,他被漢奸追查,《大公報》也受到日寇警告。後來,他又換用「伏櫪」筆名,在其他刊物上發表文章,評論時事,揭露敵人的滔天罪行,並熱忱號召人民精誠團結,共同抵禦外侮。他還著書鼓勵人民在危難中應積極奮鬥(書稿因無處付印,又保藏不慎,大半喪失)。在恐怖統治籠罩的上海,秉志先生敢於以筆作刀槍,英勇鬥爭,表現出了一個愛國科學家的凜然大義。

抗日戰爭14年,秉志先生被困上海,沒有工資收入,全家生活極為艱苦。但他堅決拒絕敵偽利誘,始終保持著一個愛國科學家的民族氣節。多虧有愛國人士以及蘇北新四軍設法接濟,全家才未至斷炊。那幾年,他一直到處打聽去後方的路線,可惜總是落空。有一次得知有一條從杭州入江西轉重慶的路線,他立即出讓房屋、家具,不料臨行前傳來消息說此路不通了,9個月的計劃又成泡影。他曾無奈地說:「不求別人(指內地朋友)諒解,但求無愧我心。」

解放戰爭期間,秉志先生蔑視反動派及其權貴。他把那些在反動統治者面前搖尾乞憐的御用科學家稱為「科學的罪人」。有一次,蔣介石託人邀秉志先生出任中央研究院職務,他對來客讀了一段「北山移文」(《古文觀止》中的文章,內容是諷刺貪圖官祿者),表明自己不侍權貴,甘為平民的心跡。1934年夏,借中國科學社開年會之便,由秉志先生等人發起組織的中國動物學會在廬山舉行成立大會。此時蔣介石偕同宋美齡也在廬山,蔣介石為籠絡人心,舉行遊園會,招待中國科學社的科學家。有人希望秉志先生趁機與蔣介石晤談,但他堅決拒絕,故意稱病不去。他說:「生物研究所與我都窮,但要窮得有志氣。」1948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召開院士及評議員選舉會議,將近結束時,蔣介石設宴,發來請柬,要求簽注能否出席。秉志先生毫不猶豫,斷然寫上「辭謝」二字。在黑暗統治的歲月,秉志先生橫眉冷對以蔣介石為首的反動政權,堅決不與之發生任何聯系,表現了一個真正科學家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的高尚品格。

鴻儒碩輔,高山仰止

大半生親歷舊中國腐朽落後的秉志先生,在年過花甲之時,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他滿懷希望和激情,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發展大業中。1949年,秉志先生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榮幸地參加了開國大典。他曾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河南省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和人民政府委員,以及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他不辜負黨和人民對他的信任,認真履行人民代表的職責,提出各種建議。他的提案內容,除有關科學發展以外,還涉及國家法令制度(如漁獵法)、爭取留學生回國、青年思想改造、環境衛生、公共運輸、改良京劇、提倡火葬等事關人民群眾生活的各方面內容。1952年前後,秉志先生目睹血吸蟲病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萬分焦慮,當即給衛生部門負責同志寫信反映情況,提出建議。第二年他又分別給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寫信呼籲,並隨信寄去了自己關於消滅釘螺、杜絕血吸蟲病的建議。1956年,中央防治血吸蟲病小組成立時,毛澤東轉去了秉志先生的建議。秉志先生對消滅釘螺、根治血吸蟲病的建議,為國家打贏滅螺、滅血吸蟲戰役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1956年10月,秉志、陳煥鏞、錢崇澍、楊惟義和秦仁昌等生物學家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提出了92號提案,建議在全國各省區劃定天然森林禁伐區,以保護自然植被,供科學研究之用。隨即國務院批准了該提案,並在廣東肇慶建立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

秉志先生時時念及國家,以國家利益為最高追求。他深知人民江山來之不易,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國家急需資金購買飛機大炮,秉志先生為了對國家盡自己的一份責任,將自己在抗日戰爭前節衣縮食在南京所置的四處房地產全部變賣捐獻給國家。他的3000餘冊藏書,也早就留下遺囑全部獻給國家。

