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也是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換句話說,今年中國將消除絕對貧困。
人類返貧史中上演的「中國奇蹟」,是在奮鬥中拼出來的。
貧困戶王貞六老當益壯,65歲開始「甜蜜事業」並其帶動貧困戶一起奮鬥,正是這減貧奇蹟中的一個縮影。
2019年10月17日,王貞六獲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他是重慶首個、也是截至目前重慶唯一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的建卡貧困戶。
今年已70歲的王貞六,養蜂規模和收益都實現「三級跳」,過上了甜蜜的生活。
△70歲的王貞六笑容跟蜂蜜一樣甜。
70歲的王貞六,是黔江區黑溪鎮勝地社區擔子坪的蜂農。
為什麼叫擔子坪?
王貞六的解釋是,從對面看過來,所在的這座山很像一個人擔著擔子,因此而得名。
前些年,他身上的擔子也不輕:大兒子生病落下殘疾,老伴兒病了沒錢醫治,修磚房欠下好幾萬債……
可誰能想到,武陵山區裡的王老漢,65歲才開始他的「甜蜜夢想」,不但自己告別了貧困,還讓25戶貧困戶摘了帽。
65歲的貧困戶
「那滋味不好受」
7月初,我們到黔江區黑溪鎮後,驅車再向山上拐好幾個急彎,才到山梁上的勝地社區。路邊的一幢架子木屋裡,雜亂地掛晾著不少方形的蜂箱。
△王貞六在家做養蜂的蜂箱。
也許是聽見院壩上有停車的聲響,70歲的王貞六從旁邊的新房冒出來,連聲招呼老伴沏點蜂蜜水待客。
「現在公路通了上來快。」王貞六話音一轉,「要是以前,得撅著往上爬,沒個把小時上不來。」
他一邊擺弄院壩前馬路上的蜂箱,一邊回憶前些年的「煎熬」。
窮日子有多苦?
王貞六揀來當地一句諺語:糠菜半年糧,海椒當衣裳:沒糧食用糠菜來充飢,沒衣服多吃辣椒禦寒。
在這個海拔上千米的大山上,吃不飽、穿不暖是王貞六的兒時生活。
上過3年學的王貞六,1971年19歲時參軍進了部隊。雖在部隊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那點口糧並不能讓家境有多大改觀。
1973年退伍時,一家人還擠兩間破爛的草房子裡。為改善居住條件,幾年後他和大哥從山裡借錢買回木料,換了個地基建起三間木結構房子。
「房子建好後分家,一個一間房,剩的一間共用。」王貞六說,當時兩家人住在一起還是擠。
眼見正在好轉的日子,卻因大兒子一場病又窮下去。後來,大兒子因腦膜炎落下殘疾,王貞六隻好在村裡守著,在周邊做工掙錢。
到上世紀90年代,王貞六靠種植烤菸解決溫飽;2000年後,他除了種地,還幹過爆破營生,日子過得去。
溫飽有了,可木房破了。加上房間少,要是遇上連夜雨,屋裡實在沒地方躲。家境拮据的王貞六前思後想一咬牙,決定建磚瓦樓房。
為建房少花錢,打磚、挖沙基本是靠王貞六自己的雙手。通過幾年的準備,2006年冬天正式破土動工,次年正月一家人搬進了毛坯房。
「借了2萬多塊錢。」王貞六說,當時這筆錢數目不小,「那時建房,請工人一天才25塊錢。」
新房建起兩年後,他已經年過花甲,一延再延的爆破資格證變成一張廢紙。幹了10年的營生沒了,一家人一下子斷了來錢的活路。
「欠了一屁股帳沒法還。」王貞六說,那幾年看到借錢給他的人,都想繞著走躲遠點,「心頭太難受了。」
2014年,王貞六家被識別為了貧困戶。
「忙了一輩子,老了還成貧困戶!」王貞六說,「那種滋味不好受!」
翻爛的書本
奮鬥出的「甜蜜事業」
愛人有病沒錢看,大兒子又殘疾,小兒子一家也過得苦。有時深夜醒來想到這一切,王貞六心一酸淚就悄悄往外流。
雖然滋味不好受,但是要強的王貞六的信念很堅定:「我不能倒!」
但「手裡沒錢,沒膽子幹。」王貞六說,「年紀大了,跑不動,重活也幹不動,打工沒人敢收。」
怎麼辦?
