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從天瀉落,奔騰萬裡,浩浩湯湯納千流,直入中原大地,以「覽百川之弘壯」、「紛鴻踴而騰鶩」之勢,奔流至海,這道鴻溝天塹,將遊子的鄉思阻絕。
河廣
詩經·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通「航」)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通「舠」,小船)。誰謂宋遠?曾不崇朝(自旦至食時,形容時間之短)。
譯文:
誰說黃河寬又廣,一葦小舟任飄蕩。誰說宋國路遙遠,踮腳遙目望得見。
誰說黃河寬又廣,難容狹小柳刀船。誰說宋國路遙遠,天明動身食時至。
《河廣》是一首動人的思鄉短歌,作者是春秋時代客居於衛的宋人。這位離開家鄉、棲身異國的遊子,雖然日夜苦思歸返家鄉,但有所羈絆,終未能如願以償。當時衛國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國只隔一條黃河。詩人久久佇立在河邊,眺望對岸自己的家鄉,吟詩抒懷。
全詩二章八句,表達思鄉遊子欲歸不得的迫切心情。全篇短短32字,卻運用了4種修辭手法,表達藝術技巧高超。「誰謂河廣?」「誰謂宋遠?」在衛國與宋國之間,橫亙著壯闊無涯的黃河,此詩之開篇即以對黃河的奇特設問發端——「誰謂河廣?一葦杭之!」,這飄忽而來的提問,瞬間引起人們的好奇,從而去思考詩人的情緒為什麼如此激昂。接著詩人自己回答了:「一葦杭之」、「曾不容刀」,黃河的河面那麼狹,只用一葦小舟便可以輕鬆飄過;它甚至狹窄到連一隻小船都容不下!這是誇張的寫法。同樣,「跂予望之」、「曾不崇朝」,也是誇張的修辭手法,極力形容由衛至宋歸家路途之近,踮起腳跟就能望見;天明動身,早餐時便能到達家鄉,近在咫尺。在短短的八句詩裡,就有四句運用誇張的手法。
語言凡有奇特誇張之處,必有超乎尋常的強烈情感為之憑藉。詩中的主人公為什麼面對黃河,會斷然生發「一葦杭之」的奇想?那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此刻正激蕩著強烈的思鄉之情。「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我們可以想像抒情主人公正翹首遠望,亟待回鄉。作者以急不可待的心情,推湧出又一石破天驚的奇思:為滔滔黃河阻隔的遙遠宋國,居然在踮腳企頸中即可「望」見,可見主人公的歸國之心,已急切得再無任何障礙所可阻隔。強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縮小了衛、宋之間的客觀空間距離;則眼前黃河,又怎麼不可以靠一葦之舟橫渡?奇特的誇張,表現抒情主人公強烈的感情,因而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
朱熹《詩集傳》說:「詩人極言河小,意謂宋近也。」他道出了本詩運用誇張語言的特色。誇張是一種言過其實的藝術手法,《文心雕龍·誇飾篇》說:「故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被,誇飾恆存。……是以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襄陵舉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論。辭雖已甚,其義無害也。」
以突兀而來的發問,和奇特誇張的答語構成全詩,抒寫遊子不可遏制的思鄉之情,是《河廣》藝術表現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發問,如一瀉汪洋的黃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驚的誇張,應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巒之聳峙。然後再以反覆的修辭手法渲染感情,「誰謂河廣」、「誰謂宋遠」,反覆吟詠,一唱三嘆,繞梁不歇。再以排比的修辭格,強化感情。將人類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鄉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怎能不令千古讀者為之而動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