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花養蜂,帶動脫貧,王貞六——六十五歲開始的甜蜜夢想

2020-12-23 中國城市建設網

王貞六在果林裡檢查蜂箱。

  一雙粗糲有力的手,一張黢黑剛毅的臉,一副挺得直直的腰板兒……王貞六看起來並不像70歲。他是重慶市黔江區黑溪鎮勝地社區的村民,更是當地聲名遠揚的養蜂大戶。

  可誰能想到,武陵山區裡的王老漢,65歲才開始他的「甜蜜夢想」。

  早年間,王貞六一家的生活還不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出去打工四處碰壁,老伴多病,兒子因殘疾沒有勞動能力。靠著4畝玉米地,養豬養雞,一年到頭也就不到2000元的收入。

  這個家,王老漢扛不動了。2014年,王貞六一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王貞六買了兩桶蜜蜂,想靠養蜂賺一筆錢補貼家用,可他低估了養蜜蜂的難度,「沒過多久,蜜蜂全跑了。」那時候的王貞六,每天緊鎖眉頭,在村裡頭溜達。

  2015年的一天,王貞六坐著客車,準備去鄰近鎮上碰碰運氣找個工作。電話鈴聲打破了車裡的寧靜,是幫扶幹部張孝華打來的:「老王,區扶貧辦專門給貧困戶開了養蜂技術培訓班,你要不來聽聽?」立馬招呼下車,王貞六一路奔回家裡。

  經過一周的培訓,趕著油菜花尾期,王貞六拿出2000元存款,又借了2000多元,買回6桶蜂,精心照料。躲過了初期蜜蜂「潛逃」,卻沒挨過蜜蜂的病症。氣溫陡然變化,王貞六沒來得及讓蜂箱轉場,家裡的蜜蜂只剩1桶。又是白忙活的一季!

  老伴勸他別再折騰了,可王貞六骨子裡的倔勁兒上來了。吃飯的時候,書不離手,把培訓班發的書都翻爛了。鄰鄉有幾個養蜂大戶,他也經常去請教。他還專門換了一部智慧型手機,學會了上網,遇到問題就隨時上網查或微信求教。久而久之,他基本懂得了養蜂的技術,掌握了蜜蜂的生活習性。

  2015年底,8桶蜂發展成了18桶。到了2016年,鎮上又給王貞六2000元產業扶持資金,再加上找親戚朋友借的1萬多塊,老王家養蜂規模發展到54桶。

  王貞六還學會了「追花」。五倍子花在高山,就上山追;家門口的烏桕開花,就趕回來。春天油菜花開,冬天最後一片花瓣落下,都少不了王貞六的身影。一年轉場四五次,在山上一住就是大半年。

  經過多次轉場和追花,2016年一共釀了700多斤蜜,王貞六的存摺上,多了8萬塊。

  甜蜜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2017年205箱,收入20多萬元,王貞六說:「這日子就像蜜一樣甜。」

  富起來的王貞六沒忘記身邊的老鄉,他拿著政府給的10萬元發展資金,成立了中蜂養殖股份合作社,拿著自家的蜂箱,挨家挨戶送給貧困戶。上門指導、開壩壩會,王貞六幫助鄉親們規劃養蜂數量、教授養蜂技巧。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的蜜蜂達到了270多桶,參加合作社的2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脫了貧。

