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養蜂大戶王貞六:擔子坪的 「趕花」人

2021-01-16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31日19時40分訊(特約通訊員 李詩素)烈日當頭,漫山遍野的棬花清香四溢。花叢中,蜜蜂「嗡嗡嗡」地忙過不停;林蔭下,身材清瘦、臉龐黑紅、頭髮花白的老人正在巡查蜂箱。

老人叫王貞六,是重慶市黔江區黑溪鎮勝地社區的養蜂大戶。今(31)日,帶著蜂群「趕花」的他,來到了彭水自治縣鬱山鎮清潔村。「養蜂不趕花,如同空養嗒!」王貞六說,一年中為「趕花」,至少要帶著蜂群趕4次「場」。

曾經的貧困戶王貞六這一「趕」,不但自己告別了貧困,還趕著擔子坪25戶貧困戶摘了帽。

尋路

「我們這兒叫擔子坪,是因為從對面看過來,這座山像極了一個人擔著擔子。山是這樣子,何況人呢?」今年69歲的王貞六,腰不彎、背不駝,說話做事保留著軍人的雷厲風行,一輛摩託車穿梭在大山中。

退伍後,因大兒子王元文腦膜炎後遺症留下殘疾,王貞六一直留在擔子坪。土地承包到戶後,王貞六考取了《爆破證》及相關資格證,成為專業的爆破工人,靠技術支撐著這個家。 

56歲那年,王貞六因年齡大沒有了工作。「失業了,家裡斷了經濟來源,靠什麼擔起養活一家人的擔子,我白天夜晚都在思考尋路。」王貞六說,

2014年,當地政府針對王貞六老伴羅啟碧多病、大兒子殘疾的實際困難,將他家納入村裡的建卡貧困戶,並落實了幫扶聯繫人。

當年3月,春節後的王貞六家,迎來了他家的幫扶人。回憶當時的情境,「老鄉鎮」張孝華說,走進他家時心都涼了——一家三口老的老、病的病、殘的殘,他們一家能脫貧嗎?但看到樂觀的王貞六以及他家餵的3桶蜜蜂,張孝華的心裡有了底。

當年9月,市扶貧辦在黔江舉辦養蜂技術培訓。張孝華試著打電話問王貞六是否願意去參加培訓,經過一夜思考後,王貞六爽快地說:「要去。」

王貞六的爽快,有自己正在尋路的打算:當地自然環境好,體力勞動不大,投入不多,缺的是技術,恰是「瞌睡來了遇到枕頭」。

經過培訓,王貞六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是從網上購買巢框,將傳統的圓桶養蜂改成方桶,完成了「3改4」(將3桶蜜蜂分成4桶)。第二件事,是到黎水鎮養蜂大戶陳明科家拜師,並買回4桶蜜蜂。

是年底,王貞六掰起指頭一算帳:實現收入8000元,這路對頭。

養蜂 

路子對了頭,生活有奔頭。

2015年國慶期間,王貞六揣著賣蜂蜜、一頭肥豬的收入和找親戚借的1萬多元,加上政府幫扶的2000元產業發展金的所有家底,趕到江津買回35桶蜂。當年,53桶蜂取了700多斤蜂蜜,收入8萬餘元,王貞六家脫了貧。

一家的擔子擱穩了,但擔子坪的鄉親們呢?王貞六又在想「百花齊放」,用他老伴的說法「才吹冷了碗頭的又想吹鍋頭的」。說歸說,在一家人的精心管理下, 2016年發展到60桶蜜蜂的規模。在了解到王貞六的想法後,當地政府為他爭取到10萬元的政策補貼資金。於是,他用補貼的錢到彭水高谷又購買64桶蜂,並成立了「黔江區擔子坪中蜂養殖股份合作社」,合作社52名社員中,25人為建卡貧困戶。

同年5月11日,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歐青平來到擔子坪調研脫貧攻堅,得知王貞六靠養蜜蜂僅兩年就脫貧後,歐青平說:「老王,你有沒有信心把這個產業做大,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摘帽?」

「我有信心!」王貞六當即和歐青平「拉勾」,並相互留下了電話和加了微信。

從此,每一次蜜蜂轉場,王貞六將蜜蜂安頓好後,都要用手機拍照片發簡訊給主任。為了「拉勾」的承諾,王貞六除參加市上、區上舉辦的培訓外,他還特地到和各地拜養蜂大戶為師,現場學技術。   為學好養蜂技術,他特地買了智慧型手機,把從手機上看到的《中國實用養蜂學》資料,找打字店用3號字列印了1100多頁,裝訂成冊後,隨時攜帶在身上,空閒時就拿出來學習。

如今,王貞六帶著107桶蜜蜂,不停地「趕花」轉場,並將養蜂技術傳到所到之處的農家。因此,他也成了區內外的專家,站上了講臺。

送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王貞六說,小時候猜這條謎語,讓我對蜜蜂有了很深的感悟和感情。

為踐行和歐青平的「拉勾」,2017年4月19日,王貞六為社區的陳福碧、王元海、付耀安、向德軍、黃寬壽等25名建卡貧困戶,無償送去35桶蜜蜂。當天,他將村民領蜜蜂的照片發給歐青平後,歐青平讚揚說:「老王,你真了不起,你用實際行動讓我服了!」

