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品讀:《河廣》一葦小舟寄相思,江海餘生安可逝?

2020-12-17 知秋說詩

黃河之水從天瀉落,奔騰萬裡,浩浩湯湯納千流,直入中原大地,以「覽百川之弘壯」、「紛鴻踴而騰鶩」之勢,奔流至海,這道鴻溝天塹,將遊子的鄉思阻絕。

河廣

詩經·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通「航」)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通「舠」,小船)。誰謂宋遠?曾不崇朝(自旦至食時,形容時間之短)。

譯文:

誰說黃河寬又廣,一葦小舟任飄蕩。誰說宋國路遙遠,踮腳遙目望得見。

誰說黃河寬又廣,難容狹小柳刀船。誰說宋國路遙遠,天明動身食時至。

《河廣》是一首動人的思鄉短歌,作者是春秋時代客居於衛的宋人。這位離開家鄉、棲身異國的遊子,雖然日夜苦思歸返家鄉,但有所羈絆,終未能如願以償。當時衛國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國只隔一條黃河。詩人久久佇立在河邊,眺望對岸自己的家鄉,吟詩抒懷。

全詩二章八句,表達思鄉遊子欲歸不得的迫切心情。全篇短短32字,卻運用了4種修辭手法,表達藝術技巧高超。「誰謂河廣?」「誰謂宋遠?」在衛國與宋國之間,橫亙著壯闊無涯的黃河,此詩之開篇即以對黃河的奇特設問發端——「誰謂河廣?一葦杭之!」,這飄忽而來的提問,瞬間引起人們的好奇,從而去思考詩人的情緒為什麼如此激昂。接著詩人自己回答了:「一葦杭之」、「曾不容刀」,黃河的河面那麼狹,只用一葦小舟便可以輕鬆飄過;它甚至狹窄到連一隻小船都容不下!這是誇張的寫法。同樣,「跂予望之」、「曾不崇朝」,也是誇張的修辭手法,極力形容由衛至宋歸家路途之近,踮起腳跟就能望見;天明動身,早餐時便能到達家鄉,近在咫尺。在短短的八句詩裡,就有四句運用誇張的手法。

語言凡有奇特誇張之處,必有超乎尋常的強烈情感為之憑藉。詩中的主人公為什麼面對黃河,會斷然生發「一葦杭之」的奇想?那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此刻正激蕩著強烈的思鄉之情。「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我們可以想像抒情主人公正翹首遠望,亟待回鄉。作者以急不可待的心情,推湧出又一石破天驚的奇思:為滔滔黃河阻隔的遙遠宋國,居然在踮腳企頸中即可「望」見,可見主人公的歸國之心,已急切得再無任何障礙所可阻隔。強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縮小了衛、宋之間的客觀空間距離;則眼前黃河,又怎麼不可以靠一葦之舟橫渡?奇特的誇張,表現抒情主人公強烈的感情,因而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

朱熹《詩集傳》說:「詩人極言河小,意謂宋近也。」他道出了本詩運用誇張語言的特色。誇張是一種言過其實的藝術手法,《文心雕龍·誇飾篇》說:「故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被,誇飾恆存。……是以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襄陵舉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論。辭雖已甚,其義無害也。」

以突兀而來的發問,和奇特誇張的答語構成全詩,抒寫遊子不可遏制的思鄉之情,是《河廣》藝術表現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發問,如一瀉汪洋的黃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驚的誇張,應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巒之聳峙。然後再以反覆的修辭手法渲染感情,「誰謂河廣」、「誰謂宋遠」,反覆吟詠,一唱三嘆,繞梁不歇。再以排比的修辭格,強化感情。將人類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鄉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怎能不令千古讀者為之而動容呢?

