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封建落後的清朝文化碰到西方先進的工業文化,會產生怎樣的碰撞?這裡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晚清名臣李鴻章,在訪問美國時曾坐過電梯。那也是他第一次坐電梯,除了好奇新鮮之外竟然還生出一股「鄙視」感,而且還說出了一句令人捧腹又令人心酸的話語。那他到底說了什麼呢?
1896年,李鴻章開始了訪美路程。不過,因為時間節點很關鍵,所以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馬關條約》籤訂之後,李鴻章立即開始對美國進行訪問,這莫不是心虛?擔心自己籤訂條約會遭到天下人的唾罵?不管怎樣,其實李鴻章就只是一個「背鍋」的,他並沒有掌握最終的話語權,他只是聽令行事而已。過多的我們不談,今天我們就說一說李鴻章訪美坐電梯一事。
在抵達美國之後,紐約街頭人山人海,全都是來歡迎李鴻章的,迎接禮儀很隆重。不過,我相信這裡更多的人是來看熱鬧的,看看清朝的人是怎樣的,穿著打扮與我們有什麼不同。而李鴻章沒有心思想這些多餘的問題,看著這盛大的歡迎場面,仿佛是自己在視察中國的某個地方。當然,李鴻章也明白,自己此次前來既不是玩樂,也不是來賠禮道歉,更不是來視察民情。
所以,在採訪的時候李鴻章一直保持著大清的風範,不卑不亢,讓人心生敬畏。此時,李鴻章已經73歲的高齡了,仍然為清朝效力,換作現在早已在家安享晚年了。由此可見,李鴻章其實並不容易。在美國街頭,李鴻章看到了眾多高樓大廈,很多20多層的高樓。李鴻章當時感慨的說道:「清朝很難建出這樣的高樓,就算是建出來了也容易倒塌」。其實這是話裡有話!
李鴻章自1847年考取進士,就開始為大清出力。這些年來,大清是個什麼模樣他心裡清楚得很。官場上的是黑非白,他看了這麼多年心中早已了如指掌。如果朝廷下令要建造這樣的高樓,銀兩一撥出來,朝中大臣先貪一遍,然後淪落下去又被各級官員貪一遍。銀兩貪沒了怎麼辦?再向皇帝打報告,繼續申請撥款,理由眾多,再加上眾臣附和,撥款之事就落實了。
清朝晚期,雖有忠臣名臣,但是少,遠不如奸臣多。李鴻章明白,以一己之力無法與群黨對抗,也就只有看破不說破了。即使樓高樓真的建出來了,那也是缺工少量,質量根本得不到保障。就算是高樓崩塌了,那麼追責也是下面那一群人受罰。如此一來,大家便能明白李鴻章話外之音了。
在訪美之時,李鴻章住的是名貴酒店——華爾道夫酒店。當時,華爾道夫酒店已經安裝了電梯,李鴻章就曾坐過。不過,第一次見電梯李鴻章卻是一臉平靜,沒有絲毫驚訝之舉,反而還說了這樣一句:「這房間未免太小了,連把椅子都不能放」。初聽此話,電梯放什麼椅子,這不是純粹搞笑嗎?再三回味此話,這不是顯得李鴻章愚昧無知嗎?他為什麼還會說這樣的話?還不是大清朝愚昧無知!
當時,西方工藝發達,造成了許多高科技的東西。但是清朝根本就沒有見識過,就拿「電梯」來說,清朝人別說見了,連聽都沒聽說過。所以,李鴻章才會說出這番見識短淺的話。當時,身邊人意識到李鴻章可能沒坐過電梯,立即向他解釋了電梯的作用,以及介紹了電梯工作的原理等等。
李鴻章很認真地聽,想要把這些都記在心裡,然後傳回國內。其實,李鴻章是個很厲害的人物,若他再年輕一些的話,可能對清朝的貢獻會更大,也會給國人帶來更多的驚喜。只可惜,他能力再大,也抵不過「人已暮年」。正因其年邁,成為了大清「最黑的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多數都是經他之手籤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