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31日19時40分訊(特約通訊員 李詩素)烈日當頭,漫山遍野的棬花清香四溢。花叢中,蜜蜂「嗡嗡嗡」地忙過不停;林蔭下,身材清瘦、臉龐黑紅、頭髮花白的老人正在巡查蜂箱。
老人叫王貞六,是重慶市黔江區黑溪鎮勝地社區的養蜂大戶。今(31)日,帶著蜂群「趕花」的他,來到了彭水自治縣鬱山鎮清潔村。「養蜂不趕花,如同空養嗒!」王貞六說,一年中為「趕花」,至少要帶著蜂群趕4次「場」。
曾經的貧困戶王貞六這一「趕」,不但自己告別了貧困,還趕著擔子坪25戶貧困戶摘了帽。
尋路
「我們這兒叫擔子坪,是因為從對面看過來,這座山像極了一個人擔著擔子。山是這樣子,何況人呢?」今年69歲的王貞六,腰不彎、背不駝,說話做事保留著軍人的雷厲風行,一輛摩託車穿梭在大山中。
退伍後,因大兒子王元文腦膜炎後遺症留下殘疾,王貞六一直留在擔子坪。土地承包到戶後,王貞六考取了《爆破證》及相關資格證,成為專業的爆破工人,靠技術支撐著這個家。
56歲那年,王貞六因年齡大沒有了工作。「失業了,家裡斷了經濟來源,靠什麼擔起養活一家人的擔子,我白天夜晚都在思考尋路。」王貞六說,
2014年,當地政府針對王貞六老伴羅啟碧多病、大兒子殘疾的實際困難,將他家納入村裡的建卡貧困戶,並落實了幫扶聯繫人。
當年3月,春節後的王貞六家,迎來了他家的幫扶人。回憶當時的情境,「老鄉鎮」張孝華說,走進他家時心都涼了——一家三口老的老、病的病、殘的殘,他們一家能脫貧嗎?但看到樂觀的王貞六以及他家餵的3桶蜜蜂,張孝華的心裡有了底。
當年9月,市扶貧辦在黔江舉辦養蜂技術培訓。張孝華試著打電話問王貞六是否願意去參加培訓,經過一夜思考後,王貞六爽快地說:「要去。」
王貞六的爽快,有自己正在尋路的打算:當地自然環境好,體力勞動不大,投入不多,缺的是技術,恰是「瞌睡來了遇到枕頭」。
經過培訓,王貞六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是從網上購買巢框,將傳統的圓桶養蜂改成方桶,完成了「3改4」(將3桶蜜蜂分成4桶)。第二件事,是到黎水鎮養蜂大戶陳明科家拜師,並買回4桶蜜蜂。
是年底,王貞六掰起指頭一算帳:實現收入8000元,這路對頭。
養蜂
路子對了頭,生活有奔頭。
2015年國慶期間,王貞六揣著賣蜂蜜、一頭肥豬的收入和找親戚借的1萬多元,加上政府幫扶的2000元產業發展金的所有家底,趕到江津買回35桶蜂。當年,53桶蜂取了700多斤蜂蜜,收入8萬餘元,王貞六家脫了貧。
一家的擔子擱穩了,但擔子坪的鄉親們呢?王貞六又在想「百花齊放」,用他老伴的說法「才吹冷了碗頭的又想吹鍋頭的」。說歸說,在一家人的精心管理下, 2016年發展到60桶蜜蜂的規模。在了解到王貞六的想法後,當地政府為他爭取到10萬元的政策補貼資金。於是,他用補貼的錢到彭水高谷又購買64桶蜂,並成立了「黔江區擔子坪中蜂養殖股份合作社」,合作社52名社員中,25人為建卡貧困戶。
同年5月11日,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歐青平來到擔子坪調研脫貧攻堅,得知王貞六靠養蜜蜂僅兩年就脫貧後,歐青平說:「老王,你有沒有信心把這個產業做大,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摘帽?」
「我有信心!」王貞六當即和歐青平「拉勾」,並相互留下了電話和加了微信。
從此,每一次蜜蜂轉場,王貞六將蜜蜂安頓好後,都要用手機拍照片發簡訊給主任。為了「拉勾」的承諾,王貞六除參加市上、區上舉辦的培訓外,他還特地到和各地拜養蜂大戶為師,現場學技術。 為學好養蜂技術,他特地買了智慧型手機,把從手機上看到的《中國實用養蜂學》資料,找打字店用3號字列印了1100多頁,裝訂成冊後,隨時攜帶在身上,空閒時就拿出來學習。
如今,王貞六帶著107桶蜜蜂,不停地「趕花」轉場,並將養蜂技術傳到所到之處的農家。因此,他也成了區內外的專家,站上了講臺。
送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王貞六說,小時候猜這條謎語,讓我對蜜蜂有了很深的感悟和感情。
為踐行和歐青平的「拉勾」,2017年4月19日,王貞六為社區的陳福碧、王元海、付耀安、向德軍、黃寬壽等25名建卡貧困戶,無償送去35桶蜜蜂。當天,他將村民領蜜蜂的照片發給歐青平後,歐青平讚揚說:「老王,你真了不起,你用實際行動讓我服了!」
「送出的蜜蜂,我是根據各貧困戶的貧困程度,有送1桶的,最多的3桶。」王貞六鼓勵他們說,「只要管理好,半年後1桶可分2桶,2桶可分4桶,餵養到年底,1桶蜂就有1000元收入。」從此,王貞六又成了養蜜蜂的建卡貧困戶們的義務技術指導。
「貞六哥送給我的那桶蜜蜂,2018年已發展到4桶,年收入達6000多元。」村民黃寬壽說,等今年秋天取蜂糖後,請貞六哥過來幫忙分桶。
「我養蜂10多年,從沒超過5桶。2015年王貞六教我把圓桶改成方桶後,去年發展到40桶蜜蜂。」村民羅登權說。
「是扶貧讓我走上致富路,是小蜜蜂讓我過上甜蜜日子,我富裕了理應回報社會!」這是王貞六每次給村民培訓養蜂技術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而今,最讓王貞六高興的是,這些建卡貧困戶們都過上了甜蜜的生活,全村也全部實現了脫貧越線。
勝地社區黨總支書記向業普說,近年來王貞六騎著摩託車風裡來、雨裡往,為村民講養蜂技術和提供技術服務。在他的幫扶和帶動下,為勝地社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趕」出了信心和速度。
「一個年近七旬老人,靠學養蜂技術告別了貧困,並為貧困戶無償送蜜蜂,幫他們實現脫貧摘帽。為誰辛苦為誰甜?」區扶貧辦負責人說,從王貞六身上,展現的是軍人固有的戰無不勝的意志和無私奉獻的情懷,更是黔江精神再出發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