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聊一聊「舟」的意象

2020-12-14 留餘青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之間,2019年就要過完了,在這一年中,不知有多少人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不知有多少人第一次離開了家鄉,也不知有多少人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時間如同流水一般,在不斷地流淌,而在流水之上,有著一葉扁舟,它承載的是我們的人生。

燧人以匏濟水,伏羲始乘桴,軒轅作舟楫,顓頊作蒿漿,帝嚳作柁櫓,堯作維牽,夏禹作舵,加以篷碇帆檣,伍員作樓。(物源)

「陸行乘車,水行乘舟」,舟誕生之初,只是作為一種出行的工具,是為便於人們水上出行。而隨著,舟在日常生活中的頻繁使用,舟開始進入到詩中,進入到詞中......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舟成為了男女感情的一種載體;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舟成為遊子思鄉的寄託;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舟亦成為了自己一種釋放與自由。

在歷代文人的不斷吟誦中,舟有了自己的文學意象,即舟船意象,它蘊含了男女之間的感情,也蘊含了人們的漂泊離愁,同時,它又寄託了人們的自由與灑脫,而它所蘊含的何嘗不就是我們的人生。

我們的人生,有戀人之情、有戀鄉之心、有戀己之懷,因而,舟,其實承載了我們的人生。

戀人之情

兜兜轉轉,一年過去了,你是否還沒有另一半,回家的你又是否被安排了相親?

舟——男女感情的寄託者與傳遞者

舟作為一種水上交通工具,可以將因水阻隔的人們相聯起來,也可以將兩岸人們分割開來,這就如同男女情思,可連可斷。

因此,從《詩經》開始,便有許多與「舟」有關的戀情詩。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此詩為《國風·周南·漢廣》,講述的是一位青年樵夫鍾情為一位姑娘,但卻始終難遂心願,只能以詩歌來傾訴自己內心的愁緒。

在這首詩中,「方」即為「舫」,在《釋言》中:舫,舟也。詩中的男主人公雖然鍾情於姑娘,但是在他們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舟船也難以到達。

在詩中,舟承載了男主人公的感情,也表達了男女之間可戀而不可得的無奈。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為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我們都知道,李清照與其丈夫趙明誠的婚姻生活雖然很幸福,但是時間卻太短。彼時,新婚不久後的李趙兩人匆匆分離,而李清照孤獨一人只能以詩詞來寄託自己的相思之情。

後世文人對此詞評價頗高,明代李廷機曾道:「此詞頗盡離別之情,語意超逸,令人醒目。」

彼時已是秋天時節,詞人獨自登上孤舟,仰望長空,排解相思之情。舟,承載了詞人的別離之思。

從《詩經》到唐詩,再到宋詞,舟承載了小兒女懵懂的愛情,也承載了夫妻之間的離別相思之情。

戀鄉之心

再有半個多月,就開始有許多人踏上回家的路途。

漂泊,在古代,是許多知識分子的宿命,在如今,更是許許多多人的宿命。漂泊在外的我們何嘗不像是漂泊在河流中的一葉孤舟。

因而,漂泊,是「扁舟」最基本的意象。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張若虛的一句詩道進了遊子的漂泊之苦與思鄉之情。

漂泊在外的遊子,或許是為了生計,或許是為了夢想、或許是為了擺脫,他們背井離鄉,他們羈旅漂泊,社會很大,社會很深;大江很大,大江也很深,在社會漂泊中的人們就如同在大江中遊蕩的扁舟,對於扁舟來說,最安全的地方便是港灣,而對於遊子來說,最溫暖的的地方便是家鄉。

中國古代的大部分詩人都曾寫過有關漂泊孤苦的詩句,而以扁舟訴孤苦的詩人尤以杜甫為首。

「平生江海心,宿昔具扁舟。」杜甫的一生,可以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漂泊中度過的,其人生的終點也是在一條漂泊的破舟之上。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從杜甫的詩中,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詩人一人漂泊在外的孤獨與愁苦。

但是,漂泊在外的杜甫卻有著自己的堅持,「 扁舟空老去,無補聖明朝」,他的堅持就是對國家的忠誠。

可見,漂泊在外的人們都有著自己的理由,有著自己的無奈,更有著自己的堅持......

這種漂泊是人生的「必需品」,曠達如李白,也會「疾風吹片帆 ,日暮千裡隔。別時酒猶在 ,已為異鄉客 」;堅持如高適,也會「東路方蕭條 ,楚歌復悲愁。暮帆使人感 ,去鳥兼離憂 」;灑脫如孟浩然,也會「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

孤舟猶如就是我們自己,而孤舟所駛向的便是我們的人生......

戀己之懷

一年的時間裡,你是否有過壓抑,又是否有過自由?

舟,借水而行,有順水之舟,又有逆水之舟,有逸者之舟,亦有狂者之舟。我們要講的第三種舟的意象便是「自由」。

那麼,自由是什麼?

「泛若不系之舟 ,虛而遨遊者也 」 ,自由是逍遙;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自由是樂觀;

「永憶江湖歸白髮 ,欲回天地入扁舟 」 ,自由是灑脫。

莊子的舟是自由的,李白的舟是自由的,李商隱的舟也是自由的......