黑溪鎮派來的幫扶幹部張孝華和王貞六一起想辦法:想過養豬、養雞,但是行不通。
武陵山區的人家,有養一兩桶蜂的習慣。2015年的一天,張孝華走訪時發現王貞六家門口擱著一個蜂桶,兩人圍繞養蜂聊起來。
△王貞六每天都要看看自己的蜜蜂。
養蜂不下重力活,也不像豬和雞鴨需要種糧食來餵養,也不需要花錢買飼料。算下來,一桶蜂蜂蜜能帶來上千元的收入。
越聊越有興趣,「我說先養幾桶試一試。」王貞六回憶道。
選準門路之後,王貞六找人借錢買回8桶蜂。由於沿用傳統的養蜂辦法,所養的蜜蜂死的死、飛的飛,最後只剩下兩桶。
養蜂能脫貧?他對此產生了懷疑。
在這個十字路口,2015年4月,重慶市扶貧辦在黔江區舉辦養蜂技術培訓班。張孝華電話通知他時,他已在出去做零工的客車上。
「瞌睡來了遇到枕頭。」王貞六當即招呼司機停車趕回了黑溪鎮。
培訓回來後,他把剩下的兩桶蜂由圓桶改為方桶,信心滿滿又借錢買回6桶蜂。可是,他又遭遇技術「瓶頸」:因未能識別蜜蜂病症,也未根據氣溫變化及時轉場,結果8箱蜂最後只剩一桶。
這次王貞六沒有氣餒:「這次失敗不一樣,我找到原因了。」王貞六為了再搏一把,決定賣掉家裡養的大肥豬,湊足5000元再次購回7箱蜂。
不過,賣豬買蜂遭到老伴的極力反對:一把老骨頭還經得起幾次折騰啊?
他一邊算帳一邊勸,老伴含淚說:「最後一次了,再不行就算了!」
這一次,在2000元產業資金的扶持下,他初步嘗到養蜂的甜頭。2015年秋天,花蜜收入近8000元。他算了一筆帳,當時養一頭豬利潤500多塊,養蜂賺的錢,頂他養10多頭豬。
到2015當年底,王貞六已的蜂群從8桶發展到18桶,養蜂逐漸步入正軌,甜蜜的生活開始向他招手。這一年,他摘掉了貧困帽。
為擴大規模,他拿出積蓄加上向親戚鄰居借的一萬多塊,又買回來30多群蜂。可是到了冬天,因為蜜源不足,餓死10群蜜蜂,損失近萬元。
養蜂考技術、比耐力,不能只靠一次培訓班。
△王貞六學習養蜂知識。
為掌握養蜂技術,王貞六專門換了一部智慧型手機,養蜂碰到難題就上網找辦法。
「培訓班發的書都被他翻爛了。」老伴告訴記者,要是遇到問題沒弄明白,飯碗送到他手裡也顧不上端。
對此,王貞六接過話茬回答說:「不是不吃,不一鼓作氣搞明白,碗一放又要重來!」
王貞六到處找養蜂的書,進城找了兩家書店結果是一場空。到黔江區畜牧局問,養豬、養羊、養雞、養兔的書都有,卻沒有養蜜蜂的。
他請扶貧幹部幫忙找,鎮農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傳給他一個電子書。為省錢,他找一個開培訓學校的老鄉免費幫他印了1100多頁。
「以前每天都要看一兩個小時。」王貞六說,自己雖然只上過3年學,但這本書基本被他啃透,要找什麼內容一翻就能找到,還總結出養蜂四字訣「望聞問切」。
他舉例說,開箱看蜂的時候,要湊近聞蜂箱裡的味道,聞到輕微的臭味意味著有幼蜂死亡,要趕緊採取措施,否則蜂王帶頭逃跑。遇到新情況,要及時上網查、問經驗足的蜂農。
2016年,王貞六養蜂發展到54桶,一年釀出700多斤蜜,存摺漸漸多出8萬多元存款。技術過硬、蜂群壯大,王貞六一家的脫貧得到鞏固。
「老伴很意外,一年多出這麼大一筆錢。」王貞六沒想到在66歲還能迎來人生「第一桶金」。
2017年,他將毛坯樓房裝修了一番,牆刷白了,裡面也敞亮了。
「現在房子裡熱水器都裝好,夏天衝涼、冬天洗澡都方便了。」王貞六感嘆,奮鬥了一輩子終於可睡上安穩覺了。
兌現「拉勾」承諾
貧困戶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獎
2016年5月11日,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歐青平到黑溪調研脫貧攻堅。在一場座談會上,王貞六被點到現場發言。
得知王貞六靠養蜜蜂兩年就脫貧後,歐青平問:「老王,你有沒有信心把這個產業做大,帶動更多的貧困戶?」
「我咋個沒得信心嘞!」王貞六當即回答說。