相關焦點

  • 讀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並在這裡築屋五間以作遊息之所,名「雪堂」。《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從「扁舟」意象看蘇軾的貶謫心態
    蘇軾筆下出現較多的則是「扁舟」意象,且看下面例子: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來往一虛舟。聊隨物外遊。《菩薩蠻》我夢扁舟浮震澤……明日西風還掛席。《歸朝歡》輕舟短棹任橫斜,醒後不知何處。扁舟象徵著自由,取向於未來,小舟歸去縈繞了蘇軾的一生,對此的思考和實踐在貶謫期間臻於極致,並且有著內在的動態變化與流動曲線。蘇軾在貶謫初期是悲傷、沉痛的,但是他能讓內心很快適應眼前的處境,繼而在悲傷中進行深刻的反思,尋求進一步解脫的方式,從而呈現出了由悲到曠的超越過程。在這個心態變化曲線中,有一個代表性的最高點,亦最能全面體現蘇軾的生存性格及人生轉向,那就是《臨江仙》。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聊一聊「舟」的意象
    因此,從《詩經》開始,便有許多與「舟」有關的戀情詩。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詩詞典故:一葦——只憑想像就十分美好
    「一葦」這個典故出自《詩經》之《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意思是:誰說黃河很寬啊?用一束蘆葦就能夠度過去;誰說宋國很遠啊?提起腳跟就能夠望見。一葦是指在渡河時,用一束蘆葦代替船來渡。
  • 馬瑾:詩經·邶風·柏舟——千年不變的相思 │ 品讀詩經
    《詩經·邶風·柏舟》以「隱憂」為詩眼、主線,逐層深入地抒寫作者的愛國憂己之情,傾訴個人受群小傾陷,而主上不明,無法施展抱負的憂憤。全詩直訴胸臆,徑陳感受,風格質樸,其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善用比喻,而富於變化,另外其語言亦復凝重而委婉,激亢而幽抑,侃侃申訴,娓娓動聽,在《詩經》中別具一格。詩經 · 邶風 · 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
  • 中華好詩詞·臨江仙|琵琶弦上說相思
    中華好詩詞·臨江仙|琵琶弦上說相思 2020-12-17 2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婉約OR豪放——品經典古詩詞,讓我更有力量
    東坡一生雖仕途坎坷,然,「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哪怕貶謫流浪,風吹浪打,他依舊灑脫樂觀。自此,東坡將豪放詞發揚光大,為宋詞開闢出新的流派。靖康之變,北宋滅亡,金人揮師南下。南宋婉約派易安居士吟出了具有民族氣節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英雄氣概詩詞。一介女子,卻有著令「鬼神」陡然變色的氣魄。
  • 蘇軾最具江湖氣的一首詩,看淡人生,鬱悶時讀幾遍,豁然開朗
    蘇軾最具有江湖氣的一首詩,看淡人生,鬱悶的時候讀幾遍,豁然開朗臨江仙 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對於這首詞,喜愛蘇軾的朋友,可以說非常熟悉,百讀不厭。在詞中,蘇軾依舊灑脫曠達,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笑看人生。
  • 120個詩經裡文採斐然的男孩名字,個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楚辭》浪漫雄健、正直超然,適合取好聽霸氣的男孩名字,而《詩經》的清新雅致,正適合文質彬彬的男孩。《詩經》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極好的文採和修養就這樣從優美有格調的詩中體現出來。江南易林覺得如果你想給男孩取一個詩意好聽的名字,《詩經》絕對是很好的參考,下面就和江南易林一起欣賞一下這些出自《詩經》中的男孩名字吧。
  • CSGO: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Kjaerbye離開North
  • 蘇軾寫過一首江湖氣的詞,瀟灑從容,鬱悶迷茫時讀幾遍,豁然開朗
    蘇軾江湖氣最重的一首詞,瀟灑從容,鬱悶迷茫時讀3遍,豁然開朗但是在他的古詩詞中,有一首江湖氣很重的豪邁詩,沒有勾心鬥角的官場,只有如詩如畫的鄉村生活和曠達。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首詞的前半部分主要描寫景色和自己的恬淡生活。有時布衣芒屩,出入於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於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仗劍天涯客,笑傲夢中人!
  • 人生至暗時刻,讀蘇軾三首詞,隨緣自適恬淡曠達
    讀大文豪蘇軾的三首詞,不禁被其直面逆境,隨緣自適,恬淡曠達的精神所深深折服。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不斷地西去東來,南遷北徙,嘗盡了人生苦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三月冒雨去相田買田,九月已開墾出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這裡築屋名雪堂,有時布衣芒鞋出入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於山水之間,在大自然中尋求美、領悟人生。這首詞就記敘了深秋之夜詞人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回居所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