秉志先生學識淵博,研究廣泛,治學嚴謹,鞠躬盡瘁,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的生物科學事業奉獻了一生。在50多年的科學生涯中,他發表各種專著、學術論文、科普文章共150餘篇(冊)。他在昆蟲學、神經學、形態學、分類學、生理學、古生物學等領域均進行過廣泛深入研究。他認為對待研究工作,必須具備「五心」:決心、信心、恆心、耐心、細心﹔必須要有不怕困難、不怕麻煩、不怕失敗的「三不怕」精神﹔反復強調科學家的治學精神應為「公、忠、信、勤、久」五字。秉志先生認為,公、忠、信,尤其是信,是科學道德問題,研究科學的人,必須要有高尚的科學道德。勤、久則是成功之關鍵。在科學研究生涯中,他親力親為地恪守著這五個字。直到年逾古稀,秉志先生仍堅持每日工作8小時,而且經常帶病工作。直到晚年,在實驗過程中他仍親自動手,尤其是關鍵性問題,更是反復試驗。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他還在堅持工作。他曾說:「我一天不到實驗室做研究工作,就好像缺了什麼似的。」秉志先生長期隨身帶著一張小卡片,右側寫著「工作六律」:「身體健康、心境幹淨、實驗勤慎、觀察深入、參考廣博、手術精練」,下首為「努力努力、勿懈勿懈」﹔左側寫著「日省六則」:「心術忠厚、度量寬宏、思想純正、眼光遠大、性情和平、品格清高」,下首為「切記切記、勿違勿違」。這些正是他一生治學與為人的真實寫照。

秉志先生一生曾在多所大學任教,在幾十年裡為我國生物學界培養了大批人才,直接或間接受過他訓練的學生逾千,培養了許多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其中成長為學科專家的便有數十人,桃李滿天下。秉志先生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特別是對年長的、造詣較深的早期學生。由於其言傳身教,許多學生都秉承了他勤奮刻苦、持之以恆的學風,成長為動物學界的著名專家,如王家楫、伍獻文、楊惟義、壽振黃、張孟聞、盧於道、張宗漢、鄭集、張春霖、王以康、沈嘉瑞、陳義、歐陽翥等等。他們是20世紀我國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重要骨幹,為我國的教育和科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在為《秉志文存》撰寫的序言中寫道:「秉志創建的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至抗日戰爭之前培養或訓練的生物學家計有百餘人。當時在中國之動物學者,幾乎都是出自秉志門下,誠不愧為中國動物學界的『開山大師』。生物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使歐美各國生物學界對中國生物學漸有認識,生物研究所為中國科學贏得地位,不能不歸功於秉志先生卓越之精神和毅力。」

鴻儒碩輔,高山仰止!秉志先生1935年被聘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評議員,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生物地學部)第一屆常務委員。中國科學院成立時,周恩來總理曾希望他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但他再三謙讓,並推薦了更合適的人選。他淡泊名利、高風亮節的品格,備受同仁和晚輩的敬仰。

奮鬥不息,生命不止!秉志先生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科學事業,獻給了人民,獻給了祖國。他是我國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他的科學成就將永遠鐫刻在中國乃至世界的科學史上!他勇攀人類科學高峰的精神,將激勵我們一代代年輕的科學人接續奮鬥,矢志不渝!

