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劃時代的教育奠基
歷史的巨變,常常會聚焦在一個特殊的年代。
清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
這一年,日俄兩國居然在中國的土地上燃起戰火!戰後,中國東北一分為二,北歸沙俄,南歸日本。
這一年,廣東人孫中山、湖南人黃興等革命黨人在日本東京創立同盟會,開始了革命救國的艱難歷程。
這一年,清王朝為自強求富,宣佈廢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提倡西學,創辦新式學堂。
這一年,敢為人先的湘陰人陳炳煥為湘陰播下了教育救國的火種。他首先發起成立湘陰縣學務公所,在湘陰縣仰高書院原址創辦了湘陰第一所縣立高等小學(今湘陰縣城北學校),同時,他又籌款在省會長沙創辦湘陰駐省中學(今湘陰縣第一中學),租賃長沙市南正街唐宅為臨時校址,擔任監督(即校長),年底購置長沙市北門口羅湘裡周姓房屋作校舍。湘陰駐省中學是湖南省最早創立的十二所公立中學堂之一。
那麼,是誰在陳炳煥心中播下了教育救國的火種呢?
陳炳煥(1860年5月11日-1920年12月2日),派名鐘淮,字岱青,號樹藩,晚號注凡,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陰縣界頭鋪青山西北側山腳神塘灣(今湘陰縣金龍鎮大星村)一個殷實的耕讀之家——陳家花屋。青山東側高華嶺是與林則徐一起抗英的兩江總督李星沅(1797—1851)的故鄉,青山西側左家塅是收復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1812—1885)的故鄉。神塘灣陳氏家族與高華嶺李氏家族及左家塅左氏家族互為姻親,李氏和左氏的良好家風對陳氏子弟都有著良好的影響,陳炳煥從小耳濡目染,立志要為國家建功立業。
陳炳煥之父陳正昌在界頭鋪集鎮開了一家藥店,救濟百姓,深得美譽,家業也越來越興旺。因缺乏合適人手,陳正昌就帶著少年陳炳煥經營藥店。但陳炳煥志不在此,藥店的大門封閉不了他時刻關注國家局勢的壯志雄心。他心中有兩個崇拜的偶像,一個是率軍西徵的左宗棠,一個是出使英法的郭嵩燾。內憂外患,國將不國,「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陳炳煥決心發奮讀書,要像左宗棠、郭嵩燾一樣,救國家於危難之際。他認為「強國先要強自我」,於是,他關閉店門自讀經書。那年,他十八歲。
1879年,郭嵩燾迎著國人的辱駡從歐洲回國,定居長沙。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在舊勢力的詰難中發出一聲聲吶喊。他倡建禁菸公社,拯救社會人心;創辦思賢講舍,弘揚天地正氣;探尋洋務新途,追逐強國夢想。十九歲的陳炳煥撇開世俗的眼光,拜郭嵩燾為師,深得郭嵩燾賞識,陳炳煥「受益為多,學亦有進,對世界大勢漸有識見,志向增高」。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法軍從陸路和海路夾擊中國,中國危在旦夕。二十三歲的陳炳煥徒步千裡,奔赴廣西前線,參加左宗棠的「恪靖定邊軍」英勇抗法。此次戰役,中國將士在戰場上用鮮血換來的勝利,卻變成了朝廷在外交上喪權辱國的「和約」,中國不敗而敗,陳炳煥深切感受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知恥而後勇,陳炳煥歸家後更加發奮讀書,他先考取縣學生,後遊學省城各書院,屢試獲優,補為廩貢生。1900年,他以「才識出群、自行不苟、好學深思」,被湖南省學政保送帶薪入武昌兩湖書院就讀。
1902年,陳炳煥經張之洞親自主考評定為優等,在兩湖書院肄業,即以湖北遊歷官身份派往日本考察政治。通過在日本考察,陳炳煥認為強國需要大批人才,而人才需要學校培養,從而產生教育強國的思想。
他根據清政府頒佈的章程,歷經艱辛,創辦了湘陰縣立高等小學和湘陰駐省中學,開始走上了教育救國的道路。
教育是什麼?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青年時代的陳炳煥,幸遇郭嵩燾、左宗棠、張之洞等前輩良師,是這些先知先覺們對教育的重視和對世界的關注,喚醒了陳炳煥教育救國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