  2019年,王貞六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他更有鬥志了。

  如今,王貞六在自家院壩種上了枇杷、李子,補充蜜源,他用這10畝果樹,探索實踐「花—果—蜂蜜—中蜂培育」的現代農業新模式。

  午後的長凳上,老兩口輕聲聊著。王貞六感慨:「過去,我是泡在苦瓜水裡,現在是掉進了蜂蜜罐裡。」說完抹了抹溼潤的眼角。妻子「嗯」了一聲,笑得很甜。記者 常碧羅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追花養蜂,帶動脫貧,王貞六—— 六十五歲開始的甜蜜夢想(百姓影像...
    王貞六在果林裡檢查蜂箱。一雙粗糲有力的手,一張黢黑剛毅的臉,一副挺得直直的腰板兒……王貞六看起來並不像70歲。他是重慶市黔江區黑溪鎮勝地社區的村民,更是當地聲名遠揚的養蜂大戶。可誰能想到,武陵山區裡的王老漢,65歲才開始他的「甜蜜夢想」。早年間,王貞六一家的生活還不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出去打工四處碰壁,老伴多病,兒子因殘疾沒有勞動能力。靠著4畝玉米地,養豬養雞,一年到頭也就不到2000元的收入。 這個家,王老漢扛不動了。2014年,王貞六一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六十五歲開始的甜蜜夢想
    六十五歲開始的甜蜜夢想 2020-06-11 10:05:05   來源:人民日報
  • 黔江養蜂大戶王貞六:擔子坪的 「趕花」人
    今(31)日,帶著蜂群「趕花」的他,來到了彭水自治縣鬱山鎮清潔村。「養蜂不趕花,如同空養嗒!」王貞六說,一年中為「趕花」,至少要帶著蜂群趕4次「場」。曾經的貧困戶王貞六這一「趕」,不但自己告別了貧困,還趕著擔子坪25戶貧困戶摘了帽。尋路「我們這兒叫擔子坪,是因為從對面看過來,這座山像極了一個人擔著擔子。
  • 王貞六:養蜂嘗到甜頭,帶領鄉親一起脫貧
    在當天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上,重慶有3名個人和1個集體獲此殊榮。 黔江養蜂老漢王貞六是其中之一,他獲得的是奮進獎。「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他興奮地告訴記者,「怎麼也沒想到這次來北京,竟然是來領獎的。」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了解到,王貞六靠養蜂實現「逆襲」,通過幾年的奮鬥擺脫貧困,還帶著其他貧困戶一起走上奮進的養蜂路。
  • 王貞六:追得百花鮮 迎來生活甜
    王貞六一家的現狀,只是黔江區在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前的一個縮影。王貞六是一個硬漢。19歲那年,他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在部隊裡,他學到了更多的文化知識,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最重要的是懂得了聽黨話、跟黨走。1973年,王貞六退伍後,大兒子因病殘疾,他便留在村裡。
  • 百名記者訪老鄉② | 貧困戶獲全國脫貧攻堅獎 王貞六和國務院扶貧...
    貧困戶王貞六老當益壯,65歲開始「甜蜜事業」並其帶動貧困戶一起奮鬥,正是這減貧奇蹟中的一個縮影。2019年10月17日,王貞六獲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他是重慶首個、也是截至目前重慶唯一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的建卡貧困戶。
  • 七一文學|脫貧攻堅報告文學①:王貞六進京前|周鵬程專欄
    由於沿用傳統的養蜂辦法,所養的蜜蜂死的死、飛的飛,最後只剩下兩桶,這讓他對養蜂產生了懷疑,開始猶豫。是繼續養蜂還是另尋他路呢?養蜂怎樣養?另尋什麼出路?2015年4月,重慶市扶貧辦在黔江區舉辦養蜂技術培訓班。這真是重慶言子說的「瞌睡來了遇到枕頭。」機會難得,王貞六第一時間報了名。
  • 周鵬程《王貞六進京前》
    文件上也明確說的是重慶黔江黑溪的王貞六,這個沒錯。電視上經常播放領獎的人都要發表獲獎感言,王貞六突然想起,自己有什麼感言呢?面對全國觀眾,自己怎樣說?月光不會告訴他,它只顧照亮崇山群嶺飛撲的鳥翅,它只顧點燃明晨火紅的朝陽。勤勞苦幹帶來甜蜜生活!對!就以這個作為交流主題!
  • 重走酉秀黔彭 感受脫貧巨變⑥|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黔江區扶貧辦負責人告訴記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身處極度貧困的黔江人,靠著一股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勁頭,解決了溫飽,「在新一輪脫貧攻堅中,我們仍然用這股勁頭,來鼓舞幹部群眾,激發出了強勁的內生動力。」從蠻幹到巧幹10月27日,太陽剛爬上樹梢,黑水鎮勝利村村民王貞六養的兩百多箱蜜蜂,已開始四處尋花覓食。
