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家書屋就是我們的書房
「從我們村有書屋開始,我就經常去書屋看書。剛開始看帶拼音的童話,後來看《駱駝祥子》,現在看《昆蟲記》,能學到好多知識。農家書屋就是我們的書房,陪伴我們成長。」被14歲的劉丹陽視為成長加油站的書屋,正是近日獲得「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農家書屋和基層圖書發行單位先進集體」稱號的我市薊州區漁陽鎮小龍扒村農家書屋。
村民打心底裡喜愛的人生補給站
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陣地,農家書屋是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如今,走進小龍扒村,聽到的是朗朗書聲,見到的是張張笑臉,到處是一派風清氣正、欣欣向榮的景象。村容村貌越來越美,男女老少安居樂業,這一切都與農家書屋息息相關。
小龍扒村農家書屋建於2011年,初始藏書1514冊,2015年遷入新址,地處村莊中心地帶,村民抬腳就能過來,書屋面積也擴大至70多平方米,還定製了配套的桌椅、書櫃等。目前,小龍扒村農家書屋擁有科技類圖書268冊、文化類圖書952冊、少兒類圖書466冊、生活類圖書321冊、政經類圖書365冊,音像製品77種,是村民打心底裡喜愛的夢想啟航點、人生補給站。
「開始是媽媽帶我去書屋,我三年級就開始看『四大名著』,現在都看完了,最喜歡《西遊記》。」10歲的張蕊把去書屋看書當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書就是我的飯,每天我都要看書。寫完作業我就去書屋,5分鐘就能到,如果是周六周日,最少在書屋看一小時書。我現在看《成語故事》,對寫作文很有幫助,我的作文會被老師當範文念。和小夥伴兒玩成語接龍遊戲,我可厲害了。」
2015年起擔任書屋管理員的王名貴,是有著近6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熟練掌握出版物管理、分類、貼標、上架、借閱等相關業務,做好書、刊、報、電子音像製品的登記造冊,及時辦理借閱手續,提供好書、新書引導服務,保持優良的書屋環境。哪怕是春節,他也只歇一天,大年初二就來書屋,為大伙兒借書、看書提供便利。今年75歲的王名貴告訴記者,針對不同人群的工作、學習特點,村裡的書屋錯時開放,「對老弱殘疾的,全天候開放;對上學的在校生,在雙休日以及節假日集中開放;對白天外出務工、晚上回家的,在晚上安排專門時間開放。」規範且不失靈活的管理,確保了村民能充分有效利用書屋。
農家書屋顏值高、有內涵、聚人心
小龍扒村不僅讓農家書屋成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達黨和政府聲音的重要陣地,還開展了快樂國學講讀班、農業科技知識講座、讀書心得交流會、讀書故事會、燈謎競猜、春聯書寫大會、送「福」進農家、「我的書屋·我的夢」有獎徵文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村民知識素養、豐富村民精神生活。
「我愛看農業知識方面的書,像果樹修剪技術,特別有用。書屋裡農業技術方面的書很受大伙兒歡迎,我們還邀請了很多專家來講課,幫大伙兒解決種植問題。」在王名貴看來,書屋不僅有書有報,更重要的是經常舉辦接地氣的活動,「特別能提高心氣兒,調動大伙兒的學習積極性和幹勁兒。」
小龍扒村黨支部的「90後」副書記張春陽告訴記者,農家書屋的閱讀推廣活動,在提升鄉風文明、建設書香天津等方面起著積極推動作用。
作為村民豐富業餘生活的最佳去處,窗明几淨、藏書和活動豐富的小龍扒村農家書屋,不僅顏值高、有內涵,更凝聚了人心,真正成為村民的精神家園,不斷吸引更多村民走進書屋、愛上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村民的閱讀習慣,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也為村民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記者 仇宇浩)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