「送出的蜜蜂,我是根據各貧困戶的貧困程度,有送1桶的,最多的3桶。」王貞六鼓勵他們說,「只要管理好,半年後1桶可分2桶,2桶可分4桶,餵養到年底,1桶蜂就有1000元收入。」從此,王貞六又成了養蜜蜂的建卡貧困戶們的義務技術指導。

「貞六哥送給我的那桶蜜蜂,2018年已發展到4桶,年收入達6000多元。」村民黃寬壽說,等今年秋天取蜂糖後,請貞六哥過來幫忙分桶。

「我養蜂10多年,從沒超過5桶。2015年王貞六教我把圓桶改成方桶後,去年發展到40桶蜜蜂。」村民羅登權說。

「是扶貧讓我走上致富路,是小蜜蜂讓我過上甜蜜日子,我富裕了理應回報社會!」這是王貞六每次給村民培訓養蜂技術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而今,最讓王貞六高興的是,這些建卡貧困戶們都過上了甜蜜的生活,全村也全部實現了脫貧越線。

勝地社區黨總支書記向業普說,近年來王貞六騎著摩託車風裡來、雨裡往,為村民講養蜂技術和提供技術服務。在他的幫扶和帶動下,為勝地社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趕」出了信心和速度。

「一個年近七旬老人,靠學養蜂技術告別了貧困,並為貧困戶無償送蜜蜂,幫他們實現脫貧摘帽。為誰辛苦為誰甜?」區扶貧辦負責人說,從王貞六身上,展現的是軍人固有的戰無不勝的意志和無私奉獻的情懷,更是黔江精神再出發的生動實踐。