  • 【小康路上】運城夏縣:追「蜂」逐夢 脫貧增收
    蜂箱入股 合作致富「從我爺爺那輩起,我家就開始養蜂,不過那個時候規模小,掙不下啥錢,只是積攢了一些養蜂的經驗。」李永輝一邊攪蜜一邊笑眯眯地說。李家坪村雖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從未被汙染過的生態環境卻成為大自然饋贈當地村民的禮物。
  • ...總臺系列專題片《遍地英雄下夕煙——致敬脫貧攻堅的人們》10月...
    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入了關鍵時期。在這些偏遠的極度貧困地區,每一天,脫貧的工作就是細水長流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是勤勤懇懇、踏踏實實,不言棄,不鬆懈的努力。《遍地英雄下夕煙——致敬脫貧攻堅的人們》通過貼近和細膩的記錄,展現曲折、奮進的脫貧故事。系列片記錄了一線扶貧幹部如何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創造富有地域特點的扶貧措施的歷程。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系列專題片《遍地英雄下夕煙——致敬脫貧...
    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入了關鍵時期。為凝聚扶貧力量,宣傳基層扶貧幹部的典型事跡和貧困地區人民群眾艱苦奮鬥的感人故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六集系列專題片《遍地英雄下夕煙——致敬脫貧攻堅的人們》於今日(10月28日)起在綜合頻道每天21:00檔播出,農業農村頻道每天20:30檔播出。
  • 王高生和他的「甜蜜」事業
    年輕人幹事勁頭足,王高生剛開始養蜂,就扎進了蜜蜂堆裡,每天研究蜜蜂的樣子、習性,如何採食、產蜜等,很快掌握了養蜂技術,「養蜜蜂一定要鑽研,和蜜蜂成為朋友,甚至像是同類,這樣才能養好蜜蜂。」得益於每年跟著縣裡的養蜂協會去外地交流,王高生的養蜂技術更加專業,同時引進了新的蜂種,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大幅提高。很快,王高生的「甜蜜事業」走上正軌,養殖蜂箱達100多箱。
  • 馬山:小蜜蜂引領「甜蜜」致富路
    慢慢地,他在山裡走走看看,只要有一隻蜜蜂飛過,他就能追著找到蜂巢。「慢慢的我發現自己愛上了喝蜂蜜,甜蜜還不用花費成本金錢,但是在山間找蜂靠運氣,不如自己養蜂來得穩定。」於是他開始嘗試用自己的雙手來養蜂。但是養蜂並不容易,養護不好蜜蜂就會「舉家逃跑」,蜂箱裡的蜂蜜也遠達不到良好的口感。
  • 【朝聞天下 】「蜂王」王貞六 帶動村民一起致富
    【朝聞天下 】「蜂王」王貞六 帶動村民一起致富 發布時間:2020-12-07 18:06
  • 脫貧攻堅「天元」戰(上)丨下好脫貧棋 這個「棋手」有「蜜」訣
    脫貧這盤「棋」在這裡尤為艱難。連綿起伏的大山是規模化產業的「擋路石」,卻為特色養殖提供了大空間。香源村依託山的生態、花的多源,搞起了蜜蜂養殖。劉才軍靠這嘗到了甜頭,不僅自己摘了窮帽,還帶領同鄉貧困戶一起脫了貧。轉變:打工仔變身「甜蜜棋手」進入四月,沉寂一冬的山花競相開放。
  • 「蜂蜜書記」周文杰的牽掛:馬井村「蜂王」還在養蜂嗎?
    「我當時一下也懵了,這樣的高山村如何脫貧,我也沒經驗啊!」走出住地,周文杰走在山花簇擁的小路上。轉悠了一圈,有幾戶村民的圓桶養蜂箱,引起了周文杰的注意。發展不了種植業和畜牧業,能不能養蜂?左思右想,周文杰決定「武斷」一回。他只跟村兩委幾個人說了說「養蜂」的想法,便開始起草產業規劃報告,並帶著報告向幫扶單位爭取資金支持。
  • 「我的脫貧故事」真摯的愛情與「甜蜜」的事業丨赫章縣雙坪鄉回水...
    我叫何祖貴,今年28歲,是貴州畢節赫章縣雙坪鄉回水社區村民。我出生一個貧困家庭,從小就喜歡跟著養蜂的爺爺在山上到處跑,逐漸熟悉了各種蜜蜂的習性,還傳承了爺爺的養蜂技術,成了爺爺的幫手。  彼時,脫貧攻堅正決戰決勝,鄉村振興如火如荼,返鄉創業漸成潮流。我的很多同學都選擇回到農村投身「鄉創」,並取得了成功。徵得妻子的同意後,我辭去了在省城的媒體工作,帶著妻子回鄉創業,成了「鄉創」大軍中的一員。  2019年10月24日,我創辦的「赫章縣衿心生態農產品種養殖合作社」掛牌成立,我在全國各地投身「鄉創」的同學紛紛到場祝賀,大家約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為建設家鄉、助力脫貧作貢獻。
  • 梅州蕉嶺三圳鎮東嶺村:活化紅色資源 帶動綠色經濟發展
    八有」達標,實現100%脫貧並退出貧困機制。「通過黨建引領群眾,以紅色的革命精神帶動綠色的經濟發展,這是東嶺村決勝脫貧攻堅戰的『法寶』。」掛點東嶺村的三圳鎮副鎮長徐樂介紹,東嶺村地處蕉嶺西部,距離縣城12公裡,全村共192戶71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戶41人,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