相關焦點

  • 矢志不渝科學救國 治學育人奉獻一生——秉志先生的人生之路
    1915年10月25日,中國科學社第一屆董事會成員合影。秉志先生在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預科讀書期間,正值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不久,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他以強烈的愛國心和正義感,積極投身愛國救國學生行動,反對帝國主義壓迫,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踏上了科學之路。 1909年,秉志先生考取第一屆庚子賠款官費留學生,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
  • 「尋求救國安邦真理」——吳玉章的革命故事
    吳玉章一生堅持革命,堅持辦教育,堅持「做好事」。從參加同盟會到解放戰爭,始終戰鬥在革命第一線,歷經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三個歷史時期,是近現代中華民族奮鬥史的見証者和參與者。 1960年5月,年逾八旬的吳玉章寫下一首自勵詩:「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範疇。」
  • 用信仰之光點亮前行之路
    原標題:用信仰之光點亮前行之路   12月11日央視播出的《時代楷模發布廳》欄目,迎來了我們熟悉而又敬愛的張桂梅老師。中央宣傳部授予張桂梅同志「時代楷模」稱號。這一榮譽的取得,不僅雲嶺上下為之自豪、為之振奮,更讓我們在這個隆冬裡倍感溫暖。
  • 人生處處是晴好——訪國泰達鳴集團公司董事許淑箴女士
    同舟共濟,夫貴妻榮,她一生精彩,平凡又偉大。」 1954年,許淑箴女士與吳天賜先生喜結連理。那時的吳天賜先生身為軍人,蜜月還沒度完,相聚十幾天後,他就匆匆地返回軍營,這一別就是一年。之後的十幾年年間,他們夫妻二人聚少離多,吳先生往港後、文革期間,離別七年。聚聚散散,因為兩人對愛情的堅貞,自有一股不離不棄的力量,在1972年當許淑箴女士帶著孩子赴港而終於結束。
  • 【書家必藏】七言對聯300幅---勵志、修養、治學、感懷、箴贈、閑雅及晚晴
    118《治學》家少樓臺無地起,案餘燈火有天知119《治學》士要成功須定力,學無止境在虛心120《治學》門前莫約頻客來,座上同觀未見書121《治學》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看花122《治學》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123《治學》簾外五更風雨冷,案頭三尺筆墨濃124《感懷》百歲光陰半歸酒,一生事業略存詩125《感懷》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 教育救國·鑄民族忠魂——謹此紀念辛亥革命先驅陳炳煥先生逝世一百周年
    這一年,廣東人孫中山、湖南人黃興等革命黨人在日本東京創立同盟會,開始了革命救國的艱難歷程。這一年,清王朝為自強求富,宣佈廢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提倡西學,創辦新式學堂。這一年,敢為人先的湘陰人陳炳煥為湘陰播下了教育救國的火種。
  • 焦點│建校20年再創輝煌 東莞臺校治學願景「心」方向
    今年適逢20周年,甫上任校長鄭忠煌接受本報專訪,就創校精神、治學理念梳理臺校20年來的歷程,並以臺校20年作為新起點分享現階段教育的整體願景。無私的辦校精神開創柔情的知識家園 東莞臺商子弟學校校長鄭忠煌。
  • 戎馬一生 矢志不渝 開國中將黃新廷(侯玉田二女婿)
    從那時起,黃新廷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蘇區的革命鬥爭中,從此揭開了戎馬一生、矢志不渝的序幕。1931年秋天,黃新廷在蘇區面臨封鎖圍剿的關頭正式加入了紅軍,投身賀龍領導的紅2軍團。翌年,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青年幹事、獨立團排長,參加了湘鄂西蘇區反「圍剿」和創建湘鄂川黔蘇區的鬥爭。1935年起,任紅2軍團的主力團——第4師12團參謀長、團長。
  • 8月,一次遇到你,一生走到底,從一而終,矢志不渝,攜手共餘生
    在人的一生當中,總是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人或事,而那些在自己內心記憶深處的,往往就是讓人難以忘記的,而在我們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生當中,無非就是想要早點遇到屬於自己的愛情而已,然而很多人的一生總是充滿了遺憾和後悔,尤其是對於曾經的那段情緣,在失去以後,很多人就開始了後悔,因為曾經真心相愛過
  • 會通中外 | 汪榮祖先生訪談錄
    去年汪教授英文新書 Beyond Confucian China: The Rival Discourses of Kang Youwei and Zhang Bingli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出版,本刊藉此良機,請汪教授談談新書,並分享治學經驗和學思歷程。