現如今,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在古時,詩人們的壓力也是很大的。

蘇軾,被貶黃州,鬱悶,壓抑隨之而來,但是,詩人與友人泛舟遊於赤壁之上,卻得以自由、舒暢。

「縱一韋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詩人與友人乘著孤舟,在廣闊的水面上自由的飄蕩,沒有任何的束縛,完全的任性與放達。

「野渡無人舟自橫」,舟本身便是自由的,而人,本身也是自由的。

揚帆起航,駛向未來

舟的意象有很多,一葉扁舟,承載了我們的愛恨情仇,也承載了我們的悲歡離合,更是承載了我們的人生。

舟如人生,帶著我們從舊的一年駛入新的一年。

在舊的一年裡,我們或許有了愛人,或許離開了家鄉,又或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我們有悲有喜,我們有愁有苦,這就是人生。

人生,就如同結繩記事一般,每一結就如同每一年,而每一年就是每一段人生。

舟在不斷地向前走,而我們的人生也在不斷地向前走,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舟是無盡思念的寄託,是瀟灑自由的承載,舟,帶領我們駛向新的一年。

相關焦點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從「扁舟」意象看蘇軾的貶謫心態
    蘇軾筆下出現較多的則是「扁舟」意象,且看下面例子: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來往一虛舟。聊隨物外遊。《菩薩蠻》我夢扁舟浮震澤……明日西風還掛席。《歸朝歡》輕舟短棹任橫斜,醒後不知何處。《水龍吟》「扁舟」意象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楚辭·漁父》和《莊子·雜篇·漁父》中的漁父形象,是隱士的象徵,代表著超脫曠達、恬淡自適的文化內涵。先秦時代,隱士頗多,他們畏世遠遁,潔身自保,或躬耕田野,或避居山林,為後世提供了隱逸的典範。儒道兩家深刻影響並調劑著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漁父扁舟獨釣的意象遂成為詩歌中常用的藝術典型。
  • 讀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並在這裡築屋五間以作遊息之所,名「雪堂」。《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
  • 《詩經》品讀:《河廣》一葦小舟寄相思,江海餘生安可逝?
    譯文:誰說黃河寬又廣,一葦小舟任飄蕩。誰說宋國路遙遠,踮腳遙目望得見。誰說黃河寬又廣,難容狹小柳刀船。誰說宋國路遙遠,天明動身食時至。《河廣》是一首動人的思鄉短歌,作者是春秋時代客居於衛的宋人。接著詩人自己回答了:「一葦杭之」、「曾不容刀」,黃河的河面那麼狹,只用一葦小舟便可以輕鬆飄過;它甚至狹窄到連一隻小船都容不下!這是誇張的寫法。同樣,「跂予望之」、「曾不崇朝」,也是誇張的修辭手法,極力形容由衛至宋歸家路途之近,踮起腳跟就能望見;天明動身,早餐時便能到達家鄉,近在咫尺。在短短的八句詩裡,就有四句運用誇張的手法。
  • 十二首描寫舟船的古詩詞,載不動悲愁,伴水向東流
    長大了經常坐船去遠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漸漸地也對各種舟船熟悉起來。尤其是在輪船上看江上漁民站在小木舟上,夕陽下金色的晚霞照耀著他們黝黑的臉龐,他們瀟灑地將大網輕輕地一揮,接下來就是等待辛勤汗水之後滿滿的收穫。舟船是水鄉的一個文化符號,從遠古走來,沐浴著過往,攜帶著滄桑,穿越了繁榮,載滿了悲愁。
  • CSGO: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Kjaerbye離開North
  • 詩經二子乘舟 注音、朗讀、翻譯及賞析
    詩經·邶風二子乘舟詩經·國風·邶風·二子乘舟原文二子[1]乘舟,泛泛[2]其景[3]。願言[4]思子,中心養養[5]。二子乘舟,泛泛其逝[6]。詩經·二子乘舟朗讀詩經·二子乘舟注釋及注音[1]二子:二個人,一說指衛宣公之子公子伋和公子壽。[2]泛泛:漂浮貌。[3]景:通「憬」,遠行貌。[4]願言:思念殷切貌。[5]養養〔yàng yàng〕:憂愁不安貌。養,通「恙」。[6]逝:去,往。
  • 蘇軾有一首最精妙的詩,全詩無一孤獨字眼,卻成為孤獨的最高境界
    這一屆科考,因此被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當年考試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讀完蘇軾的考卷,讚嘆不已。但他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寫的,為了避嫌,便將本應第一名的試卷定為了第二名。就這樣,一出場就驚豔了整個大宋,從此,蘇軾的才氣逐漸開始名揚天下。但是後來因為一個"烏臺詩案"蘇軾從朝廷命官一舉跌落到御史臺大牢,還受盡了侮辱,被嚴刑拷問,經常連夜提審,苦不堪言。
  • 蘇軾酣醉時寫下一詩,道盡了人生的心酸,說進了中年男人的心坎裡
    青年時喜歡喝上一杯酒,領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憂傷。但那時只知道念「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還頗有感慨。卻不知道「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蘇軾在中秋夜想念九江的弟弟才寫的。當然也有喝多時,與好友一起大喊「親射虎,看孫郎」,或是大聲唱「西—北—望,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