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對晚清重臣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恨得咬牙切齒,有人則高歌讚頌。曾國藩誇讚他的這名學生「才可大用」。後人多罵李鴻章賣國,主要是因為他代表晚清籤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但客觀來看,李鴻章的文治武功都很出色,他作為統治階級的代表,卻不拘泥於傳統,不故步自封,開展了洋務運動,雖然時代局限失敗,可李鴻章的功績和進步思想是確實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發展,梁啓超也稱其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
現在人們重拾歷史,也不得不承認,李鴻章是愛國的,在外交上他曾多次維護中國。在他之前洋人已經叩開了中國的大門,不平等條約也已籤了不少。而且他只是臣,並不是君,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握有重權,慈禧要他去和八國聯軍談判,他不能拒絕,也不可以拒絕。因為不是他去,還是別人。他去的話,談判的空間比他人好得多。
在此後與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李鴻章痛感國運積弱,難以在世界列強面前挺直腰板說話,他深知在談判桌上,洋人是「論勢不論理」的。雖憑著自己的見識和謀略,最大程度為中國多爭一分利益,可他無法以一已之身力挽狂瀾,清朝的無能已經根深蒂固,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清朝一昧的忍讓和示弱,最終八國聯軍還是進了京,看勢不妙的慈禧西逃,又派李鴻章去與外國談判,割地賠款重演。美國人說「每當滿清政府把這個巨大的帝國帶到毀滅的邊緣,他們唯一必須啟用的人就是李鴻章」。
1896年,李鴻章被派去美國。此次訪美之行,李鴻章看到了西方國家的發展遠遠甩開了清朝,也第一次見到了摩天大樓,有媒體詢問他對美國的印象,李鴻章說到:「你們建造的大樓有20多層那麼高,在清朝我們還沒有這麼高的房子,就算能建造出來,估計也不會如此牢固。」
從這段話看出,李鴻章的深知清朝的羸弱,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跟西方國家實力上的差距之大。現代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當時的無奈。可當時國人覺得他在捧高他國,踩低自己國家,可事實就是如此,清朝衰敗已久,一說打仗就割地賠款,責任全由李鴻章擔下,爛攤子他收拾。在「議和大綱」上簽訂《辛丑條約》,被聲討誤國。可以說他所做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可惜卻生不逢時,把忠心報給了慈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