話音剛落,歐青平起身走向王貞六並遞過右邊手說:「你說了要兌現,我們拉個勾,拉了勾就要辦到哦!」
兩人拉勾之後,相互留下了電話、加了微信。
從那之後一段時間,每一次蜜蜂轉場,王貞六將蜜蜂安頓好後,都要用手機拍照片發給他。
為了「拉勾」的承諾,王貞六繼續在技術上下功夫,除參加市上、區上舉辦的培訓外,他還特地到和各地拜養蜂大戶為師,現場學技術。現在,王貞六也四處傳授養蜂技術,還培養了4名養蜂技術員。
2017年王貞六的蜂群數破百,一年養蜂收入達到了20萬。他還在10萬元政策資金的支持下,還牽頭成立了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
△王貞六的蜂蜜已有了自己的品牌。
當年4月19日,王貞六做了一個決定:為陳福碧、王元海、付耀安、向德軍、黃寬壽等25名建卡貧困戶,無償送去35桶蜜蜂。
當天,他將村民領蜜蜂的照片發給歐青平後,歐青平讚揚說:「老王,你真了不起,你用實際行動讓我服了!」
「根據貧困程度,有送1桶的,最多的3桶。」王貞六鼓勵他們說,「只要管理好,半年後1桶可分2桶,2桶可分4桶,餵養到年底,1桶蜂就有1000元收入。」
自此之後,王貞六更忙了,不僅要管自己的蜂桶,還要為25戶貧困戶當技術顧問。現在發展最好的是村民羅登權家,已經發展到40多桶。
「我養蜂10多年,從沒超過5桶。」羅登權說,幸好他停了老王的建議,把圓桶改成方桶。
2018年,王貞六牽頭成立的合作社壯大,蜂群總數發展到300多桶,收入近30萬元。
△2019年10月17日,王貞六獲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他也是目前重慶唯一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的建卡貧困戶。
2019年10月17日,王貞六獲得脫貧攻堅奮進獎,這也是重慶首個貧困戶獲得該獎。
在去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時,他見到了4年前與之拉勾的歐青平,自豪的說:「說到做到,我們拉勾的約定實現了。」
△王貞六獲獎後和國家領導人合影。
到現在,王貞六的蜂群已經發展到200多桶。王貞六一邊忙著捯飭蜂桶,一邊向記者算他的「帳本」:你們幫忙算一算,養豬養豬一頭掙1000元利潤,現在我養蜂一年的利潤,當養多少頭豬?
「保守算也得是上百頭啊!」未等記者回答他自己給出了答案。
如今,王貞六在自家院壩種上了枇杷、李子等瓜果,花開時可補充蜜源,收穫時可以賣果子。他用這10畝果樹,探索實踐「花—果—蜂蜜—中蜂培育」的現代農業新模式。
記者手記>>
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
老當益壯的故事,並不是不可觸及的傳奇。不管是褚橙的成功,還是王貞六的脫貧致富,都是在奮鬥中結下的碩果。
2015年,王貞六失敗了兩次。但他奮鬥的心沒有停歇,在政策的幫扶下,當年底達到了脫貧標準,當年養蜂獲得8000元收益。
一年之後,王貞六的養蜂規模擴大到50多群,一下子收入8萬元,是前一年收入的10倍。
2017年,王貞六的蜂群擴大到200多桶,當年收入約20萬元。到現在,因為受氣候因素等影響,王貞六的蜂群跑了50多桶,目前也還有200多桶。
蜂群和收益「三級跳」的背後,一是好政策的助力,二是激發了貧困戶內生動力的結果
他在微信朋友圈寫了這樣一段話:「不管哪種情況,不奮鬥就很難擺脫貧困,只能靠自己的雙手才能致富。」
像王貞六這樣在奮鬥脫貧的故事在重慶脫貧攻堅一線正不停上演,正是這一個個生動的奮鬥故事,書寫了人類返貧史上的「中國奇蹟」。
重報集團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郭發祥 攝影 錢波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