  • 《心:稻盛和夫一生的囑託》:從「心」開始,踏上幸福之路
    最近,他的收官之作《心:稻盛和夫一生的囑託》上市,我第一時間買來看。這本書是稻盛和夫先生在87歲高齡時,繼《活法》、《幹法》、《心法》之後的又一力作。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京都陶瓷」的商品,我家的廚房裡就躺著這麼一把風靡一時的陶瓷刀。
  • 悼念文章丨勞格文:施舟人老師改變了我的治學之路
    施舟人老師改變了我的治學之路勞格文(John Lagerwey)
  • 「美了一生,演了一生,寫了一生」的黃宗英先生駕鶴西去
    黃宗英,留在幾代人心底的,是她在銀幕中留下了青春靚麗和雍容華貴的優雅笑容,她的美,貫穿了她人生的各個階段,她美了一生;她是一代人心中的銀幕女神,是美麗動人的"甜姐兒", 曾在《家》《幸福狂想曲》《街頭巷尾》《烏鴉與麻雀》等多部影片中出演重要角色,她演了一生;她曾連續三次獲得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 山東藝術學院打造「藝術+思政」育人品牌
    於海先生動情地說,每一段國歌都有一段獨特的故事,國歌也見證著那段光輝而艱難的民族歲月,國歌背後的一個個故事也蘊含著一個國家強大的力量。「《義勇軍進行曲》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產生了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它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報告會結束時,在於海先生的帶領指揮下,全體師生起立,揮舞著國旗,情感飽滿地唱響了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
  • 象山先生心學之路
    象山先生心學之路    今年是陸象山先生誕辰880周年,江西省金谿縣、貴溪市,湖北省荊門市,福建省武夷山市等地,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已經或將要舉辦隆重的紀念活動。那麼陸象山先生是誰?他是個怎樣的人?象山先生沒有做什麼大官,一生都在傳道,授業,解惑,正人心,引導世人回歸古聖賢之道,啟發世人「發明本心」,以行為感召世人,移風易俗。先生一生「言顧行,行顧言,知行合一」,詮釋了他是一個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大人。公元1530年,象山先生被請入孔廟,尊享從祀之榮!    這樣一個堂堂正正的大人是怎麼來的呢?這與他的家族分不開。
  • 75歲北京「勞倫斯先生」的冰上人生:「滑冰改變我一生」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璐 北京報導閉上眼睛、抬手、仰頭、旋轉……「勞倫斯先生」的冰上舞蹈吸引著場外人的目光,每每結束,場外總有掌聲。近日,一段在北京國貿滑冰場的舞蹈視頻火了,視頻拍攝者可能是路過北京國貿冰場的某個路人,當天冰場正放著《聖誕快樂 勞倫斯先生》,拍攝者稱他為「國貿勞倫斯」。視頻被放到網上,點擊量千萬,不出意外75歲的姬凱峰火了,成了大家眼中的「勞倫斯先生」。 勞倫斯先生在冰上全情投入的舞蹈讓很多人知道人生的可能與不可能有時候並非如此涇渭分明。
  • 規定獻給祭司和傳道人–初熟的果子和什一奉獻
    當我們回到信仰的猶太根源和使徒性希伯來根基時,我們也必須恢復聖潔的奉獻。替代神學在許多領域,特別是在奉獻領域,影響了Yeshua的肢體。大多數人不知道該如何奉獻,奉獻該給誰以及何時該奉獻,因此他們無法從靈裡和/或財務上的乾旱走出來!讓我們記得,奉獻分為4類:規定的奉獻,自由奉獻,犧牲奉獻和償還奉獻。什一奉獻是歸給YHVH耶威為聖!
  • 黃愛平:陳鴻森先生《清代學術史叢考》序
    他若《清代學者疑年考——姜亮夫〈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訂訛》,為姜亮夫所撰工具書《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中有關清人生卒年歲補充疏略,辨正是非,所訂補者計六十人;《〈清代人物生卒年表〉訂補》,則為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訂訛補缺,所訂補者凡八十人。
  • 好書共讀丨讀《精緻育人》,踐行立德樹人
    主持《實施精緻教育培養完全人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等國家及省、市級課題,在國家及省級刊物發表或獲獎文章多篇,編著出版《精緻育人》、《 特種導學》等著作5部。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什麼樣的教育可以一輩子受用?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夏育華校長的回答是:精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