相關焦點

  • 王貞六:養蜂嘗到甜頭,帶領鄉親一起脫貧
    黔江養蜂老漢王貞六是其中之一,他獲得的是奮進獎。「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他興奮地告訴記者,「怎麼也沒想到這次來北京,竟然是來領獎的。」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了解到,王貞六靠養蜂實現「逆襲」,通過幾年的奮鬥擺脫貧困,還帶著其他貧困戶一起走上奮進的養蜂路。
  • 追花養蜂,帶動脫貧,王貞六——六十五歲開始的甜蜜夢想
    他是重慶市黔江區黑溪鎮勝地社區的村民,更是當地聲名遠揚的養蜂大戶。   可誰能想到,武陵山區裡的王老漢,65歲才開始他的「甜蜜夢想」。   早年間,王貞六一家的生活還不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出去打工四處碰壁,老伴多病,兒子因殘疾沒有勞動能力。靠著4畝玉米地,養豬養雞,一年到頭也就不到2000元的收入。
  • 追花養蜂,帶動脫貧,王貞六—— 六十五歲開始的甜蜜夢想(百姓影像...
    王貞六在果林裡檢查蜂箱。一雙粗糲有力的手,一張黢黑剛毅的臉,一副挺得直直的腰板兒……王貞六看起來並不像70歲。他是重慶市黔江區黑溪鎮勝地社區的村民,更是當地聲名遠揚的養蜂大戶。王貞六買了兩桶蜜蜂,想靠養蜂賺一筆錢補貼家用,可他低估了養蜜蜂的難度,「沒過多久,蜜蜂全跑了。」那時候的王貞六,每天緊鎖眉頭,在村裡頭溜達。2015年的一天,王貞六坐著客車,準備去鄰近鎮上碰碰運氣找個工作。電話鈴聲打破了車裡的寧靜,是幫扶幹部張孝華打來的:「老王,區扶貧辦專門給貧困戶開了養蜂技術培訓班,你要不來聽聽?」立馬招呼下車,王貞六一路奔回家裡。
  • 七一文學|脫貧攻堅報告文學①:王貞六進京前|周鵬程專欄
    王貞六把報紙和網上的公告看了又看,上面的確寫著這樣的內容: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奮進獎王貞六。會不會是另一個王貞六?但是,文件上明明說的是重慶黔江黑溪的王貞六,這個沒錯,區裡也有幹部打電話祝賀過。電視上經常播放領獎的人都要發表獲獎感言,王貞六突然想起自己有什麼感言呢?面對全國觀眾,自己怎樣說?
  • 周鵬程《王貞六進京前》
    王貞六明天就要去北京!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大山裡守望了大半輩子,窮了大半輩子,苦了大半輩子,累了大半輩子……突然,北京請他去!中央電視臺請他去!人民大會堂請他去!作為「致富帶頭人」走上高高的領獎臺,他能不激動?!王貞六並不是為自己的榮譽高興。他難以入睡,是他內心正在反省自己的家鄉。這裡是海拔上千米的大山深處,蜿蜒千裡的武陵山區腹地,黔江區黑溪鎮擔子坪。
  • 百名記者訪老鄉② | 貧困戶獲全國脫貧攻堅獎 王貞六和國務院扶貧...
    70歲的王貞六,是黔江區黑溪鎮勝地社區擔子坪的蜂農。為什麼叫擔子坪?王貞六的解釋是,從對面看過來,所在的這座山很像一個人擔著擔子,因此而得名。有時深夜醒來想到這一切,王貞六心一酸淚就悄悄往外流。雖然滋味不好受,但是要強的王貞六的信念很堅定:「我不能倒!」但「手裡沒錢,沒膽子幹。」王貞六說,「年紀大了,跑不動,重活也幹不動,打工沒人敢收。」怎麼辦?黑溪鎮派來的幫扶幹部張孝華和王貞六一起想辦法:想過養豬、養雞,但是行不通。武陵山區的人家,有養一兩桶蜂的習慣。
  • 王貞六:追得百花鮮 迎來生活甜
    這年底,王貞六再次擴大養殖規模,發展中蜂132群,輾轉周邊彭水縣硃砂鎮、秀山縣清溪鎮等地,在烏桕、油菜、五倍子花開時節追花尋蜜,跋山涉水,儘量讓蜜蜂多採蜜、多產蜜。2016年底,王貞六養蜂收入近9萬元,全家實現了從「溫飽」向「富裕」的華麗轉身。養蜂脫了貧,還踏進了小康的大門。可村裡的其他貧困戶,還在脫貧的路上走懶步。
  • 10年時間,具茨山這個人從「貧困戶」到「養蜂大戶」
    而這裡的養蜂人趙留萬正像蜜蜂一樣忙碌著「與蜂共舞」,釀造自己的「甜蜜生活」。69歲的趙留萬是白廟村的建檔立卡戶,如今已有10年的養蜂經驗,談起他的這些「小可愛」,趙留萬滿眼都是寵溺和喜歡。具茨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空氣清新,各種林木植被生長茂盛。槐花、桐花、荊棘花、油菜花等競相綻放,這些花就是大地的語言,吸引著大批養蜂人。
  • 「離天最近的養蜂人」
    雲龍縣白石鎮雲頂村拾梨樹村民小組居住地的海拔為2800米左右,是全縣居住海拔最高的一個白族山寨,村民楊豔和成了這裡養殖本地土蜂大戶
  • 養蜂大戶侯加新自己富帶動大家富
    侯加新(左二)傳授養蜂技術和經驗。黑龍江日報8月10日訊 今年45歲的侯加新,是山河屯林業局長青林業站的養蜂大戶。從一窮二白到養蜂大戶,從白手起家到致富帶頭人,從一文不名的普通人到周圍人敬佩的「好老師」「領路人」……因成績突出,他多次被林業站和林業局評為「產業致富帶頭人」,2019年被山河屯林業局有限公司評為第三屆「出彩山林人」。侯加新用兢兢業業的堅守和無怨無悔的奮鬥演繹了一段精彩的人生,成為山河屯林區榜樣的存在。
  • 黔江:綠水青山皆風景
    黔江蒲花暗河別有洞天,暗河內不僅有峽谷,還有泉水、瀑布等景色。洞的出口外是一個小峽谷,峽谷內綠水青山,猶如世外桃源,有獨特的水上天生三橋、險峻的10公裡無人區、靜謐的千年赤穴溶洞、玄妙的古代懸棺、種類繁多的珍稀動植物……將人帶入難以抗拒的時空秘境。
  • 老房子變身民宿,養蜂成了「甜蜜事業」,淳安這個山村不到半年大變樣
    因為千島湖大峽谷貫穿而過,洞溪村的生態環境極佳,春夏之際更是山花爛漫。優美的環境、勤勞的人民,讓王金仙萌發了一個想法:帶領鄉親們一起養蜂賺錢,增加收入。說幹就幹,在共同商量後,村兩委幹部便立即著手實施起來,一方面在村裡廣泛宣傳養蜂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為農戶免費發放蜂桶。
  • 《可可託海的牧羊人》續:養蜂女在大美和田等你!
    《 可可託海的牧羊人》那夜的雨也沒能留住你山谷的風它陪著我哭泣你的駝鈴聲仿佛還在我耳邊響起告訴我你曾來過這裡我釀的酒喝不醉我自己你唱的歌卻讓我一醉不起我願意陪你翻過雪山穿越戈壁可你不辭而別還斷絕了所有的消息心上人
  • 區縣文旅精品薈 黔江篇|生態原鄉 清新黔江
    土家語意「花鋪蓋」,是土家族民間藝術精華,現廣泛用於製作時尚挎包、特色圍巾、民族服飾等。石雞坨土陶始於宋朝,承續千年,純手工土法製作,壁薄體磬,古樸美觀,主要產品為碗、碟、杯、酒罈、花缽、壇罐等,廣銷多省。
  • 著名作家走進黔江:陪你一起看黔江
    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黔江在哪裡,更不知道是一個地級市,原以為只是一個偏遠的小縣城,從沒想過要去那裡走一走。從黔江返回北京,在大學課堂上給學生們講遊記寫作的時候,黔江的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美景撲面而來,我情不自禁地在黑板上寫下了這個題目,《陪你一起看黔江》。「請問,有誰知道黔江在哪裡?」我說。臺下的同學一片茫然,好半天才有幾位同學用虛弱的聲音喊道:「貴州?」